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地位的重新审视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82815680-e35c-4e95-878b-75f77691a48c/82815680-e35c-4e95-878b-75f77691a48c1.gif)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地位的重新审视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82815680-e35c-4e95-878b-75f77691a48c/82815680-e35c-4e95-878b-75f77691a48c2.gif)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地位的重新审视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82815680-e35c-4e95-878b-75f77691a48c/82815680-e35c-4e95-878b-75f77691a48c3.gif)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地位的重新审视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82815680-e35c-4e95-878b-75f77691a48c/82815680-e35c-4e95-878b-75f77691a48c4.gif)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地位的重新审视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1/16/82815680-e35c-4e95-878b-75f77691a48c/82815680-e35c-4e95-878b-75f77691a48c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地位的重新审视第10卷第3期2011年6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JOURNALOFGUANGZH0UPANYUPOLYTECHNICVo1.10No.3Jun.2011文章编号:1672-0997(2011)03004207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地位的重新审视贾剑方(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卅I510507)摘要:经济越发展,新旧职业的更替越快,转岗越频繁.因而有学者认为,当今大学毕业生转岗频繁的现实,需要"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重新定位"职业培训的教学目标.但数据表明,当今大学毕业生转岗频繁的原因并非新旧职业更替所致.因而,
2、主张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重新定位职业培训的教学目标,恐有不妥.另外,"职业核心能力"的提法,地位,以及培养这一能力的教育分工等,也需要重新考虑.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教育;教育分工中图分类号:G71O文献标识码:A一,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历程及备受重视的原因(一)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历程人们普遍认为,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又称关键能力,通用能力)的研究,是从1996年开始的.实际上,自1983年中德两国政府开展职教合作之后阻,人们对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就日渐关注了.1989年蒋乃平将德国职业教育中的"KeySkills"植入了"集群式模式课程(宽基
3、础,活模块)"研究课题之中,译为"关键能力".1996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专家在赴英考察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NVQ)时发现了"CommonSkill",回国后译为"通用能力",并对其进行了介绍.我国教育界第次使用"核心能力"一词,是在1997年广州市师范学院教科所的杨美怡的澳洲推行以"核心能力"为取向的教育一文之中.澳大利亚原本的表述是"key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核心能力"一
4、词的出现,很快引起了职教界的重视.1998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要开发核心能力体系的思路,并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8项能力.2000年该部的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开始组织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2004年成立了由全国80多位专家组成的"职业核心能力专家组"和32位专家组成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专家委员会核心能力专业委员会".刚2004年底,在该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总监李怀康研究员的主持下,完成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的鉴定
5、.2007年该鉴定中心向全国发布了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相关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开发的宣传,咨询工作,并做好推行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工作的准备.通知发出后,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形成了职业核心能力培收稿日期:201卜0卜05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07年"十一五"教育研究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构建院内实习公司,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6AI10130180.作者简介:贾剑方(1959一),男,河北石家庄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42训的热潮,并牵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二
6、)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观点职业核心能力倡导者认为,每一个人都要从事一种职业,都需要具备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岗位特殊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按照冰山层次模型,显露在水面上的层次为岗位特殊能力,水面之下比较容易地被观察到的,直接支持这个特殊能力的层次为通用能力,它是可与其他职业通用的能力,在其之下不太容易被看到的为核心能力,即所有职业共有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构成职业能力最基础的,隐性的那一部分能力,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它承载着整个能力体系.它越宽厚,则水面上显露的层次就会越强大.如果用圆形的图来表示,共同交叉重叠的部分则为核心能力,相邻交叉的重叠的部分为通用
7、能力,而未交叉的部分则是岗位特殊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倡导者认为,岗位特殊能力对应的是就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对应的是工作能力,核心能力对应的是转岗能力.n.(三)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的动因概括地讲,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具体说来,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职业结构的变化一些职业不断消失,而另一些新职业又不断涌现.这种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不再对一个职业从一而终,而会不断转岗流动.转岗则要求从业者不仅要有胜任现岗位的能力,而且还要有适应转岗和就业方式不断变化的适应力.另方面,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职业的内涵,原有的职业功能出现了分化和融合;即使是职业
