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炮制―中药饮片如何炮制_第1页
中药的炮制―中药饮片如何炮制_第2页
中药的炮制―中药饮片如何炮制_第3页
中药的炮制―中药饮片如何炮制_第4页
中药的炮制―中药饮片如何炮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的炮制一中药饮片如何炮制中国人治病喜欢喝中药,而喝中药不可不了解中药的炮制知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是中药行业的三大支柱,中医在临床用以治病的物质是中 药饮片和成药制剂,通过一定的加工炮制制成中药饮片,供应配方和制剂,中药的疗效并 非原药材的疗效,实际是饮片的疗效,因此中药饮片处于三大支柱的中心地位。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是中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是在历代中医药长期医 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药炮制的文字

2、记载始于战国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 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 常规炮制品。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锻、炮、 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锂、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 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 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 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 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锻、浸、 飞

3、等。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 参考价值。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 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 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 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 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 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 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对有些炮制方法还运

4、用中医理论加以讨论。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 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他的著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的炮炙十七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药炮制事业,使中药炮制事 业发展很快。各地有关部门都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文字整理。 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制订、出版了炮制规范。同时,国家在药典中也收载了中 药炮制内容,并相继出版了一批炮制专著。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 成,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学等。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国有许多中医药研 究机构都开展了对中药炮制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队伍。在生产方面,中药炮制的生产

5、规模不断扩大,药物饮片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技术的革新,炮制生产设备已逐 步机械化,如滚动式洗药机,去皮机、镑片机、切片机,各种类型的电动炒药锅等。这些 将朝着自动化、联动化的方向发展。二、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 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但也常带有 一些非药用部分,而影响疗效,并且不同药用部位药效有异。而原药材在发挥治疗作用的 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增利除弊,以满足临床 治疗要求。所以中医临床配方用药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常常是一药 多效,而中医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

6、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因此,需要 通过炮制对原有性效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某些不利于 治疗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疗需求。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多 端,症候的表现不一,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病病理各异,故立方遣药及炮制品的选用都 应考虑这些因素。如:女贞子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清虚热,且药性较平和,养阴而不腻, 清热而不损阳气,实为滋阴补肾之良药。但生用或制用与病情变化有关,当患者肝肾阴亏, 兼有肠燥便秘者,可选用生品,既可补肝肾,又可润肠燥,二者兼顾,且用量宜大;当便 秘已去,肝肾阴亏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时,除调整处方外,女贞子则宜制用,增强其补肝

7、肾 之力,避免过用生品又引起滑肠。由此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 灵活用药的要求,所以炮制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2. 炮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方法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主要依据。 炮制工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2.1 中药净制与疗效中药净制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对药效的影响很大。因此,中药在用于临床之前,基 本上都要经过净制处理,方能入药。从古至今,医药学家对中药的净制都非常重视。中药 亦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2.2 软化、切制与临床疗效中药切制之前,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使

8、软硬适度,便于切制。然而,控制水处理的 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 效,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利用蒸气软化药材,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有效成分被 破坏。切制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 溶出不一。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如: 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 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 枝之气。方中桂枝、白芍均为主药,切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

9、的。 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霉变质。干燥方 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 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2.3 干热炮制与临床疗效干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药效有 明显的影响。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药物炒制,其方法简便, 但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许多中药炒制后,可 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麦芽、炒扁豆等。中药经炒 制处理后,能从不同途径调整药物的功用,满足临床不同的

10、用药要求。煅制法常用于处理 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此外,煨制、干馏等法对疗效 也有明显影响。尤其是煨制后,药效常有明显的变化,干馏法则常用于制造新药。如木香 生品行气止痛作用明显,煨木香则专于实肠止泻。2.4 湿热炮制与临床疗效湿热炮制为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此外,还有提净法。 部分复制药物仍离不开蒸、煮的方法。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用得非常普遍。 清代医方集解云:“半夏用醋煮者,醋能开胃散水,敛热解毒也,使暑气湿气俱从小 便下降。”清代本草新编有“寒水制硫黄,非制其热,制其毒也。去毒则硫黄性纯, 但有功而无过,可用之而得宜也

11、”的记载。湿热法炮制药物,其特点是加热温度比较恒定, 受热较均匀,因此较易控制火候,加热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 要。若上述条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药物火候“不及”或“太过”,影响疗效。火候不及, 达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过,则会降低疗效或丧失疗效。如何首乌,蒸制时间太短,服后 可出现便溏或腹泻,甚至有轻微腹痛现象。桑螵蛸、天麻蒸的时间过长,则会“上水”, 不但难干燥,且会降低疗效。川乌煮制时间太短,则达不到去毒效果;水量应适中,若水 过少,则水煮中后还砂到火候要求,水过多则损失药效。2.5 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用辅料制药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溃的记

12、载。以后辅料种 类逐渐增多,较系统地阐述辅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时期 资料较多。明代证治准绳在论述黄柏的炮制作用时指出:“生用则降实火,熟用酒制 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而不伤。”这说明用不同辅料炮制后其适应症、作用部 位以及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的方法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 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尽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3. 炮制与药性的关系中药通过炮制,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 又常常异致功效、用途发生相应的改变,运用于临床所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三、中药炮制的作用与目的1. 洁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原

13、药材含有非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夹有泥沙、杂物;动物的皮、 肉、骨、筋、角等残留腐肉、恶血。使用前进行清除杂物,洗去泥沙、污垢,筛去灰屑, 除去霉烂变质之物和非药用部位,可使药物清洁纯净,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2. 便于调剂和制剂植物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 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配制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动物骨甲类如自然钢、磁石、 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于调剂和制剂,而且在 短时间内又不易煎出有效治疗的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方法使其质地变脆变酥, 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14、3.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部分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其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为了达到医疗 上用药安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非常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如:草乌有 浸、漂、煮、蒸、加辅料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4. 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中医采用寒、热、湿、凉及辛、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如果偏盛的药物, 在临床应用时,会给病人带来不利的一面。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 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病 情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 偏盛的性和味。中

15、药往往通过炒、蜜炙等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麸炒以缓 其药性”的说法。5. 增强药物的疗效中药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 易于吸收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 青箱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适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 因为种子被有硬壳,炒后种皮破裂,有效物质就便于煎出。另一方面是药物之间相互配合 起协同作用,起到增强疗效的效果,如款冬花和紫苑等化痰止咳作用的药物,经蜜炙后其作用增强。再: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分从而提高疗效。如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作用是走而不守,但如经用酒制后,就能上行而清上焦热邪引起的牙痛、口舌生疮等,即转降为升。又如紫胡入经分散(入心包、肝、胆、三焦),如果经用醋制后,就 可专入肝经,让其专治肝脏疾病。6. 矫味矫臭,以利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