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纳米级负极材料的研究_第1页
锂离子电池纳米级负极材料的研究_第2页
锂离子电池纳米级负极材料的研究_第3页
锂离子电池纳米级负极材料的研究_第4页
锂离子电池纳米级负极材料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收稿 :2002年 7月 , 收修改稿 :2002年 12月 *通讯联系人 e -mail :W ang RS nenu . edu . cn锂离子电池纳米级负极材料的研究周德凤 赵艳玲 郝 婕 马 越 王荣顺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功能材料化学研究所 长春 130024摘 要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纳米级碳材料 、 锡基材料和合金材料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 , 探讨了 该类材料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 对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纳米材料 负极材料 纳米合金中图分类号 :O 646; TM 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81X (2003

2、 06-0445-06Studies on Nanometer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Zhou Def eng Zhao Yanling Hao J ie Ma Yue W ang Rongshun*(Institute o f Functional M aterial Chemistry , Faculty o f Chemistry, NortheastNo rmal Univ ersity ,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 rch achiev em ents on thr

3、ee main aspects in the field of lithium ion battery a node nano meter m aterials in recent y ea rs , carbo n ma terials , tin -based materials and alloy anode materials are summarized . The problems in these materials a nd the fea sible metho 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re dis-cussed. Finally , the de

4、v eloping trend of lithium ion battery anode nano -materials is prospected.Key words lithium io n batteries; nano-materials; anode materials; nano -alloys 近 10年来 , 锂离子二次电池虽然在高能电池领 域已取得巨大成功 1, 但消费者仍然期望性能更好 的电池面世 。 为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性能 , 人们对 电极材料和电解质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2 4, 其中对负极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级的碳材 料 、 锡基材料及合金材料 。锂离子电池

5、纳米材料与非纳米材料及复合材料 相比 , 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比表面积 大 , 锂离子脱嵌的深度小 、 行程短 ; 大电流下充放电 时电极极化程度小 、 可逆容量高 、 循环寿命长 ; 高空 隙率为锂离子的脱嵌及有机溶剂分子的迁移提供了 大量空间 ; 与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相溶性等 。 目前 , 纳 米材 料在 锂离 子电 池 中的 应用 已 逐渐 引 起关 注 6 9。一 、 碳纳米材料自从 1990年 Sony 公司推出以石油焦炭为负极 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10以来 , 碳负极材料便受到人们 的关注 。 目前研究较为成功的碳负极材料有人造石 墨或天然石墨 、 中间相碳微球 (M

6、CM B 、 石油焦炭 、 碳纤维 、 裂解聚合物 1114等 。 根据石墨化程度的不同 , 锂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可进行如下分类 。二 次锂离子电 池 碳材料天然石墨及人工石墨碳纤维中间相碳微球 (M CM B石墨化碳 (软碳 焦碳 中间相碳微球 (M CM B 不可石墨化碳 (硬碳 聚氧茂甲醇 (PFA-C 酚醛树脂 (PAS 对次苯基 (PPY线性石墨混合物 (LGH 掺杂型碳第 15卷 第 6期 2003年 11月化 学 进 展PROGRESS IN C HEM ISTRYV ol. 15No. 6 Nov. , 2003 1. 纳米管碳纳米 管是高贮锂量的碳负极材 料 。 陈卫祥等 1

7、5用催化剂热解碳氢化合物气体的方法制备了 多壁纳米碳管 , 稍微石墨化的碳纳米管初始容量达 640m Ah /g, 20次 循 环 后 电 化 学 贮 锂 量 为 520 m Ah /g , 随后基本保持在 400 380m Ah /g ; 石墨化 程度较高的碳纳米管初始容量只有 282m Ah /g16, 循环 20次后 , 容量仍为初始容量的 91. 5%。 唐致 远 17和尤金跨 18等人对碳纳米管进行大量研究发 现 :碳纳米管即使在较大电流密度下 , 充放电容量仍 比一般碳材料高 。 在碳纳米管外包覆一层纳米 Sn , 既可提高电极比能量 , 又能显著降低碳纳米管的不 可逆容量 。 T

