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5.1杠杆教学设计7(新版)华东师大版_第1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5.1杠杆教学设计7(新版)华东师大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杠杆设计说明:这是关于杠杆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本节课在尊重教材的同时,更是做到了超越教材。将教材做了适当的调整,在得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定以后,不急于直接给出力臂的概念,而是先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亲历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步步深入,最终发现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有物理意义的,很自然的引出力臂的概念, 而且使学生清晰认识到力臂不是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距离,加深了对力臂概念的理解。更符合新课程要求学生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程有所了解的理念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1.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共同的特征,并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位置。能准确地画出杠杆的动

2、力臂和阻力臂。2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和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1.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杠杆,培养观察能力2 2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1使学生感受到杠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提高探究的乐趣。2 2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感受到生活和科学的关系。二、教学重点、难点1.1. 重点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平衡条件2.2. 难点对力臂的引入和理解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任务与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入课题【提

3、问】从活动引入,调动1 1、老师这里有瓶罐头要打开,哪位同力气大的男冋学没课堂气氛,引发学学愿意来帮老师把它打开?打开其他同学露出生学习兴趣,培养2先请一位力气大男同学用手直接去打失望的表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开;2 2、 老师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工具,这位 同学再试着去打开这个罐头瓶,然后告 诉同学你的感受。再请一位女同学用起子去开3 3、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讲述】想【知道为什么,那就让我们来 学习第五章第一节杠杆【板书】5.15.1 杠杆【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杠杆?力气小的女同学轻易地打开了罐头。其他同学思考教师 的问题【提问】1 1、 撬棒、跷跷板和抽水机摇柄发生了 怎样的运动

4、?2 2、 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这样运动3 3、 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归纳】老师从学生讨论结果中归纳总 结提出杠杆的定义【板书】1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 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 就叫做杠杆二、新课教学1 1什么是杠杆请看【FLASNFLASN 动画】并思考下列问题【观察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教师问题讨论,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学习杠杆引入新课【小结】 从教师的 总结,结合自己的 思考讨论结果,学 习杠杆的概念从共同点得出杠杆 的定义,学生较容 易接受新知识。对 杠杆的认识从感性 认识到了理性的认 识42.2.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补充】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5、,如上述 的抽水机是弯的,而跷跷板就是直的【提问】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杠 杆?【深入提问】同学们说了很多生活中很多的杠杆,现在我们来看看撬石头这图【讲解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撬棍作为 一种杠杆能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其中提到了力和固定点,既然如 此,我请同学找出撬棍受到了哪几个 力?这几个力中又有哪些会影响撬棍 转动这一运动状态?围绕的固定点又 在哪里?【讲解】同学们全面地找出了撬棍受到 的三个力和围绕的固定点,而且准确的 找到了其中影响撬棍转动的两个力。和 撬棍一样,所有杠杆工作时都绕着固定 点转动,我们将这一固定点称作“支点”,一般用字母 0 0 表示。像人手压力 那样使杠杆向着我们

6、所期望的方向转 动的力叫做“动力”,一般用 F1F1 表示; 而像石块压力那样阻碍杠杆向着我们 期望的方向转动的力叫做“阻力”,一【回答】学生举例回答生活生产中的各式杠杆【讨论回答】指出 撬棍受到自身重 力、石块压力和人 手的压力, 并讨论 得到石块压力会阻 碍撬棍转动,人手 压力会促使撬棍转 动。找到固定点。【听讲】学生仔细听教师的分析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通过讨论的方式去探索知识,先形成一个框架的概念结合教师的讲解,将知识系统化、明确化5般用 F2F2 表示。【板书】2 2、支点 0 0 动力 F1F1 阻力 F2F2【示范板书】在板书上示范作出这三个要素【变式练习】展示杠杆的图片,找出这

7、两个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老师针对学生的错误再解释教师演示:调节铁架台上杠杆两端的平 衡螺母,杠杆达到平衡;再在杠杆两边 挂上钩码,调节钩码所处位置使杠杆再 次平衡如图 1 1所示【提问】请指出杠杆上的支点,动力,阻力讲述: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 或匀速转动时这个杠杆就处于平衡了。【提问】你们能否发现,在杠杆平衡时 有什么等量关系吗?【提问】由一次实验得出的这一结论可靠吗?3 3 通过杠杆平衡条件的【观察】 观察如何 作出这三个要素【练习】 对知识进 行应用练习,并说 明理由。教师演示练习,有 助学生对知识点的 理解和应用,且教 师演示时的标准动 作,无形中能够纠 正学生在作图时的 不规

