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批式生物膜法同步除磷脱氮特性研究_第1页
序批式生物膜法同步除磷脱氮特性研究_第2页
序批式生物膜法同步除磷脱氮特性研究_第3页
序批式生物膜法同步除磷脱氮特性研究_第4页
序批式生物膜法同步除磷脱氮特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序批式生物膜法同步除磷脱氮特性研究李军1,赵琦2,王宝贞3,聂梅生3(1.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22;2.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3.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8摘要:对淹没序批式生物膜法去除有机物和磷及同步部分脱氮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其适合的载体装填密度为关键词:序批式;淹没式生物膜法;生物除磷脱氮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64(200201-0001-03Characteristics Study on the Simultaneous Phosphorus and P artial NitrogenR e

2、moval in Sequencing B atch R eactor of Submerged Biofilm ProcessLI Jun1,ZH AO Qi2,W ANG Bao2zhen3,NIE Mei2sheng3(1.C 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Architecture,Beijing P olytechnic University,Beijing,100022,China;2.Biological Department,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37,China;3.C ollege of

3、Municipal&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arbin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Harbin,150008,ChinaAbstract:The Submerged Biofilm S BR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study for rem oving organic and phosphorussimultaneously with partial nitrogen rem oval by such operating procedure:The suitable applied ca

4、rriers package per2 centage was30%,and the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was9hours which included3hours in anaerobic reaction sec2 tion and6hours in aerobic reaction section.When the in fluent C OD loading rate increased from0.27kg/(m3.dto 1.32kg/(m3.d,the phosphorus rem oval efficiency reached over90%,a

5、nd the nitrogen rem oval50-60%.it is certain that the dominant phosphorus rem oval bacterial species is P seudomonas and then Aeromonas,Bacillus,Mi2 crococcus,Nitrobacter in the submerged biofilm process.The sludge had high phosphorus content of5.67%,high biomass with M LVSS of5531.7mg/L and g ood s

6、ettling characteristics with S VI of101.7and 0.1996kgDS/kgC OD of sludge productionK ey w ords: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ubmerged biofilm process;biological phosphorus and nitrogen rem oval生物膜法具有较好的脱氮作用1-3。然而,利用膜法除磷和同步除磷脱氮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有关利用连续流生物膜法脱氮的工艺研究表明该法只在脱氮方面作用较显著,但废水中磷的去除率极低2,3。笔者对序批式生物膜法进行了研究4,采用A

7、/O交替运行方式,与A/O活性污泥法和连续流淹没式生物膜法相比,序批式生物膜法具有许多优势。1试验方法1.1试验装置试验所用反应器用有机玻璃制成,内径15cm,反应器内有效容积18L,其中沉淀池2L。试验进水的TP平均为10.0mg/L、C OD为370.0 mg/L,温度为25,好氧状态的DO平均为5.5mg/L。装填密度应是纤维在载体上生物膜成熟后,膜与载体所占容积与整个反应器容积之比。本实验分别做了最大装填密度37.5%、实用装填密度30%以及较低装填密度22.5%的对比实验后,确定较适宜的装填密度为30%。此时,反应器中的纤维载体的比表面积为2.66m2/L。生物膜培养采用A/O交替运

8、行方式历时3个月,菌种取自一般活性污泥工艺。在之后的工1第15卷1期2002年2月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URBAN E NVIRONME NT&URBAN ECO LOGYV ol15,N o.1Feb.2002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9558100800;北京市留学基金项目收稿日期:2001-08-08艺参数和影响因素的试验中,以试验条件改变后运行2周后的水样为试样。1.2原生污水和主要分析方法原生污水用自来水加蛋白胨配制,配制时还投加少量氯化铵、硫酸镁、磷酸二氢钾、氯化钙、氯化钠等。配制后水质pH 为7.3;C OD 为250400mg/L ;T N 为3060mg/L ;NH

9、4+-N 为1020mg/L ;NO 3-N 为0.2mg/L ;NO 2-N 为0.1mg/L ;TP 为810mg/L ;SP 为79mg/L ;碱度为380440mg/L ;BOD 5为180300mg/L 。2试验研究2.1工艺参数的确定为确定合适的厌氧所需时间,笔者将厌氧时间延长到12h ,并测定了TP 、T N 的变化过程线,如图1所示 。图1厌氧12h 时T N 、TP 变化曲线由图1可知,P 释放主要集中在前3h 内,之后的9h ,P 释放现象虽有,但幅度很小。聚磷菌只有充分释放磷后,才能很好地过量摄取磷,从而达到生物除磷的目的,因此必须保证能充分放磷的时间。在厌氧开始后的3h

10、 ,T N 去除率达24.0%;运行12h 后T N 去除率达28.1%。考虑到厌氧时间过长,将导致整个反应器的停留时间过长,不经济。综上所述,依据试验曲线,确定厌氧段所需时间为3h 。为确定合适的好氧时间段,笔者将厌氧3h 后好氧段的时间延长至17h ,并测定了相应TP 和C OD 各及形态氮浓度的变化曲线,见图2、图3。由图2可见,好氧2h ,C OD 可达到40mg/L 以下,随后C OD 的减小量非常小,可见它并不是一个限制因素。好氧聚磷在好氧开始后2h 内也已基本完成。由图3知,在好氧开始后的6h 后NH 4+-N 已低于1mg/L ,硝化基本完成,同时也可看到此时脱氮率达56.6%

