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初二上)2_第1页
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初二上)2_第2页
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初二上)2_第3页
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初二上)2_第4页
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初二上)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25 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初二上)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能力目标1、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诗歌语言。情感目标领会词中大方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品味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品味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一、导语设计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的两座丰碑,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两颗辉煌明珠。它们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专门生动的

2、情绪和心理经历。今天, 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二、作者简介学生依照课下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师补充杜甫(712-770) 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看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 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 石壕吏 ?潼关吏?新安吏?) , 三不(? 新婚不?垂老不?无家不?) 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关心,

3、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刻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宽敞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因此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 ?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三、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

4、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3、讲明以下字词:秋高秋深三重茅几层茅草俄顷一会儿漠漠灰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突兀高耸的模样洒散落胃挂忍能 (如此 )向昏黑渐进衾被子何由彻彻晓、到天亮寒士贫寒见同现4、本诗写了哪几个画面?抒发了作者如何样的思想感情?要求:能从文中找出由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的?能够提出咨询题分小组讨论总结秋风破屋心情苦痛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四、诗歌赏析1、赏析诗歌逐层分析,让学生在头脑中想像每节情形。读第一节,你会想像如何样的情形?明确:一茅屋于秋风肆虐中,屋顶茅草被风卷走。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胃、飘转赏析第二诗节读此节你会想像如何样的情形?明确: 一群顽皮孩童当着

5、诗人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十分着急,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诗人现在如何样的心情?着急而又无可奈何赏析第三诗节读此节你会想像如何样的情形?明确: 狂风怒吼之后秋雨大作,满屋漏雨。可秋雨不依不饶下个不停,那床盖了多年的被子冰冷似铁,且又被睡觉不老实的小孩踢破,诗人在如此湿冷的房子里瑟瑟发抖,如何能挨到天明呢?设计过渡咨询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看看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讲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专门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讲明被子专门陈旧,专门脏专门硬,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刻洗,或者没有钞票买, 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

6、这讲明杜甫的生活专门窘迫。杜甫曾讲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专门平常,揣摩起来那么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设计咨询题转入第四节的赏析: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如何样情怀?讨论明确:忧国忧民诗人并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不幸想到了普天下因此的寒士,期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这是一种大胸怀,一副热心肠!假如这一理想变为现实,作者表示自己受冻至死也满足,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博大襟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千百年来兴奋了许多读者的心灵。最后教师做

7、陈述总结: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热爱和仰慕。陕西民歌中有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的句子。这是对诗人的热爱和仰慕。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2、讨论: 1 群童为何抱茅?也许是儿童的游戏,也许是自家茅屋上茅草也被风卷,想抱茅回家,总之如此大风决不是一庐独破。 2诗人为何要呼,以致呼得唇焦口燥?小气吗?吝啬吗?都不是。为了不甚至值钞票的茅草而疾呼,足见诗人已是贫困交加。诗人尚且如此,寒士如何?黎民百姓又如何呢?可想而知。 3娇儿为何恶卧?风狂屋漏、冷衾破被谓之寒,被如此,衣又会如何?食又会如何?层层联想,就可深入明白得诗人因国破而家亡,背井离乡,

8、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处境。 4 诗人为何长夜难眠?仅仅是因为屋漏夜寒吗?仅仅是因为个人之忧吗?更要紧的应是天下之忧。3、设想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们一般的乡村老头,在这种情形下,他会讲些什么, 想些什么。联想对比,方见诗人之高风亮节。4、思想内容全诗通过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表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博大胸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五、概括制造1、指导学生用四句话每句不超过七个字概括诗的情节和内容。参考答案: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床头屋漏夜难眠,安得广厦千万间。2、将娇儿的活动展开,以秋风卷我屋上茅,群童公然抱茅去为情节的开端,以床头屋漏夜难眠为情节的进展展开想像,将这首诗改

9、写成一篇完整的小讲。提示:娇儿争茅受人欺,归来父子相叹息,床湿衾冷儿伤风,四邻相助度难关。六、小结诗为事作,屋凭人传。现在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 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 实,假如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民忧祈盼广厦天下寒士主义战士,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七、板书设计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现实己群童抢茅推关忧无可奈何己心国及长夜沾湿人生民忧思不绝理想第二课时?过故交庄?一、背诵导入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他

10、比陶渊明晚了二百多年,只能算半个田园诗人。他早年隐居湖北襄阳的鹿门山,中年曾去京城应考,又去各地漫游,最后做了三年小官,死在任上,年51。他写了一些田园诗,但更多的诗与田园无关。?过故交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人,写的是诗人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的通过。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这首诗初看看起来平淡如水,细细品味就象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诗歌赏析1、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算。 诗人去的地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2、开头

11、两句是叙事,这番表达跟诗题有什么关系? 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讲明了什么?交代过故交庄的缘故。主人待客,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3、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下面两句( 即第三、四句) 叫承,承接之义。 这两句承上文哪两个字? 请大伙儿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对如此的风景有什么感受?田家,写田家四周的风景。大意是,村庄四周有绿树围绕,远处能够望见城郭,郭外有青山横斜。清新,淡远,寂静,色调丰富) 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4、第五、六句叫转,那个地点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确实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情形。讲讲饮酒中的气氛如何样。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

