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501北宋前期书法_第1页
书法发展史501北宋前期书法_第2页
书法发展史501北宋前期书法_第3页
书法发展史501北宋前期书法_第4页
书法发展史501北宋前期书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01北宋前期书法北宋前期书法 1宋太宗的贡献2趋时贵书3尚意书风的准备4尚意书风概况 赵宋王朝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富有变革精神的时代。哲学思想方面,理学分宗立派,十分活跃;文学上,宋词取代了唐诗的主导地位;绘画中,文人画日趋成熟、形成影响深远的主流;而书法艺术,则出现了与唐代的尚法书风形成鲜明对比的尚意书风。 北宋初,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开始注重艺文复兴,书法有振兴之势。但总的来说,北宋初期的书法主要为晚唐、五代的余绪,随后则刮起一股“趋时贵书”的风气,对书坛产生了消极影响。此时,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勇于创新探索的蔡襄等人,竭力运用理论武器,做出振聋发聩的呼吁,为书法的发展消除了人们思

2、想上的障碍,致使书坛风气为之一变。一股“尚意”书风从此拉开了帷幕一、宋太宗对书法的三个贡献 设立翰林御书院,招揽善书之士。 整理文字,命徐铉审定说文解字,刊行全国,以正天下字学。 整理官家藏法书,命王著刊淳化阁帖,拓本分赐群臣。二、趋时贵书 米芾在书史中谈道:“本朝太宗挺出五代文物已尽人间,天纵好古之性,真造八法,草入三昧,行书无对,飞白入神,一时公卿以上之所好,遂悉钟王。至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始皆学其书,肥扁朴拙,是时誊录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书。及蔡襄贵,士庶又皆学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自此古法

3、不讲。” 与宋代文职官员地位的飙升有关 今天的“趋时贵书” 李建中(9451013) 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被人称“李西台”。擅草、隶、篆、籀、八分等书体,多构新体,师法颜真卿及魏晋书风。其书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稳健,风格丰肌秀骨,气宇轩朗。有墨迹同年帖、宝宅帖、土母帖等传世,受杨凝式影响颇深。 黄庭坚评:“李西台出群拔萃,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 苏轼评:“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 元赵孟頫云:“西台书去唐未远,犹是唐人余风。” 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 三、宋初尚意书风的酝酿和准备三、

4、宋初尚意书风的酝酿和准备 1、欧阳修的书法艺术、欧阳修的书法艺术 2、蔡襄的书法艺术、蔡襄的书法艺术 3、蔡京及其书法、蔡京及其书法欧阳修的书法艺术欧阳修的书法艺术 (一)生平(一)生平 (二)书法理论(二)书法理论 (三)书法创作成就(三)书法创作成就 生平生平 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个老头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少孤家贫,母教以荻画地练字。天圣八年(1030)及进士第,官至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 (1071)六月, 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

5、。卒谥文忠。 在任期间,曾参与“庆历新政”,宋神宗时,一度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留有欧阳文忠集。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他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天下文风为之大变,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主编了新唐书。欧阳修的创作故事欧阳修的创作故事 其一、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

6、,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其二、行文求简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

7、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欧阳修的书法成就他早年就对书法颇有兴趣,虽因正事所缠,在书法上他早年就对书法颇有兴趣,虽因正事所缠,在书法上用力较少,但对书法之理却了然于心,并以振兴书用力较少,但对书法之理却了然于心,并以振兴书学为己任。学为己任。“余尝与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余尝与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甚于今。唐,书之废莫甚于今。”这充分表现了一位文坛领这充分表现了一位文坛领袖的时代责任感。袖的时代责任感。 1)书品和人品并重的思想(注重人格操守)书品和人品并重的思想(注重人格操

8、守) “ 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 2)反对陈法,主张各因其性、自出新意的书学思)反对陈法,主张各因其性、自出新意的书学思想(变法求新)。想(变法求新)。 “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书。” 3)“学书为乐学书为乐”的思想(尚意)。的思想(尚意)。“学书为乐学书为乐”的思想(尚意)的思想(尚意) “学书为乐”是欧阳修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提出的一个崭新的命题。试笔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他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皆极精良,亦自是人

9、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余”。 儒家所信奉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之道,是欧阳修为之努力一生的追求 .这种“游于艺”也体现了儒家“成于乐”的一种人生最高境界,一种融合了理性和感性的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书学思想的意义欧阳修书学思想的意义 对整个北宋书坛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同时代的蔡襄、苏舜元、苏舜钦、石延年,还是稍后的苏轼、黄庭坚、米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欧阳修的影响。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宋人学书变法求新、注重人格操守、宋人学书变法求新、注重人格操守、“尚意尚意”成为一种

