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课件2_第1页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2_第2页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2_第3页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2_第4页
土地利用规划课件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是土地利用管理的是土地利用管理的 是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及其它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及其它管理工作的基础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已做了明确的法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我国的土地管理法中已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律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第一节: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述 第二节:第二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第三节: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程序第四节:第四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研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研究第五节:第五节:土地质量评

2、价土地质量评价第六节:第六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第七节:第七节: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第八节:第八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 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指在一定的规划区域内,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社会、条件、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以及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和市场需求,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的用地矛盾,之间的用地矛盾,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寻求最佳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地资源的

3、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部署和措施。部署和措施。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宏观调控和均衡各业用地。对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 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时空分配(数量、时空分配(数量、 质量、区位),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加加 以实现以实现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是指对土地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部门之间 (用途之(用途之 间)数量、质量、区位的分布状态。间)数量、质量、区

4、位的分布状态。时间、空间、用途、数量。时间、空间、用途、数量。是借助于是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和布局布局来反映的。来反映的。如果资源配置合理,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就不需要调整如果资源配置合理,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就不需要调整和优化,反过来,如果结构、布局合理,那么资源配置和优化,反过来,如果结构、布局合理,那么资源配置就合理。就合理。(1)整体性)整体性 主要表现在规划主要表现在规划对象对象、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分配分配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等方面都具有整体(总体)的特性。规划对象规划对象 分分 配配 规划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而不是某一块(种)用地规划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而不是某

5、一块(种)用地资源配置资源配置 规划过程中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把时间结规划过程中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把时间结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保护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综合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协调部门间的用地矛盾,综合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协调部门间的用地矛盾,对土地利用结构、方式做出调整。对土地利用结构、方式做出调整。(2)长期性)长期性时间性时间性 具体规划工作具体规划工作 一般已十年或更长时间为时段一般已十年或更长时间为时段对土地利用做远景预测;制定长远的土地对土地利用做远景预测;制

6、定长远的土地利用方针、政策、措施利用方针、政策、措施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主要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影响具有长期性,规划的实施具有长期性。(3)战略性)战略性各部门用地总供给、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各部门用地总供给、总需求的平衡问题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以及其宏观指导性。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布局的调整问题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布局的调整问题土地利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重大变化(4)控制性)控制性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上一级的指

7、导、控制;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受上一级的指导、控制;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是对上一级的反馈,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是对上一级的反馈,。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本区域内国民经济各一个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本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体现在纵向(体现在纵向(上下级)上下级)土地利用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横向(体规划、横向(区域内)区域内)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总体规划的作用纵向上纵向上横向上横向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带有全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具体目标:性的问题,具体目标: 在

8、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在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地利用目标。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通过土地利用总

9、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地进行合理布局,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用地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

10、据。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规划内容规划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供给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需求量预测确定规划目标和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任务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分区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明确土地利用潜力明确土地利用潜力摸清家底,规划基础摸清家底,规划基础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规划的方向规划的方向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规划的核心内容规划的核心内容规划实施的保障规划实施的保障全国全国 省级省级 地地(市市)级级 县县(市市)级级 三个阶段三个阶段规划审批阶段规划审批阶段方案编制阶段

11、方案编制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准备阶段1、组织准备:成立规划工作小组、组织准备:成立规划工作小组2、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计划:制定工作方案3、制定技术方案:规划大纲等、制定技术方案:规划大纲等4、收集资料:相关的文件和图片资料、收集资料:相关的文件和图片资料方案编制阶段方案编制阶段1、拟定用地指标、拟定用地指标2、编制供选方案、编制供选方案3、确定用地分区和用地项目的布局、确定用地分区和用地项目的布局4、编绘总体规划图,编写总体规划报告、编绘总体规划图,编写总体规划报告规划审批阶段规划审批阶段规划审批规划审批规划成果评审规划成果评审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

12、织规划成果评审小组依织规划成果评审小组依据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据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进行评审进行评审 。由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由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由由同级人民政府审议同级人民政府审议,后行后行文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文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并由主管部门备案。并由主管部门备案。规划审批规划审批规划的分级审批规划的分级审批规划审批的内容规划审批的内容规划的审查报批规划的审查报批三级审批三级审批:国务院、省级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民政府u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城市,非农人口城市,非农人口50万以万以上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上城市和

13、计划单列市u省级政府审批地省级政府审批地(市市)级、县级和不设区的乡级、县级和不设区的乡级规划级规划u市级政府审批设区的市级政府审批设区的市的乡级规划市的乡级规划u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规符合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定u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目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目标,耕地和环境保护标,耕地和环境保护u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是否充分据是否充分u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符合土地用途管制要求求u农用地和非农用地是农用地和非农用地是否协调否协调u符合规划审批规定符合规划审批规定u申报:由同级人民政申报:由同级人民政府上报有权批准的上级府上报有权批准的上级政府。由同级主管部门政府。由同级主管部门审查。审查。u前期准