8、基本形态没有改变,但其内在的技术,功能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革.所有这些,都给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用人单位来看,企业不仅要看从业者的"硬文凭",还要看其是否有"软素质"不仅要看专业背景,还要强调其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等.有人甚至认为,综合素质和工作态度比学历和资历更加重要.在国外,英国已经开发出了职业核心能力,他们做得"很有起色",而且"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富有远见的目标:'开发劳动者的核心能力.国外对这一能力的研究,不仅反映着国际上的动向和趋势,也为我国的
9、核心能力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借鉴.显然,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社会的客观要求,都给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职业核心能力的倡导者把人的能力分为岗位特殊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三个层次,这也清晰地勾画出了职业能力结构体系的框架.培训教材及鉴定标准的出台,也为职业核心的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手段和依托.这就使得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发"会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一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和"重新定位"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风潮,甚至有的院校提出职业教育以"双基'双核"为目标,就不难理解了.二,启动职业核心能力逻辑依据中的休谟
10、问题(一)不能断定职业的新旧更替为转岗频繁现象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迅猛则新旧职业的更替加快,新旧职业的快速更替则导致转岗频繁,频繁转岗则需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核心能力,这种推断在逻辑上是看似成立的.一组调查数据也支持了当今迅猛发展的社会转岗频繁的观点.<(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对2009届22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显示,有45%的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半年内离职.这一数字还不包括毕业生由于某种因素的限制而不能跳槽的部分,如一罗姓学生无力交纳违约金而无法离职跳槽.2006届毕业生三年内转岗跟踪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转岗2.2个,甚至有的毕业生一年内就换了六份工作.然而
11、,另一组数据却不能反映出高转岗率是由于新旧职业的更替或职业内涵的提升而导致的.在离职的类型中,主动离职的占88%,被解雇的仅为2%;在主动离职的原因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刮显然,这组数据不能反映出人们转岗是由于经济发展导致行业消失,企业转行或倒闭,也不能反映出43是由于职业的升级导致从业者难以胜任所致.因为离职的主动者是毕业生自身.而"个人发展空间不够"恰恰反映的是从业者能够胜任或自我评价的失准.该蓝皮书还得出了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度也未见增加的结果.这一结果,不得不让我们重新思考大学生最需加强的是哪方面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从
12、业和转岗中应占据什么地位等问题.(二)不能断定普高与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上的差异总是由核心能力上的差异决定的高职高专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岗位实操实训内容多,人文素质内容相对较少.从理论上讲,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核心能力应当高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按照职业核心能力倡导者的观点,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在上岗和转岗及对自身能力肯定方面应当比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具有的优势.一组调查数据也支持了这一推断.(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2l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非失业率为91.2%(含读研因素,实际就业率要低于该数据),非"211"本科,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87.
13、4%和85.2%.而另一组数据尚不能断定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上的差异总是由核心能力上的差异决定的,相反却反映出在经济发展相对快速时期,岗位特殊能力在就业中起着关键作用.2009届与2008届相比,"211","非2ll',本科,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增长,分别提高了1.1,0.1,1.7个百分点;但与2007届相比,"211","非211"本科院校均为负增长,分别低出2.3个,3个百分点,而只有高职院校为正增长,高出1.1个百分点,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不低于非&quo
14、t;211"本科院校(87.4%).这一组数据说明:在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的时期,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所受到的冲击,高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而在经济回升或增长时期,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的回升势头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其可能的原因,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尚短,还处于摸索之中,毕业生的竞岗能力显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二是高职院校的岗位特殊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实质性业务多时,更44需要高职毕业生;而业务少时,高职毕业生则缺少用武之地.在这几种可能性中,尚不能推断出理论上核心能力更为突出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在经济发展较快时,表现出更强的就业势头;相反可以表明在经济快速发展时,岗
15、位特殊能力相对较强高职高专毕业生有着更为强劲的就业势头.调查还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在下降."211",非"211"本科,高职院校对母校的满意度与2008年相比,分别下降3%,5%,2%.高等教育最应该改进的前三项依次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和"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目前企业对毕业生需求最突出的是岗位特殊能力.上述结果同样也足以引起我们对现阶段大学生最需加强的能力和教育重点的重新思考.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对"经