8、a tsumi 等 19研究了碳纳米管在不同有 机电解液中的容量 , 其中以 PC -M EC (1 4 为电解 液时 , 首次容量达 420m Ah /g 。2. 碳材料的纳米掺杂在碳材料中掺杂其它原子 , 使掺杂原子在碳结 构中呈纳米分布状态 , 这种掺杂叫碳材料的纳米掺 杂 。 在碳材料中引入其它原子可以提高碳材料的可 逆容量 , 其中最典型的是硅原子在碳材料中的纳米 掺杂 20, 21。 由于硅与碳的化学性质相近 , 所以能很 好地与周围的碳原子紧密结合 。 硅原子在碳材料中 呈纳米分散 , Li +不仅可以嵌入到碳材料本身所具有 的结构中 , 还可以嵌入到呈纳米分散的硅原子的空 隙中

9、 , 为锂离子提供大量的纳米通道 , 增加了锂离子 的嵌入位置 。 Si 在嵌入锂时会形成含锂量很高的合 金 Li 4. 4Si, 理论容 量为 4200m Ah /g22。 镰 内正治 等 23认为在碳材料中纳米掺杂硅原子能提高可逆 容量 , 是因为硅的引入促进了锂在碳材料内部的扩 散 , 有效防止枝晶的产生 。硅引 入 到 碳材 料 可 用气 相 化 学沉 积 (CV D 法 20, 也可以直接裂解含硅聚合物 (如聚甲苯基硅 烷 20。 对 Si /C掺杂物的 XRD 分析表明 , 掺杂的硅 原子是位于碳的无定形区域内 。硼 24的引入提高电池的可逆容量是由于硼的缺 电子性 , 使锂与碳材

10、料的结合能提高约 1eV 25。 硼的 引入有原子形 式 26和化合 物形式 24两种 。 在不同的温 度下 , 不同的掺杂方法得到的碳材料中硼的含量有很 大差别 , 材料的充放电容量也表现出不同 27。 Xiang 等 27用化学方法把硼酸掺入到酚醛树脂中 , 经裂解得 到的含硼碳材料 , 在 500 时首次放电容量达 1330 m Ah /g,虽然不可逆容量高达 730m Ah /g, 但其可逆 容量仍然超过 石墨的理论容量 。 X RD 测试结果表明掺 图 1 (a 石墨化前炭材料的富兰克林模型(b 含有纳米分布的硅原子炭材 料Fig. 1 (a Fra nklin s model fo

11、 r pr eg r aphitic car bo n (b preg ra phitic ca rbo n co ntainingnanodispersed silico n ato ms 铝 28和镓 29的引入能提高碳材料的可逆容量 , 是由于它们与碳原 子生成固溶体 , 形成平面结构 , 此时铝和镓的 p z 轨道 为空轨道 , 可以储存更 多的 锂 。磷的引入对碳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随前驱体 的不同而不同 30。 若 H 3PO 4与前驱体发生反应后 , 再进行热处理 , 磷可完全掺入到碳材料结构中 31。 在低温下 , 磷酸的加入能够影响碳材料的环化 、 碳化 过程及氮原子的含量

12、, 并使 graphene 氮的相对含量 增加 。 而碳化程度的提高及 g raphene 氮含量的增加 会 导致 碳材 料容 量 的增 加 32。 由于 磷 原子 半 径 (0. 106pm 比碳原子半径 (0. 077pm 大 , 嵌入的磷 原子使碳材料的层间距增加 , 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 和脱出 。 我们将磷酸引入到酚醛树脂 , 热裂解得到的 磷化聚并苯材料更加有序 , 改变了原来聚并苯材料 的无定形碳结构 。3. 纳米石墨及其复合材料纳米石墨是将石墨球磨 33150h , 得到尺寸大小 约为 50nm 的小粒子 。 纳米石墨具有大量的空穴 、 微 腔 、 亚稳态空隙相 , 其空隙尺寸大

13、约为 13 。 Li +可 以进入球磨石墨的微腔 、 空穴或石墨的边缘及内腔 g 。 34446化 学 进 展 第 15卷学沉积法将超细 Ag 微粒沉积在石墨表面 , 得到银 -石墨复合物电极 。 由于 Li -Ag 合金的形成 , 电极导 电能力提高 , 增加了负极容量 , 比体积容量达 468 505Ah /L,经 700次充放电循环容量仅损失 3%。用氧化剂 35或高温 36对石墨进行氧化处理 , 在 材料的表面形成大量的微孔或纳米通道 , 便于锂离 子的嵌入 , 充放电容量提高 , 循环性能大大改进 , 而 且石墨孔结构和首次循环容量有关 37。 M enachem 等 38将天然石

