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泰·铭观营销咨询__第1页
铭泰·铭观营销咨询__第2页
铭泰·铭观营销咨询__第3页
铭泰·铭观营销咨询__第4页
铭泰·铭观营销咨询_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铭泰·铭观营销咨询_Mental Marketing Consulting二零零七年 第06期 总第106期总 顾 问:劳兵高级顾问:刘骥 罗星 孟桥 佟显永 胡永翔顾问:吴宏伟 王晓飞 苑鲁宁 吕宪国 毛长存 杜俊杰主 编:冯妤编 辑:邢晓凤 邢玥美编部:刘晶晶电 话021-51189281传 真:mail:mental 网 址: 【本期焦点】J牌小包装食用油营销策划全国鸡精行业市场调查报告国内调味品包装的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题铭泰·铭观营销咨询有限公司总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768号17楼D座邮政编码: 200

2、030电 话:021-51189291传 真: 录市场动态3国内“酱油业”的发展现状3食用油越来越讲究山茶油走进普通市民国内橄榄油市场之乱健康食用油工艺成关注热点各地相关价格动态2006年玉米市场盘点2007年市场展望06年国内棕榈油市场行情回顾及后势展望 企业动态山东三星集团力促中国油脂业发展兴国:茶油获欧盟和全国首批“QS”认证产业报国,鲁花一年为300万农民创收60亿 铭泰营销观点J牌小包装食用油营销策划全国鸡精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橄榄油品牌的四大突破点 关联产业动态国内调味品包装的主要形式及存在的问题全球动态采用新型“健康油”, 麦当

3、劳全美停用反式脂肪油全球油籽一周:全球新豆播种面积可能降低,大豆价格走强管理思享“有机”的商机 市场动态国内“酱油业”的发展现状目前,酱油行业生产仍以天然古法酿造为主,国内酱油大厂多集中在中国南方,中国酱油市场现已形成四分天下的格局,即:以广东海天、致美斋为主的粤产酱油,以上海淘大、家乐、老蔡为主的沪产酱油,以雀巢美极、龟甲万、李锦记、加加、和田宽为主的外资酱油,以北京金狮,石家庄珍极、天津天立、福州民天、湖南双凤等区域性酱油为主的地产酱油。这几大品牌之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它们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有相当关系。由于行业门槛低,看到酱油行业的的巨大市场,一些小作坊土法上马,设

4、备就是筐、缸、锅、桶。一般采取自产自销,包装多为散装、袋或瓶的简易包装,以价钱便宜取胜。这类小厂在目前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终将被淘汰。酱油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卫生水平差距太大,酱油行业鱼龙混杂。酱油行业似乎人人可以做,但真正做好非常不容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与完善,市场竞争势必进一步激烈,而这种竞争最终都会归于品牌的竞争,产品的质量、公司的信誉,都将靠品牌来体现。酱油行业的趋势是品牌竞争最终取代价格竞争。 酱油也是一种习惯性购买行为,消费者一但适应了某种品牌口味的酱油,以后就会发生连续购买的行为。众口难调,每种酱油都有生存的空间,南酸北辣,东甜西咸,口味差异大,

5、而且消费者的口味也时常发生变化。另外各地消费水平不均,高中低档各有所爱,巨大销量规模的产品,不易形成。生产企业可实行多品种的战略,以抓住尽可能多的顾客。 国产酱油最终将形成由几大强势品牌主导市场,另外几家略作补充的格局。形象地说是一棵大树,底下几棵小草。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地方性小酱油厂将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淘汰,竞争也将使全行业整体实力得到增强,从而形成产业集团。 中外品牌争夺市场 目前,北京市场的畅销品牌为:海天、致美斋、金狮、淘大、和田宽、美味鲜等,上海市场:海天、佛手宴会、淘大、老蔡、致美斋、海鸥等;广州市场:海天、致美斋、美味源、美味鲜、美极、李锦记等。 上海的老蔡酱油,曾经由于种种原因

6、,市场越做越小,不仅在外省,在上海本地酱油的市场份额也慢慢被蚕食。1999年被联合利华收购之后,对原有的生产线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压缩成本,并依靠联合利华在全球日用消费品行业积累起来的经验,把原有的十几个品种压缩成三个,分别针对上海人吃酱油的三种吃法,红烧、清炒、混用,配合市场促销,不仅站稳了市场,销量反而有上升的势头。 在北京,日本的和田宽与当地最大的酱油厂合资生产自己品牌的酱油,也尝到了甜头。香港的淘大、李锦记、加加也分别在上海、广州、长沙设厂,在国内也取得了不小的业绩。日本龟甲万也在中国积极寻求合作。统一等台湾酱油也在大陆市场悄悄渗透。业内人才缺乏 目前,酱油行业技术人才

7、,管理人才、销售人才极为缺乏。复合型人才更不多见人才断层现象比较普遍。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全球营销思想和能力的人才更少。全国调味品经销商素质良莠不齐,难于管理,压价、串货问题时有发生,分销商无利可图失去销售积极性,影响了销售,也无形中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令厂家头痛不已。 市场空间较大 酱油行业既非夕阳产业也非朝阳产业,而是一种常青产业,市场需求量相对稳定,消费者多为习惯性购买,厂家想做大非常困难。目前国内酱油市场整体销量不会有太大增长,从国内国际市场来看,甚至还会经历一个先升后降,再稳定的过程。所以更多的还会是行业内的市场整合,通俗来讲就是,大的厂家越做越强,大多数小厂将自然自然淘汰。因此,市

