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科学从“动”开始_第1页
快乐科学从“动”开始_第2页
快乐科学从“动”开始_第3页
快乐科学从“动”开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快乐科学,从“动”开始士林小学:谈小英【摘要】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一切知识的累积支点还是动手实践,基础实践是儿童扫盲学习的基准,而这样充满变幻色彩的动手实践,正是让儿童由“课堂学”转向“课外做”的途径,这是儿童学习、认知的一片新奇的沃土。只有快乐地学,快乐地玩,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在实践的道路上才能收获知识,累积能力。【关键词】快乐科学 思维碰撞 收获知识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立足实际,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我们根据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开展了从多种途径、方式、渠

2、道挖掘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课外科学实践,由浅入深得可持续性探究,并以此为基础快乐学科学。一、快乐科学,培养基础实践能力的意义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教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清楚明了的告诉我们培养儿童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更是在告之我们落实儿童“基础实践”的必要性。儿童“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对儿童健全人格的树立,是对儿童会生活能力的基础引导,更是对儿童立足生活的扎根。 我校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3、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丰富而独特的本土资源,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让他们大胆的、自由的去感受、去领悟、去探索、去发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利用本土资源实施科学活动,是从我们现实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于课堂拓展研究,为“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与空间,进行资源的开发与收集,梳理出适合开展科学活动的本土资源。二、培养儿童“基础实践”能力,意在落实“快乐”快乐头脑科学是生活的产物,对于科学知识的学习最终都应该应用于生活,而生活的应用自然就离不开人的动作和思维,思维是引线,而真正的行动就是实践。只有思维的转动,仅仅是一个躯壳,实践才

4、是培养儿童能力的最后基石。而学习活动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与其它情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生动鲜活的生活能自然地引发儿童学习的兴趣。现今社会,随着科学学科分量的逐步提升,对于实践的要求定义,也越来越高,注重追求实实在在的思维+动手操作。如蚕桑的研究实践活动,需要学生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而形象生动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于认识蚕知识、蚕文化是最客观的方式。这时候,本土资源就显现出它自身的价值了,我们当地的农村家庭基本都有养蚕的经历,而土生土长的老一辈可谓是养蚕活生生的“字典”,同时相应的养蚕资源也可谓是唾手可得,如:蚕种、桑叶、养蚕专用的竹编等,对于蚕的孵化、蚕蛾的出现等书本中模糊概念,都

5、能在现实实践中亲身体验、感受,让知识不再空洞。在老师与蚕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下,学生会发现很多原本书本上都没有明确表明的有趣现象和科学知识。如:在教学中,谈论到有关蚕的颜色和吃什么有关?蚕蛾是怎么从茧子里爬出来的?蚕丝吐出前在身体内部就已经形成丝了吗?为何到了结茧的时候,蚕的身体会变的透明?等一系列具有价值的,具有操作性的,可供课外拓展的实践活动。这时候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活动,有相同兴趣的成员,组成一个个课外实践探索小分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如:针对蚕蛾是怎么从茧子里爬出来的?这一问题,大多数农户都认为蚕应该是用嘴咬破蚕茧出来的,带着好奇、求证的心态,学生们开始观

6、察,发现蚕茧分为“大头”“小头”,经电脑灯资料查阅发现:“蚕蛾”的内分泌系统能分泌出一种酸性很强的液体,从蛾的体内(尾部)分泌出来,滴在蚕茧的“小头”这样就烂成一个比较规则的小洞,从而爬出蚕茧,而不是想当然的认为是用咬的方式出来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蚕的口器里是没有牙齿的。结果令人激动和兴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喜悦。虽然,不能构成有规则、缜密、权威性的科学价值,但是这种共识确实有其实在的意义价值,也是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同时也是体现科学生活化的实在教学。科学源于生活,也应服务生活。简单的将知识用实践操作的形式,给予学生感官的刺激,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大胆解放学生的头脑,将科学知识生活化

7、,。快乐双眼在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使教学目标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而不是围绕死的教案转,在师生互动中即兴创造,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和创造的天地。对于科学这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来说,把录像、投影等电教设备带进课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给学生以直观和动感的视觉感受,彻底解放学生的“眼睛”。利用互联网、强化信息技术教学,有选择性地引导学生用现代信息