14、墨轻度氧 化改善其 电池性能 , 如在 4% 11%燃烧时 , 0 2. 0V 范围石墨的可逆容量增 加到 405m Ah /g。二 、 锡基纳米材料锡基纳米材料的研究首先源于日本精工电子工 业公司 , 随后三洋电机 、 松下电器 、 富士胶卷等公司 也相继进行了研究 。 锡基负极材料主要分为 3类 :氧 化物 、 锡盐和复合氧化物 。1. 氧化物锡的氧化物有 3种 :氧化亚锡 、 二氧化锡及其混 合物 。 氧化亚锡的容量比石墨材料高许多 , 如图 2所 示 , 但其循环性能并不理想39 。图 2 氧化亚锡与天然石墨的可逆容量与循环次数的关系Fig . 2 Relatio nship betw

15、 een rev ersible ca pacity o f SnO and natur al g ra phite and numbe r o f cy cle纳米二氧化锡是一种全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 料 , 是由日本 的 Fuji 公司首先提出的 。 它不同于以 往的碳负极材料 , 其微观结构是由几十到几百纳米 的无定型二氧化锡颗粒组成 40, 同时又有金属元素 存在的无机体系 。 纳米二氧化锡独特的嵌锂特性已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 对二氧化锡的嵌锂机理目前有 两种解释 40:反应 , 将四价锡还原成二价锡 , 然后锂离子继续嵌入 生成亚锡酸锂 。 具体反应如下 :x Li +SnO 2+

16、x eLi x SnO 2 第二种机理 :在纳米二氧化锡嵌锂过程中 , 首先 是锂离子嵌入二氧化锡材料中 , 发生还原反应 , 使无 定形的纳米二氧化锡颗粒还原为纳米金属锡颗粒 , 然后锂离子继续嵌入与金属锡形成合金 。 反应如下 :4Li +SnO 2+4e Sn+2Li 2O y Li +Sn+yeLi y Sn (y 4. 4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 第二种机理的解释更符合 实验结果 。 因为在 X 射线衍射能谱图中 , 只有分离 的金属 Sn 和 Li 2O 相 , 没有均一的 Li x SnO 2相 。循环性能与粒子的大小有关 。 低压化学气相沉 积 法 制 备 的 SnO 2粒 子

17、为 纳 米 级 , 可 逆 容 量 达 500m Ah /g 41, 且循环 100次以后容量也没有衰减 , 充放电效率除第一次外可达 90%以上 ; 溶胶 -凝胶 法及简单加热法制备的氧化锡粒子至少为微米级 , 可逆容量也可达 500m Ah /g 以上 , 但循环性能不理 想 。2. 锡盐锡盐 (Sn SO 4 42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 最高可逆容量可达 600m Ah /g , 锂在 SnSO 4中的储 存过程发生如下反应 :SnSO 4+2Li Sn+Li 2SO 4 (约 1. 6VSn+z LiLi z Sn (z 4. 4, 第二次循环以后 在反应中形成的金属锡为纳米级

18、, 锂与锡形成的合 金 Li z Sn 为无定形结构 , 该结构在以后的循环过程 中不易遭到破坏 , 循环性能较好 。 SnSO 4与低温碳材 料 、 天然石墨相比 , 可以大电流充放电 (图 3 , 又容 图 3 SnSO 4、 低温碳及天然石墨的可逆容量与电流密度的关系Fig . 3 Relationship betw een r ev er sible capacity o f SnSO 4、 lo w temperatur e ca rbo n and na tural g raphite a nd curr ent density447第 6期 周德凤等 锂离子电池纳米级负极材料的研

