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1 中图版必修1-中图版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_第1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1 中图版必修1-中图版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_第2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1 中图版必修1-中图版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_第3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1 中图版必修1-中图版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_第4页
高中地理 4.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件1 中图版必修1-中图版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节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思考:思考:左图和下图说明了左图和下图说明了 什么大气环境问题?什么大气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的变化来度量的。强调:气候变化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方面的含义。 其中以长时间的变化区别于天气的变化阅读气候变化史的划分阅读气候变化史的划分地质时期地质时期(距今(距今22亿年亿年1万年),曾反复万年),曾反复出现过出现过3次大冰期次大冰期,气温呈,气温呈下降下降趋势;大冰趋势;大冰期之间为期之间为间冰期间冰期,气温呈,气温呈上升上升

2、趋势。趋势。历史时期历史时期(1万年左右),有时为万年左右),有时为温暖期温暖期,有时为有时为寒冷期寒冷期。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大约。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大约可分为可分为4个温暖期,个温暖期,4个寒冷期个寒冷期。19世纪末以来,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波动上升上升现象。现象。2、气候变化的阶段 第一次温暖时期第一次温暖时期(公元前(公元前3500前前1000年左右)年左右)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估计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和竹等。估计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都比现在高,是我国历史时期最温暖的都比现在高,是我国历史时期最温

3、暖的时代。时代。 第一次寒冷时期第一次寒冷时期(公元前(公元前1000前前850年)年)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两次结冰,紧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两次结冰,紧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 第二次温暖时期第二次温暖时期(公元前(公元前770公元初)公元初)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 第二次寒冷时期第二次寒冷时期(公元初(公元初6世纪)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淮河曾结冰,从昌黎据历史资料记载,淮河曾结冰

4、,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曾三年结冰,表明气到营口的渤海海面曾三年结冰,表明气温下降。温下降。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 第三次温暖时期第三次温暖时期(79世纪)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今西安)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表明气候转暖。表明气候转暖。 第三次寒冷时期第三次寒冷时期(1012世纪)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湖曾全部冻结,苏州附近的南运河曾经湖曾全部冻结,苏州附近的南运河曾经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次冻死,表明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

5、次冻死,表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 第四次温暖时期第四次温暖时期(13世纪)世纪)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 第四次寒冷时期第四次寒冷时期(1519世纪)世纪)这段时间长达这段时间长达500年。当时北京附近的年。当时北京附近的运河封冻期比现在长运河封冻期比现在长50天左右。天左右。3、气候变化的规律 世界气候成波浪式向前发展,冷世界气候成波浪式向前发展,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全球气候变化

6、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2.2.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举例:有哪些自然原因可以举例:有哪些自然原因可以 导致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变暖?思考:思考:(1)主要的人为原因有哪些?主要的人为原因有哪些?(2)举例说明!举例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增多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燃烧矿物燃料产生毁林毁林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太阳活动、大气环流、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5 5). .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4 4). .海平面上升海平面

7、上升(3 3). .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1 1). .农业农业(2 2). .工业工业4、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全球气候变暖的解决措施(1 1). .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2 2).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思考:思考: 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减少温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减少温 室气体的排放?室气体的排放?思考:为什么要加强国际合作?思考:为什么要加强国际合作?有没有其他的措施可以有没有其他的措施可以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科学家们在理论上推知:科学家们在理论上推知:通过遮蔽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通过遮蔽照射到地球上的太

8、阳光,可为地球可为地球“降温降温”。科学家们算了一笔账:按目前的趋势,。科学家们算了一笔账:按目前的趋势,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50年后将达到工业革命前的两年后将达到工业革命前的两倍,这将导致地球气温上升倍,这将导致地球气温上升25摄氏度。如果将射到地球摄氏度。如果将射到地球的太阳光遮蔽掉的太阳光遮蔽掉18,那么就可以抵消这一上升幅度。,那么就可以抵消这一上升幅度。在此理论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奇思妙想,其中最在此理论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奇思妙想,其中最为大胆的,当属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构想的为大胆的,当属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构想的“太阳盾太

9、阳盾”。所谓所谓“太阳盾太阳盾”,实际上是一个直径达,实际上是一个直径达2000公里的巨公里的巨型反射镜。按照设想,型反射镜。按照设想,“太阳盾太阳盾”被发射进入太空后,可被发射进入太空后,可以安放在以安放在“拉格朗日点拉格朗日点”上,面朝太阳,拒太阳光于数百上,面朝太阳,拒太阳光于数百万公里之外。在这一位置上太阳和地球的引力相互抵消,万公里之外。在这一位置上太阳和地球的引力相互抵消,因而可以灵活地调整因而可以灵活地调整“太阳盾太阳盾”的角度,使其发挥的角度,使其发挥地球地球“空调空调”的功能。的功能。 面对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导致气候反常,美国科学面对全球气温不断升高,导致气候反常,美国科学家

10、打算采用前所未有的做法使地球降温,就是家打算采用前所未有的做法使地球降温,就是把地球把地球“推推往往”较凉爽的地方较凉爽的地方离太阳远一点,离太阳远一点,藉此化解温室效应,藉此化解温室效应,以及太阳变热而对地球造成的危害。以及太阳变热而对地球造成的危害。 这个狂想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一班科学家提出。当中这个狂想是由美国太空总署一班科学家提出。当中的劳克林博士说:的劳克林博士说:“这是透过高度准确计算,做到借力打这是透过高度准确计算,做到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力,四两拨千斤。” 在构思中,科学家会向彗星或小行星发射火箭,小在构思中,科学家会向彗星或小行星发射火箭,小心调较它们的轨道,让它们与地球擦身而过时,把部分引心调较它们的轨道,让它们与地球擦身而过时,把部分引力能量力能量(gravitationalenergy)传送给地球,从而令地球速度传送给地球,从而令地球速度加快,进入离太阳更远的轨道。加快,进入离太阳更远的轨道。 燃烧矿物燃料燃烧矿物燃料森林大量被砍伐森林大量被砍伐人口增加人口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全球气温升高(变暖)全球气温升高(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极地冰川融化海水因升温膨胀海水因升温膨胀全球干湿状况变化全球干湿状况变化海平面升高海平面升高中纬度变干旱,农耕区退化成草原中纬度变干旱,农耕区退化成草原沿海低地被淹沿海低地被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