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和趋势分析_第1页
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和趋势分析_第2页
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和趋势分析_第3页
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和趋势分析_第4页
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和趋势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十二五发展规划预研报告之一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和趋势分析田宏中国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面临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大调整大变革、提升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紧迫的战略任务,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未来的发展不可能再沿袭传统的无节制耗用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资源来源,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创建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我国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重大而紧迫的需求。纵观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科技革命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那些

2、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实现腾飞的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行列。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已经拥有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 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发表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学术论文,这些都为中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低,影响力不足,发表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少,引用率低,国际知名期刊较少,这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和科技创新实力都不相称,也影响了我国科技进步和国际影响力,科技期刊的“低谷 ”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软肋 ”之一。当中国科技期刊还在低谷中徘徊、困境中摸索的时候,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已

3、经开始在中国市场“抢滩登陆 ”, 把中国市场看做孕育着巨大商机的处女地,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对我国科技期刊中的优质资源展开激烈的竞争。办好我院的科技期刊,既能及时报道我国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反映我国科技创新与发展水平,又有利于保护我国科学家的创新权益、 竞争合作效益和我国科技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有利于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和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是我院科技期刊工作者的共同期盼和历史责任。一、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分析1、世界科学技术面临重大变革当今世界科技呈现出群体性突破的蓬勃之势,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在今后的10 20 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4、科技创新与突破将创造新的需求与市场,将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围绕新科技革命, 一场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新的国际竞争正在全面展开。我国必须为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做好准备,及早统筹谋划科技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构建我国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绿色智能制造体系、普惠泛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等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不断明晰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前瞻布局,重点突破,抓住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

5、、优势和主动权。全球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的界限日趋模糊,学科交叉融合日趋明显,不断孕育新的科技创新领域与方向。重大的科技突破将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改变全球产业结构,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人类文明引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正孕育着新一轮重大创新突破和革命性变革,各国更加重视运用科技力量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进入崭新阶段,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我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量不断增长我国改革开放30 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

6、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对科学及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通过各类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渠道,研究人员的研究经费不断增加,基础研究设施不断更新,为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创造了基本条件。全球大约有2.3万种学术期刊,每年出版的论文总计140万篇。论文数量增长与研究者的数量增长关系密切,每年研究者的数量增长大约3%,目前,研究者的数量大约是550 万人。我国目前有期刊9549 种,其中科技期刊4794种, 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近 3000家, 是一个科技期刊大国。我国科技发展开始进入跃升期,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由2000 年的 894 亿元,上升至2008 年的 3710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科技论文产出迅速增长

7、。中国大陆论文数量增长迅速,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科研经费的增长和研究生的大量扩招,论文数量增加迅猛。2006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激增,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共17.2 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 8.4%。论文总数排在世界前5 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和德国。根据科学观察( Science Watch) 2008 年 7 8月所发布的数据,中国人所发表的文章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在20032007年间在国际上显示度较高的10个学科领域中,有材料、物理、化学、数学等4 个学科论文均占世界10%以上。但与此同日根据Thomson科技信息公司20

8、08年9月的统计,中国论文的被引用篇数次于美、日、 德、 英, 排名第5。 在国际上5538个研究前沿中,只有 494个研究前沿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仅占8.9%;51429篇研究前沿的论文中,有 932篇是中国科学家主持或者参与的,占 1.8%,说明我国在前沿科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3、新型科研环境下学术交流方式已发生改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改变了当代学术信息的交流方式,传统的“实验笔记-数据资料-学术期刊-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的科学信息交流 模 式 将 逐渐 受 到 现代数字 化 的机 构 知 识 库 ( institutionalrepositories) 、数 据 检 索库(complex

9、database)、 数 字 化 科 学 库(e-scienc8及互联网产品的(blogs、wikis)冲击和充实。科研人员不仅仅是知识资源的生产者,同时又是知识资源的使用者,并且将更多的充当知识资源的发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学术博客体现着博客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它更能体现博客的核心思想与理念,更强调对知识的交流、共享与知识的转换、创新。学术博客的最大特征在于“以类聚”,即通常某一领域或专业的知识博客聚合在同一个博客圈,通过链接、订阅、回访、评论相关专业领域的博客实现相同或相关学术群体间的学术交流,具有与传统学术交流模式不同的优势。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的方式包括同步信息交流(包括电子会议、视

10、频会议、MSN、 QQ 等即时通讯手段)、异步信息交流(包括e-mail、listserve、新闻组、博客、wiki、媒母、播客、个人主页 )和网络文献交流(包括预印本、后印本、学术电子期刊、开放获取期刊、 机构知识库、实验室仓储、全球会议、虚拟的不可见的学院)等。科学家之间越来越多地通过合作实验室的形式开展合作研究,参与者可以自由地开展他们的科学探索和研究活动,而不受地理区域和组织机构的限制 他们能够与同事相互交流、利用各种仪器、共享数据和计算机资源,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已经游离于学术交流活动的边缘。4、当代科学研究的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1) 科学研究工作本身的变化。以往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以实验