19、究易获得 , 因此应用前景非常可观 。3. 复合氧化物在 SnO 2、 SnO 中引入 B 、 Al 、 P 、 Si 、 Ge 、 Ti 、 Mn 、 Fe 等的氧化物并进行热处理 , 可以得到无定形复合 氧化物 39, 43 46。 复合氧化物的储锂机理 , 目前的观 点认为同氧化物的储锂机理相似 39,42。 锂在插入锡 基负极材料的过程中 , 无论是哪一种插入机理 , 容量 均与锡的存在有关 。 在纯金属锡中 , 锂在其中不易扩 散 , 因此性能不理想 。 如果通过改进 , 控制合金的粒 子大小 , 使其达到纳米级的水平 47, 充放电效率和 循环寿命可以得到明显提高 。三 、 合金材

20、料金属嵌入锂时会形成含锂量很高的锂 -金 属合 金 , 其容量是碳材料不可比拟的 48。 目前的研究工 作主要集中在 Sn 基 、 Al 基和 Si 基合金材料 。 1. Sn 基合金材料Sn 基合金材料是最早也是目前最受重视 、 研究 最广泛的锂离子电池材料 。 加拿大的 Mao 49, 50等研 究了 Sn-Fe 系列纳米晶合金材料 , 与粒径相同的纯 Sn 粉相比 , Sn 2-Fe 合金材料的循环寿命有一定的提 高 , 但性能仍然不理想 。 若掺入第三种合金组分石 墨 , 制得复合合金材料可逆容量可达 1200m Ah /g , 稳定放电 80个循环 。 Ehrlich 51等制备了

21、Sn 3Ni 2合 金材料 , 可逆容量约为 300m Ah /g, 不可逆容量约为 76m Ah /g 。另外研究较多的合金材料还有 :Sn -Sb 、 Sn -Ag 、 Sn-Cu 、 Sn-Mn 、 Sn-Co 、 Sn-Ni 、 Sn 2Fe /SnFe 3C 的 复 合物以及 Zn 4Sb 3(-C 7 的复合物等 52 55, 这些材料 的循环性能都远优于单质 Sn 及 nano-Sb 56, 具有潜 在的应用前景 。2. Al 基合金材料Al 基合 金材料主要的形式有 :Al 6Mn 、 Al 2Cu 、 AlNi 等 , 其中有代表性 的为德国的 Machil 57等制 备的

22、AlNi 纳米晶合金材料 。 在 AlNi 材料中有 Al 和 Al 3Ni 两相存在 , 其中 Al 3Ni 不与 Li 形成合金 , Al 3Ni 的存在只起到提高材料机械稳定性的作用 , Al 与 Li 形成合金 , 使 Li 可逆地嵌入 。 与纯 Al 相 比 , 合金材料的稳定性和循环效率有很大提高 , 循 环寿命可达 100次以上 57。3. Si 基合金材料Si 在嵌入锂时会形成 Li 4. 4Si 合金 , 理论容量为 4200m Ah /g22, 是目前研究的各种合金中理论容Si 合金材料 (M 为一种金属 的可逆储锂性能要优 于单纯的 Si 。 Kim 等 58用气相沉积法

23、制备的 Mg 2Si 纳米合金 , 首次嵌锂容量高达 1370m Ah /g, 但该 电 极 材 料 循 环 性 能 差 , 10个 循 环 后 容 量 小 于 200m Ah /g 。 这是因为在锂脱嵌过程中 , Li 不仅与 Si 形成合金 , 而且与 Mg 也形成合金 , 在嵌入和脱出 的过程中 , 电极材料本身发生了很大的体积变化 , 最终造成了电极的崩溃 。 另外研究较多的还有 M n -Si 合金 、 B-Si 合金 , 这些材料的容量都很高 。四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1.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 碳材料表面存在着一些不规则结构 , 易与锂 发生不可逆反应 , 造成碳材料的电化学

24、性能劣化 。 如 果将表面进行处理 , 改善表面结构 , 可提高电化学性 能 。 处理主要方法有 :气相氟化和氧化 59、 液相氧 化 60、 等离子处理 61、 形成表面层 62等 。 氧化可将 不规则和不稳定的结构除去 , 形成一些纳米级微孔 或通道 , 增加锂的储存容量 , 有利于锂的 嵌入和脱 出 ; 另外 , 表面形成 C O 等结构 , 在锂的嵌入过 程中形成钝化膜 , 减少了电解液发生分解的可能性 。 (2 电压滞后是部分裂解碳化物的一个明显缺 陷 。 提高处理温度和掺杂可改变材料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 , 掺杂后宿主材料的 Fermi 能级 、 晶格结构以及 化学组成会显著变化 。

