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王后雄 马 力(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 湖北武汉 430079)摘 要:教师专业化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途径。本文通过中日两国教育硕士专业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为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关键词:中日 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教育 比较研究自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我国的教育硕士培养工作被提到历史日程中来。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基础教育战线教育工作者获取研究生学位开辟了一条通道,教师教育被置于从来未有过的重要地位,正如教育界专家所指
2、出“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是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一种积极认证,也是促使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径。进入新世纪,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挖掘教师的能力资源,形成教师资格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日本作为亚洲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和中国一样,在教育硕士专业发展方面起步较西方国家晚,但也形成了一套独立兼具特色的培养体系。本人拟对中日两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状况进行比较,以期对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有所借鉴。一、中日两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比较1、中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历程*本文获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编号:2
3、008JG11)资助。作者简介:王后雄(1962),男,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事中学化学课程教学研究以及考试学等方面的研究;马力(1986),女,黑龙江集贤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2008级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联系电话Email:67127513自1996年4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同年,国务院学位办发表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了教育硕士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并批准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师范大学为首批教育
4、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1。随着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试点单位已由原来的16所增加到57所院校,招生规模也由1997年的不足200人上升到2006年的2.5万人,并设置6大专业、17个专业方向,形成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设置的框架。2006年3月21日,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换届大会上郑重宣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试点工作顺利结束,转入正式实施阶段。面向未来,要采取措施促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较快发展。把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作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工作予以重视,要把专业学位作为学校的重要品牌来建设,避免边缘化、培训化和营利化的倾向2。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正
5、在向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2、日本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发展历程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日本停办了师范学校,继而以开放式教师培养体制取代原有的教师培养模式,即只要通过教师专业相关课程的认定,在任何高等教育机构均可获得教师资格证。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及教师学历优越性的丧失,社会大众失去了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感。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基于上述历史背景和教育发展情况的思考,日本文部才开始实施教育硕士等日本教师培养、教师进修方面的政策3。2006年7月,在教师培养部会会议讨论的基础上,中央教育审议会向文部大臣提出了关于今后的教师培养、资格证制度的报告。报告中明确提
6、出在大学中充实教师专业课程、设立教育硕士制度及教师资格证定期更换的制度,从而提升教师实力。直至2008年4月,日本开始在19所大学的研究生院实行教育硕士制度。这是一种在教育类研究生院设立的、具有专业性质的学位课程4。对比中日两国教育硕士教育发展历程,和中国设立教育硕士制度相比,虽然日本晚了10年,但是两国的教育硕士体制在现职教师进行研究生教育水平的进修、深造方面等方面则互有所长。二、中日两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现状比较1、培养目标的比较根据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规定,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培养目标是造就适合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管理及其改革工作的应用
7、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5。因此,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6。在教育硕士各专业方向的参考性培养方案中也将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现代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教学骨干教师或管理人员。从现阶段看,这种目标定位既科学又准确、合理,并且是可实现的。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07年7月提出的咨询报告今后的教师培养及教师资格证的方法问题中,重新提出了设置教育硕士研究院(以下简称“教硕院”)的基本设想。该咨询报告中列举了教硕院的设置目的和作用:(1)在已经修完本科课程的学
8、生当中,把有素质有能力的学生挑选出来,进一步培养他们掌握更强的指导能力,作为在学校创新中更能发挥作用的新任教师。(2)以在职教师为对象,培养在该地区和学校能够起着指导作用,既有扎实的指导理论又有出色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学校带头人。2008年4月,随着日本19所大学研究院实行教育硕士制度,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也确立为:(1)在本科毕业生中,培养出更具有实践性领导能力、开创能力,能够成为新学校建设一员的新教师。(2)以在职教师为对象,培养学校的领导,使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优秀的实践能力、运用能力,能够在学校以及地区的教育事务中发挥主导性作用。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9、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都以教师职业为依据,以从事实际教育工作的复合型高层次教师为培养对象,来满足本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较高要求。2、培养主体的比较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主体,是指那些根据国家统一下达的招生计划、符合国家统一规定的报考条件、参加公共课全国统一联考及专业课考试并达到国家统一录取标准的人。(1)报考条件: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且具有三年及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在职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