10、时代风尚,成为一种时代风尚,都与欧阳修书法理论上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 1、集古录集古录 2、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 3、灼艾帖灼艾帖集古录集古录 目前所存金石碑帖著录类书籍中最早的一部。集古录保存了一些名碑的历史故实和书家的艺术资料,开启了以碑证史和以碑纠史的先河。南宋赵明诚与李清照,根据自己搜藏的三代彝器及汉唐石刻编撰的金石录,其体例就是仿照集古录。集古录跋尾 通篇笔势险劲,敦厚中见凌厉,字体新丽,神采秀发。东坡赞曰:“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 又称“上恩帖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苏轼评:“字形结体宽

11、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 作品用笔精谨,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分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 。灼艾帖是欧阳修写给学生焦千之的,对其身体状况表示了关心。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灼艾帖灼艾帖蔡襄的书法艺术蔡襄的书法艺术(一)生平(一)生平(二)书法特色(二)书法特色(三)大家评说(三)大家评说(四)书法作品(四)书法作品(五)蔡襄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五)蔡襄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生平生平 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1030年进士,先后担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

12、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蔡襄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传于后世的文名虽远不及欧阳修,在当时也是文坛高手。书法特色书法特色 重视书法神采.他的书法起初受到“趋时贵书”的影响 ,但能不为时人所囿,认为“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形体,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这一观点与欧阳修的“寓书于乐” 都反映了一种新的书法追求. 精通各种书体,书风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 称为“散草”或“飞草”。名家评说名家评说 苏东坡:苏东坡:“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

13、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 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欧阳修欧阳修:“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 让不肯主盟。” 黄庭坚:黄庭坚:“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 沈括:沈括:“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黄庭坚黄庭坚 :”时有闺房态度。” 米芾米芾:“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多饰名花。” 书法作品书法作品1、自书诗卷自书诗卷 2、扈从帖扈从帖3、澄心堂纸尺犊澄心堂纸尺犊4、持书帖持书帖5、万安桥记万安桥记6、飞草书飞草书 陶生帖陶生帖自自书书诗诗

14、卷卷 自书诗帖作于皇祐二年(1056年),正是被召自福建重归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中途。时年40岁,正不惑之年,中年蒙用,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 通篇流畅自然, 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起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最后挥洒为小草,越到后来越潇洒自如,所以后人评为:“此公第一小行书此公第一小行书”。扈从帖扈从帖 纸本行书,纵23.3厘米,横21.4厘米。为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蔡蔡襄襄五十五岁时作,用笔一笔不苟,疏朗婉健,雍容大度,颇具晋唐遗风。澄心堂纸澄心堂纸行书行书 传世墨迹中追踪晋唐的代表作。 “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

15、润”.精致的纸质,配上秀致而庄重的墨迹,使得 “澄心堂”帖格外显得清丽动人。 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持书帖持书帖行楷行楷 持书帖持书帖此帖是蔡襄蔡襄至和三年(1056)初知福州所作,系致友人的一通尺牍,内容谈到自己当时身体状况欠佳。钤有“知颐印记”、“颐”,安岐诸朱文印记。此作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完全转向了诗文尺牍,充分体现端庄规矩,且恬淡婉美的韵致。端庄规矩,且恬淡婉美的韵致。昼昼锦锦堂堂记记楷书入宋以后,蔡襄蔡襄应是宋代楷书的第一人。此碑不仅书

16、法书法端庄沉着,而且文字精炼,工刻细致,誉为文、书、镌文、书、镌“三绝三绝”。昼锦堂记昼锦堂记汲取颜书笔意成之,严谨遒劲、方圆兼备,颇有颜楷宽博大度的风神。昼锦堂为韩琦书房,欧阳修为他作昼锦堂记,韩琦又请蔡襄书写。为了表示对韩琦的敬重,蔡襄蔡襄在创作过程中别出心裁,每字单独写上几十遍,择其最佳者进行拼合,故昼锦堂记昼锦堂记又号“百衲碑”。飞草书飞草书沈括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苏东坡 :”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飞草书飞草书陶生帖陶生帖起笔谨严,字字分明,继而波澜迭起,

17、笔势更为顺畅。在爽意自如之处,字与字连绵不断,点与画的动荡愈发流露出书家的情性之美。整体一气呵成,潇洒劲逸。蔡襄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蔡襄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首先,他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书法追求方向,也反映了这种追求所达到的基本水平。在蔡襄生活的周围和他前后一个时期,有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书家,他们形成一个群体,成为蔡襄书法联系最为密切的时代背景。蔡襄的书法风格、书学思想,与他们构成互为因果的一个整体。 为宋代书坛树立了一面复古盛唐的旗帜,对尚意书风的正常发展做了重要准备。不单纯偏爱唐人的某些流媚之作,而能够把唐人书法置于历史的长河深入地考察,并比较准确地捕捉到唐人在“守法”与“抒情”

