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三篇_第1页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三篇_第2页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三篇_第3页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三篇_第4页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三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华】教学设计方案三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就需要我们事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教学设计方案 篇1【课前透视】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

2、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信息资料】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谈话揭题:小

3、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4、。)对话平台一、自读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二、识字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结合语

5、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二、写字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三、朗读1、分

6、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四、感悟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第二课时一、导入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二、精读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

7、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一颗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又一圈圈地( )回来。(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声

8、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 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三、拓展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材内容:人

9、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学重点: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决植树问题。教学难点:“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教学准备: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师:手不但能表示

10、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生:5师:5是什么?生:5个手指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生:4个空隙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板书:间隔)师: 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二、发现规律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米”

11、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预设:100÷5=20? 100÷51=21? 100÷5-1=19(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三、建立数学模型1、化繁为简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出示活动要求:(1) 结合生活情境,独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的办法研究两端都栽

12、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同桌合作。(2) 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3、引导总结规律,完成板书:小结:1棵树对应1个间隔,最后一棵对应的间隔没有了,棵数比间隔数多1。你再仔细观察,还有什么新发现?板书: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棵数-1=间隔树师:如果老师下面空格里的全长填上40米,那么你能不画图列式得出答案吗?100米呢?预设:40÷5=8? 8+1=9(解释8表示间隔数)4、回归应用(1)师:那回到原来的题目全长改成500米,会算吗?那么我把数字再放大变成1000米,怎么做?(2)全长10000米

13、,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5、小结:其实今天的学习我们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以小见大或化繁为简)也就是像这样遇到数据比较大或比较繁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数据、一个简单的草图找到规律来解决。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1.出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安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0米的小路两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交流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植树问题吗?为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师:这些树、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点来表示,植树问题就是研究这些点和间隔关系的问题。2、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摆了6盆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在插一面小旗,一边能插几面

14、小旗?两边呢?3.同学们排成一队去参观,从头到尾一共12人,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列队伍长是多少米?五、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六、拓展延伸:出示30米,每隔5米两端都种,学生读题。出示房子,师:现在还是两端都种吗?预设:只种了一端师:现在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呢?再出示一个房子,师:现在还是只种一端吗?预设:两端都不种师:那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研究一下。板书设计:植树问题:两端都栽: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棵数-1=间隔树教学设计方案 篇3一、课题:赵州桥二、课型:讲读三、教学时间: _年_月_日

15、星期_第_节四、教学准备:图片五、教学目的: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用找出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读懂第一段。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六、重点、难点七、教学过程(复习、新课、小结、板书)(一)、启发谈话。中国人民历来是勤劳善良、充满着智慧,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其中就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呢?(长城、故宫等)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它是怎样的'一座桥呢,有什么特点呢?简介赵州桥(播放赵州桥的图片)打开地图,我国东部的川流映入眼帘,对于跨越河道,有利民生的桥梁,古人有许多幻想和实践,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16、韩湘子,就因一天造一桥,造福人类而得到赞说。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了建桥技术,汉代的画像砖上刻有为数不少的拱桥图形。我国现存最早的拱桥,是建于一千四百年前的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横跨赵州(今河北赵县)的洨河之上,全长50.82米,拱券净跨37.37米,桥面宽9米,是一座单孔坦拱式桥梁。赵州桥由著名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建造。李春在拱桥建造工艺上进行了重大的革新创造。他创造的坦拱式、敞肩式建桥法,在当时堪称独步,桥梁质量上乘。由于李春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赵州桥结构合理,外型秀丽,富有民族风格,素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美誉。赵州桥建成之后,成为北通涿郡(今北京西南),南通东都洛阳的交通要冲。历经

17、千年风霜以及车压人行、洪水冲击的考验,至今仍可通行车辆,成为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公元14世纪,法国在泰克河上建造过一座拱形桥,但已毁坏,赵州桥因此更加引起世人注目,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拱桥。我国古代造桥技艺在实践中继承发扬,留下了许多杰作,如广西侗乡的风雨桥,又称廊桥;河北程阳的永济桥等等。如今,横跨江河湖海的大桥比比皆是,谱写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崭新一页。(二)、指导预习:带着问题自学课文。1、标标(自然段)、圈圈(生字)、划划(用直线划出新词,用波浪线划出能回答上述问题的有关词句。)2、拼读生字音节,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3、同桌交流: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初知课文内容(建造年代久远,坚固而且美观。)(三)、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的意思。2、指名回答的结果。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四)、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1、齐读单元提示语第1、2记录。一段话中,有些词语或句子跟这段话的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