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_第1页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_第2页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_第3页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_第4页
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 对光的反射的延伸, 是光的重要组成部 分, 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 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 让学生经历探 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 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 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

2、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 生活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 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 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获得“发现” 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三、重点与难点1、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2、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由物体大小决定,向平面镜走近时,像的大小不变;3、以平面镜为轴,物体与其在镜中的像是轴对称关系。四、教学过程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学生探究活动设计意图预 设 时 间合作 讨 论 提 出 猜 想观察实验:浇不灭的蜡烛£4实验要点:把一块玻璃立在 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 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 一只烧杯,烧杯内放一只和 玻璃前完全相同的蜡烛。 只蜡烛到玻璃距离相等并 且连线垂直于玻璃。学生把两只蜡烛点燃学生观察实验。感到惊奇, 小组进行讨论、回答,但 回答不全面。实验现象 很奇妙,激 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4、, 同时提出 问题,引入 课题。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 的原因吗?揭晓谜底从而 引入新课。请学生拿出手中的镜子, 体会自 己在镜中的像?提问:平面镜成 像有什么特点?老师归纳猜想:1、2、3、像与物上下、左右关系?像与物大小关系?像与物到平面镜距离的关 系学生小组讨论,猜想,组长汇 总结果。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左右相反相同-大小,形状,颜色近大远小同时靠近或远离看得见摸不着等学生观察 现象,尽可 能多地猜 想。教师在 此处的作 用只是引 导汇总。为 下面的探 究打下基 础。4、像的实虚?学习了物理后我们知道只凭感 觉下结论是不行的,我们还要用验实验去验证它,下面请大家设计

5、 一个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请你 们挑选手中的仪器,制定实验方 案,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学生:学生可能会对着镜 子做动作,左右上下伸手,探观察到,像的左右颠倒,故意不做说上下一致。明让学生自 己实验,发2现无法进分行,从而得钟针对学生提问引出实像,虚像学生:我们只能在镜前看到像出实像虚像确摸不着它,无法确定像的位概念究提问:我们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 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能不能用置。手摸到它?再让学生用手去摸,摸不到这 个像,体会这个像不是真实存 在的。提问:我们平时用的电脑投影可 以用屏幕接收到,那么平面镜所 成的像能不能用屏幕接收到学生:拿一张白纸,放在玻璃呢?或镜子后,移动它的位置看在

6、 白纸上有没有蜡烛的像, 没有,老师阐述:物理学中:把能被人看见却不能 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虚像。 而把 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实像。证明像不是真实存在的。25分老师引导:既然这个像是虚像屏 幕接收不到它我们怎么办呢 ?回 到讲台让学生看刚开始做的演此时经过老师点拨和小组讨钟示实验,让学生说出这个实验成论,学生应该会得出用玻璃来让学生自己 体会把平面功的要点。代替平面镜做实验。镜换成玻璃的作用学生总结实验步骤老师提问: 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 什么不方便?学生:玻璃可以确定像的位置 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 小?学生: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 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 比较。发现能完全重

7、合。证明 像与物等大。对学生的实验给予表扬学生两人一组开始实验:得出结论:像与物左右颠倒,上下一致;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 等且连线与镜面垂直1、多选几组 进行交流, 使结论更 具有代表 性。学生疑问:为什么我远离平面 镜是,觉得镜中的像变小,靠 近镜子时觉得像变大吗?物与 像等大不是等大吗?1、培养善于发 现问题解决 问题,反思 过程的习惯教师通过作图引导学生进 行科学的总结。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 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 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 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 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D学生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时要保证平面镜与纸 面垂直,否则“替身”不 能与像重

8、合;在标记玻璃和两物体位置 时不要移动物体;实验玻璃时要注意以那个 面为镜面,因为玻璃太厚, 选错会造成误差太大。学生根据教师所画的图进行探 讨、交流、总结。B课 堂 小 结板 书 设 计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 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 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 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A 点射出的任意两条 光线经 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 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A' 点,人就会感到 A,点是 一个“发光点”,而A'点 就是A点的虚像。同理,蜡 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 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 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 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 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 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

9、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学生总结收获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5、像是虚像。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湖北省应城市蒲阳中学胡继超【任务分析】一、平面镜成像特点二、平面镜成像原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 分 钟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DB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为学习凸 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镜知识的铺垫。教材 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

10、让学生在实验探究 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我充分领会这一教学意图, 用多媒体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进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用类比法分 析和归纳结论,最后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归纳的结 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习惯。学习者分析 】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要少得多,“叉鱼”、“看 彩虹”不要说是城镇学生,连乡村学生见过的也不多,“折射断筷”在小学看见老师做过,“海市蜃楼” 少数学生从一些