14、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听取意听取意见,组织评审,做好协见,组织评审,做好协调调u审查:征求意见,进审查:征求意见,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提出审查意见。评价,提出审查意见。u批复:上级主管部门批复:上级主管部门报同级政府审批。报同级政府审批。 我国目前动态监测工作并不完善,现势性数据常通过抽我国目前动态监测工作并不完善,现势性数据常通过抽样调查方法加以推算。样调查方法加以推算。 是在土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是在土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要求,合理的标要求,合理的

15、确定确定在未来年限内土地利用的在未来年限内土地利用的战战略目标和方针略目标和方针。 区域内土地及相关资源的状况;区域内土地及相关资源的状况; 社会经济对土地的需要;社会经济对土地的需要;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的需要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安定的需要 :(:(p78) 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明确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分析土地供需基本状况; 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 是土地相对于某种是土地相对于某种表现(或可能表表现(或可能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

16、度。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将土地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种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目标目标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土地的经济评价;土地的经济评价; 最后把土地和人口置于统一系统中加以研究最后把土地和人口置于统一系统中加以研究 人口承载力研究人口承载力研究 概概 念念:评定土地对于评定土地对于是否适宜以及适

17、宜的程度。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 程程 序序: 准备工作阶段(确定评价目的,拟定工准备工作阶段(确定评价目的,拟定工 作计划,资料收集整理);作计划,资料收集整理); 土地用途的确定及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用途的确定及评价单元的划分; 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 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质量的匹配;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质量的匹配; 土地适宜性等级确定;土地适宜性等级确定; 提交评价成果;提交评价成果; 概概 念念: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 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分类分类:(1)根据

18、对象)根据对象(2)根据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农业用地生产潜力评价农业用地生产潜力评价建设用地生产潜力评价建设用地生产潜力评价已利用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已利用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后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后备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概概 念念: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研究流程研究流程:选择投入水平选择投入水平土地自然属性土地自然属性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潜力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制定土地政策制定土地政策制定人口政策制定人口政策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确定生活水准确定生活水准

19、 自然属性资料自然属性资料: 土壤地貌、水文、植被、气候、农作物、生物土壤地貌、水文、植被、气候、农作物、生物 学学 特性、自然资源等。特性、自然资源等。 社会属性资料社会属性资料: 区位、资源、人口、劳动力、基础设施、投入区位、资源、人口、劳动力、基础设施、投入 产出水平、经济效益水平等。产出水平、经济效益水平等。 定义:定义: 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目的:目的: 通过对规划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通过对规划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

20、布局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等分析,找出土地资源构、布局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等分析,找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土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充分发挥土地的各项功能。地利用规划方案,充分发挥土地的各项功能。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收集有关资料收集有关资料 核实各类土地面积核实各类土地面积 突出地方特色突出地方特色 绵阳市绵阳市19951995年,全市总人口年,全市总人口506.6550

21、6.65万人,按照国家万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绵阳市计划生育主管部门预测未来人口有关规定,绵阳市计划生育主管部门预测未来人口的总数为:的总数为:20002000年:年:535.14 535.14 万人;万人; 20102010年:年:597.00597.00万人万人 若若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20002000年按年按20%20%计,计,20102010年按年按35%35%计计: : 2000 2000年年城镇总人口城镇总人口为为535.14535.1420%=107.0320%=107.03万人,万人, 农业人口农业人口:428.11428.11万人;万人; 20102010年年城镇总人口城镇总

22、人口为为597.00 597.00 35%=208.95 35%=208.95万人,万人, 农业人口农业人口:388.05388.05万人。万人。(2 2)自然增长法)自然增长法 P=N(1+R)P=N(1+R)n n P=N(1+R)P=N(1+R)n n+G+G 式中:式中: P P 预测人口数;预测人口数; N N人口现状数字;人口现状数字; R R 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 n n预测年限;预测年限; G G人口机械增长数(迁入与迁出之间的差数)人口机械增长数(迁入与迁出之间的差数)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R R)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

23、比。可以通过历年的人口统计资料按下式计算之比。可以通过历年的人口统计资料按下式计算 R= -1 R= -1 mNP00 某县某县1986年人口总数为年人口总数为17.4万人,万人,1996年为年为20万人,则:万人,则: R= -1=1.014-1=0.014 若计算城市人口变化,若计算城市人口变化,R可按下式计算:可按下式计算:例:绵阳城市,例:绵阳城市,1995年为年为34.06万人;万人;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 ;机械迁入为;机械迁入为40;市郊农转非转城市为;市郊农转非转城市为35。 则则 R=0.011+0.04+0.035,那么那么: 2000年城市人口为