18、的两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体察代表盛唐之音的颜筋柳骨以及丰富多彩的唐代书风。 发掘并弘扬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宋代颜真卿崇高的书史地位.蔡襄对颜书极为推重,在整体风格上,则深得颜书雍容大度的朴茂之美.1、表现哲理表现哲理2、表现渊博的学识、表现渊博的学识(书卷气书卷气)3、表现人品性情、表现人品性情4、表现个人意趣、表现个人意趣 书法跟诗、文、绘画一样,其首要任务在于要表现或宣要表现或宣传某种哲理。传某种哲理。书法不能象文章那样直接解说,也不能象诗词那样运用比兴手法,只能根据自己的特性而采取表现的方式。书法艺术的一点一画富有朦胧美的特点,最书法艺术的一点一画富有朦胧美的特点,最适于体现道之适

19、于体现道之“恍惚恍惚”,因而就成了寓,因而就成了寓“道道”、传、传“道道”的一种重要手段。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哲学思想中,“道”是最高的范畴。宋代理学家认为“道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借万物以寓其意,无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借万物以寓其意,无论在多么微小的事物之中,它的完整性都不会受到破坏。在多么微小的事物之中,它的完整性都不会受到破坏。就此而言,书法似乎比诗文、绘画更适于传就此而言,书法似乎比诗文、绘画更适于传“道道”之意,之意,因为书法作品不仅篇章字幅自成整体,甚至一句一字、因为书法作品不仅篇章字幅自成整体,甚至一句一字、一笔一画都被视为一个完整的造型单元,都具有相对独一笔一画都被视为

20、一个完整的造型单元,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美学价值。立的美学价值。书卷气,就要求书者是一个”饱学之士”.宋代的著名书家大都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或画家。苏东坡政治上是极有抱负的,是文人画理论的首创者。而其诗词文章开一代风气,其画作、特别是画论对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人物;黄山谷诗文对后世影响甚大,被奉为江西诗派的鼻祖,且喜参禅悟道,从中探寻人生哲学与绘画的奥秘;米芾为文奇丽险峭,别有意趣,学识渊博,精于鉴赏,与其子共同开创的米氏云山,至今仍为山水画者研究和师法。一是论书兼论人品,要求书家加强人品修养。欧 阳修从“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远”。二

21、是力戒俗气,不为俗人 :黄庭坚:“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米芾喜穿唐衣,爱洁成癖,书法上别具一格,也可视为避俗而趋雅的一种表现。 苏轼标榜“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宣称“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苏东坡从其“游于物外”的哲学思想出发,认为书法“妙在笔画之外”,慨叹“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1、历史渊源(历史的继承性)、历史渊源(历史的继承性)2、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书法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3、时代因素、时代因素 4、书法家自身的才学与革新思想书法家自身的才学与革新思想 汉代时扬雄提出“书,心画也” ,影响后世。 许慎提出了“书者

22、,如也”的美学命题。 晋人的“尚韵”与宋人的“尚意” 实质上都是强调内在精神第一,外在形式次之。 怀素、张旭的创作,体现出的是浪漫主义精神,乘兴而发,表现自我;张怀瓘的书断中提出“风神骨气”的审美理想,是以韵味为主的“风神”与以力度为主的“骨气”的结合。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过渡到隶书.至魏晋时期,草、行、楷等各种字体兼备,字体的发展基本完毕。此后,书法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书法风格的演变。魏晋时期,由于玄学兴起,政局动乱,士大夫们追求恬淡自然、超逸潇散的审美情趣,于是在书法上表现为“尚韵”之风, 到了唐代,书家在崇拜魏晋风流的同时,也另谋出路,书法经过初唐四杰到晚唐的颜真卿、柳公权,才算是彻底完成

23、了楷书的成熟过程,形成了唐朝“尚法”书风,进入了法度森严的阶段.楷书的创作也发展到了尽善尽美的阶段. 书法艺术的本身自有它自身的规律,前代的遗绪是它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离异的倾向也随之而萌生。前代生机未尽,必然因循相继,但愈是己达极处,则离异的趋势则将不期而然。唐书之法已称完备,前路已极,走向反面另求别图的趋势已必不可免,向法度之外的探索追求便成宋代书法艺术的趋势。1)社会背景)社会背景2)教育和印刷的兴盛)教育和印刷的兴盛3)统治阶级对书法的重视)统治阶级对书法的重视4)宋初书法的衰退呼吁革新)宋初书法的衰退呼吁革新5)禅宗的影响)禅宗的影响6)诗歌和绘画对书法的影响)诗歌和绘画对书法的影响1)独特的创新思维独特的创新思维欧阳修欧阳修 : :“苏子美尝言苏子美尝言: :明窗净几,笔砚纸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