10、研员或管理人员。现代教育技术学科领域面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招生7。(2)入学考试: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是全国联考,英语、教育学、心理学和专业基础课。前三门为全国统一命题;第四门由各院校自主命题。对初试达到分数线的考生还将进行复试。复试一般采取面试形式,重点考查考生的教学基本技能及教育教学理论问题。日本教育硕士入学选拔程序、制度则与我国大不相同,其招生是由各教硕院自主进行,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1)招生对象:日本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可以是有能力的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也可以是在职教师。(2)入学要求:于前一年的5月份前后招募想要报考的在职教师,听取他们升入研究生院后将会进行
11、的实践研究课题,探讨该课题是否能够有效实施,探讨组织一个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才能有效实施指导。根据这些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10月份左右签订入学确认书。在此基础上,于第二年4月在职教师入学之前,研究生院组织担当教师小组,设定指导研究课题等,力求学生入学之后的教育活动能圆满完成。除此之外,对于在教硕院应届毕业的学生,由于具备在学校长期的“相当于新任教师培训的内容和质量”的实习,力求免除现行的新任教师培训8。显而易见,日本教育硕士在招生对象和入学条件上制度比较宽松,且由于各院校有自主招生权,无形中扩大了培养主体的范围。而我国强调国家统一标准的入学考试,且增加对招收对象的学历、工作年限和教学经验等,同时也
12、就限制了培养主体的范围,但是这样可以保证教育硕士的生源质量,使提高教育硕士能力的培养目标更易于实现。3、培养模式的比较我国招收的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以在职兼读的方式进行,纳入各院校研究生培养计划。教学标准、课程学习内容和学分要求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编写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参考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掌握。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学习分为两个部分,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即“5+5+2”(5门学位课程+5门专业必修课+2门选修课程),最低学分要求为34学分。采取脱产、半脱产和在职兼读等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3年,学习年限根据培养方式来决定。大部分
13、招生院校学制、培养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弹性。学位课程考试通过后,可以在职研修、撰写学位论文。对课程考试合格、修满规定的学分、学位论文答辩通过者,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教育硕士学位证书。日本教硕院的培养模式包括三个部分:课程学习、学校实习和完成教育研究活动。其中课程学习分为“共通学科(基础学科)部分”、“分专业(领域)选修学科部分”两个方面。学校实习的重要特征是实习时间较长、实习角色职业化,学校实习现场是得到都道府县教委或市町村教委配合的学校,另外,还有各种研究指定学校、试点学校等。与本科阶段以授课观察等为主的教育实习不同,教育硕士的实习的定位是“高度而专门的实
14、际业务实习”,是“主动地参与学校管理和班级指导工作,成为实习学校的负有责任的当事人之一”,由此可见,实习时间、实习内容与本科的教育实习大有不同9。对实习的实习时间,主要有三种类型:(1)全年型:每星期一天(8个小时),约实施38周到57周。(2)半年型:每星期两天(16个小时),约实施20周到29周。(3)期间限定集中型:每星期5天(40个小时),约实施8周到12周。考虑到由于各研究生院的课程、地区条件、学生的学习计划多种多样,所以对实习时间安排不加限定。日本教育硕士的标准学制为2年,也可为“1年以上2年以内”或“2年以上”。未满2年的课程,对在职教师等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教育时,采用昼夜开课
15、等的方法。毕业条件是在籍两年以上(标准学习年限为2年),取得45个学分。其中10个以上的学分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在学校等其他有关单位实习”。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者,在不超过10个学分范围内可免除这些学分的全部或一部分。毕业时授予“教职硕士(专业职)”学位10。中日两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各有自己特色。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以课程学习为主,强调基础理论和实用知识学习,但完成学位论文仍是学位授予的主要依据。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颁布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标准,对论文的选题、内容、形式、参考文献和字数做了统一规定。既强调课程学习,又强调学位论文,二者缺一不可,这是我国教育硕士教
16、育的特色之一11。日本教育硕士的培养以课程学习和学校实习为主,获得规定的学分即可授予“教职硕士”学位,突出对有素质学员进行专门的职业培养和训练。其培养目标指向“实践指导能力”,课程结构根据教师职业活动领域设置主题行动单元学习,通过加强课题研究以及培训活动等途径培养教育硕士的教育科研素质。三、思考与启示我国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自1997年设置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培养单位逐年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从具体的培养效益、特色和质量方面看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高师院校在培养教育硕士时比较注重学术性而淡化了教育科研素质培养,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方式还是以课堂授课
17、形式为主,教育硕士学员缺乏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指导,培养机构和管理制度也不大健全。通过中日两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为我国教育硕士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1、改革我国现行教育硕士招生体制,大力发展教育硕士教育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硕士入学选拔要求过于统一,如招生计划统一、报考条件统一、入学考试统一、录取标准统一、学习内容统一、学位论文统一等等,从入学到毕业一切按照标准统一进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硕士专业教育的发展,抹杀了许多客观存在的差异条件,有可能造成部分地域生源匮乏、学校办学积极性不高等不良效果。因此,教育硕士教育的重点是改善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将招
