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44苏教版_第1页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44苏教版_第2页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44苏教版_第3页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44苏教版_第4页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44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精选提分练 44 1. 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存在某种促进细菌转化的因子 B. 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促成 R 型细菌向 S 型细菌转化的物质是 DNA C. 艾弗里用化学方法将 S 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分别研究其作用 D. 将 S 型细菌的 DNA 与 R 型细菌混合后可将 R 型细菌全部转化为 S 型细菌 2. (2017 济南模拟)如图表示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实验过程, S 型细菌 有荚膜且具有毒性,能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 R 型细菌无荚膜也无毒性。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 与 R 型

2、细菌混合前必须将 S 型细菌慢慢冷却 B. 无毒的 R 型细菌转化为有毒的 S 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 C. 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 D. S 型细菌的 DNA 能抵抗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发疾病 3. 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后,测得上清液的放射性 占 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 90%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 A. 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小赳存话 肺炎取球菌 - 小亂患擒致死 2 B. 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3 32 D. P 标记

3、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4. 如图是某种高等植物的病原体的遗传过程实验,实验表明这种病原体 A. 寄生于细胞内,通过 RNA 遗传 B. 寄生于细胞间,通过蛋白质遗传 C. 寄生于细胞内,通过蛋白质遗传 D. 寄生于细胞间,通过 RNA 遗传 5. (2017 合肥一中月考)下列叙述不能说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 A. T2噬菌体的 DNAS入大肠杆菌细胞后能合成 T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 B. 外源 DNA 导入受体细胞后并整合到染色体上,随受体细胞稳定遗传 C. 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与霍氏车前草病毒的蛋白质重建而成的新病毒能感染烟草并增殖出完 整的烟草花叶病毒 D.

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和活的R 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 最终能分离出活的 S 型细菌 6. 在 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有三次过滤 (1) 过滤用蒸馏水稀释过的鸡血细胞液 (2) 过滤含黏稠物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14 mol/L 的 NaCI 溶液 过滤溶解有 DNA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2 mol/L 的 NaCl 溶液 以上三次过滤分别为了获得 ( ) A. 含核物质的滤液、纱布上的黏稠物、含 DNA 的滤液 B. 含核物质的滤液、滤液中 DNA 黏稠物、含 DNA 滤液 C. 含核物质的滤液、滤液中 DNA 黏稠物、纱布上的 DNA D. 含较纯 DNA

5、 滤液、纱布上黏稠物、含 DNA 滤液 3 7. 用 T4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感染后 2、4、6、8、10 min 时向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 H 枚射性R NA-DNA时百分比艸 4 -尿嘧啶,培养适宜时间后,粉碎大肠杆菌分离得到 RNA 并分别与热变性后的含 T4噬菌体 的 DNA 单链组、含大肠杆菌的 DNA 单链组混合杂交,检测两组的放射性强度并把结果绘制成 曲线,两组杂交后的结果分别对应的曲线是 ( ) A. b、a B.c 、d C.d 、c D.a 、b 8. 下列操作中对 DNA 提取量影响较小的是( ) A. 使鸡血细胞在蒸馏水中充分破裂,释放出 DNA 等物质 B. 搅拌时

6、,要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动 C. 在析出 DNA 黏稠物时,要缓缓加蒸馏水,直至溶液中黏稠物不再增多 D. 在酒精沉淀 DNA 寸,要使用冷酒精,甚至再将混合液放入冰箱中冷却5 9. 下图为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和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T 2噬菌体的化学成分是 _ ,用放射性32P 标记的是 T2噬菌体的 (2) 要获得32P 标记的噬菌体,必须用含 32P 的大肠杆菌培养,而不能用含 32P 的培养基培养, 原因是 _ 。 (3) 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 _ ,离心后放射 性较高的是 _ (填“上清液”或“沉淀物”)。 4 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上清液中放

7、射性增强,最可能的原因是 (5)赫尔希和蔡斯还设计了一组实验,请简述对照实验设计 _ 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_ 。 氢一上清液 寫一沉淀物 离心后 6 答案精析 1. D 格里菲思根据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的转化实验,提出 S 型细菌中存在一种转化因子 的假说;艾弗里用化学方法将 S 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开,分别进行实验,证明了起转化作用 的物质是 S 型细菌的DNA 只有少数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 2. D 与 R 型细菌混合前必须将 S 型细菌慢慢冷却,以防止高温杀死 R 型细菌,A 项正确;S 型细菌的 DNA 进入 R 型细菌,使 R 型细菌有毒性,实际上就是外源基因进入受体整合到受

8、体 DNA 上并得以表达,属于基因重组, B 项正确;该转化实验不能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C 项正 确;由于 S 型细菌有荚膜(荚膜属于多糖,不是 DNA),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 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迅速增殖、扩散,弓I起机体发生疾病, D 项错误。 3. C 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核酸,核酸在侵染过程中进入大肠杆菌, 所以理论上放射性应该 全部在沉淀物中。但由于噬菌体的侵染过程并非都是同步的,有的噬菌体在大肠杆菌中增殖 后使得细菌裂解,从而将其中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释放出来;或有的噬菌体还没有侵入大肠 杆菌,经过搅拌和离心之后出现在上清液中。 4. A 从图示可看出

9、,用 RNA 接种在叶片上,叶片出现了病斑;而用蛋白质外壳接种到叶片 上,叶片上没有病斑;所以该病原体是通过 RNA 遗传的。 5. D T2噬菌体的 DNA 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后能复制并指导合成 T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并能指导蛋白质合成, A 项正确;通过基因工程,将外源 DNA 导入受体细胞后 并整合到染色体上,随受体细胞稳定遗传,从而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 B 项正确;由于新病 毒的遗传物质是烟草花叶病毒的 RNA 故感染后增殖出的新病毒为烟草花叶病毒, C 项正确; 以肺炎双球菌为实验材料进行的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证明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 化因子,使

10、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D 项错误。 6. A 过滤用蒸馏水稀释过的鸡血细胞液应取滤液 (其内含 DNA);过滤含黏稠物的物质的量 浓度为0.14 mol/L 的 NaCI溶液应取黏稠物(因其内含析出的 DNA); DNA 易溶于物质的量浓度 为 2 mol/L 的 NaCl 溶液,故过滤该溶液时应取滤液 (其内溶有 DNA)。 7. D 大肠杆菌感染后,其内 T4噬菌体的 DNA 上基因表达强烈,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粉 碎大肠杆菌分离得到的 RNA 中放射性越强;而大肠杆菌的基因表达反而会越来越弱,因此时 间越长,T4噬菌体的 RNA 的放射性相对大肠杆菌的 RNA 的放射性越强。因

11、此两组杂交后的结 果,T4噬菌体中杂交带放射性比例逐渐上升到饱和对应曲线 a;大肠杆菌中杂交带放射性比 例呈下降趋势,对应曲线 b。 8. B 搅拌时沿一个方向是为了防止 DNA 被破坏。 9. (1) 蛋白质和 DNA DNA (2) 噬菌体是细菌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 (其 他答案合理亦可)(3)使细菌表面的 T2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沉淀物 (4)培养时间过长, 7 增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5)用35S 标记的 T2噬菌体重复上述实验 上清 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解析 T 2噬菌体由蛋白质外壳和 DNA 组成,其中有 P 元素的是 DNA (2)噬菌体是细菌病 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所以不能用含 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必须用 含32P 的大肠杆菌培养。(3)实验过程中,通过搅拌可以使细菌表面的 T2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 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