25、(3 合金类负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较 大 , 逐渐粉化失效 63。 可采用氧化物作为前驱体 64, 充放电过程中氧化物首先发生还原分解反应 , 形成 纳米尺度的活性金属 , 并高度分散在无定形 Li 2O 介 质中 , 从而抑制了体积变化 65。 另外可采用超细合 金及活性 /非 活性复合合金体系 66。(4 纳米材料容易发生团聚 。 团聚是由于大量锂 离子嵌入后引起晶格膨胀 , 使相邻的纳米颗粒增加 了接触的几率 , 颗粒表面的原子相互成键而使近邻 的颗粒逐渐融合 , 降低表面能 。 可在制备电极时加入 一定量的炭黑作为弥散剂 , 这样既能增加导电性 , 又 可部分抑制纳米颗粒的团聚

26、。 另一可能的改进办法 是在每个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一层结构稳定的活性或 非活性物质 , 或将纳米合金分散在碳颗粒表面 。 2. 研究展望锂离子电池的关键要求是材料的晶 体结构规 整 , 充放电过程中结构不发生变化 , 以保证获得比容 量高 、 循环寿命长 、 安全性好的电池 。 因此在研究各448化 学 进 展 第 15卷该注意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1 获得高嵌锂量的同时 , 降低材料的首次不 可逆容量损失 , 并将其控制在总容量的 10%以内 , 探讨不可逆容量损失的机理和有效的抑制方法 ; (2 提高材料的比体积容量 , 以满足锂离子电 池在便携式电器 、 电动车行业 、 军事装备及航天等事

27、 业中的应用需求 ;(3 开发制备不发生团聚的纳米材料 , 充分考 察具有高比表面 、 高活性的纳米材料的安全性 ; (4 深入研究碳材料的改性和掺杂对碳材料微 观结构和电子状态的影响及其与嵌入行为的关系 ; (5 设计具有高可逆容量的碳材料 , 探索纳米 级孔洞的形成条件 , 使 Li +能在 0V (vs . Li +/Li 左右 快速地脱嵌 , 推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6 理论计算与实验紧密结合 , 充分发挥量化 计算在研究纳米材料的结构 、 性质 、 制备中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1古贺 清信 , 片 山喜代 志 . 电气化 学 工业 物理化 学 , 1997, 65, 101

28、 1052W ang H P , Dave B C , Leroux F , et al . J . M aterials Ch em-is try , 1998, 10(4:1019 10273Kraw iec W , Scanlon L G, Fellner J P, et al. J . Pow er Sources , 1995, 54(2:310 3154黄坤 (Huang K. 电 池工 业 (Battery Indus ty , 2001, 6 (1:29 315张立 德 , 牟季美 . 纳米 材料 和纳米 结构 . 北京 :科学出 版 社 , 2001, 301 3056Ler

29、oux F , M t nier K , Gautier S , et al . J . Pow er Sources 1999, 81/82:317 3227Koh M , Nakaj ima T. Electochimica Acta, 1999, 44(11: 1713 17228黄学杰 (Huang X J , 李泓 (Li H, 王庆 (Wang Q 等 . 物 理 (Ph ysics , 2002, 31(7:444 4499Pirio G, Legag neux P, Pribat D, et al. Nano technolog y, 2002, 13(1:1 410Nagau

30、ra T , Ozaw ak K T . Prog . Batts . Sol . Cells , 1990, 9:209 21011Abrah am K M , Electrochimica Acta, 1993, 38(9: 1233 124812Takeh ara Z I, Kanamura K. Electrochimica Acta, 1993, 38(1:11 1513Tatsumi K, Zaghib K, Saw ada Y. J . Electroch em. Soc. , 1995, 142(4:1090 109614王荣顺 (Wang R S, 谢德民 (Xie D M

31、, 张喜艳 (Zhang X Y 等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h 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 ersities , 1990, 11(10:1164 116615陈卫祥 (Ch en W X , 吴国涛 (W u G T , 王春生 (W ang C S 等 . 化 学 物 理 学 报 (Chin ese J ournal of Ch emical 16W u G T , Wang C S , Zhang X B , et al . J . Electrochem . Soc. , 1998, 146(5:1696 170117唐致远 (Tang Z Y

