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模式的思考_第1页
对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模式的思考_第2页
对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模式的思考_第3页
对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模式的思考_第4页
对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模式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模式的思考 单 位:天津市宝坻区大钟中学姓 名:曹焕京对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模式的思考 摘要:物理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模式及一些相关内容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盲区”,很难做到真正的掌控、落实和检测。本文对物理新课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落实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及列举,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词: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 三维一体 “过程与方法”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物理课程三维目标之

2、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而在实际教学改革进程中,很多物理教师对此维度目标困惑不解,在实施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成为“口中经”,这种现状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反思。一、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必要性在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手段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将教材内容编排成简捷的方式和程序,展现给学生“终极”的结果。这样虽能简化学生的认识程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本来面目被抹去,展现给学生的只是完美的形式,势必会给学生造成科学理论“直线发展”的错觉。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物理学的成就越来越敬佩,但对物理学本身越来越觉得深奥、玄乎,把物理学家当做智慧超人或高不可攀的天才,致使学生变得

3、内向、被动、盲从、缺少自信,自然也窒息人的创造性。科学教育应重视科学过程,因为只有在科学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掌握方法、领悟科学思想。第一、此维度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都比较强,让学生自己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从中了解到科学家的生平事迹、高尚情操、智慧之光、成功与失败,物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演变,物理学发展跳动的脉搏,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奋发向上的激情,不断提升学习的原动力,产生创新思想的共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领悟科学,体会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和心理上的满足,体现“把教育过程看成是把凝固了的文化激活的过程”,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科学探究活

4、动的舞台。 第二、此维度目标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自主性 通过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把过去那种“我教你学”的教学过程变成今天的“你学我导”,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多元化、变异式、发散型、创造性思维潜能。新课标中倡导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将学习过程转变成为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探索、模拟、体验等丰富多彩的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让学生自觉担负起学习的责任,那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第三、此维度

5、目标有利于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探究活动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新知识的获取或现成知识的掌握,都是一种探究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模拟、创造的过程。作为教师应积极协同学生投身于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引导学生自我提炼出科学研究方法,这也是新课标中为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原因之所在。 第四、此维度目标能为学生构建终身性学习的基础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前者要求学生“学会”,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后者要求学生“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

6、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的学习。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不断更新知识,以跟上时代日新月异的步伐。二、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存在的问题1、对初中物理新课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不到位(1)很多教师对“过程也是目标”非常不理解,认为“目标”是指要达到的结果,而“过程”怎么会是结果呢?这种看法似乎不是没有道理。不可否认,“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的确涉及到教学过程,但它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概括的、外在的学习活动过程,如“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二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7、”。由此可见“资料收集、问题探究”不是教学目标,“学会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如何探究问题”才是教学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确立,思维方式科学化的形成,比具体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2)新课改最大的改变就是把原来的“能力”目标加以细化、活化和升华,拓展成为“过程与方法”目标,仅一小部分归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中。若一名物理教师尚不明朗此点,又怎能在备课中进行具体目标定位呢?要切实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真正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物理教师必须了解物理课程标准中对“过程与方法”的具体描述有哪些以及具体要求的程度如何。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大”、“空”而无法操作所

8、制定的目标太“大”太“空”,就缺乏了本堂课的特征。比如下面列举的两个例子:例1、“串联电路”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例2、“压力与压强”一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大”而“空”,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对其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而且教师在课后反思过程中也不能准确判断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3、受传统教学和评价体制的影响,教师的思想观念及做法仍“原地踏步”物理新课标

9、明确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无论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都体现的是“重结果轻过程”,即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和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压缩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忽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简化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总是在题海战术中机械重复,反复操练。即使有一些“过程与方法”的活动也不过是教师预先设置好的“圈套”,所以我们的学生是“知识仓库”,是“考试机器”,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终身性学习能力,于己于人于社会无一用处。这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值得深思,值得反省。三、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途径1、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采用“三维一体”,要紧紧