8、场竞争会更为激烈。而酱油生产企业也应把目光注意到其它调味品上,形成整体合力,以增强抵抗市场竞争的冲击。酱油行业是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市场容量也是相当惊人。中国有每年500万吨的消费量,行业潜力大,市场诱人。 从全国范围来看,调味品业的增长每年都在20以上,酱油市场的增长则在10以上,1975年我国酱油产量不足100万吨,70年代末达175万吨,80年代末为200万吨,90年代末猛增到450万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酱油的销量还会进一步增加,现在内地人均年消费量仅为3公斤多点,仅为其它习惯吃酱油的东方国家和地区消费量的3050,市场还有一定空间。 世界酱油年产量约为800万吨,其中中国大陆4

9、50万吨,日本140万吨,其它亚洲国家和地区260万吨,全国最大的酱油企业在广东佛山,海天调味食品公司,年产18万吨,上海最大的酱油厂规模一般在23万吨,日本龟甲万年产40多万吨、雅玛莎年产12万吨。现在国际市场日本酱油仍唱主角,台湾酱油销量逐渐超过日本酱油,而大陆酱油也正奋起直追,销量节节上升,势头可喜,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过日本和台湾。目前中国内地出口西方的酱油,估计每年在30000吨以上。(中国食品商务网)食用油越来越讲究山茶油走进普通市民被誉为“东方橄榄油”的山茶油,随着春节临近,渐成新兴高档食用油中的宠儿。各大超市都陈列着多个品牌山茶油。在一超市里,醒目的促销广告颇为引人注目,一位顾

10、客翻看了各类油产品后,选择了某品牌的山茶油礼包装。据销售人员介绍.目前他们进了四五个品牌的山茶油,销售情较以前好很多。王女士拿了一瓶山茶油放进了购物车.她说自从爆出某些橄榄油质量低劣事件后,她家就对价格不菲的橄榄油持观望态度,改用山茶油。她曾上网查过专家对山茶油的介绍,认为其营养价值与橄榄油相当,而价格却只有橄榄油的一半不到,食用山茶油比较划算。而胡先生一家食用山茶油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年春节期间,步阳置业向员工发放的年货中就有山茶油,于是开始关心这种食用油品,他说:“报纸上说食用山茶油有利健康,我改食用山茶油已快一年了。”他还决定到超市购买山茶油作为拜年货。 据了解,我市还有一些市民结伴到

11、常山等地购买山茶油。山茶油为何如此受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是主要原因。据了解,山茶油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去壳、晒干、粉碎、榨油、过滤,全过程均为物理方法,因此它是真正的纯天然绿色食用油,且人体必须的不饱和脂肪酸即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高达80%一90%以上,居植物油之首,人体对其消化吸收率高达95%以上,是不可多得的木本科植物油。它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D和钙、磷、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国内外医学营养专家在研究中发现高含油酸的山茶油长期食用可以软化血管,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等疾病,因此被公认为保健油品。山茶油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冷榨法、热榨法和浸出法。其中冷榨法在低于60摄氏度的环境

12、下进行加工,营养成分保留最为完整。由于冷榨法出油率只有热榨法的一半,因此市场上大部分冷榨油的价格要高出热榨油50%左右。(永康日报  朱传忠)国内橄榄油市场之乱目前国内市场橄榄油98%依靠进口,业内人士称产品质量体系混乱据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协作组筹备组主任李聚桢介绍,目前全球的橄榄油产量大概仅在300万吨左右,其中以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突尼斯等国的橄榄油最为有名,生产历史也最为悠久。这7个国家橄榄油产量占世界橄榄油总产量的90%.其中西班牙、意大利、希腊为世界最大的三大橄榄油生产商和出口商。西班牙橄榄油产量居世界之首,但出口量排在世界第二位,居意大利之后;意大利橄榄油产量居世界第

13、二位,是最大消费国、最大的出口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进口国。橄榄油目前已成为行业中的贵族油,其身价已相当于我国市场中端食用油价格的510倍,多在60元180元/升之间。据了解,目前国内市场橄榄油98%都是靠进口,而我国自产的橄榄油仅约200吨。在进口量逐年飙升的同时,国内橄榄油却呈现一片乱局。价格是食用油10倍目前国内市场各类橄榄油已达50多个品牌,98%都是靠进口,其中主要来自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这三个地中海地区的国家,我国自产的橄榄油仅约200吨,和年进口量6000吨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尽管国内有嘉里粮油推出的“伯爵牌”橄榄油和东海粮油推出的“萨利维”橄榄油,但是市场份额所占比重都非常小,

