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研究高考试卷与课本关系_第1页
(精选)研究高考试卷与课本关系_第2页
(精选)研究高考试卷与课本关系_第3页
(精选)研究高考试卷与课本关系_第4页
(精选)研究高考试卷与课本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研究高考试卷与课本关系2011年上北大学生寒假作业到明年6月,你们就要参加高考了。未雨绸缪,及早准备,立于不败之地。准备方法时多样的,有人立足题海战术,这是一种方法,但不是好的方法。可能会得高分,但费力而且将来很难适应北大学习。我始终主张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准备高考,不仅要考分入北大,还要到北大学得很好,本科毕业要能与世界一流大学硕士生一比高下。为此,一要有自信,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三要讲究策略。所谓策略,就是要知己知彼;好的学习方法指的是根据一般学习规律和自己特点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研究高考试卷与课本关系就是解决方法与策略的问题。就是说,高考的准备最佳的办法就是读透课本。我提出的依据是:

2、一。考试大纲的观点。教育部每年编写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因此可以作为复习的依据。考试大纲命题是知识与能力并重,以能力立意。知识是指教材中的课程内容。以数学为例,就是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二高考命题组的总结。“相当数量的试题都源于课本的例、习题,或稍加改造,或做拼合,或稍做题高,使常规题型、常见思路、常用方法在试卷中占了主体地位。突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这一举措对中学数学教学贯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克服题海战术,影响极大。”三高考改卷组的总结。2009年广东高考年报中提到,2009年高考数学的选择题和填空

3、题文科有14题,理科有9题来源于教材。四本人的调查。我于2004年、2005年对广东高考试卷的解答题做了调查,这些试题的解答都可以从课本上找到。每个题分散几个地方,如果课本熟悉,解答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我只是做了数学试卷的调查,其他学科我没有做。语文只做了一部分,吃透教材不容易。这工作希望你们做,看一看语文试卷中的90分(除作文)有多少来源课本。我的工作是调查词语。我将中学语文(含初中)中的成语找出来(正文及附录),然后用十年高考试题检验(包括读音与错别字)。发现试题中有一半成语不是课本的。我也问过学生,学生说,老师只讲文言文,现代文很少讲甚至不讲。他们很少看书,因而不清楚课本与高考关系。语

4、文备考就是做题。效果如何,我未作调查。2003年有位优秀生数学很好(高考148分),但语文较差,100多分。为了提高语文分数,她在高三下学期每天做一份试卷,高考时语文成绩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这只是个例,说明靠做题是很难提高考试成绩。不做题,怎么办?孔庆东老师(自称醉侠,北大中文系副教授)随手教了四招:一、每天写日记;二、大搞文字游戏。三、进行背字词、背诗文比赛;四,多读书,读对书。就是说,语文要学好,光读课本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课外阅读。但课本是基础,以课本为根据地,逐步扩张。北大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张国富老师谈到语文学习的一段话,对我们会有帮助。我摘述如下:参加过高考的人或是看过高考题的,都

5、有一个感觉,就是语文高考试卷上的题目与高中语文课上的学习内容没有什么了解,简直是学什么不考什么,学与考没什么关系,因而认为“学不学都一样”。有这样的感觉,很正常,因为从表面上看,语文试卷上的题目确实是呈现“学什么不考什么”的形态,试卷上基本上不会出现教材上的课文原文或者片段,换句话说,就是试卷上出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使得本学科知识面极为广泛,内容极为庞杂,所以在教科书上很难按照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像数学、物理那样分成章节,只能大体上依据形式或内容分成单元,每个单元包含数篇课文。学习的时候面对的的是一篇篇的课文,在老师