18、生权力下放到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甚至是各试点院校,因人而宜,充分考虑各种条件,灵活对待生源地区的差异性,适当放宽招生条件,给予试点学校一些招生自主权,针对不同地区教育差异性和多样性,制定不同的教育硕士招生政策,这样可以保证生源数量和培养规模,提高学校和报考教师的积极性,使教育硕士教育更快更健康地发展。2、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积极推进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2007年,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新提出是国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和教师优秀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举措。随着此政策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实施,师范类本科生报考研究生随之消失。教育硕士将成为在农村支教的毕业生继续深造的主要渠道。大力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后新型
19、教育硕士的培养,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硕士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借鉴日本经验,可根据部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本科学习及支教期间的综合表现实施规模保送推荐,保送教育硕士比例可控制在30%40%,而对其他支教生则引入适度的竞争机制,采取相对宽松的入学考试制度,积极探索保送推荐与自主招生、统一考试等多样化的招生模式,根据教育硕士群体发展需要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推进教育硕士课程和教学改革,全面加强教育硕士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着力提高教育硕士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和教育专家奠定坚实的基础。3、注重理论课程的教育实践性,提高教育硕士专业素质
20、我国教育硕士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职业专业性,二是教育实践性。教育硕士是专门以教师为职业的专业学位,与普通硕士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职业优势。正是这样的职业专业性决定了教育实践性,教育硕士并非专门研究理论课程,而是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完成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在我国,教育学理论一直作为基础理论为师范生教育、教育硕士教育提供理论保证。但是教育实践理论,一直是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而这却恰恰是教育硕士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教育实践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假实践性质的成果,主要靠文献资料和他人经验闭门造车,猜想或编纂出来的“伪成果”,研究者并不真正了解教育实践,凭想象的教育、
21、想象的教学、想象的应该怎样,拿来驾驭课程;另一种是真实践性质的成果,但多数仅是实践者的经验之谈,缺乏学术含量和理论提升12。因此,应当注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理论课程的教育实践性,满足学习者将来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需要,从而为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人才和教育家打下坚实基础。4、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我国教育硕士的教学情况普遍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本科阶段大体相同,授课方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考,从而影响到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叶芝说:“教育不是把一只水桶装满,而是点燃一堆火焰。”对于教育硕士的教学,除基础理论课程需要教师运用启发
22、诱导式、问题研究式、案例研讨式、情境现场式等方法来组织教学以外,其他教育实践性课程可以由教育硕士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采用轮流报告等形式进行学习,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对学习过程中的每个问题都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深入地探究,不但可以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和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参与意识和积极主动性。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从兴趣的角度加以培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增长学术知识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实现对教育硕士学术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直接接触学术前沿问题,参与中小学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
23、教育科研能力。总之,要通过推进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调整和优化教育硕士课程结构,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建设高水平的教育硕士师资队伍,加强教育硕士教育专业评估,建立保证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是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紧迫要求。参考文献: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199625号文件.2陈小玲,黄水林.教育硕士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前沿调查,2008(11).34梶田叡一.日本教育硕士设立的背景提升势力、成为社会所信赖的教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傅松涛,王俊景,郑丽君等.中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6,1996-06-10.7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2008.6.89大塚丰.日本教育硕士研究生院的成立与前瞻J.日本学者论坛,2008(2).10“教硕院的课程设想(第一次试行方案)”http:/06060109/007/001.htm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音乐工作计划范文
- 在银行的实习报告模板合集6篇
- 中学学生会工作计划7篇
- 研究性学习个人总结精彩5篇
- 2025赠与合同的公证范文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500字
- 写给学生的表扬信合集9篇
- 2025格子租赁合同模板
- 2024年确保劳动者权益合同
- 桥梁 施工方案
- 安全生产知识考试题库(有答案)-安全考试题库
-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会计助理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电解加工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执业药师资格继续教育定期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酒店建设投标书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民法学(2)》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4)试题及答案
-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附答案
- 【期末复习提升卷】浙教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压轴题综合训练试卷1(解析版)
- 2024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 国网新安规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