32、, 曹 高萍 (Cao G P , 郭鹤 桐 (Guo H T 等 . 第九 届全国电化 学会议论 文集 (Proceeding s of th e 9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chemistry , 1997. 155 15618尤 金跨 (You J K , 吴长晖 (Wu C H, 杨 勇 (Yang Y 等 , 第九届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集 (Proceedings of th e 9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ch emis try . 1997. 169 170 19Ishih ara T, Kawaha

33、ra A, Nishig uchi H, et al. J . Pow er Sou rces, 2001, 97/98:129 13220Wilson A M , Dah n J R . J . Elecrtoch em . Soc . , 1995, 142 (2:326 33221Ng S B, J im Y L, Liu Z L, J . Pow er Sources, 2001, 94 (1:63 6722胡 庆元 (Hu Q Y , 万 春荣 (W an C R , 姜长印 (J iang C Y . 材料导报 (Materials Review , 2001, 15(3:13 1

34、5 23镰内正 治 , 高田善典 , 西原敏夫 .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 , 特开 平 7-302558, 199524美藤靖彦 .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 , 特开平 5-251080, 1993 25Dah n J R , Sleigh A K , Shi H , et al . Electrochimica Acta , 1993, 38(9:1179 119126W ay B M , Dah n J R, J . Electroch em. Soc. , 1994, 141 (4:907 91227Xiang H Q , Fang S B , J iang Y Y , Solid State I

35、onics , 2002, 148(1:35 4328新田芳明 .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 , 特开平 8-106898, 1996 29新田芳明 .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 , 特开平 8-106899, 1996 30Tran T D, Feik ert J H, Song X, et al. J . Electrochem. Soc. , 1995, 142(10:3297 330231Rod riquez N , J . M ater . Res . , 1993, 8:2879 2885 32吴宇平 (W u Y P, 方世璧 (Fang S B , 江英彦 (J iang Y Y 等 . 应

36、用 化 学 (Chines e J ou rnal of Applied Chemis try , 1998, 15(6:37 4033W ang C S, Wu G T, Li W Z, J . Pow er Sources, 1998, 76 (1:1 1034Nishimu ra K , Honbo H , Takeuchi S , et al . J . Pow er Sou rces, 1997, 68(2:436 43935刘 昌炎 (Liu C Y , 赵莹韵 (Zhao Y Y , 李桂芳 (Li G F . CN 1224251A36Prem K T, M anuel S A

37、, Thayanan th P, et al. J . Pow er Sou rces, 2001, 97/98:118 12137Felix J , Beat R, And reas B, et al. J . Pow er Sources, 2001, 97/98:78 8238M enachem C, Peled E, Bu rs tein L, et al. J . Pow er Sou rces, 1997, 68(2:277 28239井 户口义雄 , 峰尾泰 , 松藤明 博 . 电气化 学 工业 物理化学 , 1997, 65:717 72240Brous e T, Retoux

38、 R, Herterich U, et al. J . Electrochem. Soc. , 1998, 145(1:1 441Cou rtn ey I A, Dah n J R. J . Elecrochem. Soc. , 1997, 144 (449第 6期 周德凤等 锂离子电池纳米级负极材料的研究 450 42 化 学 进 展 55 Cros ni er O , Brous s T , Devaux X, et al. J. 第 15 卷 Pow er N agayama M , M ori ta T , Ik uta H, et al. Solid St ate Ionics, 1

39、998, 106( 1: 33 38 Id ota Y, Ku bota T, M at s ufu ji A, et al. Sci ence, 1997, 276( 5137: 1395 1397 Sou rces, 2001, 94( 2: 169 174 56 57 Li H, Huang X J, Chen L Q. J. Pow er Sou rces , 1999, 81 /82 : 335 339 M aChil l S, Rahner D. J. Pow er Sou rces , 1997, 68 ( 2: 506 509 58 59 Kim H, Ch oi J, Soh n H J, et al. J. Elect roch em. Soc. , 1999, 146( 12: 4401 4405 Buaq H, Grogger Ch, Sa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