16、济的发展导致职业的变更,职业的变更导致转岗频繁,转岗频繁则需要突出职业核心能力",进而要重新定位职业教育教学的的目标,这一逻辑关系提出质疑.本文暂且不去探究其为逻辑的真还是或然的真,是否为有效推理,以及其与事实的真相悖的原因.但是,成功就业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应当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放到突出地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当主要由谁来担当,等等,这些问题关系到高职院校应以何种能力培养作为重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应占据什么地位,以及教育的分工等问题,这些是迫切需要思考和对待的问题.三,对职业核心能力及相关问题的重新审视(一)职业核心能力及其地位需要重新审视职业核心
17、能力的倡导者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将职业核心能力细分为八项,这无疑对职业能力的深入研究进行了极为有价值的探索.但是,将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到决定性的地位,是否存在着"跟风"因素,值得思考;而且这一理论自身中的诸多问题,也需要职业核心能力倡导者进一步完善和理顺.1.从导向上讲,人们将"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到了决定性的地位并决定着另外两种能力,教学的目标要重新定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向全国发布了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并作为一种"最具有实际意义的一个政策指向"n.特别是媒体和培训举办方的渲染,很
18、快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形成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的热潮.这些状况的出现,笔者认为人为"导向"的因素在其中起到了某种作用,并非纯粹天然的客观需求.加之"核心"一词给人们所产生的警觉,不但凸现出了其关键作用,也容易使人们产生重心转移之感.这一现象,值得职教界思考.因为"核心"这一词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工具理性的色彩.2.从辩证法的角度和价值观上看,"核心"也是相对的.其一,事物往往存在着多核心,如果以此为核心,则彼为边缘;以彼为核心,则此为边缘.瓦斯很早就有"结构核心"(structuredcore)和&quo
19、t;无结构核心"(unstructuredcore)之说.在职业教育中可以以基础领域为核心,专业领域为边缘;也可以以专业领域为核心,基础领域为边缘.川其二,核心与非核心本身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客观的,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负载的.换句话说,核心是人为确定的,具有价值取向的,确定核心的根本问题是哪一个对于目的更有价值,即开发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能力与非核心能力之间关系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追求的过程,而不能仅仅以某一种理论而确定其核心地位.其三,以谁为核心,谁是凸现性的,对职业教育而言,更有必要拷问一个急需进食的人,是吃饭是核心(基本的,根本的,重要的问题),还是以更为高深的为什么吃饭以及吃
20、饭的种种方式等是核心的问题.笔者认为,以专业特殊能力为核心,在职业教育中更容易实现对非核心内容"必需够用"的原则要求.3.如上所述,在经济较快发展时期,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岗位特殊能力在从业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可见,在与此相类似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岗位特殊能力就应当成为职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点",成为凸现性地位的能力.(二)对"职业核心能力"一词的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当语言表述的"核心"不作为人们心目中的"核心"(重要的,凸现性的)之时,会发生怎样的混乱.在我国的文化和国民观念中"核心&qu
21、ot;指的是起主要作用的,本质性的,关键的方面,而非普遍的,通用的方面.我国企业界多年来一贯强调"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但其所指的却是岗位特殊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界难以会因为职业教育专家的"出其不意"而改变自己习惯叫法)等因素,如果将最基层的,所有职业都共用的能力命名为"职业核心能力",这必然会在人们思想上造成混乱.事实上,这种混乱已经产生.其一,在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出现了企业对核心能力的所指与高校所指风马牛不相及的尴尬窘况.瞳铂其二,在高校内部,由于多年来我国沿袭前苏联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课程的课程划
22、分体系,"核心能力"一词的引入也在高职院校的教师中产生了混乱.有调查显示,一些教师对学校学年指导思想和中心工作中的"职业核心能力"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三,在学者发表的论文中也出现了概念上的混乱.晗刀其四,毕业生在接受社会机构培训和企业内部训导时,也出现了不知所从的情况.显然,在企业,社会,教师中并不存在职业核心能力倡导者所指的"核心能力的概念很容易得到大家理解和认可"的现象.这种能力是否有必要称作"核心"能力,值得深思.笔者在谈职业核心能力的指称与职业教育的重点一文中,已建议将所有职业都通用的能力以"通用能
23、力"来指称.这样,既可以避免"核心"一词与中国文化的冲突而造成的混乱,也符合国外的叫法(如英国称为"CommonSkill").另外,将德国的"KeySkills"直译为关键能力,也太不符合国人理解上的习惯.这三种能力怎样命名才能在教学,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国际接轨中比较"通畅"而减少内耗,也值得深思.(三)对三个层次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对应关系及技术与技能关系的审视1.按照职业核心能力倡导者的观点,职业能力结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同一棵树,核心能力是树的主干,是所有职业都需要的共同能力,其适应面是相当宽的,对
24、应的是转岗能力.45通用能力是大树主干上的分支,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的,是从行业内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其适应面也比较宽,可适用于该行业内的各个职业或工种,对应的是工作能力.岗位特殊能力种类繁多是大树分支上的叶片,有一个职业就有一个特定的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其适应面很窄,只适用于该职业的工作岗位,对应的是就业能力.这一划分,界限显然是清晰的.但如果我们表述为:岗位特殊能力对应的是上岗能力,通用能力对应的是行业内转岗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对应是转行能力,则更容易被理解;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上,也会更加明确,针对性会更强.因为"工作能力"是一个比较模糊的
25、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目录,我国有45个行业,4700多个工种.行业所包含的工种是相当丰富的,仅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来讲,其所包含内容的跨度就很大.所以,以通用能力来对应工作能力难以贴切.2.职业教育界人士以往在描述技术与技能二者的关系时,往往是把技术型作为技能型的高一级的人才层次来表述的,并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而在职业核心能力倡导者这里,对技术与技能这关系给予了颠覆,将技能型作为高于技术型的层次.他们认为,企业用人标准已经显现出由"技术"向"技能"发展的趋势.这一颠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说