12、,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讲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能够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干洁净净。5、第七、八句叫做合,也确实是收拢全诗。同学们读过诗人的?春晓?,它最后一句是 (花落知多少)这是用感叹方式收尾。这首诗的收尾方式跟?春晓?不同,用的是一般的道不语。重阳日是哪一天?(农历9月 9日 )现在是什么时候?(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能够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 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观赏之意。过半年再来观赏故交家里的菊花,包含了如何样的意思?( 再来做客) 那个道不语好在什么地点?请大伙儿各抒己见。( 主人家专门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情愿再来;诗人率真,主动

13、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6、讲述对仗句。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明白它永乐什么修辞手法吗?对仗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师生对对子:绿树对;村边对;合对绿树村边合,对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7、思想内容全诗表达了作者到农家作客受到热情招待的通过,描画了恬适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显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四、总结这首诗看起来也专门平淡,从头到尾差不多上平铺直叙,从同意邀请、赴宴、 喝酒一直写到辞不,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差不多上口语。我们平常讲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差不多上把淡和无味看作一回事,既如此,

14、这首诗是否无味呢?( 不是 )它的味在哪里呢?( 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这因此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这告诉我们,读诗一定要反复地细心品味。?游山西村?一、简介作者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专门有民族气节的 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 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 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

15、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储存下来就有9300 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爽,气概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二、背景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三、诗歌赏析1、 第一、 二句的大意是什么?( 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办了丰盛的饭食) 表现什么?( 农家的热情和淳朴) 客人是谁?( 诗人;也

16、许还有他的游伴,以及主人请来的陪客。)讲解: 起势突兀,乍看似与游玩无关,须读到最后才能明白得诗人的用意所在。上句是抑,言酒不甚美;下句突然扬起,讲菜之丰盛。2、第三、四句跟前两句接得上吗?先讲这两句的内容。( 写行路人的感受,迷茫中突然发觉了美好的去处。) 这又一村指什么讲的?( 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由此可见, 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跟前两句接得专门好,这也能够讲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连续咨询:那个村子美不美?(美得专门,它在重山复水的爱护之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讲解: 诗人如此来写山西村,又是为下文古风一语张本的,因为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因此才能储存古风。

17、3、第五、六句写游山西村所见。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 略 ) 这是写村中的习俗。4、第七、八句是抒情语,请先讲大意。( 今后假如有可能趁着月夜出来闲游,讲不定什么时候我会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的。) 按:诗人当时虽在家赋闲,但他有志报效国家,讲不定什么时候仍会外出的,因此讲假设许,意思是假如有机会。5、这种结尾方式跟?过故交庄?的结尾相似吗?( 相似之处是,差不多上诗人对招待自己的主人讲的,就菊花闲乘月夜叩门等差不多上美好韵意境。不相似的是,?过故交庄?把重来拜望讲得专门确信,而这一首讲得不甚确信,仅是一种愿望而已。)6、那个结尾跟开头是如何样呼应的?( 这次游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招待,又看

18、到了上古的遗风,深受感动,故有重游之念。)7、思想内容全诗写了农家的殷实好客,农村明媚绚丽的自然风光及古朴的风俗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四、总结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这是容易看出来的。但陆游是爱国诗人,虽是写记游的诗,未必与政治无关,因为当时世风衰颓,跟山西村这种古朴的风尚确实形成了鲜亮的对比。诗中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不的情况上也同样适用。第三课时?渔家傲?一、背诵导入二、作者简介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北宋闻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范

19、仲淹生于公元989 年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初二,两岁时,父范墉病故,母谢氏,贫无依靠,改嫁朱文翰当时任平江府推官,仲淹遂改名朱讲。四岁随继父北归长山县现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年稍长,继父让其学习商贾技艺,皆不喜爱,唯愿读书。因随母改嫁倍受鄙视,加之家境贫寒,范仲淹自幼形成自强不息的性格。1009 年大中祥符二年,范仲淹到长白山醴泉寺借读,刻苦自律,倍受磨难,每日' 画粥断齑' ,笃学不辍。1011 年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得知身世后,前往河南应天府拜戚同文为师,连续苦学。1015 年大中祥符八年,中进士,初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29 岁,复范姓,改名仲淹。后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

20、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要,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 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 64 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三、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步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 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21、,1040 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 延安 , 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现在。四、诗歌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写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 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不具特色: 突出异:总写并从三处来表达: 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 特写 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流连之意。 极言边地荒凉

22、,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困难。 视觉 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四面边声连角起: 单调孤苦的生活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咆哮,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 上的震动 角声满天秋色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画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然而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

23、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小心,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可能无心观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形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大方悲壮的情怀。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 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现在如何样啊?难以明白。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想念着他,但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 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 功业未就 还家之计

24、无从谈起。 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讲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然而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 要想保家卫国,抗击入侵,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浓霜满地的夜晚, 由白天 - 黄昏 夜晚 ,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如此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大方而又惆怅的情绪。

25、五、思想内容?渔家傲?词通过写塞外秋天特异的风景,渲染了边塞悲壮的气氛,抒写想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入侵、巩固边防的意志。?浣溪沙?一、题解1 、 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唐人把当时新显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往常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绝句能够对仗,也能够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律诗依照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讲?) 。词大多分段,一段确实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 字以内为小令,59 90 字为中调, 91 字以上为长调( 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 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爽和婉约两大流 派。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