8、技术提升知识、开阔视野。并且可以有效的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来达到提升目的,将科学融入在生活,融入至双眼。通过基础实践,让儿童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用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学会用眼睛来说科学,道科学。快乐嘴巴科学实验课上,精心的教学环节,完善的实验器材,但是有时候在

9、这么“完美”的准备下,我们往往想当然的认为实验会是成功的,但事实事课堂实验过程中“意外”随时来插上一脚。我们都确信科学实验课堂,实际操作是没有100%的,在教科书这样完美的参照下,实验也会存在失败。有些时候科学书本所呈现并不是完全的真理,很多的错误漏洞,很多的“伪科学”在实践中探索中,我们往往能得出更加接近科学实质的概念。如:我在教学电磁铁时,让学生做电磁铁通电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后磁性消失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很快能得出前半部分的概念,但是学生们都意外的发现电磁铁断开电流后,并没有像教科书说的那样磁性消失,而是依旧有磁性,还能够吸起多个大头针。学生们纷纷汇报交流,表示出疑问,这时

10、候,对于这个的“意外”,我适时的提出:你觉得是你的实验有问题呢?还是事实就是这样呢?同样你也可以猜测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这时候有些胆大的学生就开始交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跟书本说的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做错了?并且有些开始反复做了好几次,可结果都一样。几分钟后,经过思考,开始汇报:事实就如我们所做的实验一样,书本上的这后半句话在表述上不够科学。而正是这实践的平台,让学生看到了事实的真相,踊跃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并尝试修改定义:电磁铁断开电流后,磁性不会马上消失,铁钉上还有部分残留的磁性,经过一段时间后磁性才会消失虽然是短短几个字的差别,但却是迈出了飞跃的一步

11、,对于学生来说很有成就感,让他们觉得自己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有重大的发现。实践让学生有了开口说话的依据。快乐时间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现今的教育,在儿童时间的分配上是十分不合理的,儿童睡眠保证9小时,在校一天也近9小时,剩下也就零碎的6小时,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被挤占着,且在生活在一种“多管”的局面中,难得有时间是给予学生探索实践的,这样的时节结构严重忽视了儿童心理、精神的发展,致使很多儿童都失去了对生活原有的好奇心、探索欲。控制了儿童的时间,扼杀了他们审美的双

12、眼,捆绑了他们行动的手脚,难怪在学生心目中学习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试问还有多少孩子是主动愿意学习的。而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去实践,是儿童对外界认知的起步,是探索生活的先决条件,出色的人才,往往就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这样的孩子才能有应对生活的能力。在竞争强烈的社会能有一席之地,封闭的传统教育,已经成为扼杀“生命”的利剑。因此,需要领导者能有解放大脑的勇气来解放学生的时间。快乐空间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纯粹是知识的传授,传授式的教育模式封闭、狭小,眼界限于书本。新课程下的科学课堂中要突破“课堂教学就是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学习活

13、动的对象也不再只限于有字的教科书,而是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无字书。注重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学习渠道。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要注重基础实践的确切落实,可以激发学生到生活中寻找科学知识,甚至是探索更多书本中没有的现象,对动植物,微生物的探索,有利于主动获取知识,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如:生态瓶养殖。通过简单的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种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生态系统。以我们农村周围的池塘为例,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生物都各自担任这怎么样的角色,谁为谁提供生存条件?谁为谁提供哪些帮助?有哪些非生物?它们都各自有什么作用?

14、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建造一个生态瓶进行观察,无疑成为学生对家乡水资源考察的课外科学实践活动,不仅学到相应的科学知识,更关键的是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家乡的生态资源,也感受到了身边无所不在的直观科学。三、 快乐科学松弛有度利用本土资源,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落实儿童“快乐科学”。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更体现了学科学、用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科学课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必须善于发动和带领学生,根据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而且能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可对他们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自然、爱环境的思想教育。 在科学实践中真正落实“快乐、互动”的方式,利用好本土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真正的快乐,也更希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