24、年城市人口为34.06(1+0.011+0.04+0.035)5 =51.5万人万人 2010年城市人口为年城市人口为34.06(1+0.011+0.04+0.035)15 =117.4万人万人104 .1720(3 3)人口性别构成预测)人口性别构成预测性别预测在国际上习惯用男婴占性别预测在国际上习惯用男婴占52%52%,女婴占,女婴占48%48%的比例。的比例。我国有关资料也基本相似,因而,在计算出总我国有关资料也基本相似,因而,在计算出总人口后,采用这一比例对预测区男女比例进行人口后,采用这一比例对预测区男女比例进行计算。计算。 (4 4)劳动平衡法)劳动平衡法此法一般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

25、民点的人口预测,此法一般适用于城市和城镇居民点的人口预测,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是建立在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力的基础上,以以三者之间比三者之间比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例关系为依据预测未来人口。 P:P:规划年人口数;规划年人口数; A A:基本人口数;:基本人口数; B B: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服务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 C C: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被抚养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重(% %)A(1B+C)P=基本人口;基本人口;是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是指直接参加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人数服务人口:服务人口:是指从事行政管理和服务性行业的劳

26、动力是指从事行政管理和服务性行业的劳动力 人数人数被抚养人口:被抚养人口:是指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和没有参加是指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和没有参加 生产生产 活动的人数活动的人数 若已知某集镇若已知某集镇19951995年底人口为年底人口为20002000人,其中基本人人,其中基本人口数为口数为10001000人,根据该集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人,根据该集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估计估计20002000年基本人口将增加年基本人口将增加800800人,服务人口占总人,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人口的比重为15%15%,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40%,则该集镇,则该集镇

27、20002000年总人口数为?年总人口数为?1000+8001-(0.15+0.4)P=4000(人人) 指指 标:标:人口比例指标人口比例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土地利用指标(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例)土地利用指标(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比例)指指 标:标: 1) 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规划区域的城市人口占其所在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 2) 2) 人口密度(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人口密度(单位城市土地面积的人口数); 3) 3) 城市(建成区)的大小;城市(建成区)的大小; 4) 4) 城市(建成区)之间的距离城市(建成区)之间

28、的距离( (与城市化水平呈反比)与城市化水平呈反比)供应率预测法供应率预测法B、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C、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基建投资规模预测法D、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E、多指标综合预测法、多指标综合预测法 (1)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内部需要量()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内部需要量(V:非商品部分:非商品部分)(2)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商品率()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商品率(P)(3)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总产量()确定各类大田作物的总产量(W)(4)确定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确定大田作物加权平均单产(YF)(5)确定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确定大田作物种植面积(S1)(6)确定

29、大田作物轮作地净面积()确定大田作物轮作地净面积(S2)(7)确定大田作物轮作地毛面积()确定大田作物轮作地毛面积(S3)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 人口用地定额指标法人口用地定额指标法: 式中:式中:Z Z:规划目标年居民点占地面积:规划目标年居民点占地面积 C C、N N:分别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分别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数量 J1 J1 、J2J2:分别为城镇和农村人均用地定额指标:分别为城镇和农村人均用地定额指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预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预测 : Z=H(1+K)式中:式中:Z:规划区新增农村居民用地面积;:规划区新增农村居民用地面积

30、; H:规划期农村个人建房用地面积;:规划期农村个人建房用地面积; K:公路、道路和乡镇生产建房占地系数,:公路、道路和乡镇生产建房占地系数, 一般为一般为0.30.6P=116*(1+0.0045)9+116*0.016=122.64万万 城镇人口城镇人口=P*62%=76万万 农村人口农村人口=122.64-76=46.6万万概念:概念:在土地供给量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在土地供给量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基础上,依据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据,分析供需之间的关系。的数据,分析供需之间的关系。相关的基本概念相关的基本概念1、土地供给、土

31、地供给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自然界赋予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2、土地供给量、土地供给量3、土地需求、土地需求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人类从事生产与消费活动对土地的需要土地供需分析土地供需分析 ?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之和规划区域供应给人类利用的各类土地类型的数量之和目目 的:的:在于了解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在于了解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协调土地供需的途径和方法。协调土地供需的途径和方法。供需关系:供需关系:供不应需;供不应需; 供过于需;供过于需; 供需平衡(土地数量平衡、利用效率最大)供需平衡(土地数量平衡

