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_第1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_第2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_第3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_第4页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2. 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3. 土地:由地球陆地外表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根底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4.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5.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那么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 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

2、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 更具体.6. 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 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7. 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水平,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88%由耕地供给,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 幽也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8. 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9. 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10. 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11. 土地的

3、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12. 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13.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14. 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15.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16. 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第二章1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理日辐射、选热量、生降水.2 .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外表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

4、的能量根底3 .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4 .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5 . 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6 .地球外表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7 .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限制.8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 10 c的积温.积温的上下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9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10 .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局部,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11 .降水的时空分布 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降水量大致

5、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时空分布: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比拟大.12 .海拔高度是划分地貌形态如平原、高原、丘陵与山地的重要指标.平原的海拔大多数低于200M ,高原的海拔高度在1000M 以上,丘陵一般不到 500M,山地那么是在 500M 以上,5001000M 称为低山.13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热条件再分布方面;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表达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14 .与土地资源特性关系最密切的地貌因素: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类型等几个方面.15 .地面坡度对土地特性及其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根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

6、以及 建筑工程投资等方面.16 .地貌类型按地貌形态可粗略分为平原、丘岭、山地、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17 .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滨海平原等.18 .我国著名的冲积平原有:松嫩平原、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滨海平原有长江三角洲I、珠江三角洲I、黄河现代三角洲等.19 .地表水系是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20 .地下水的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和层间水21 . 土壤类型分布:海洋性土壤群系、大陆性土壤群系和垂直地带性.22 . 土壤地域分布规律: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不同区

7、域的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23 . 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在生物、气候、地形、母质、时间等五大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 的历史自然体.24 . 一般而言,农作物最正确的耕层厚度为2025cm .对多数多年生作物而言,最彳i的土层厚度一般为100cm,临界厚度一般为 50cm.25 .通常认为壤土是农业生产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类型.26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弱酸性至弱碱性.27 . 土壤的综合性状通常用土壤肥力、土壤的水分状况、土壤的适宜性来评价.28 .生态系统的根本特征:开放性、动态性、自我调节性、演化性.29 .植被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30 .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

8、态调节功能表现在:修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护环境;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参考书本、展开论述31 .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属性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因素:人口、社会需求、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与法规、资源与环境政策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市场状况、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区域条件、投入水平技术因素:科技开展水平、生产治理水平、技术培训与维护、物质技术条件.32 . 土地的所有制和使用制度是土地资源最重要的社会属性.33 . 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根底.土 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表达形式.34 . 土地使用制度

9、: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局部.35 . 土地区位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36 . 土地经济生产力:相对于土地自然生产潜力而言的.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37 .影响土地经济生产潜力的人工限制因素主要有: 灌溉、排水、土壤改进等田间根底设施建设作物栽培技术和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 作物品种改进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治理水平38.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由于受土地生产力的因素限制的作用,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 地连续投

10、入资本和劳动,而到达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第三章1. 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2. 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 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讲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为 一种类型组合.3. 土地类型划分的原那么:自然发生学原那么、综合性原那么、主导因素原那么、实用性原那么.4. 中国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在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根本上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 70年代 后期,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类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

11、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 的三级分类系统.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 : 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 : 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已被广泛使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 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划分为土地型.5. 土地类型的命名: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6.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为

12、: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地带性分布.7.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条带状结构、重复式组合结构、环状结构、扇形结构、树枝状结构.8.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 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比例关系.实际上也就是指土地类型在量上的比照关系.9. 土地类型的演替:正向进化性,逆向退化性10. 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其意义主要表达在: 首先,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和制图,可以调查和量算各类用地面积,从而明确各类用地的数量,为土地 资源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系统的根底资料. 其次,通过研究和划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可在了解土地利用的结构状况及其分布特点的根底上,分析存在 的问题,

13、为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依据. 第三,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为建立、开展和完善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可能, 也为土地资源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根底.11. 纬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角度不同引起不同纬度的热量差异而造成的. 经向地带性分布是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而造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而造成的.12.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那么: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的特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充分考虑生产应用性; 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性.13. 中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一级类型有8个,分别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

14、土地.14. 具体划分思路:第一级分类的8大地类主要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结构,即农、林、牧、水、交通、工业和建设,以及将未利用地单独归为一类.第二级分类的46类主要是根据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经营方式的差异和利用程度的不同来划分的,而水域和未利用地根据其自然类的特点划分的.第四章1. 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2. 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为土地资源的科学治理提供根底数据;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根底图件和属 性数据;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和开发提供根底资料;为了实现对土地资源的 动态监测.3. 土地资源调查的任

15、务: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清查土地资源的根本特征和质量状况;完成系列调查成果4. 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土地资源质量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多面性.农业用地的质量包括生产潜力、适宜性和利用效益三个方面.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内容:只要是根据土地评价的需要查清土地质量性状指标.土地质量调查的目的是反映土地的质量水平,因而并不是每次必须对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每个内容 进行全面的调查.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包括气候调查、地型地貌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肥力特性.土地类型调查的目的:建立土地数据库、为土地利用决策效劳;为土地评价效劳;为土地利用规划效劳;

