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取向_第1页
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取向_第2页
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取向_第3页
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取向_第4页
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取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取向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到党的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 30 年不断深入、不 断推进的历程。回顾农村改革发展历程,特别是从中把握农村 改革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走向,不仅有利于我们真切地 体会广阔农村怦然跳动的时代 脉搏,而且有助于深刻领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推动农 村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市场化 以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农村经济体的活力改革开放前,农村实行的是政社合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农 村经济缺乏活力,生产效率低下,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农村改 革就是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开始的,通过

2、废除人民公社,建立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和完 善土地承包关系,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等,走出了一条市场化 改革之路。一是确立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先是实行“包产到户” ,确 立了家庭经营形式,形成了自主经营的农户,变以往单一的生 产模式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迅速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此后,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广泛 建立,农村多种实现形式的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搏击中活力 日益增强。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 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 石

3、,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同时,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双层 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即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 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 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 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二是确立和保障农民对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承包经营 权。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期限,起初为 15 年,后再延长 30 年,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 久不变”。全会同时提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 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 式流转土

4、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 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奠定了基础。此外,推行集体林 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民,承包期为70 年;农村水面、草场、果园、滩涂等也都实行农民长期承包经营, 这些都为完善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创造了前提条件。三是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先是取消农产品统派购 制度,对主要农产品实行合同订购,其他大部分农产品由市场 自由流通。此后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提高销 价,并加强对购销渠道的管理。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后,加快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步伐。加入世贸组 织后,我国农产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等,与境外的农 产品

5、直接竞争。 2004 年实行种粮直补后,全面放开粮食市场, 农民有了更充分的农产品营销权和农业经营权。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国际上粮食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也由于 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保障我 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已经成为极其重要的现实任 务。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 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 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 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 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这表明:要继续发挥价值规 律的作用,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

6、进农民增产又增收。现代化 把国家粮食安全建立在农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之上农村生产关系上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中人的要素,促进 了农业生产供给能力的极大提高。但要继续增强和稳定农业生 产供给能力,还必须加强农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等方面的建设。 因此,在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中央一直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 进行了一系列的物质投入、体制改进、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十七届三 中全会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 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涉 农的决定、意见及纲要等,都强调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 施建设。 推

7、进新农村建设以来, 将农村基本建设事业拓展开来, 对农村各产业的基础设施、农村村屯、村镇基础设施、生态环 境治理等整体纳入,统筹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 的重要物质条件,十七届三中全会继续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 建设。不断提高科教兴农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加大农业 科技投入,集中力量进行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鼓励和支持农业 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推广科学栽培及饲养,加强对农民的专 业技术培训等,不断加强科教兴农工作力度。现代农业的基本 支撑在科技,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为此,十七届 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 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不断优化农业

8、及农村产业结构和布局。 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 中期,中央就提出了发展 “两高一优” 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 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并不断优化现代农业区域 布局,强调加强粮棉主产区建设,发展和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产区。十七届三中全会继续强调推进农业结构 战略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 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 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 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不断推进农业产品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落脚点在农业 产品的现代化,即农业产品要具备现代标准、品质和形式,能 够满足

9、现代消费之需要。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农 业生产及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强调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 食品,把优质、安全放在农业产品建设的首位。十七届三中全 会继续强调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杜绝不合 格产品进入市场。不断推进农业及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不是一家一 户的小农经济,而是社会化大生产。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 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多 年以来,我国积极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 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 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

10、效。十七届三中全会提 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将有力推动农业及农村经济现代化 的进程。民主化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保障农民各项权益30 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 18 位村民率先实行“大包干” 迈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 30 年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发挥农民首创精神,保障农民各项权益,构成了农村改革发展 的一条主线。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农村改革确立了以家庭承包 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定了农民对土地的 长期承包权、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自主营销权,实际上就是确立 了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真正启动了农民的自主意识和主 动精神。这也是农村经济民主的根本体现。多年来,通过不断 理顺农

11、产品的价格体系,实行税费改革及取消农业税,建立各 种补贴制度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措施,进一步维护了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了农民的经济权益,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 产经营积极性。取消人民公社后,农村建立了乡镇基层政府。此后,为了 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 展农村基层民主等,我国颁布施行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据该法律,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并支持 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目前,包括村 民自治在内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已经成为我国

12、基本的民主政 治制度之一。村民自治制度充分表明了农民在农村的政治主体 地位,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政治权益。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 扩大村民自治范围,扩大农民在县乡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完善 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为农 村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中央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财政不 断加大对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越来越切实地保障了广大 农民的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公共 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昭示了农村社会 全面进步的美好前景。一体化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

13、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关联的,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及 治理方式。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农业和农村为工业 和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拉大了城乡差距。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向生产率高、回报率高的部门和地区流 动,使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 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 乡的发展阶段,破解“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就“三农”抓“三 农”的思维定式。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 为各项统筹之首,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 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理念,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新形

14、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 要求。可以说,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构成了新时期农村政策体系建设的新基点、农村改革发展的新 取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总的改革取向是促进公共资源 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这涉及一系列制度措施,主要有:统筹 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 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 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 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 平,逐步建

15、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统 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 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 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 革;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 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等。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和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也是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县域亦城亦乡,实际上是一 个大农村的概念, 按县域范围运筹, 有利于继续推进合乡并镇、 村屯整合、建立大村庄制等相关改革,为现代农业及农村管理

16、体制创新提供空间,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一体 化创造必要条件。科学化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0 年,农村改革充满了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 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归根到底是推动广大农村走上科学发展 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七届三 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的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新农村,必须突出发 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 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 社会生产力。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

17、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 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始终把改 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和 制度创新,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强调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新农村为了农民,又依靠农民, 需要培育新农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 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农民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 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设新农村, 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 多方面内容,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并通过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 农业、生态农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