11、媒体上有所耳闻,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需充分、直观,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 探究的欲望。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在这一阶段需作必要的演示。有 光的反射探究的经验,只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光路的可视化问题,折射规律的探究操作就不困难了;由于学 生的视角远不同于老师,在实验归纳环节可能会纠缠于某些枝节或偏重某一方面得不出完整的结论,所以 在这里采用了类比法, 以光的反射规律为比照来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台加强交流和评估, 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正确完整的实验方案和结论,以利于规律运用环节的教学和后续学习。光折射的 可逆性探究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学生对可逆的概念

12、理解不到位,逆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影响实验的设计 和操作,(实验既要探究可逆性,又要促进学生对可逆性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用两点定线法标注折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逆向入射(如图一中 B 点在水槽侧壁上,便于将激光枪对准 BO 入射),观察新折射光线是否沿 0A射出。改变角度反复做几次,这样可以实现实验的双重目的,又不必花 费大量的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从空气中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了解光在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

13、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 】1归纳光的折射规律;2光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探究。教学资源 】1.多媒体资源: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片段;海市蜃楼图片;PPT辅助课件。2 .实验器材:玩具激光枪、水槽、水、大豆粉、玻璃棒、小勺、木板光屏(白漆粗糙表面)、彩笔、 木筷、厚玻璃砖、大口瓷碗、硬币(演示组装图如图一)【教学方式】情景引入、互动导学、自主探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引入折射现象影片中,明明瞄准了水中的目标,子弹却 总是从目标头顶划过。顺势引导学生提出 疑问。播放电影片段观看、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思考认识光的折激

14、光枪发出粗束红色激光从空气沿着白屏 表面斜射(便于观察光路)到水里,搅拌演示实验观察操作方法和现象1.直观感受光的 折射现象;2.领射现象有适量大豆粉的水中显示出折射光的径略光的折射的美迹。演示:1折射断筷;演示实验一边观察老师妙。进一步认识折射2.硬币升高;操作,一边动 手做实验、观3.笔杆错位。现象;感受物理的魅力。(演示和分 组实验)引入探究重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实验,不断改演示实验讨论,提出问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交流与评估变激光入射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 猜想引导学生设计、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展示共同确定的实验方案,提示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现象或数据;巡视、指导。捉示类I

15、;匕法题,猜想动,进入猜想和 设计环节;2.学 习发现问题、科学猜想的物理思维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学生方案演示文稿大屏幕展示展示PPT图片(折射和反射光路图)1.讨论设计方案;2.参与展示和交流。分组实验展示学生代表的实验结论,引导全体学生利用多媒体展进行交流和评估。示台展示1 .优选方案,便 于探究;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1.自我分析、 归纳;2.小组 交流整理。1 .培养学生分析 和归纳的能力;2 .学习类比法研 究问题,初步培 养用普遍联系的 观点来认识事物 的科学意识。1.推选代表参1 .引导评估探究与展示;2.评的

16、过程和结论,估发言。利于改进操作,完善结论;2.培养学生交流评估能力,培养学生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 神。实验规律的运用播映课件海市蜃楼吗后羿能射中太阳多媒体视频短片和动画短片观看短片和光 路,运用自己 的实验结论进 行简单分析共享探究成果, 体会探究的成就 感,培养学生乐 于思考、乐于探 究的习惯。课堂小结与拓展1.小结本节课内容;2.布置:有兴趣的 学生收集折射的相关资料,构思科技短文PPT文稿展示回顾与小结建构知识,小结 探究,拓展兴趣。【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 趣”;新课程标准注重“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

17、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 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 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本着这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落脚于实验探究, 力争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创新,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力求教学过程充满趣味性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牢牢把握“兴趣”这个学习的原始动力,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探究。以震撼视听的电影短片开篇,引起学生集中注意,顺势引入折射 现象,然后以简单而奇特方法演示光的折射路径,以分组实验带学生零距离感受光的折

18、射,在感受中发现 并提出问题,进入探究之旅,最后以美丽的海市蜃楼和神奇的传说收篇。整个流程处处有乐趣,彻底甩掉 了传统物理课堂生硬枯燥的面孔,给学生以亲近,充满趣味的感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二、力求落实学生科学地自主探究诚如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所说:“学生自己得来的任何一项知识,自己解决的任何一项问题,由于是自 己获得的,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的属他所有”。教师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以学生 为主体,以学生实验活动和自主探究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训练学生科学实践的能力 和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和习惯。三、力求以教学创新实现减

19、负增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国家需要创新,一项事 业需要创新,一节课也需要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光的折射中光路的可逆 性理解难,探究更难,教学设计中采用两点定线法,简化设计难度,又充分利用学生玩乐中已有的激光枪 瞄准的经验,方便实验操作,很好的攻克了这一难点。对于光的折射规律的归纳,如果老师引导不够,学 生的结论就会纷乱细杂,淹没主题,如果引导过度,又会限制学生思维,甚至会自觉不自觉暗示结论,失 去探究的意义。实践证明,本课用类比法引导,恰倒好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光的折射教学设计(2008-11-04 09:19:10