16、为 制定国民经济开展长远规划效劳;为土地资源科学研究效劳.参考书本、展开论述 P1041055. 土地资源调查工作可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P1051096.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以目视解译为主的遥感调查方法、土地资源遥感动态监测方法.第五章1.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上下或土地生 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其特点: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生产实践2. 土地评价的作用:为土地利用规

17、划效劳;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效劳;为土地交易效劳;为土地税收服 务;为土地治理效劳.参考书本、展开论述第128页3. 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评价可分为: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根据评价的方法,土地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综合程度,土地评价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按评价对象的不同,土地评价可以分为许多种.如农业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等. 评价类型的另一种区分是当前适宜性评价和潜在适宜性评价.4.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整个评价范围的土地,可以按土地

18、性状的组合方式,划分成一个个的土地片.它是土 地评价对象的最小单位.其划分的依据:评价对象的变异程度、评价目标的精度要求、土地调查所能到达的程度等.划分的几种方法:以土壤分类系统为根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以土地类型分类系统为寄出来确定土地评价单 元、以土地利用现状为根底确定土地评价单元.5. 评价因子的选择一般应遵循的两个原那么:主导因子原那么和因子稳定性原那么.6. 土地自然适宜性: 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条件的适宜程度.7.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 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级、亚级、单元四 级分类制.8. 土地质

19、量:一般是由一种或几种具有共性的土地特性决定的土地综合属性.9. 土宜:就是在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 济特性有着特有的适宜性.10. 对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评述:其评价结果应有广泛其方法简便易行需要适当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其方法适用于任何比例尺的评价11. 士宜评价除了评定生产力,更加注重评定产品的品质.12.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综合分析的根底上,划分土地等级,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城镇土地定级的因素分析:繁华程度、交通条件、根底设施状况、环境状况和人口状况.城镇

20、土地定级原那么:主导因素原那么、地域分异原那么、综合分析原那么、级差收益原那么和定量与定性结合原那么.参考160页13. 农用地分等定级: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别、 级别.目的: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治理法?,对农用地进行科学、合理、统一、严格治理,提升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根本农田制度提供依据为理顺土地价格体系、培育完善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农 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公平合理配赋征收农业税提供依据.农用

21、地等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农用地级别是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土地治理工作的需要,在行政区内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14. 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多样性特点,最大可能的开展土宜,对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具有重大意义.15. 土地区位是影响城镇土地经济评价最重要的因素.第六章1 .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 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可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2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土地资源的数量、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投入水平、

22、生活水平、时间尺度.3 .理论上,实现粮食平安有三个途径: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增加粮食进口量.4 .要实现我国的粮食平安,只有走稳定耕地面积、不断提升耕地地力水平的道路,否那么没有出路.5 .中国耕地保护的内容体系:耕地数量或面积保护、耕地地力的保护、耕地环境的保护.6 .作物的光温生产力:只决定于作物的品种和当地的辐射、温度条件,不受其他条件限制.7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也称气候生产力,即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的生物产量.8 .耕地保护的对策: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增强耕地保护的宣传; 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提升现有征地费标准;增

23、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治理;加大对耕地的投入.参考书本、展开论述9 .耕地现状:耕地总量减少难以预防后备耕地所剩无几、 非农田建设占用耕地将继续增加、生态退耕将减少耕地数量、耕地减少总体额度很大耕地质量下降日益严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质量在不断下降第七章1. 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2 .决定一个社会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因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利益和可持 续开展要求.3 .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多少,土地利用系统类型可分为集约型和粗放型.4 .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可行性分析包括:资源环境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组织体制

24、的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社会 可行性等.5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那么:生产性、稳定性、保护性、可行性、可承受性.6 . 土地利用规划: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开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经济, 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7 . 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土地利用的内部规划设计.8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白规划期限一般为15年.9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五级:国家、省直转市、自治区 、亘地、自治州、人匕镇.10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原那么:因地制宜原那么;系统分析原那么;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

25、那么;可持续开展和综合效 益最优原那么.1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阶段、编制规划阶段、规划审批和实施阶段.12 . 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的主要类型:土地开发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土地保护规划、单项土地资源利用规划.13 .常见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可分为: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和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第八章1 .自然界的四大循环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2 . 土地生态系统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3 . 土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4 . 生态平衡有三种表现形式:相对静止、动态稳态和非平衡稳态.非平衡稳态是生态平衡的最主要形式.5 .影响我国土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压力较大;政策失误;掠夺式经营;能源匮乏;环 境污染等.6 . 土地退化是自然环境灾害的一种表现形式.7 . 土地退化大致可分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等类型.8 . 土地沙漠化防治包括沙丘固定、预防土壤风蚀、绿化以增加植被等三局部.9 .耕地面积不等于都是根本农田.根本农田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生产粮食的农田,是保护的重点. 10 . 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增加耕地面积、提升土地利用率;调整土地关系、使土地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提升的要求; 扩大综合生产水平、提升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景观功能;提升全社会的现代化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