8、范动作学生思考回答:杠 杆的支点在 0 0 点,如 果左边两个钩码对 杠杆的拉力为动力,则右边一个钩 码的拉力为阻力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促进知识的理解、内化思考讨论后答杠杆平衡的等量关系是动力x支点到动6探究得出动力臂和阻力臂【提问】那我们 可以改变什么 条件再做实验 呢? ?要求学生如 图 2 2 所示实验【提问】上述平衡条件的结论还成立吗?【提问】还可以改变什么条件进行实验【提问】上述结论能成立吗【提问】我们从三次实验可以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作用点的距离= =引出学生大脑中原阻力X支点到阻力有的不全面的知识作用点的距离”强调科学探究中多回答不可靠,至少次实验目的

9、是使得要三次实验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回答可以改变动力探究力的大小改变和阻力的大小既不时同学们提出的杠改变钩码的位置而杆平衡条件是否成改变所挂钩码的数立码学生实验小组探究在左边挂 4 4 个,右边挂 2 2 个钩码时杠杆平衡回答成立回答改变所挂钩码探究力的作用点改的位置变时同学们提出的学生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是否移动钩码悬挂位置成立使杠杆平衡回答仍然成立回答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7讲述刚才的实验中改变钩码数目实际上是改变动力和阻力的大小,改变钩码悬挂的位置实际上是改变力的作用点。那么还能改变什么呢?讲述钩码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怎样改变钩码对杠杆的拉力方向呢?请同学动手

10、做一做如图 4 4 所示实验【提问】这时对杠杆的动力X支点到动 力作用点的距离= =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 用点的距离”这一结论成立吗? 讲述这说明前面所得杠杆平衡条件要 不要修改呢?提示把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测出来取代平衡式中的距离,有何发现【提问】由此看来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 =阻力X支点到阻 力作用点的距离”回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回答还能改变动力 和阻力的方向思考讨论后回答 可以去掉杠杆一边 的钩码,改用弹簧 测力计斜着拉学生实验小组探究 拿去杠杆一边的钩 码,用弹簧测力计 斜着拉拉杠杆这一 边,杠杆平衡时读 出弹簧测力计的读 数如图 4 4回答不成立学生思考讨论陷入僵局实验用

11、大三角板测探究力的方向改变时同学们提出的杠杆平衡条件是否成思维发生碰撞对刚才的结论产生生质疑8么呢?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代入平衡式,相等!(学生惊喜)回答动力X支点到让学生亲历杠杆平【提问】这个结论对前面的三次实验来动力作用线的距离衡条件的探究过程说,是否成立呢?= =阻力X支点到阻步步深入,最终发讲述看来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力作用线的距离”现支点到力的作用一个有物理意义的量,科学上把它叫力线的距离是有物理臂,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验证后回答成立意义的,很自然的臂,用 L1L1 表示;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引出力臂的概念,距离叫阻力臂,用 L2L2 表示;因此杠杆而且使学生清晰

12、认平衡条件就是:动力 x x 动力臂= =阻力 X X仔细听讲识到力臂不是支点阻力臂到力作用点的距用公式表示,为 F1LF1L 仁 F2L2F2L2离,加深了对力臂【板书】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概念的理解。更符的垂直距离(L1)(L1)合新课程要求学生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对物理概念建立过直距离(L2)(L2)程有所了解的理【总结】刚学习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加上念. .之前的支点、动力和阻力合称 为杠杆的五要素,是每一个杠杆必须具备的。【板书】杠杆五要素【练习】【练习】对知识进1 11 1F F行应用练习,并说明理由。以此图为例回顾杠杆五要素的做法【思考总结】对五9三、 课堂小结四、 作业布置【提问】1 1、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2 2、 本节课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作业布置】1 1、 阅读教材2 2、 作业本的习题3 3、 实践与思考:除了课堂已将举例外, 观察和收集其他杠杆实例,并作杠杆示 意图表示要素做一个小的总 结,回顾依次五要 素作图法【听讲】及时巩固强化学生归纳,帮助学 生梳理整堂课的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