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优质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优质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优质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优质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曹冲称象》优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单元·儿童生活本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个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课后题形式多样,针对问题,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本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着重训练学生通过提取相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二年级上册开始正式进行写话练习,共安排了三次,分别是纪实类、应用类、想象类。本单元是第一次正式的写话练习,安排的是说说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教材用指导语加图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并且提示了写话最基本的要求:“写在方格纸上”“标点符号也要占一格”,引导学生注意写话的基本格

2、式要求。起始阶段的写话练习,重在培养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用文本表达出来,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对学生写话的内容不作过多要求,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分类具体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课时安排课文曹冲称象这篇经典的历史故事,采用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2课时玲玲的画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开动脑筋,把弄脏的画改成了一幅美丽、有趣的画。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借助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2课时一封信本文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

3、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温暖的亲情。比较两封信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说说喜欢哪一封信,并说明理由。2课时妈妈睡了本文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温柔、好累的情景,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通过关键词句,体会妈妈与孩子之间美好的爱。2课时口语交际做手工介绍自己的一件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学会按顺序进行表达,提高表达能力。能按顺序介绍制作过程;能够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1课时语文园地三识字加油站以9组词语激发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的欲望。认识12个生字,了解词组的结构特点;能正确辨析与运用同音字;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学习“在方格纸上写,标点符号占一格”等基本写话格式

4、要求;积累好词佳句,初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想象画面,背诵古诗;阅读王二小,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2课时字词句运用区别形近字;会用“一边一边”造句。写话写一写自己喜爱的玩具。展示台展示自己在课内外积累的词句。日积月累背诵古诗小儿垂钓。我爱阅读阅读王二小这个故事,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迹。4 曹冲称象教学目标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重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重点)“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

5、,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重难点)学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时安排2课时教师备课“”。“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2.正确地读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关注测量工具“秤”。导语:(课件出示菜场、超市的人员给顾客称东西图,引导学生说出“秤”)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物品。我们如今使用的大都是电子秤,但是在电子秤还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我们的称重工具是什么样的呢?2.(课件出示关于秤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秤杆、秤砣”等词语,读准翘舌音“秤”。

6、3.出示谜语并猜出谜底,导入本课学习。四条大腿粗又圆,两把长刀硬又尖。全身披挂银盔甲,后面甩根细皮鞭。(大象)(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提出质疑。预设:曹冲为什么称象?他是怎么称的?(2)认识“曹”和“称”字。“曹”是上下结构的字。“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右边是“尔”。(3)区分“称”与“秤”字,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的区别。“称”与“秤”是一对字音相近的生字,且字形中都有禾木旁,学生容易混淆误读。可以让学生通过组词、看图的方式,在语境中加深印象,巩固读音。(4)简单了解曹操和曹冲。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冲(1962

7、08)字仓舒,东汉末年人,从小聪明仁爱,深受曹操喜爱。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学生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查不认识的字,查出后多读几遍。(2)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组成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字。教师巡视指导。2.读下列词语, 读准加拼音的汉字。3.汇报交流识记生字的情况。(1)用各种方法识记生字。偏旁相同。·木字旁:“根”“柱”“杆”。课件出示树根、柱子、木质栏杆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关注木字旁识记生字。注意“杆”是个多音字,在“枪杆、一杆秤、杠杆”里读n,在“旗杆、栏杆、标杆”里读n。·言字旁:“议”“论”。课件播放学生课

8、堂小组讨论的小视频,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再现理解“议论”的含义。这两个字的意思相近,构成词语“议论”,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加一加、减一减。砍石+欠 员口+贝 柱木+主止正-一 站立+占 岁山+夕称=秤-平+尔 杆=秆-禾+木比一比识字。“重”和“量”:这是一组字形相近的生字,两个字中都有“里”。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自编字谜:“上”多一竖。(止)(2)交流其他识记生字的方法。4.出示生字,学生以开火车读、同桌赛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认读生字。5.指导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1)学生观察字形,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2)当小

9、老师范写,师生共评。(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预设: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写字,使写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词语表”中本课词语,同桌互查互纠,将订正后的词语多写几遍。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过渡:曹冲为什么要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曹冲用什么方法称象?同学们在上课前提出的问题,都是我们读课文要弄懂的重要问题。下面请大家轻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中有哪些人物?2.学生交流读书情况。3.