14、而且也主要是分销国外进口橄榄油。据了解,目前我国最大的橄榄油加工基地,位于四川的蜀北橄榄油生产基地2005年已经投入生产。来自中国食用油信息网的数据:2006年我国共进口橄榄油0.6万吨,在大豆、菜籽以及棕榈等各种类油中,虽数量最小,但是从近几年来进口量来看,却呈现大幅增长。据中国经济林协会油橄榄协作组筹备组主任李聚桢介绍,橄榄油进口是从1998年、1999年才开始,据海关统计数据,2001年时我国进口橄榄油只有392吨,2002年是605吨,2003年是991吨,2004年是2700多吨,2005年时已经一路飙升到4500吨。李聚桢介绍,橄榄油采用鲜果冷榨法制成,能很大程度上保留原有的营养,

15、在各种植物油当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同时价格也非常高。从市场上来看,价格是我国市场中端食用油价格的510倍,价格多在60元180元/升之间。进口橄榄油质量不容乐观“我们一斤初榨油要卖168元,你说市场上30多元的是真是假?”四川广元市蜀北橄榄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牛经理表示。该公司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橄榄油生产基地,但是产品的销售目前主要通过团购形式,而对超市的销售方式并不热衷。“主要是市场太乱,这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标签标识不清,另外是市场上大部分都是精炼油,以次充好。”牛经理表示。而橄榄油混乱的市场状况一直在这个行业中持续。李聚桢从事橄榄油研究和引入工作多年,他介绍说,去年橄榄油市场调

16、查显示,所购买4瓶橄榄油中,有3瓶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未达标油酸不及最低标准一半。李表示,即使我国进口量逐年递增,但是进口产品质量不容乐观。从进口的橄榄油数量来看,初榨橄榄油只占进口总量的35,精炼油能占到46,而果渣油则占到20。最好的橄榄油就是初榨油,也就是仅仅经过简单压榨和沉淀而制成,营养价值最高。第二等级的就是精炼油,是将原料进行高温精炼“六”脱等方法之后制成的油料,就制造工艺来讲,营养价值就已经被破坏了不少。而果渣油在国际上根本不能被认可是橄榄油,是将橄榄原料的渣滓进行再加工而制造成的油,营养成分非常低。正是这最差的渣滓油的进口,在2005年时,已占进口量的40。但是,目前市场上大多都标

17、注自己是初榨油,或者“特级压榨油”、“纯正色拉油”等等形式,或者利用中英文翻译过程中,进行不实标明。“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大多都是精炼油,也有混合了一定比例的初榨油,但还有一些搀入了其他植物油,或者掺入了果渣油,以次充好,而且把整个市场上的价格体系全部打乱了。要是按照含量标准来测,不知道有多少不能达标。“牛经理表示。李介绍,尽管不少企业都标榜自己是原装进口,但是实际上,目前市场上大多橄榄油都是从国外进口大桶散装油,由国内的经销商分装进行销售,甚至不排除有“内外勾结”,尽管标榜自己是原装进口,实际上有可能是连条形码都是从国外进口,到国内进行包装。牛经理对市场纷乱的观点表示认同,并称在国外,必须要求对

18、成本和名称进行明确标志,但是目前在国内完全做不到。强制性国标即将出台“关键是无法可依,目前国家相关部门的监控比较弱。”牛经理表示,针对目前混乱的市场,橄榄油市场上只有一个行业标准。1990年我国林业部颁布的LY/T15341999标准,对橄榄油的相关指标进行了界定,规定橄榄油中油酸含量在5583之间才算合格。就目前而言,由于商检部门对橄榄油质量的监测没有强制标准,这就给橄榄油行业的管理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漏洞。李透露,目前橄榄油国家标准的草案正在送批阶段,由国家粮油标准委进行审批,此后将送往国家标准委等部门进行,有望在年内出台。牛经理表示了一个疑虑,国标出台能对行业有一定的规范,但是对于橄榄油来讲

19、,标准并不能完全鉴定其高低级别。通过仪器可以从理化指标方面,对油酸含量、卫生指标等进行鉴定,但是,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办法,需要有品油师进行感观的品尝,就像品茶叶和酒一样。在国外,有专门这样的鉴定机构,通过品油师鉴定之后的产品会在产品外观上进行标识,价格要因此贵很多。李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通过仪器进行鉴别,能大概对橄榄油的品质进行辨认,但如某些兑入了果渣油等情况,微小的含量差别,通过仪器很难鉴定。因此,随着国内橄榄油市场的壮大,品油师的培养和引入也是必须的。    据海关统计数据,2001年时我国进口橄榄油只有392吨,2002年是605吨,2003年是991吨,20

20、04年是2700多吨,2005年时已经一路飙升到4500吨。市场背景外资品牌长驱直入我国橄榄油的销售和生产,在目前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市场上还没有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品牌的橄榄油产品。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种植油橄榄,目前油橄榄的种植基地主要分布于白龙江、嘉陵江等流域的川、甘、陕、滇等省区,但是大部分是用于工业用途,食用领域并不多。目前国内整个橄榄油市场的竞争,呈现出外资品牌大举进入的明显特征,而且国内参与经销的商户也在增加,产品多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全国中东部省会城市的食品超市和卖场中销售。广元市蜀北橄榄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经理牛春荣介绍,目前国内市场上,大部分都