10、围绕“过程与方法”这一桥梁目标教学目标虽然分三个维度来表达,但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更不是分三个层次、步骤进行的三个环节,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具体化,体现了获取“知识与技能”和建立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明确了“怎样学”,追求达到“会学”的高目标和高要求。因此,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的高低,最关键是取决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是否到位、有效和高效,因为其他两个目标都要通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设计和实施才能达到。例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

11、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先让学生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具体内容、物体的惯性等知识目标,然后再用实验探究和活动体验来落实过程与方法,最后再单独地落实情感目标,这样分成三步走是不合理的。我们在研究层面可以把目标拆开三部分讨论,但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是三维一体,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要紧紧围绕“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升教学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和高效性。我们在设计本节课教学目标时,尝试将原有三维目标改写为: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日常生活现象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阻力

12、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通过阅读课文和牛顿的物理学史来讨论,知道牛顿第一定律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学生合作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体会实验、理想模型、推理等科学方法的运用,从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及具体内容,从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3.通过对实验和日常生活事例讨论和分析,知道物体的惯性及其应用,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通过学生实验活动,讨论并分析如何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2、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课堂教学片段为例:传统的做法是按“通过演示,得出结论”的流程完成课堂教学,其教学

13、重心放在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掌握上(陈述性知识)。而现在为实施“过程与方法”,就要跳出这个圈子,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运用科学探究“发现”牛顿第一定律上:引领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观察能力)在观察物理现象中发现一些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发现问题之后,组织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信息收集能力) 围绕计划或方案提出可行的科学研究方法(信息处理能力) 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已知的规律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分析概括能力) 最后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交流获取知识过程及其方法等(信息交流能力)。具体教学过程可以优化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步

14、:通过对已学内容“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复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有多大?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第二步:通过阅读课文和牛顿的物理学史,让学生了解三千多年前牛顿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从而激励学生尝试解决这个课题。学生通过充分地思考、讨论,就这个问题进行推测。例如: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形状、质量有关,与运动表面的光滑度、材料、质地、坡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等等。这些推测有的正确,有的错误,但都包括了可能的因素,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第三步:对学生的推测进行评议,并鼓励学生找出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把学生提出的验证方法与课本上的实验方法以及教师提出的方法

15、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自己正确的方面,找出不足,最后归纳出可行的实验方法。第四步: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总结归纳并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如果时间控制得当,可让原理回到现象和生活中,进行实际问题的解释,让学生体验“研究价值”。第五步: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还可对某一环节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估,吸取经验教训。“经历是最好的老师”。整个教学过程经历了“课题发现(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集体研讨,进行推测(假设与猜想) 评议推测,提出验证方法(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验证推测(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归纳总结原理(分析与论证) 探究报告,吸取经验(评估与交流)”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当然,环节的划分是人为的,不管

16、怎样划分,其核心是结合物理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即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学习“会学”。3、充分利用物理新教材中有关栏目,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传统教学基本模式是:引入课题新课教学例题讲解课题练习作业布置。该模式的特点是:单纯围绕知识转,在学生的过程体验方面、方法体验方面强调得很少。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落实“过程与方法”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相关栏目的灵活运用和有机渗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主动围绕“想想做做”、“动手实验”、“科学探究”、“小资料”、“想想议议”、“科学世界”、

17、“STS栏目”、“动手动脑学物理”、“我还想知道”等栏目,发挥这些特色栏目对教学过程的积极作用,并对栏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例如八年级物理下册教科书电生磁一节“探究实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栏目中:我们要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就可以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跟外部磁场方向的规律。为此,可以启发学生:“一只蚂蚁沿着电流方向绕螺线管爬行,说:N极就在我的左边。一只猴子把一个大螺线管夹在右腋下,说:如果电流沿着我右臂所指的方向,N极就在我的前方。你能想出类似的语言来描述通电螺线管电流方向跟N极位置的关系吗?”这时,学生就可能萌发出各种富

18、有创造性的说法来描述这一规律,学生经历了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该过程即落实了教学目标。4、优化物理习题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课堂教学之外,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同样具有广阔的天地。(1)在一题多解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被看作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一题多解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解题思路,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殊途同归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强对物理问题的过程分析,还可以了解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2)通过多题一解培养学生的集中性思维。集中