20、)转载标签:杂谈10分钟10分钟传播方向发生变化。幻灯2:问题: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怎样呢?二、新课教学(一)折射现象1、演示光和玻璃(直射和斜射)现象:(2)板书:(二)观察回答(1 )当光从空气直射进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当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在水面处光的折射和折射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介绍几个基本概念,界面、入射光线、入射点、法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探究1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折射光线向界面偏折,还 是向法线偏折,学生猜想,1.并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猜想的折射光线的位置。4 .璃)讨论猜想的合理性。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确定可行

21、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要求画图记录下观察到的光进入水(玻 中的传播途径)交流实验结果每个组各得到什么结论?不同组的结论是否相同?6.用语言表达探究1的结果。结论1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探究2 :多改变几次入射光的方向,你还会发现什么规律?1 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要求仔细观察对比现象,画出观察结 果)2 组内对观察结果比较分析。3 交流,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如何变化?当光垂直入射时, 光的传播方向如何?结论2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结论3 :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了解猜测设计实验方案收集证据做图通过类比的方法了 解以下名

22、词: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入射角、折射角、激发兴趣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明确探究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交流4 .(激疑)折射断筷”、水中硬币升高”都是光的折射现象, 否用刚才得到的结论解释呢?(学生讨论后产生了新的疑问:刚才的结论是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规律而折射断筷”、硬币升高”是光从水射入空气中形成的) 探究3 :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向法线还是界面6分钟15分钟偏折?1 .学生猜想并画出图表达自己的想法。2 .讨论交流:师投影学生做图的情况作这个猜想时,你做了什么样的假设。(学生能从光反射时光 路可逆,联想到光的折射时光路也是可逆的)实验验证: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半圆形玻璃砖,

23、哪位同学 能帮助老师逆着折射光射入另一束光,让同学们观察光在空气中 的传播途径呢?学生观察到光从玻璃中射入空气中的光与原入射光重合。教师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画到黑板上。结论4:光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结论5 :光从空气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三、折射规律的应用1 .利用动画讲解鱼的虚像形成的原因”2 .学生讨论折射断筷”、硬币升高”的原因。3.折射现象不仅会使眼睛 受骗”,有时还会产生一些很美的奇观。 (播放海市蜃楼”、海市蜃楼是在海面上或沙漠上出现的虚幻景 像,是一种奇特的景观,它是由于空气疏密不均匀使光线发生折 射造成的。)四、交流评估1 .通

24、过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从知识、能力、研究方法、对 折射现象的感受、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多方面谈一下)2 .光射到空气和水(玻璃)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吗? 光的反射和折射有哪些异同?布置作业光的折射教学反思(2008-10-27 11:20:12)标签:杂谈教育实验收集证据做图交流猜想从南昌学习回来后,一直有一种冲动,想将所学的理念落实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恰好学校组织公开课,于是积极准备,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出发点以学生为主,让全体学生在用脑去思考,课堂上动起来,不仅仅是表面的动-动手做实验,更应该是深层次的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别对于刚开始

25、学习物理的学生,须加强学法的指导,为以后的自主学习做准备。反思一,加强学法指导“打假”。对于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学中,应有针对性进行学法指导。如在引入新课时,设计了三个 小实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看到的现象(笔正常、错位、折断)不同,有部分学生提前预习 了课本内容,说出是光的折射现象, 至于什么是折射现象, 为什么会发生折射现象, 说不清, 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答对啦, 实际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 只是机械的将从课本看到的内容复制 出来,没有从实验现象中去挖掘造成不同现象的原因。此时,教师引导:笔射出的光在进入人眼时,经过的介质一样吗?从而提出问题:光从一种介质进

26、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 如何?这样学生经历观察现象 -分析原因-提出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会加强。提问:能否用此规律解又如,在学生自己探究出光从空气进入水和玻璃等透明介质规律时, 释笔正常、错位、折断现象呢?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回答可以,出现问题,分析原因,没有 认真考虑光从空气进入水和玻璃等透明介质规律与光从水和玻璃等透明介质进入空气规律 是否相同。反思二,加强学习时间控制,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须设定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进行调整,使学生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最大收获。反思三,实验效果,光学实验要求暗室,由于学校条件限制,教室比较亮,造成演示 实验时,后边的学生看不清。考虑能否将光学实验放在暗箱中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反思(2008-10-10 16:42:54)转载标签杂谈片段一 221班我按照课前的设计,复习上一节的主要内容光的反射,提出问题:平面镜有什么用?(改变光路、成像),又问:镜中成的像与物体大小有什么关系?他们到镜面的距离一样吗?学生回忆、思考,答案有许多种,那么正确答案是什么呢?需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进入设计实验环节,如何设计实验,学生不知怎样下手,教师指导:指导1:实验目的是什么?(探究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关系)指导2 :物体实验室已提供,像在那里?怎么找?(用平面镜);指导3 :演示平面镜成像,提问用像平面镜能找到像的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