6、带领或组织指导下,从整体上去认识、理解、分析、概括、总结,而不是通过老师结合演算例题进行讲解而达到理解的目的。其实,如果比较着说,课文的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例题,“课文就是例子”,学生在老师的带领或组织指导下学习和解剖麻雀,就是做例题,只是这些例题的篇幅比较长,涉及的内容更多,也更复杂。至于“学习与考试没有什么关系,学不学都一样”的认识,肯定是浅薄的、是错误的,是对语文高考的性质没有了解或理解的反映。语文高考的核心是考查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是否具备了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语文知识水平,而不是考查对课文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体现在试卷上,只能通过与其他学科一样设置一个个的题目让考生解答的方式进行考查

7、。阅读材料只是个载体而已,他不是考查对象本身,新与旧,见过没见过,没有实质上的差异。语文学科知识庞杂,能力结构综合性强,没有定理可依据,没有公式可套用,所以很多人觉得语文没有规律性,学习起来难度大,从而产生畏难心理,放弃语文学习。有的人认为语文学习投入产出比太小,见效慢,不合算,忽视语文学习。到了复习备考的时候,存在的问题都暴露了出来,成绩缺口大,于是只好临时抱佛脚,急于求成,又抓不住头绪,不知从什么地方下手,结果,在高考中打了败仗。其实,语文学习和复习并非没有规律,只是规律性相对来说模糊一些。只要端正态度,对语文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注意思考和总结,就能学好。张老师提出三点

8、:1。对语文学习有正确认识。2。投入一定时间和精力。3。注意思考和总结。关于第一点,要明确,我们学习语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适应大学的学习。对此。张国富老师提出高校对新生的语文基本要求:第一,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多种知识。第二,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的能力。第三,善于发现问题并有探究意识和能力。第四,有关注社会、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五,既有灵活飞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进行联想和想象又有缜密深刻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正确的批判和推理。第六,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功底,具有能够正确。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第二点和第三点一看就明白,

9、不用多说。还是回到正题,就是你要发现高考试题与课本的关系,看看高中的语文课本能解决多少。上面说过,词语学习是不够的,要多读课外读物;古诗鉴赏还要多读些诗和学些历史知识。其余部分基本解决试卷上的问题。前提是课本的文章都要全部看完,而且要熟。语文学习要达到高校对大一新生的要求,以上的要求是对理科生而言,文科生还要更高一些。高考则要达到分以上。达到这个分数很难,广东2007年只有13人,2009年仅5人。理科数学2007年223人,文科数学243人。2009年理科数学399人,文科数学428人。英语2007年953人,2009年1604人。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到,要提高语文考试分数是不易的,要下苦功。高

10、三下学期以看教材为主迟了有学生问我,由于基础不扎实,想看书花时太多,应该怎么办?我回复是现在看书迟了。我强调高考备考以课本为主,那是指高三上学期。下学期则以做高考真题为主(语文、英语可以继续看课文,高考前一个月做题不迟)目的是提高解题速度和解决难题。基本题应该在上学期通过复习课本解决。那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通过课本的复习,我们已经对要考的知识建立基本框架,知识点的内部了解一目了然,通过做例题掌握了基本题的解题方法。如果还有点不清楚,只有在做题中解决。做题为主,仍不能抛开课本,但难题做不出时,再反复阅读课本(包括例题),可以找到解法

11、。做题的顺序建议先反复做考纲中的题型示例,做题前,将考题的知识点及能力一一找出。做题时,先考虑一般解法,然后寻求最佳解法。做完后,再将试题变形。这变形很重要,我曾举过例。如改变设问角度、广度、切入点,对选择题可以由答案决定条件等等。同一素材有不同方法使用。这样分析一道试题后,不仅了解此题的内涵,又延伸了它的外延,不止是会了一道题,而且掌握了一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做完题型示例后,然后从高考题中选题,先从2009年本省试题选起,对照考纲知识点,由于一份试卷不能覆盖全部知识点,必须选几年到完全覆盖为止。如果某些点不熟悉,可以多选几题。试题多做几次,对同类试题解法很熟悉。如不放心,可以多看(不是做)历年高考题。看这些题是否归为做过的题型。高考命题是稳中有变,考过的试题属稳的部分,要想得更高分数必须考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