21、是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主要出口国的产品,而且大部分都是国内的经销商负责分销运作。一般来说,由出口国的国际贸易公司进行出口国的业务,国内的多个经销商同去到该贸易公司进货,拉回产品后,贴的有的是国际的品牌,有的是国内注册的品牌。有的经销商同时分销几个品牌,价格拉的比较开。这种分销情况比较普遍。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价格比较混乱。牛经理介绍说,老百姓都知道橄榄油是好东西,但是销售的产品基本没有等级划分,有的200多元,有的30多元,而且基本从名称上无法辨别,和大豆油等植物油不同,等级和分类对于橄榄油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市场上缺乏一个参考基准,消费者在购买时基本无依可循,对于什么样的产品,对于什么样的价

22、格基本没谱。此外,国内有专家认为,国内橄榄油行业除了气候种植因素,还存在缺乏产业拉动的因素,随着国内市场持续加大的需求,不少省市开始重视这一产业。如云南地区气候条件适宜,云南省在油橄榄产业规划中决定,“十一五”期间的5年中,该省将建设总规模55.2万亩的油橄榄基地。在项目区建6至9座橄榄油综合加工厂。此外,他们还将再规划建省级油橄榄良种繁育中心1个,到2015年达到年产橄榄果17.335万吨,橄榄油3.467万吨,总产值为17亿元。国内主要橄榄油品牌目前在国内能买到的国外橄榄油品牌主要有:由国内分销商进行销售:白叶(西班牙)、大树(西班牙)、乐家(意大利)、欧蕾(西班牙)、克里特大地(希腊)、

23、阿格利斯(希腊)、康乐氏(西班牙)、甘达(意大利)和华源(希腊)等品牌。由国内企业参与产销的品牌主要有:嘉里粮油的“伯爵牌”、东海粮油的“萨利维”等。另外原产我国的还有:白龙湖牌、剑门牌橄榄油。健康食用油工艺成关注热点“民以食为天”,食用油即是菜肴美味的根本。食用油市场众多的品牌令消费者眼花缭乱。食用油的价格、促销及个人喜好是大家最直观的判断,其实工艺也是评判食用油的主要标准。食用油的工艺制作,可能最为难懂。 压榨法和浸出法是两种不同的油脂制取工艺。压榨法是采用纯物理压榨制油工艺、经选料、培炒、物理压榨、经天然植物纤维过滤技术生产而成。这种方法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保留了油料内的丰富营养,保证产

24、品的安全、纯正、营养、美味,符合人体健康需求,适宜长期放心食用。但缺点是出油率低。“压榨工艺”目前在国内基本用于花生油、橄榄油、坚果油、芝麻油等高档油品。 浸出法是采用溶剂油(轻六号汽油)将油脂原料经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六脱”工艺(即脱脂、脱水、脱色、脱臭、脱酸、脱胶)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但缺点是,含有溶剂残留。目前,该工艺多用于大豆油、玉米油的制作。 选择健康的食用油就是选择了健康,现在大家的选购就更加明确了,相信消费者会选择到你们所需要的健康食用油。各地相关价格动态2006年玉米市场盘点2007年市场展望 2006年,国内玉米需求继续增长,市场行情走势好于2

25、005年,价格波动的幅度和频率也大于2005年。 一、2006年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回顾 2006年玉米市场大体呈现出一种涨-跌-涨的走势,2005/2006年度新玉米上市之后,价格一波三折,但总体呈现出震荡上涨的趋势,尤其是在2006年4月份之后,受玉米深加工题材和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带动,价格出现了快速的上涨,在5月末玉米价格出现一个峰值,当时吉林省玉米现货价格在0.58元/斤左右,高于去年同期5分/斤;之后,由于受国内现货集中抛售的影响价格快速下跌,从高点下来,期货总共下跌200多点,而当时现货价格只是进行了小幅的调整,价格每斤仅下跌了2-4分钱;玉米期货价格8、9月份一直在低点徘徊;直到20

26、06年10月份,受国际小麦减产的影响,全球粮食价格再度高涨,国内玉米价格也随之上涨,11月末我国新玉米上市之后,受出口抢购等因素的影响,新玉米开秤高于去年同期5-8分钱,之后价格也是稳步上涨,直至今日玉米期货价格上涨了270-280点,而现货每斤上涨了5-7分钱。 1-2月份:春节过后,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在众多粮油品种中可谓一枝独秀。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183元/吨,比上月上涨0.51%;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172.5元/吨,比上月上涨0.17%。2月上旬开始,国内玉米期货市场行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上涨势头,不仅上涨幅度大,而且上涨持续时间长。由于去年国内玉米生长期遭受

27、自然灾害,尽管产量依然增加,但是质量明显较差,达到期货交割标准的玉米更是紧缺。因此,玉米期货价格的上涨,促使企业注册仓单的积极性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国内玉米现货市场行情,尤其是高质量玉米。二是农民惜售心理推动玉米价格上涨。 3月:国内玉米市场前期继续上月的上涨行情,后期稳中趋跌;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205元/吨,比上月上涨1.86%;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185元/吨,上涨1.11%。 4月:本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出现地区分化。华北黄淮地区的玉米市场行情以上涨为主;东北地区玉米市场行情略显低迷;南方销区玉米市场行情以小幅下跌为主。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218元/