26、明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即社会将越来越需要具备更多职业核心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且重新梳理了技术与技能的关系,即将"隐性"的核心能力作为技能型人才的特征,这更符合情理,也丰富了人才类型的理论.也就是说,技能型人才是在技术型的基础上需要具有更多"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才类型,它高于技术型的人才.但是,有一个问题仍需要职业核心能力倡导者进一步理顺.如果像职业核心能力倡导者一味地强调的,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意味着初,中,高等的职业教育都需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那么,技术型人才应当由谁来培养?初,中等职46业教育对如此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的
27、培养要求,应当作出如何反应或响应?初,中等职业教育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就会引发了教育的分工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价值问题,因为没有为之留出它们自己的空间.不容置疑,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培养相同的人才类型,社会的分工也必然会长期存在.一个完整体系的建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所以,这也是职业核心能力倡导者需要考虑和进一步完善的.(四)应以历史的,具体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盲目转向恐有不妥与经济的发展相伴而来的转岗频繁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的发展也符合人性的要求和人类长远发展的目标.但这是否意味着职业教育的重心就应转向"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教
28、育就应以"双基""双核"为重点?笔者尚不敢认同,尤其是要对职业教育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就更难以认同,将"职业核心能力"提高到三种能力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也很值得商榷.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应当以具体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即使从长远来看,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将成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关键问题,但在现阶段"岗位特殊能力"仍是就业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企业界对于毕业生的上岗能力不满意,强调"工作经历"等等的客观现实,已经表明了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不仅是迎合企业的需求,
29、也有利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皂无视企业"无米下锅"的状况,而转向于立足长远的,"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目标,每个阶段的教育都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关于现阶段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性质,国内外都已有了清醒的认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公平与效益"问题,我国也已辨析明晰.再者,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特色和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在200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30、已成为我国教育和劳动两个部门的共识.高等职业教育从诞生那天起,就有着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它的性质不是"自由教育",至少说它首先应当是就业教育.而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靠拢,甚至提出"双基'双核"的教育思想,带有某种盲目性,这丢失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也背离了我国举办职业教育的初衷.因而,职业教育盲目转向以"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颇有不妥.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定位职业核心能力的倡导者积极建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层次划分,需要以清晰且方便教学为基准.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毕业生转岗频繁的现实,高等职
31、业教育都应迎合转岗这一能力的需求来展开教学,尤其在我国"应试"教育遗风犹存的情况下,加强这一能力的训练是必需的.但是,这一能力的培养应当在职业教育中占据恰当的位置.(一)不同的教育类别,层次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在各级各类的教育中,一直存在着有关教育目的的争论.争论的核心,归根结底是实用主义的教育还是人本主义的教育,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教育.换句话说,是为了丰富自己,为了学习而学习还是为了工作而学习.如果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不同类别和层次的教育,在不同时期其培养目标应当各有侧重.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在现阶段甚至相当长的时间里,无论是何种类别
32、或层次的教育,都还不可能完全将"为了学习","为了兴趣",以共产主义的"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任何一种教育的实施,都应围绕该种教育的目的展开的.在教育目的的构成上,不同的教育类型既有着相同的构成要素,也有着不同的构成成分.其不同于其它教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成分,则为其之所以成为该种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类别,既不同于基础教育,也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从本质上讲,就是就业教育.本质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必然是围绕上岗就业展开的,不可能将其它从属性的,非本质的能力培养作为凸显于上岗就业能力的培
33、养内容.(二)职业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上岗而不是转岗,岗位特殊能力是职教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职业教育的目的,首要的是上岗而不是转岗.上岗是第一位的,转岗是从属性的,转岗最终仍然是为了上岗.多少年来企业对毕业生不满意主要的原因是岗位能力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缺乏的也正是岗位技能的培养.前已述及,岗位特殊能力对应的应当是上岗能力,通用能力对应的应当是行业内转岗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对应的应当是转行能力.基于此,如果以"职业核心能力"或"通用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则必然导致职业教育成为转行教育或转岗教育.很显然,这就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有关
