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状况及利用策略分析_第1页
江苏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状况及利用策略分析_第2页
江苏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状况及利用策略分析_第3页
江苏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状况及利用策略分析_第4页
江苏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状况及利用策略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劳动力始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对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江苏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农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产业间、地区间转移的力度加大,数量在逐年减少,但相对于农村地区的需求来讲,目前农村人口依然庞大,仍然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渐减少,但规模依

2、然庞大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江苏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下同)为2320.2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0.24%,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劳动适龄人口平均每年减少64.36万人,减少2.60%。这种变化是由于:第一,近年来江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范围不断拓展,农村人口大量转变为城镇人口。20012004年,全省人口城市化率分别上升了1.1个、2.1个、2.1个和1.41个百分点,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相应地,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劳动适龄人口也相应减少。第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江苏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

3、转移力度,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因而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第三,近年高等教育发展较快,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农村学龄人口进入大中专院校的升学人数增加,使得农村低龄劳动适龄人口减少。二、劳动适龄人口中中老年比重较高,女性比重上升受人口控制政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新的特点:一是低年龄人口比重低。2004年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16-29岁的人口占26.99%,比2000年下降3.21个百分点。这为进一步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青年所占比重下降。2004年,30-39岁虽然占到27.66%,但比2000年却下降了3.88个百分点,这部分人口

4、正处于体力、精力最旺盛时期,是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也面临劳动力转移的机遇和压力。三是中老年人口比重高。2004年,40岁及以上人口占45.35%,比2000年上升7.08个百分点。这部分人口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没有技术特长,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就业的难度相对较大。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虽然目前仍然是男性多于女性,但女性增长的速度快于男性。2004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江苏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男性占50.80%,比2000年下降1.16个百分点,女性占49.20%,上升1.16个百分点,性别比为103.24(女=100),下降4.90。特别是在20-39岁劳动适龄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少,性别比在

5、80-90之间。这主要是这部分人口中,男性青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而女性到了婚育年龄(20岁左右),外出的多数返回原籍结婚生育,使得性别比下降到最低点。三、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素质依然较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成人教育得到广泛开展,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全省人口的文化素质。2004年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接受大学教育的占1.23%,接受高中教育的占12.06%,分别比2000年上升0.40个、0.91个百分点,相应地,接受初中教育的占52.06%,下降0.11个百分点,接受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34.65%,下降1.20个百分点。尽管受教育程度不

6、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一半以上的人口只接受了基础教育,三分之一强的人口未完成基础教育,大量的人口未接受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劳动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高于8年,不足初中毕业的水平。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受教育程度构成(单位:%) 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2000年35.8552.1711.150.832004年34.6552.0612.061.23就业人口中,文化结构仍然偏低。2004年江苏省农村就业人口中,接受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42.75%,接受初中教育的占48.63%,接受高中教育的占7.82%,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占0.80%。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受教育程度的差距较大。法国7

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毕业的占74.8%,初中毕业的占19.4%。江苏农村就业人口中,继续教育的人口并不多,劳动技能也不高。即使是初中、高中毕业生,也因岗前职业培训机会较少,难以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江苏农村劳动力接受培训的比重为21,比2000年上升7个百分点。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据有关资料,调查前一年内参加过培训的比例,芬兰为46(1990年),美国为38(1991年),瑞士为38(1993年),挪威为37(1991年

8、),瑞典为36(1993年), 加拿大为30(1991年),法国为27(1992年),德国为27(1991年)。科技素质水平较低,制约创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农民不仅文化素质较低,而且普遍缺乏职业技能,2004年农村就业人口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10%。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高,不能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些新技术,由于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掌握不了技术要领而难以全面推广,新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掘。四、就业人数依然庞大,产业结构仍为传统型2004年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中,就业人口占87.58%,比2000年下降5.84个百分点。各年龄组就业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

9、中,16-19岁和20-24岁的就业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31.30和8.67个百分点,其它各年龄组下降幅度在1个百分点左右。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农村教育不断的发展,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逐步提高,享受文化教育的人口增加,就业比重相应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造成农村劳动适龄人口构成发生变化,经济活动人口由于外出而大量减少,非经济活动人口并未减少,从而使得农村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事实上,农村人口就业水平依然处在较高的位置,25岁及以上人口就业比重均在94%以上,有的年龄组接近97%。因此,江苏省农村就业人口总量庞大,2004年

10、为2520.63万人,比2000年减少242.80万人,就业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65.44 %。农村就业人口占全省就业人口的56.23%,比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高4.41个百分点。就业人口产业结构仍为传统类型。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年轻有技能、有特长的劳动者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种植农作物或从事林牧渔业,所以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仍然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2004年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占65.92%,比2000年下降5.49个百分点,依然是江苏农村就业最主要的行业;第二产业占24.12%,比2000年上升4.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9.