28、吨,比上月上涨1.08%;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197.5元/吨,比上月上涨1.1%。4月中下旬伴随着关内产区农民手中余粮的不多,玉米上市量的减少,关内产区玉米市场价格率先增长,销区玉米市场价格在振荡中维持弱势。养殖业在本月中仍没有好转,养殖户仍普遍处于亏损之中,补栏积极性不高。另外4月份的饲料销量较3月份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好转,相反部分地区猪饲料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行情。 5月:尽管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玉米产量达到创记录的1.3937亿吨,但仍然阻挡不住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的上涨步伐,本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继续呈现较为明显的涨幅。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276元/吨,比上月上涨

29、4.78%;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243元/吨,比上月上涨3.76%。主要影响因素:1、东北地区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上涨。2、饲料养殖业对玉米需求开始转暖。3、能源再度涨价拉动燃料乙醇需求。 6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继续上涨。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337元/吨,比上月上涨4.78%;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308元/吨,比上月上涨5.23%。主要影响因素:1、饲料养殖业对玉米需求开始转暖。2、玉米小麦价格倒挂替代关系出现。 7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止涨趋稳,部分地区出现下跌;大连玉米期货价格步入下跌通道。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362元/吨,比上月上涨1.8

30、7%;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337.5元/吨,比上月上涨2.29%。主要影响因素有:1、东北地区加工企业采购并不积极。2、饲料养殖业对玉米需求仍较疲软。 8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稳中趋升,部分地区小麦、玉米比价再度失调。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367元/吨,比上月上涨0.37%;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347.5元/吨,上涨0.75%。主要影响因素有:1、华北黄淮玉米青黄不接价格坚挺。2、东北陈粮出库增加价格以稳为主。3、饲料养殖业对玉米需求开始复苏。 9月:华北黄淮地区新玉米陆续收获上市,收购价格高开低走。本月国内玉米市场行情总体来看继续稳中略升。本月二等黄

31、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366元/吨,与上月基本持平;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375元/吨,上涨1.85%。主要影响因素有:1、出口退税政策利好玉米市场行情。2、华北黄淮玉米收获价格高开低走。3、华北黄淮陈玉米价格仍保持坚挺。4、吉林陈化玉米拍卖全部底价成交。 11月:国内玉米市场较为活跃,市场行情一波三折,波动较为明显。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332元/吨,比上月上涨1.83%;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320元/吨,比上月下跌1.64%。主要影响因素有:1、东北地区新产玉米上市高峰推迟。2、东北地区加工企业积极采购玉米。3、华北黄淮地区玉米价格大幅上涨。4、销区

32、玉米到货不均价格以涨为主。 12月:国内玉米市场较为活跃,市场行情涨幅较大。本月二等黄玉米全国平均价格为1433元/吨,比上月上涨7.58%;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二等黄玉米平均价格为1430元/吨,比上月上涨8.64%。主要影响因素有:1、国内玉米市场需求持续旺盛态势。2、东北玉米市场购销两旺价格坚挺。3、华北黄淮玉米需求良好价格上涨。4、国家加强玉米乙醇项目建设管理,2006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暂停核准和备案玉米加工乙醇项目,并对在建和拟建的项目进行全面清理。 2006年玉米供需状况分析 一、中国玉米供需状况 1.今年

33、我国玉米产量与去年相比有所减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玉米种植面积预计为2650万公顷,但受到各种天气以及灾害影响,单产下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今年我国玉米产量至1.42亿吨,预计2006年中国玉米的播种面积为2705万公顷,与上月预测持平,较2005年增长69万公顷,增幅为2.6%。玉米产量预计为1.42亿吨。 2、2006/2007年度我国玉米消费稳定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业消费玉米增长潜力很大,虽然工业饲料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玉米消费增长速度仅比上一年度略有下调,预计2005/2006年度我国玉米消费继续保持5%的增长速度。 3、国内玉米消费结构有所变化,饲料消费不断

34、增加,玉米深加工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我国玉米消费量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但玉米消费的结构却出现了轻微的调整。饲料用玉米仍是玉米消费的主要部分,占70%以上的份额,但随着淀粉深加工行业和酒精行业,特别是燃料酒精行业的快速发展,玉米工业消费的数量正逐渐上升,并且上升的速度较快,占据的份额也不断上升。 (3)玉米库存将进一步下降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饲料消费量在8950万吨,比上年增长200万吨;工业消费量200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50万吨;国内消费量为1.2705亿吨,比上年度增加465万吨。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05/2006年度新增供给量不能冲抵当年消费

35、量的增长速度,因此要动用库存来解决缺口355万吨的玉米。 因此,国内玉米库存将进一步下降,这对玉米价格将起到一定支撑作用。由于我国玉米供给和消费量暂时大体相当,因此,在需求如预期的情况下,我国玉米的出口就成为左右价格高低的重要因素。 (4)我国玉米进出口状况 1、我国玉米出口同比下降供需偏紧格局初现端倪 此前,我国政府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采取了鼓励出口的政策,连续的出口导致国内玉米库存量连年下降。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玉米期末库存在1999/2000年度达到1.24亿吨的历史高点之后,开始连续多年持续下降。另外,汇总当前市场数据显示,2004/2005年度国内玉米产量为1.3亿吨,当