10、教师引导,教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师: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一般来说,一个故事都有发生的原因,也就是起因;再就是故事发展的经过,也就是过程;最后是故事的结果。同学们已经将课文读过几遍了,那现在能和老师一起分一分吗?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起因);第二部分是第3、4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经过);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写称象的(生答:结果)。四、积累背诵,作业设计1.摘抄本课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试着背一背。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学案·”,“”)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

11、冲称象的过程。2.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表达的意思。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复习巩固生字词,学生用多种方式读。2.读读语段,指名写出生字,教师点评。七十多ì的王大爷划着小á,靠岸卖莲蓬。他à在船头,大声吆喝着:“卖莲蓬啰,刚摘的嫩莲蓬!”岸边的一棵大树下,有人正在乘凉,听到吆喝声走了过来,挑了一些莲蓬。王大爷拿出一 è,仔细地了,á后告诉顾客:“这些莲蓬有两斤,就收你10块钱吧!”,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并说一说为什么要称象。二、研读课文,

12、重点探究(一)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故事的起因。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大象是哪里来的?有哪些人去看大象?2.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他学生用横线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3.交流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出示句子: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1)思考: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的?(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2)学生画一画大象的样子,教师课件出示大象的各种图片,感受大象的身子像墙,腿像柱子。(3)指导朗读:“又高又大”要重读,表现大象的特点。(4)教师引导:“像像”这两处比喻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请你仿照这个句子说一说大象的耳朵、鼻子分别像什么: 像 ,像 。

13、4.交流句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句子,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2)理解“一边一边”的含义,并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预设:教师可问学生:官员们看象、议论象是先后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学生能回答出是同时进行的,再告诉学生当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时,可以用关联词“一边一边”。(3)课件出示下面一组句子,引导学生交流、理解“到底”的意思。(4)学生讨论当时官员们议论象的场面应该是怎样的,小组合作演一演。(二)学习第3、4自然段,看看官员们的笨办法、曹冲的妙办法。1.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官员们称象的办法是什

14、么?2.4个学生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朗读指导:曹操的话,要带着疑问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一句话,要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官员的第二句话,要用反问的语气来读;最后一句中的“直摇头”要重读,说明曹操很不赞同官员们的办法。3.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样的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官员们的办法: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来称象。这个办法不可行,一方面,需要先造大秤,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即使有了大秤,也没人提得起来。(板书:官员们造大秤)4.请一个小组分角色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其他学生点评他们演得好不好。过渡:官员们砍大树做秤杆来称象的办法行不通,曹冲的办法呢?我们来看一看。5.学生自

15、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反复地多读几遍,直到熟练为止。6.出示一组句子进行对比,学生读一读,体会情感、语气上的区别。曹冲七岁。 曹冲才七岁。预设:教师可以试着故意问一名同学:“你今年几岁?”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回答:“哦,你才岁。”再请学生想一想:这里的“才”是什么意思呢?可见“才”能加强语气,这里的“才”显示出了学生的年龄小。而课文中的“才”也突出了曹冲的年龄之小,带有惊讶、夸赞的语气。7.结合课后题第二题讨论:曹冲称象分为几步完成?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分为四步。再然后)8.教师板书曹冲称象的步骤,学生交流。(1)称象步骤:赶象上船在船舷上画线赶象上岸装石头,船身下沉至画线处称出石头的重量。预设