11、、观测为基础的研究或纯理论研究,科研人员对于科学数据以及与科学数据有关的各种操作,如数据的获取、计算与分析等均是一种分散性的行为。 现在科学数据大多不是从实验中获得,而是从模拟试验中获得, 未来有望实现由专门的信息资源组织专家将经过分析和解释的数据直接推送到科学家个人电脑终端。( 2)科学研究的组织形态的变化。科学研究正向面向社会重大需求、 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发展,正从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正从按照学科布局为主转向兼顾需求驱动的布局转变,正从基础、应用基础和市场技术相互分割的组织模式转向按照科技创新价值链整合创新的模式转变。( 3) 科学研究者信息行为的变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改

12、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用户开始信息搜索所选择的信息源依次为:搜索引擎(84 )、 E mail(6 )、某一主题网站(2 )、 E 一 mail期刊订阅信息(2)、网络新闻(2)、 IM (1 )、网络书店 (1)、网络数据库 (1 )和图书馆网站(1 )。未来通用网络的远景是一个关于人和技术共存的网络,是由数百万的用户共同建设的网络。( 4)学术研究组织模式的转变。跨领域、跨机构团队合作研究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种趋势。未来移动通信将以极低的成本提供服务,将为团队研究、跨学科研究的建立提供基础平台。为实现某一临时的科研目标而临时建立起来的一支虚拟团队,不需关注资源的物理位置、只需在乎资源的属性

13、及可获取性等特点。( 5)来自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它是通过网格中间件和高速网络实现各种异构资源的虚拟集成,使网络成为一台超级计算机,从而实现计算资源、仪器设备、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等资源的全面共享。数据、 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对于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的数据密集研究的提高非常重要,高性能计算支持从大型数据库中进行知识的萃取和模拟,尤其是时空维度的跨学科、多标量和复杂性研究。 未来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将会更加直接的支持贯穿数据自身从“从创建到消亡”生命周期的管理。( 6)学术评价方式的变化。科研人员为了获得较高的被引率,不得不将优质的学术论文投向国外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期刊;而另一方面,国内

14、期刊要寻求好的发展,就必须有好的学术论文做支撑。在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之下,这已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长期以来,学术成果的认可和奖励都是通过出版来表现的。在网络环境下,随着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方式发生变化,研究人员的评审和奖励机制也发生了变革。CiteseeR google scholar都已采用将内容提供和通过计量奖励功能融为一体的交流和评价模式,美国国际商用(IBM ) 、谷歌(google)、自然出版集团(NPG)等也开发出了“manyeyes':“GapmindeK ” “ Metaweb/' "Freebase ”“川ustrat舞具有极强开放索引和公开评议功能的

15、软件。( 7)出版模式发生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版者将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网页、文本、图形、图像)通过相同数据格式的转换(如扩展标记语言XML) 之后,在内容管理系统(CMS)中加工、 整合, 再根据市场需要以不同的格式发布到相应的媒体上(如WAP手机、PC、PDA、纸质印刷品等),以满足各种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不断增长的在线科学出版已成为当代出版的一种重要模式,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让读者感受到互动,特别是图像环境下的互动性。另一方面,科学家可以在网上创办自己的学术刊物,出版丛书、专著、教材等著述,还可以通过博客、个人主页、讨论组、 预印本、 开放获取等方式

16、尽快来公布本学派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未来的出版生态系统将超越现在的“出版 ”概念,更多地变成了 “活着的文献”( Live Document) ,与其它广泛存在的实时性数据和相关软件彼此接合链接,围绕科学内容持续进行开发,提供增值服务。5、数字化及技术对科技期刊的影响不断深化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互联网科技期刊正在成为一个新的产业。到2008 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已达530 亿到,比2006年增长149%。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科技期刊的出版介质、流程再造、内容管理、阅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化技术已渗透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催

17、生了新的出版业态。网络出版已成为学术期刊传播的重要渠道,出版体制改革加剧了学术期刊的经营风险,成熟的数字技术为学术期刊新业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数字出版平台连通了期刊出版的上下游链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手段已实现普遍的数字化。基于数字化科技期刊商务的在线出版平台,以服务套餐、专业销售、捆绑销售、大宗交易、大额订单方式交易正逐步成为科技期刊信息流动的主流,也使在线获取成为研究人员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研究人员对在线出版平台的高度依赖,促使在线出版份额正逐步扩大。6、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2009 年 7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振兴文化产业 ”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

18、高度。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体改制取得重要进展,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产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同时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文化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正在不断的增强。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为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新闻出版总署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新出产业2009 298号) 、 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出政发20101 号) , 进一步