36、年消费1.28亿吨,剩余200万吨;2005/2006年度国内玉米产量为1.39亿吨,当年消费1.37亿吨,剩余150万吨。需求连续两年增速分别达到4.9%和7%,按照6%的年增长幅度测算, 2006/2007年度我国玉米消费总量将再次增加822万吨,达到1.45亿吨;2006/2007年度我国玉米产量按1.42亿吨计算,则我国玉米市场在下一年度将出现300万吨的供应缺口,国内玉米市场供不应需格局将再露端倪。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玉米出口量为310万吨,同比下降64%。 2、另外中国玉米出口减少对国际市场产生的影响: 中国对外玉米出口的减少将对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形成长期的利好支持。中

37、国和美国的玉米出口是一个第三方市场竞争关系,即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中国出口的减少为美国玉米的出口腾出了更多的空间,这自然会引领国际玉米价格的上涨,而国际玉米价格的上涨将反过来带动中国玉米价格的涨势,形成国内外玉米价格联动效应。未来中国玉米的出口数量存有减少的趋势,而且在未来的2-3年的时间内,中国有可能成为玉米净进口国之一。 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低于消费量,供求趋紧。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约为6.8873亿吨,较上年度减少约401万吨;消费量首次超过7亿吨,达到约7.2327亿吨,较上年度增加约2455万吨。由此可见,产量要低于消费量,缺口达

38、到约3554万吨,为1988/1989年度以来的最大缺口。另据美国农业部数据计算,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库存消费比降到约12.4%,处于历史低点。需要注意的是,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产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造成全球玉米供求趋紧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玉米消费量增加较快。国际市场的供求趋紧,为价格上涨奠定了底部支持。 除了供求因素外,影响国际玉米价格更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主要出口国特别是美国的玉米供求情况。2006年美国玉米产量较上年减少,而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却有较大幅度提高。2006/2007年度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预计达到2.455亿吨,较上年提高1498万吨,增幅约6.5%。在国内需求增

39、长的同时,美国2006/2007年度玉米出口形势也表现良好。从供求看,美国玉米供求较上年趋紧。因此,从美国的情况看,也支持国际玉米价格走高。 2007年玉米市场走向 1、全球玉米市场供求趋紧支持国际玉米价格上涨 2006/2007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低于消费量,供求趋紧。根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6/2007年度世界玉米产量约为6.8873亿吨,较上年度减少约401万吨。消费量首次超过7亿吨,达到约7.2327亿吨,较上年度增加约2455万吨。由此可见,产量要低于消费量,缺口达到约3554万吨,为1988/1989年度以来的最大缺口。另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6/2007年度世界玉米库存消费比降到

40、约12.4%。处于历史低点。值得注意的是,2006/2007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造成世界玉米供求趋紧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玉米消费量增长较快。最新的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供需缺口是38.55百万吨;全球期末库存为86.44百万吨,也是继2003/2004年度之后又一个低点,国际玉米市场的前景是一片光明。 除了总的供求外,影响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更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主要出口国特别是美国的玉米供求情况。2006年美国玉米产量较上年减少,而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却有较大幅度提高。2006/2007年度美国国内玉米消费量预计达到约2.455亿吨,较上年提高约1498万吨,增

41、幅约6.5%。在国内需求增长的同时,美国2006/2007年度玉米出口形势也较好。从供求看,美国玉米供求较上年趋紧。 2、全球玉米炒作工业题材国际市场价格持续走高 进入2006年,玉米市场发生革命性变化,虽然禽流感对玉米饲料消费构成了不可小视的影响,但全球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崛起,使得玉米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开始成为投资者热捧的明星品种,在今年上半年,CBOT玉米持仓量便超过百万手,是2002年的4倍。 资料表明,全球饲料需求持续多年刚性增长,这已经很大幅度地消耗了玉米的产能,而今年以来,玉米深加工行业快速发展,玉米又多出了许多下游产品,且产能都在以较高的速度扩张,例如玉米淀粉、玉米糖、工业乙醇等

42、等。在此情况下,玉米供需关系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 正基于此,国外基金大量持续买入玉米。与此同时,进入第四季度后,世界主要玉米出口国纷纷收紧出口政策,例如阿根廷宣布暂停玉米出口登记,印度限制玉米出口而准备放开玉米进口,中国也采取观望态度,对于明年的出口配额始终也不予明确。这样造成国际市场一片恐慌,玉米进口国纷纷采取提前大量买入的策略,防止未来价格更高。这也导致玉米市场供需形势进一步紧张。 进入10月份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农产品价格全面暴涨,在各类农产品的涨幅中,以玉米涨幅最大,从230美分一线涨至12月中旬的390美分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关注点已从初期引发农产品价格大幅

43、上涨的小麦转向玉米。 3、国内玉米生产形势向好,预计2007年供需基本平衡 (1)供应方面,从2000/2001年度以来,我国玉米市场连续五年产不足需,直到2004/2005年度播种面积持续增加才使得国内玉米市场出现了短暂的少量剩余。2005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约为2636万公顷,较上年增加3%;产量为1.39亿吨,同比增长7%左右。此外,由于2006年以来玉米工业化题材的疯狂炒作,使得玉米价格飞速上涨,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2月份估计,2006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约为2705万公顷,产量预计为1.42亿吨。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内玉米供求形势由产大于需向产需平衡趋紧的转变,我国对于玉米出口的