16、:描述时提醒学生注意动词,如“赶、画、装、称”等。可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再说说称象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说说图上描绘的是称象的哪一个步骤。(2)交流: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9.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称象的过程。之后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在语境中巩固生字“线”和“止”,再指名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提示:说话时可用上“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三)学习第5自然段,弄清称象结果。1.对比学习。看看曹操的不同反应,说说哪个方法好。(1)在文中找出曹操面对不同方法的反应,读一读,注意朗读语气。还可以分角

17、色演一演当时的情景。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预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直”“微笑”来体会曹操的态度。理解“直”时,可让学生试着把“直”换成其他词语,想象曹操不停摇头的神情,可见他非常不赞同官员们的想法。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两句话,注意读出曹操对官员们办法的不满意,对曹冲办法的欣赏和赞同。(2)把官员们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对比来看,说说自己的看法。2.师生互说,明确知识。哪句话表明曹冲的办法有用?(最后一句话。)“果然”有什么效果?(证明曹冲的办法切实可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更突出了曹冲的聪明。)三、拓展延伸,思维创新1.当堂做实验,验证曹冲的办法。(机动,有条件的可以做)一名学生说称象步

18、骤,另一名学生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课前先准备好装水的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秤、笔等,让一名学生根据曹冲的办法来说怎么做,另一名学生根据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步骤:将玩具象放在水中的小木船上沿着水面在小木船上画线拿出玩具象,往小木船上装小石块让小木船下沉到画线处取出小石块,用秤称其重量。2.引导学生思考:在古时候有限的条件下,你们还有更好的称象方法吗?引导学生学会创新,思考新方法,也可以完善曹冲的方法。(1)创新的方法。课件展示学生玩的游戏(滑滑梯、荡秋千、玩跷跷板等),学生交流能否因此受到启发。可以用“跷跷板”的方法称象。找一块巨大的木板或石板,做一个类似跷跷板的工具,一边让

19、大象站上去,在另一边放上石头,等跷跷板完全平衡时就可以称石头的重量了。其他学生可质疑:大象重量太大,如何找那么坚固而大的木板或石板?另外,如何保证大象能乖乖地站在木板或石板上?(2)改进的方法。想一想:曹冲称象的哪个步骤可以改进?讨论交流,设计多种改进方法,如将石头换成牛,这样不用搬石头,节省人力。其他学生可质疑:称石头的秤比较好找,但能称牛的重量的秤不好找,这是不是又制造了麻烦?3.学生交流自己对曹冲的印象,以及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学案·”,“”)本文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

20、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我的反思有以下两点:1.要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在教学本文时,我先指导学生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曹冲才七岁。”“到底”“才”,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或进行对比体会意思。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说话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2.读文质疑,合作解疑,用课件突破难点。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

21、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得到提升。今后的每节课,如果我都能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每节语文课都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课题4 曹冲称象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目标1. 认识“曹、员”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

22、冲称象的办法。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教学难点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曹、员”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具准备1.教学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23、160; )分钟一、谈话引入,质疑课题。 1.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课件出示2)(出示秤称实物画面),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课件出示3)(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设计意图:谈话的形式,从

24、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然过渡到下面的学习。】新课教学(  )分钟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课件出示4)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了_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一 1

25、.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 (课件出示5:朗读要求) (1)给课文标好自然段; (2)圈出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找几个朋友;(3)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三、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出示生字(课件出示6) zhù zuò chèn n zhàn rán d suì chuán chn 柱 做 秤 杆 站 然 底 岁 船 称 cáo yuán n yì lùn zhòn liàn kn xiàn zh 曹 员

26、根 议 论 重 量 砍 线 止 1.指名领读,正音。注意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 “柱、秤、称、站、船、重、止、然”是翘舌音,“做、岁、曹”是平舌音。“杆、论、砍、线”是前鼻音。“量”是后鼻音。 2.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4.多元认字:(1)实物演示法:学习“秤”可以实物演示“一杆秤”,说说“秤杆、秤砣”。(2)结合生活经验识记:“重”和“量”两个字,都有“里”,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一些东西的重量,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3)联系生活实际:“曹”是个姓氏,想一想身边的人有没有姓“曹”的。五、识记生字,写字指导。1.师重点指导“然