11、96%,比上升1.3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江苏农村就业结构转变相当缓慢,仍然是典型的传统型产业结构。在农村就业人员第一产业占主体的传统格局中,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已占一定比重,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并大大偏离于其他国家的普遍情况。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绝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一般高于其产值比。比如,韩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与其产值比为61:51,马来西亚为50:41,菲律宾为45:45,巴西为56:50,而江苏的数据却是30.3:36.6,两者偏差为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结构转换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非农就业结构偏差的重要原因。而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普遍不足,比例偏低,

12、未来发展潜力较大。五、农村劳动适龄人口有一半分布在苏北地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苏北、苏中地区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0.20%和24.80%,分别比总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高7.03个和1.68个百分点。在苏北5市中,徐州是全省人口规模最大的市,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也最多,达340.93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的13.23%;盐城居第二位,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为323.08万人,占12.53%。此外,位于苏中地区的南通市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为295.78万人,占11.47%。而苏南地区农村劳动适龄人口仅占全省的25.00%,比苏南地区总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低8.71个百分点。形成这种

13、现象的原因主要是:(1)苏南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2004年为65.63%,农村人口相对较少;而苏北、苏中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2004年分别为44.55%、37.81%,农村人口相对较多。(2)苏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并且农村劳动力转移得较早;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吸纳的劳动力相对较少,而且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缓慢。第三,历史上苏北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妇女生育水平较高,生育孩子较多,人口增长较快;而苏南地区计划生育工作抓得早、抓得好,妇女生育水平较低,出生的孩子较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人所皆知,解决的办法,多数提出而且也是正在实施的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这种办法,确实解决

14、了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然而,对江苏省来说,这并非唯一途径,也并非都能取得最佳效果。农村劳动力转移向何处去?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是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如: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苏北向苏南转移。江苏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江苏农村劳动力向何处转移?一是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目前城镇已经存在一定数量的失业人口,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当然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来安排就业。二是由苏北向苏南转移,苏南地区能否容纳数百万的劳动力,恐怕难以承受。三是由省内向省外转移,当然可以,但在转移的同时,也流失了相当一部分人才。这是其一。其二,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流入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对流出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15、却带来一定影响。若将广东与西部一些省份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上世纪80年代前,广东的经济水平远低于江苏,现如今,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超过了江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部很多省份劳动力大量外出,尽管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但这些省份经济并未相应得到较快增长。因此,在农村劳动力问题上,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单纯地一转了之。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财富,科学合理地开发使用,既要有计划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要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变为资源优势,并与生产资料(资金、技术等)相结合,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地创造社会财富,促进

16、江苏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确保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一是要把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在2020年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其中重要内容,包括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肥化、良种化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源相配套。因此,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必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战略规划,来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另外,从实现农村劳动力在非农领域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在未来的几十

17、年间,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推动农村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促使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要实施包括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内的人才开发培养战略,要有长期、中期、短期的战略目标,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人才数量、结构等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二是要强化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就业空间的扩张,农村劳动力能否实现在非农领域的充分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的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高低。换言之,足够的人力资本是获取充分就业岗位的必要前提。当前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18、,改变这种现状已迫在眉睫。首先,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由于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未来接受基础教育的人口规模相应缩小,现有教育资源将会逐步富余,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则比较薄弱,应不失时机地实施功能转换,增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力量。同时,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师资、技术和设施,形成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网络。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成为经济建设的人才资源。其次,明确方向,注重实效。当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培养农业科研、管理和推广等各类人才;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外出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岗位的能力。同时,还要使现有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和技术,全面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智力和人才保证。使得高、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