44、热情有所降低,并且开始试探性地少量进口。 (2)在需求方面,虽然今年我国玉米市场总体供应趋紧,但主要是今年新上马了许多深加工企业,在其他传统需求方面,比如饲料消费、食用消费等方面并未出现大幅增长,甚至有微幅下降。 (3)后市国内玉米价格的走向: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国内玉米行情大方向上与国际一致,但是最近一阶段,出口企业、深加工企业和饲料消费需求不积极,而接近春节农民急于出售等因素,制约了国内玉米价格短期内出现上涨的可能,即使上涨那么幅度也将受到限制。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玉米的价格走势,我们需要从生产、消费、出口、库存、政策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从生产方面来看,前面提到过,由于玉米比价效应好,新年度

45、种植玉米的面积可能增加,届时现货市场可能出现回落,时间大概在3月末;消费方面各地深加工企业收购库存已经接近70%,后市补库速度将放缓,当前正是饲料厂年前备货时期,价格处于短期的高点,在农历新年前后,由于消费的减弱,价格有可能出现滞涨或回落;从出口角度来看,后期国内出口减少,将不会出现与国内消费争粮源的现象,国内供应将相对充足;而近期玉米受政策影响,可能也会有所体现,控制乙醇项目的发展及稳定粮油价格等政策因素,在2、3月份将会有所体现。 (4)国家政策对后市市场价格的影响: 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 1、出口政策方面 2006年11月份,由于全球库存紧张,加上天气等原因,导致国内玉米价格呈反季节上涨,

46、从而引发农民惜售,使原本紧缺的货源更加紧张。此前,7月份我国签订了船期在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的400万吨玉米出口合同,因收购量不足,加上价格频频上涨,玉米出口面临洗船危险。为了控制国内玉米价格的过快增长,也为了满足国内出口和加工采购需求,国家出台政策,暂停了2007年3月之后的玉米出口登记,这也是国家调控玉米价格举出的第一棒。中国暂停出口政策出台不久,阿根廷、印度两国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也先后宣布暂停玉米出口许可证的颁发。三大主要出口国的出口限制,使玉米出口的重任落在了美国身上,进口商在美国集中采购,对美国玉米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支撑作用。 2、能源加工政策方面 由于国内消费大幅增加

47、,带来国内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玉米价格频频刷出新高。国家通过抛售小幅库存的行动,依然不能抑制价格的上涨。于是,国家先后出台了限制消费过快增长的政策,其中增长最快的乙醇加工行业首当其冲。国家发改委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不得盲目发展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还要对玉米加工项目进行清理,任何地区的燃料乙醇项目核准和建设一律要报国家审定。国家发改委限制并紧急叫停玉米加工制造乙醇燃料项目,虽然意在规范市场,并不是缩小和限制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但是短期来看依然会限制诸多乙醇加工企业的玉米消费,因此对抑制玉米价格的增长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据了解,目前国家有关生物燃料乙醇 “十一五”发展的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中,该产业的总

48、体发展思路,将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扩大发展规划,而生产生物乙醇燃料的原料,将以薯类、甜高粱、纤维资源等“非粮”为主。 总体来看,2007年在2-3月份价格可能将出现下跌,5、6月份价格在消费的引领下,具备再度上涨的可能性,而下半年玉米价格则要承受出货和收获的压力。(中国食品商务网)06年国内棕榈油市场行情回顾及后势展望2006年的国内棕榈油市场,在经过半年多的低迷盘整之后,终于在下半年受外盘期价的不断上涨以及国内整体食用油市场价格不断攀升的推动下,爆发出一轮较为迅猛的上升行情,年末更是上冲至6000元/吨大关,从而突破去年4950元/吨的最好价位。今年棕榈油市场跌宕起伏较大、上涨幅度之高,出乎众

49、商家意料也使经销商获益颇丰。综观2006年的国内棕榈油市场可分为2个部分来看,上半年由于食用油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依然存在,需求一直难以放大,价格持续在低谷中振荡徘徊;下半年国内食用油市场整体需求呈现好转,另外,BMD期价也不断坚挺上扬,在利多优势的支撑下,棕榈油价格在低谷中呈现反弹,并不断创出新高,终于在年末突破6000元/吨大关。近几年国内棕榈油进口数量不断递增,2005年棕榈油进口数量为433万吨,2006年棕榈油进口数量猛增至506.9万吨,上升17.1%。 第一季度:市场需求难以放大 棕榈油价格继续在低谷中小幅振荡 受食用油整体需求低迷及各港口庞大库存和外盘毛棕油走势不尽如人意等因素的