19、性思维在思维方向上具有定向性、层次性和聚合性,在思维内容上具有求同性和专注性。多题一解的训练,是对物理问题、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总结、抽象,寻求共同规律及一般解题方法,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系统运用物理知识、正确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多题一解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往往不同表现形式下隐藏的实质是相同的。学生通过多题一解的训练更能认识问题的本质,理解知识的内涵,将问题聚焦,将多个问题转化为一个问题,增强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5、优化物理复习课的教学,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我们不妨引用人教版的一个新课程教学案例来说明此点:【教学案例】电学复习课“一个电阻的变化对整个电路的影响”R

20、R2R1图1老师首先从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引入这个专题。举了很多现实中的例子,说明电路中如果有一个电阻发生了变化,整个电路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分配都会发生变化。这种类型的题目很多,这节课就是专门为解决这一类问题而设计的。然后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变化电路,如图1。图中的 R是变量,常量R2是跟R并联的,常量R1是跟R和R2构成的变量串联的,生活中的各种变化电路,都可以等效为该基本电路。也就是说,题目所需要讨论的电阻,只有三种情况:跟变化的电阻并联、或者是串联,要不就是变化电阻自己。接着,老师逐步推导出当R减小时以下物理量的变化为:R和R2的并联电阻减小外电路的总电阻减小总电流I1增大R1两端的电压

21、增大R2两端的电压减小通过R2的电流I2减小通过R的电流I增大。于是,得出三条重要的结论,列在下表中。当电路中某一个电阻R减小时:电流电压功率1.跟它并联的电阻减小减小减小2.跟它串联的电阻增大增大增大3.变化的电阻本身增大减小不确定老师进一步概括了分析这一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用这个方法,能简便、有效地解答此类问题:第一,记住表格中的三条结论,即:“减小、减小、减小”,“增大、增大、增大”,“增大、减小、不定”。但千万不要死记,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来记忆,例如,冰箱起动时,跟它并联的灯泡会变暗,由此可想到第一条“减小”。图2ABCED第二,题目要讨论的电阻,是相当于图1中的R1 还是R2,

22、可以通过等效替换的方法来分析。例如图2电路,把A和B合起来看成是一个变量,C是和这个变量串联的,因此C相当于图1中的R1;把A、B、C三个电阻合起来看成是一个变量,D、E是和这个变量并联的,就相当于图1中的R2。第三,以上表格中是R减小时的三条结论,如果R的阻值增大,则结论中的“减小”应改为“增大”,结论中的“增大”应改为“减小”。最后老师布置了三个课后作业题:第一个作业题是密切联系生活的题,讨论一个正在工作的电炉,当电炉丝发生局部短路时,将会对其它用电器、导线、保险丝以及电炉本身的会造成什么影响。第二个作业题是讨论电路中某一个开关由闭合改为断开时对电路各部分造成的影响,以灵活运用结论中“电阻

23、变化”的概念。第三个作业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电路,巩固学生运用等效变换的方法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样围绕“过程与方法”目标优化后的物理复习课:体现了新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案例中从例题的构思、教师的方法小结、直至最后布置作业题等一系列教学环节,都围绕着“方法”这一主题进行,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是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体现。“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案例具体、有效地应用该方法来分析电路问题,对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该方法具有积极意义。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概括出有用的结论,并把该结论用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过程中体现着方法、方法中融入着过

24、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非常有益。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目标融合在同一个教学片段中,是多维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综合体现。6、运用多元化评价体系,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张试卷定终身”“成绩万岁,分数万岁”等传统教学评价形式单一,过分夸大了甄别与选拔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真谛。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多样化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小组评议、老师评价、方法性评价、创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整合,实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多元化。既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增强自信,又要避免一味泛泛的单调的表扬,让学生迷失自我不能真正认识自己;既要注意学生通过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获得了什么,更要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运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给学生科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四、在落实“过程与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