11、。为保证硝化,笔者将好氧时间定为6h 。图2厌氧3h 后好氧17h 时TP 、COD 变化化曲线图3厌氧3h 后好氧17h 时各形态氮变化曲线图3可知,厌氧放磷均速为1.37mg/(L h 。好氧吸磷速度取决于厌氧放磷速度,除磷菌吸收有机物(C OD 用以合成PH B ,同时分解聚磷酸盐并释放磷,厌氧段放磷速度大,磷释放量大,合成的PH B 就多,那么在好氧段时由于分解PH B 而合成的聚磷酸盐速度就大,表现出来的好氧吸磷速度就大。同时,以上试验也说明了磷释放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与有机物的最大吸收量有关,磷释放量随有机物吸收量增加而增加。由以上分析可推知,生物除磷速度与厌氧阶段易为除磷菌所吸收的有

12、机物(C OD 浓度有关。2.2缺氧同步除磷脱氮实验中实行半池出水、半池进水控制,则在上一周期中产生的硝化液与新进原生废水混合,混合后NO -X -N 浓度为13.42mg/L ,C OD 浓度为268.46mg/L ,TP 浓度为4.81mg/L 。此时的厌氧变成了缺氧,除磷菌可从NO -X 中获取氧来进行缺氧吸磷,因此在缺氧段,在进行反硝化的同时,仍可继续吸磷,见图4 。图4缺氧段的NO X -N 和TP 变化曲线缺氧开始后3h 内吸磷均速为0.70mg/(L h ,约为好氧吸磷均速的1/6,这是由于无氧呼吸的代谢速率和产能要远远低于有氧呼吸。由此可看出,该工艺如果再加上缺氧段进行反硝2城

13、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5卷1期2002年化,控制合适的C/N比,则可进一步提高淹没序批式生物膜法除磷工艺的同步脱氮率。3生物膜特性研究3.1生物膜特性由于序批式生物膜工艺的特殊性,可较方便地测出运行一个周期后的污泥产量。在进水负荷为1.00kg/(m3.d时,将一周期后脱落的污泥取出,过滤后于103105烘干,称得M LSS= 1.0733g,产泥率为0.1996kg干泥/kgC OD。污泥中磷含量测得为5.67%,比序批式活性污泥的4%的磷含量要高的多5。生物膜洗脱后称得M LVSS达5531.7mg/L,而活性污泥法的M LVSS 在15002000mg/L的范围内,可见S BR生物膜反应器中

14、生物量非常大;洗脱膜的S VI值为101.7,说明脱落生物膜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3.2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检样1为生物膜反应器除磷试验的前期(反应器运行第四个月样品;检样2为中期(反应器运行第六个月样品。细菌计数按标准平板法进行。检样1的菌落总数:2.52×108个/m L;检样2的菌落总数:1.56×109个/m L。菌相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假单胞菌属这种除磷脱氮菌是淹没序批式生物膜工艺中的优势菌属,其次依顺序为气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硝化杆菌属。这一结论,同Wachtmeigter A.6的结果相类似,与Carucci A.5的结果而不同。表1菌相构成

15、分析表菌属检样1菌群菌相构成比(%检样2菌群菌相构成比(%微球菌属6 2.865 3.94由表1知,在运行中期假单胞菌的构成比例超过初期。同时,气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的构成比却低于初期。这说明,假单胞菌属为本系统的优势菌属,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而更加稳定。另外,硝化杆菌的比例在运行中期也高于初期,说明,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本系统的硝化功能趋于提高。淹没式生物膜反应器从进水到出水,有机物浓度变化很大,然而其中的微生物相却比较稳定,而且在数量上也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原生动物主要为纤毛虫类,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固着型纤毛虫类,有钟虫、累枝虫和盖虫;其次是游泳型纤毛虫,有草履虫(主要在进水时出现

16、、贤形虫和漫游虫。另外,生物膜中也有少量的绿眼虫和变形虫。生物膜中出现的后生动物有线虫类、轮虫类、甲壳虫类(主要为水蚤类等。4结论4.3在缺氧段仍可继续实现生物吸磷,只是吸磷速度较好氧吸磷速度明显降低,约为1/6,因此,该工艺加缺氧段,控制合适的C/N,可进一步提高同步除磷脱氮率。4.4淹没序批式生物膜法生物量大,脱落污泥沉降性好、含磷量高。4.5除磷脱氮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进一步说明了淹没序批式生物膜法的同步除磷脱氮作用。参考文献1Aes oy A.and Odegaard H.Nitrogen rem oval efficiency and capacityin biofil

17、ms w ith biologically hydrolyzed sludge as a carb on s ourceJ.W ater S ci.&T ech.1994,30(6:63-72.2W ang B.Z.,Li G.,Y ang Q.And Liu R.,Nitrogen rem oval by asubmerged biofilm process w ith fibrous carrierJ.W ater S ci.&T ech.1992,20:37-89.3W ang B.Z.,Y ang Q.,Liu R.,Y uan J.,M a F,H e J.And L

18、iG.,A study on simultaneous organics and nitrogen rem oval by ex2tended aeration submerged biofilm processJ.W ater S ci.&T ech.1991,24(5:197-213.4李军,王宝贞,聂梅生.淹没序批式生物膜法除磷工艺特性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1,17(7:1-5.5Carucci A.,M aione M.,Ramad ori R.and R ossetti S.,Dynam ics ofph osph orus and organic substrates in anaerobic and aerobic phases of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J.W ater S ci&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