50、多重压力,进入元月初的国内棕榈油价格一直在低谷中呈小幅振荡的态势,市场受季节性需求淡季影响极其疲弱,致使国内大部分地区棕榈油价格不断创出新低。进入元月中旬,在CBOT豆油期价暴涨以及BMD毛棕榈油期货大幅走高的带动下,贸易商抬价心态较为强烈,市场需求得到一定提振,贸易商在外盘好转心理作用下而纷纷提高的棕榈油市场价格,因此,国内棕榈油市场行情在新年之初出现了稳中略升态势。随着后期棕榈油进口陆续到港数量的不断增加,港口棕榈油实际库存达到18万吨以上,相对于异常低迷的终端需求而言明显过剩,而国内食用油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依然存在。另外,元月份豆油价格不断下挫,对国内棕榈油市场也带来一定的压力。总之,元

51、月份的国内棕榈油市场价格继续在低谷中振荡徘徊,虽然中旬曾出现了一波短暂的上涨行情,但主要是在外盘相关期价不断走高拉动下形成的。由于庞大的港口库存压力依然对棕油市场走势产生很大的影响,且随着天气的愈加寒冷,北方地区棕榈油的使用范围将明显受到限制,市场需求量也将越发显得清淡。 年后的国内棕榈油市场在外盘BMD棕榈油期价一路高歌猛进的带动下,出现了短暂的攀升势头,2月中旬各港口棕榈油价格出现小幅上扬。但从基本面来看,由于2月份国内棕榈油现货市场格利空格局依旧,而年后食用油又进入一个新的消费低谷时期,2月份的国内棕榈油市场,受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所制约,价格总体呈现冲高回落的态势。港口贸易并不活跃,走货

52、依然较为缓慢,而贸易商也基本上是询价多,实际购买少。随着各地棕榈油的陆续到货,国内棕榈油的总体库存并没有下降,依然维持在22万吨左右,这在淡季是相对较高的库存。截止到2月下旬国内棕榈油市场价格已在冲高后的价位上开始回落,据2月末各港口报价来看,国内棕榈油已经在回落后的价位上企稳。天津港24度棕榈油报价 4400元/吨,较中旬略有回落;厦门港报价4350元/吨,较月初上涨10元/吨 ;张家港报价4350元/吨,较中旬略有走低;日照港报价4450元/吨,较前期持平;宁波港报价4380元/吨,较中旬略有回调;广州港报价4280元/吨,较前期下跌10元/吨。 进入3月份,由于国内棕榈油终端需求依然疲软

53、,市场人气交投不旺,港口库存积压有增无减,市场价格继续呈现弱势下滑的态势。但由于3月下旬,马商对华精棕榈油报价有所提高,从而支撑国内进口销售成本趋涨,加上气温回暖令棕榈油需求趋好,抑制了3月份国内棕榈油市场行情下跌的空间,跌势有所趋缓。整体来看国内油脂市场表现依然平平,相关品种油价继续处于底部区间振荡,在油脂行情整体利空的压力下,国内棕榈油价格虽然跌势趋缓,市场前景并不乐观,由于需求尚未真正得到启动,加之3月份港口库存水平已达到年内新高,从而对市场行情形成打压。总之,由于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创下半年来新高,而终端用户的实际采购谨慎依旧,加上外围市场未能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利空的压力继续引领各地棕

54、榈油行情跟盘弱势整理,所以3月份的国内棕榈油市场基本处于 “购销两淡”的格局当中,市场价格仍维持弱势振荡下滑的态势。 第二季度:市场需求不断呈现活跃 棕榈油价格小幅振荡盘升 步入4月中旬,在外盘持续走高的带动下,不少贸易商纷纷提高棕榈油报价,上调幅度平均在30-60元/吨。尽管各地价格大幅度上涨,但实际成交价格和报价仍有一定的差距,受气温偏低的影响,华东、华北港口出货量和实际成交量并不大,市场人气依然难已提升,港口库存积压有增无减,部分港口转单数量虽有所放大,但由于陆续有新货到港,港口库存总量维持在26-27万吨。不过,外盘的大幅上涨以及国内现货市场的反弹暂时缓解了库存的压力,贸易商对后市重拾

55、信心,随着后期天气的逐步转暖,棕榈油的消费有望恢复。总之,三月份国内棕榈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外盘期价的提振,如果外盘出现明显回落,国内棕油价格很难在高位得到支撑,加之国内需求并未从根本上好转,同时由于国内棕榈油库存仍在26万吨以上的现实不可忽视,而后期到货量仍有增无减,所以,4月末的棕榈油销售市场依然面临很大压力,棕榈油价格在短暂盘升后基本处于弱势振荡的局面。 “五一”长假过后,市民的消费需求又进入新的低谷时期,经销商的采购势头也随之有所下滑,国内大部分港口棕榈油出货情况均不理想。华东、华北港口日出货缓慢,成交乏力,交易量较节前明显有所下降,市场需求低迷态势再次显现。“五一”期间,国内各港口都陆续有新货到港,库存的压力有增无减,国内供需矛盾的基本面有所加剧。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5月上旬国内港口棕榈油库存总量在27万吨左右。另外,由于马来西亚5月份的棕榈油出口迟缓导致月末库存再度增长,基本面利空导致BMD棕榈油期价呈现回落。受其影响,5月份国内棕榈油价格基本在区间里呈现小幅振荡的走势。据5月下旬各港口报价来看,天津24度棕榈油价格在4500-4510元/吨,日照4500-4520元/吨,张家港4400元/吨,宁波4460-4480元/吨,福建4380-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