32、、利用效率最大)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现状态势土地现状态势土地开发潜力土地开发潜力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土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土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国民经济发展态势国民经济发展态势规划方案优选规划方案优选土地总供给量土地总供给量土地总需求量土地总需求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对于:对于:供不应需;供过于需;供不应需;供过于需; 这两种情况,常采用优化这两种情况,常采用优化(即(即各类用地数量比例关系),协调土地数量供需平各类用地数量比例关系),协调土地数量供需平衡,同时使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33、。衡,同时使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1、概念:、概念:1)结构:是从静态方面反映一定时期内,同一总体内部多元的)结构:是从静态方面反映一定时期内,同一总体内部多元的 对比关系;对比关系;2)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相互关系的)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2、作用(解决的问题):、作用(解决的问题):1)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解决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2)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结构柱状图土地利用结构柱状图土地利

34、用结构饼图土地利用结构饼图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土地利用具有不可逆的特点,某种用:土地利用具有不可逆的特点,某种用 途一旦确定很难改变途一旦确定很难改变统筹兼顾原则:规划区域是一个整体,各类用地都是整体的统筹兼顾原则:规划区域是一个整体,各类用地都是整体的 组成部分,各类用地安排必须服从整体并取组成部分,各类用地安排必须服从整体并取 得最佳整体效益得最佳整体效益因地制宜原则: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较大,需要因地制宜原则: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较大,需要 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也不尽相同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也不尽相同三效益统一原则: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原则:经济、社会

35、、生态公众参与原则:将来执行规划或规划有关的部门代表广泛交公众参与原则:将来执行规划或规划有关的部门代表广泛交 换意见,共同参与规划决策的过程换意见,共同参与规划决策的过程政策法律依据政策法律依据:各行各业政策法律法规中与土地管理:各行各业政策法律法规中与土地管理 和利用方面的规定和利用方面的规定计划规划依据计划规划依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上级的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上级的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区划、国土规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区划、国土规 划等都为拟定总体规划方案的依据划等都为拟定总体规划方案的依据土地供需依据土地供需依据:各部门提供(:各部门提供(注意防止重复计算:如林注意防止

36、重复计算:如林业部门称业部门称疏林地为林地疏林地为林地,畜牧部门则称为,畜牧部门则称为疏林草地疏林草地) 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土地总土地总面积面积耕地耕地园地园地林地林地牧草地牧草地城镇村地城镇村地交通地交通地水域水域未利用未利用小计小计已利用已利用31401200300550501509075045050基期面积基期面积耕耕园园林林牧草牧草城镇村城镇村交通交通水域水域未利用未利用期内期内减少减少耕地耕地41203800601301545352510园地园地5504602053020105林地林地542105001814牧草牧草21018010155城镇村城镇村6146020101050086交

37、通交通3265010268122001010水域水域1560801010401500未利用未利用185131220861630规划面积规划面积期内增加期内增加 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布局: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是对土地利用形式按土地利用结构在空间上分布。空间上分布。 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因此,把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时空布局形式称做形式称做土地利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用总体规划模式,有,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和和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模式。模式。1、概念、概念 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

38、地利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具有差异性差异性和和同一性同一性双双重特征)。重特征)。2、分类、分类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差异性)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差异性)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同一性)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同一性) 由于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客观上由于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客观上存在区域差异性,而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受自然存在区域差异性,而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此也具有区域差异性,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此也具有区域差异性,是土地利用分区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利用分区的重要依据。这

39、种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为:这种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为: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利用特点、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利用特点、利用方向等利用方向等 土地利用现状除了差异性属性外,也具有相对的土地利用现状除了差异性属性外,也具有相对的同一性属性。同一性属性。 进行地域分区时,同一区域、范围的归为一类,进行地域分区时,同一区域、范围的归为一类,虽然在这同一区域内有若干小区、单位,可能在土地虽然在这同一区域内有若干小区、单位,可能在土地利用现状上存在着某些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根据利用现状上存在着某些差异,但从总体上来说,根据某种衡量准则的差别标准来看,在一定范围内又有相某种衡量准则的差别标

40、准来看,在一定范围内又有相似与接近,存在同一性,这也似与接近,存在同一性,这也是土地利用分区的重要是土地利用分区的重要依据。依据。如何理解地域分区的依据:差异性和同一性?如何理解地域分区的依据:差异性和同一性?3、地域分区、地域分区1、概念:、概念: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2、分区原则、分区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土地质量差异原则土地质量差异原则土地适宜利用原则土地适宜利用原则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区原则保持行政区划界线完整性区原则4、用地分区、用地分区1、概念:、概念: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又称土地利用控制分区。是在土地适宜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点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划分的用地区域。用结构调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