34、高职高专能力培养重点的提法,不同学者,不同院校在细节上有着不同的观点.较为统一的是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培养途径上,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是人才培养的基
35、本途径.这已明确指出了要把上岗能力作为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主体.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学实施也必然要围绕上岗就业来展开.(三)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有明确的分工按照职业核心能力倡导者的观点,任何一个人最终都是要承担一定的职业角色的,核心能力是最基础的,所有职业共有的,是所有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具备的能力.而按照教育的分工,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别应该有着不同的教育任务.训这种最基础的,带有共性47教育的分工,不同的教育层次和类别应该有着不同的教育任务.乜这种最基础的,带有共性的能力,应当由从事共性的,没有分科的基础教育来承担.这是由教育的分工和核心能力的属性决定的.由于多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受到应试教育
36、的影响,使得本应属于自己承担的教育任务受到了挤压,导致这种共性能力的培养出现了真空地带.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后存在着与人交流,与人协作等方面的缺陷,这是普遍性的问题.高职院校作为短期行为对基础教育的补课是必要的.但是,它在职业教育中必然是非主流性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也不应作为所有高校的主要任务.过去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有雷同,这种"干校一面"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已经显现出来,如果"一窝蜂"式地将核心能力的培养置于突出地位,这必将失去职业教育的特色,加重"千校一面"的现象.可见,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整个教
37、育进行规划和对不同层次的教育进行协调,而不应盲目地重新定位高职教育的目标.(四)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应避免重蹈"考证"的覆辙对于核心能力的培训,职业核心能力的倡导者提出要经过全国统一考试,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的考试,来体现核心能力测评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从我国的现状来讲,能力培训通过考试来检验效果,一方面容易导致考试结果与能力的实际拥有相脱离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容易掺杂商业因素,导致走过场.我国前些年风行的营销证,会计证等"考证热",把一个上岗技能的资格考核,变为了获得一张证书考试,然而证书仍然不能代表能力.因而,职业核心能力采取全国统考的方
38、式,仍需要重新思考.总之,"职业核心能力"的积极倡导者,仍需要对这一能力的定位,名称称谓,教育的分工,能力的培养与测量等,从整体上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思考.参考文献:1610高灵芝,李爱莲.对话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启新职业人培养的新境界细解国家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开发项目J.职业,2008,(3).2姜大源.中德职业教育合作3O年大事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3蒋乃平.宽基础,活模块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贾剑方.对BTEC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解z.北京:英国爱德思北亚及中国地区BTEC研讨会.2003.5杨美怡.澳洲推行以&q
39、uot;核心能力"为取向的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1997,(2).7叶昌元.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J.职业,2008,(3)8贾剑方.谈职业核心能力中解决问题的能力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2010,(6).9131928李怀康.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2007,(1).111214中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信息咨询服务网.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核心能力研究报告EB/OL.n)15高贤波,宫晓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09,(13).1O1718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
40、0.20张华.论核心课程J.外国教育资料,2000(5).21222324252627贾剑方.谈职业核心能力的指称与职业教育的重点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0,(3).29贾剑方.职教模块化课程研发模式的分析与借鉴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7,(4).(上接第7页)48参考文献:1赖星华.构建高职自主招生质量保证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9,(24):3638.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四省在部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批复.教学司20073号.2007.3教育部.关于2008年河北等8省区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函.教学司20085号.2008.4教育部.关于2009年河北等省(自治区)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学司20097号.200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1 西双版纳──晶莹剔透的“绿宝石”》听课评课记录
- 小学二年级口算练习题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口算练习题一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听评课记录5.3.1 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
- 七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 商业营销策划项目合作协议书范本
- 建筑智能化工程框架合作协议书范本
- 商用精装房屋租赁协议书范本
- 锅炉及附属供热设备安装施工合同范本
- 汽车挂靠租赁协议书范本
- 台球厅用工合同(2篇)
- 引水隧洞施工支洞专项施工方案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档案资料验收清单
- 《教育心理学(第3版)》全套教学课件
- JT-T-496-2018公路地下通信管道高密度聚乙烯硅芯塑料管
- 贵州省铜仁市2024年中考英语模拟试卷(含答案)
- DB43-T 2939-2024 酱腌菜咸胚中亚硝酸盐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
-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制度及流程
- 食材配送投标方案技术标
- 《电力系统自动化运维综合实》课件-通信设备接地线接头制作
- 国际标准《风险管理指南》(ISO31000)的中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