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生教师教材环境_第1页
环境-管理学生教师教材环境_第2页
环境-管理学生教师教材环境_第3页
环境-管理学生教师教材环境_第4页
环境-管理学生教师教材环境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生教师教材环境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进 行了重新定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角 色的转换,首先体现在教学行为的改变上。教学行为的改变又是从备课开始的。 同时新课程对广大教师提出又一挑战就是要确立新的课程资源意识,明确课程是由学生、教师、教材、环境构筑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是这些课程资源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教材、学生与环境 的关系,对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把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理念落实到备课之中, 就是要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主体的地

2、位,是课堂中的主角,教师是教学活动 的组织者、推动者。因此,备课时就应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学出发,以学生的学 为中心,为学习者设计教学活动。认真研究分析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 知倾向,思考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关键围绕着“怎么学”来设计教学活 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经历观察、试验、操作、猜想、证明等教学活动的过 程,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千方百计地启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各个教学资源最 优化结合,将外在的教学目标系统转变为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实现“要我学” 为“我要学”的转变。以质疑、解决问题为媒介,诱发学生在新知与已有的知识 基础、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3、寻找学生的最近 发展区,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使学生的兴趣达到最高点,并以此为切入点, 实现新旧知识的无缝对接。充分估计和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积累, 把它当作学 习的起点,有效把握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特别更要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方面都能参与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状态,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适合什么 样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可能遇到哪些学习障碍,教师何时点拨,采用什 么方式、方法来点拨,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设置认知冲突,让新旧知识之 间产生碰撞、交流,以产生新的需要,教师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动力,通过动手操 作、动

4、口说理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做”数学、“说”数学的机会,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的、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自己参与的具体的、活 生生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经历,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备课时,就要尽可能的 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 成功与开的体验。这样,学生就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在此过程 中不但能获取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 价值观。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有着不同的遗传素质、 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生

5、活经历的人,从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性格、需要、智力水平和特长诸方面各不相同,他们是共性 和个性的统一体。因此备课时,既要设定共同的教学目标,又要制定出多维的教 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启发学学生用不同的智力活动方式去解决。 根 据不同的个体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设立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既要有 基础性目标,又要有发展性目标,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始终保持在 “最近发展区”, 都能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何时讨论、何时交流,何时独立 思考、何时合作探究,要恰到好处,让优秀生能“吃得饱”,中等生“有奔头”, 学困生“不吃力”,是每个学生都尽情发挥

6、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 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跳着摘到桃子” ,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 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师生之间对话的文本, 是联系学生 与教师的纽带, 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 它是编者搜集并整理的一 套教学资源, 提供了学生用来学习的丰富多彩的素材和信息, 是实现课程目标和 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材 的忠实的执行者、阐述者和传授者,而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和建设者。 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 教师要凭借

7、教材去激活学生的 思维,促进学生学习心智结构的发展。 备课时, 除了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课标 外,还要认真领会编者的意图, 向教材多问几个为什么。 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 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情境为什么这样呈现?这样钻研 教材,理解教材,才能吃透教材,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弄清每部分教材 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下几册、前后几个章节, 乃至整个小学数学知识 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并将它们进行沟通。 把总体目标和课时目标相结合, 学 段目标与课时目标相统一。做到有远谋,有近虑。远近结合,彼此呼应,相互映 衬。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 找到教材得到

8、逻辑起点与 学生的知识起点之间的联系, 确立教学起点。 合理而又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及教 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在一节课中信息量过大, 知识点过多, 学生就难以接 受 ;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学生的时间,部分学生“吃不饱” ,就不利 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关键,避免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甚至是喧宾夺主,干扰、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 期的目的。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对于教材中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 情感和价值观有好处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望,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长期以来,教材作为学校教育中一

9、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存在,以致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资源。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金科玉律”,不敢超越“雷 池”一步。在新课程理念下备课中,教师要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 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是课程的一种载体,是“活性因子”,是引发学生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和依据,只能充当学生学习的“拐棍”,但不是课程的全部。 教材是可以变更、选择,甚至超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打破把教材作为 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构建合理的课程资源的结构,发挥课程资源的多种价值, 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样也是课程的主 体。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依据。 教师在完成课程目标的过

10、程中,善于利用学 生的生活经验,灵活地将它转化为鲜活的课程资源。 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众不同 的想法、观点和解法,甚至是错误和失败的探索经历, 都可以作为一种不可多得 的、珍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走出教室和学校,走进学生的生活,走 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去搜集翔实的材料,真实的数据,培养学生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敢于挑战教材,对不符合本班学生现实起 点的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修正、取舍、变通,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三、学生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活动必须置于一定的环境之中。 这里的环境是指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 境可分为学生所处的教室内外的真实的环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经历

11、和教师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创设的教学情境, 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学生有了兴趣,就有参与的热情。 学生的学习活动置于与学生认知水平、 年龄特征、 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相适应的 环境之中, 学生就会产生兴趣。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的兴趣源于教师精心地 备课。所以备课时应将学习的环境因素纳入教学活动, 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学习 知识点融入学生所处的和学习、生活所经历的真实环境之中,让学生感到真实、 可信,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不再感到只是在课堂上与考试时有用, 生活中处 处用到数学,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

12、, 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 问题情境、动手操作情境、探究情境、合作情境、交流情境,化抽象为具体, 在这些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举一反三, 类比迁移、触类旁通。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和计算机来帮助教学,利用声、 光、电,来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 鲜明的表象,引导学生正确的处理好大与小、快与慢、远与近、动与静、部分与 整体的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环境中 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要创立一个开放、 宽松、合作的人际氛围, 建立民主 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独立、主动、探索的心态,从 而为学生获取创造性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