27、、底”。(板书:然 底)(课件出示7)出示“然、 底”田字格课件。 “然”上下结构,四点底的大小位置要注意,拉开适当的间距,首尾两点稍大一些,右上“犬”字,最后一点不能忘记。 “底”字,半包围结构,“氐”字的一横收笔在横中线上,向右上倾斜,落笔比第一横长。斜勾要舒展,与左边的横平衡。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六反馈检查,当堂达标。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得多。 3.同桌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设计意图:以填空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降低了

28、难度,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意图:多元识字和写字的指导是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统编版教材的学习要点。】课堂作业新设计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禾( )( )( ) 灬 ( )( )( )2.看拼音,写汉字。 chn zhù d chuán rán ( )象 ( )子 到( ) 上 ( ) ( )后3.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哪种最好? 参考答案:1. 禾(种)(秧)(稼) 灬 (然)(黑)(燕)2.称 柱 底 船 然 3.文中有三种称象的方法,分别是:有的说造一杆大秤称;有的说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的称;曹冲的方法是把象赶到船上称。曹冲的方法最

29、好,最管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具准备  1. 教学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复习词语:柱子 做秤杆 站出来 果然 七岁 上船 曹冲 议论 砍倒 重量 官员 为止 一条线(课件出示10) (1)

30、指名学生认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请学生讲一讲故事大概,其他同学补充。 4.继续学习4曹冲称象。(板书:4 曹冲称象)新课教学(   )分钟二、分步细读,重点感悟。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课件出示11)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课件出示12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

31、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课件出示13)  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  ) 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  ) (4)(课件出示14) 出示并比较两个句子:大象有多重呢?大象到底有多重呢?(第二个句子好,加上“到底”起到强调的作用。) 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

32、什么?  (板书:官员们 造大秤)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曹冲称象的办法需要几个步骤?分别是什么?(共四步。分别是:赶象上船在船舷上做记号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称石头的重量。)(课件出示15/16图文)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图。曹冲赶象上船船舷上画一条线 赶象上岸,装上石头 称石头 (板书: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 赶象上岸装上石头 称石头)(3)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是为了记下大象的吃水位置,即大象的重量)(4)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石头装到船下沉

33、的地方,才和大象的重量相同。)(5)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6)教师出示“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7)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一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二用石头代替大象,让大象丝毫无损,从而认识到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5.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个词的语气。  三、升华认识,拓展思维。

34、60;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曹冲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善于联想)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 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3.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学生提问题,其他同学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读,体会到加点字的好处,去掉了就没有了这种表达的效果。】【设计意图:实物的演示,一目了然,更

35、直观、形象,符合低年级的认知能力。】【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的热情,果然有意外的收获。】板书内容曹冲称象 官员们 造大秤  曹冲: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 赶象上岸装上石头 称石头课堂作业新设计1.比一比,再组词。止( ) 重( ) 议( ) 砍( )正( ) 量( ) 蚁( ) 吹( )2.用下列词语写句子。 (1)才 (2)到底 3.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参考答案:1.止(停止)重(重量) 议(议论) 砍(砍树)正(正反)量(分量) 蚁(蚂蚁) 吹(吹气) 2.(

36、1)才 我的弟弟今年才两岁。 (2)到底 你到底去还是不去呢? 3.曹冲先赶象上船,再在船舷上做记号,接着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最后称石头的重量。)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课文第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段。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实物道具和课件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2.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口语拓展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你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我用士兵来代替

37、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不足之处:对学生鼓励与赞赏不够。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曹冲称象本课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小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1.曹冲简介: 曹冲,(19

38、6年-208年),字仓舒,曹操之子。曹冲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的意思。不过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2.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 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