19、明确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我院科技期刊作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下, 不断适应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做好我院科技期刊的各项工作。 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具备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大发展的良好条件,非时政类报刊的改革工作的迅速推开,将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二、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趋势2009 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将突破万亿大关,迈上新的台阶;展望未来,我国新闻出版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当前, 全球学术出版机构主要分为学术社团、大学出版机构和商业出版机构三种出版机构类型。三类出版机构的

20、论文出版份额大约是30%、 2%和 64%。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际科技交流的一个重要园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代表着国家的学术话语权。作为学术交流、知识传播、科学评价、科学传承的主要载体的科技期刊,是科学共同体的内在需求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质量的科技期刊有助于学术成果信息的广泛传播,更好地体现科学共同体的价值。与此同时,在当今web2.0网络环境下,各种实时、便捷的新型信息交流媒介和工具不断涌现,特别是 OA 期刊和 OA 仓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科技期刊的中介作用。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发展趋势是,传统科技期刊将和各种网络期刊、电子期刊

21、、blog、 wiki 等学术信息交流媒介长期并存。1、科技期刊出版环境的发展趋势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期刊生存与发展环境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科技期刊的质量精品化、运营集团化、手段数字化、市场细分化、竞争全球化是科技期刊面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与发展环境下共同的战 略选择。未来科技期刊的格局要重新调整,科技期刊也将面临资源整合、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要求;面临提高科技期刊内容质量的要求;面临以期刊品牌为核心打造产业链的发展要求;科技期刊人才建设将成为未来的竞争中心。走在期刊发展前列的大刊、名刊将逐步向国际化迈进。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4 个

22、方面。 ( 1 )稿源、作者队伍的国际化。许多研究课题都是国际性的或中外合作共同承担的,这些研究成果将是我国未来期刊的重要稿源。( 2)审稿者、编者、编委会成员的国际化,审稿专家也应来自多个国家。( 3) 编辑出版的国际化,主要是出版语言的英语化。( 4)宣传、推广、发行的国际化。国际化期刊的另一重要特征是走国际合作出版之路,或在国际上应有它的分支机构和发行部门,加强国际合作,扩大读者群,增加发行量,提高影响力。2、科技期刊出版内涵的发展趋势( 1)拓展科技期刊出版信息链。学术期刊构成了学术交流过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术研究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不只承担了传播信息的责任,它还为作者提供了首

23、发权的确定机制,并且在保证同行评议质量的同时,为学术研究提供引证的最终论文版本。( 2)日趋复杂的科技期刊出版功能链。科技期刊出版的功能链在电子版论文出现后也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从早期单一的简化出版模式,向富含附加服务功能和路径依赖的出版功能链模式方向发展。3、科技期刊开放存取与期刊评价的发展趋势开放获取(OA)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每一年都有新的进展,表现为新的OA 发布方式、新的OA 内容、新的OA 政策的出现等。依据 OA 目前的发展势头和科研人员的需求,预测在接下去的5-10年 OA 的发展将进一步走向内容更广,发布形式更丰富,并逐步成为科研人员首先考虑发布成果的方式。作者对科技期

24、刊开放存取的认知度增高且普遍持积极态度,但是开放存取出版的资费来源模式仍无突破; 作者可接受的开放存取付费范围与当前开放存取期刊的著者收费存在冲突;大多数开放存取出版机构尚未赢利,开放存取期刊在经济上难以为继;对于开放存取出版引发“学术界为产业界买单”状况的担忧;开放存取能否显著增加文章的被引率还不明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存取理念的不断渗透,学术交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科学界对影响因子的态度正在转变。虽然学会、大学、 基金组织仍在很大程度上使用影响因子来对出版物的投资、订购等作为决策依据,但影响因子被给予了过多关注已在文献计量学界和图书馆、出版研究的专家群体中基本达成共识,而这种被过

25、分关注状态的持续将会影响学者的研究和出版政策。学术评价在最近几年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在开放存取期刊及纯电子期刊上发表文章也被纳入了被承认的学术评价内容。替代影响因子的新方法也开始尝试实施,H 指数是目前为止最知名的一个。4、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的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对科技期刊出版的影响趋势。在线投稿和评审系统被引入不到10 年,用来替代早些时候的桌面系统。随着以ASP 为基础的网络服务的发展,最近几年来编辑管理和稿件中心系统越来越普遍。 随着大出版商现在开始在所有的期刊中推出在线投稿,提供这样的服务很快会变为所有期刊的规范。已有超过80%的出版商使用在线系统,并且在在线系统使用2年后,在线投稿的使用率达到95% 97%。( 2)新兴的科技期刊出版和服务方式。网络技术改变了科学家的工作方式,数据和原始资料可以即时传播与实时审查,这将不可避免地改变我们的出版方式。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包括期刊在内的学术交流系统的演变提供了新契机。科学家们正在使用维客(wiki ) 、博客( blog) 、书签( social bookmarking tool) (如Connotea) 、协同式新闻网站 (collaborative news site)(如 Dissect Medicine) 等新工具。5、未来科技期刊出版市场的发展趋势未来科技期刊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