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管理手册1_第1页
计量管理手册1_第2页
计量管理手册1_第3页
计量管理手册1_第4页
计量管理手册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QG/HLD XXXX公司企业标准 QG/HLD05.01测量管理体系文件计 量 手 册依据GB/T190222003标准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编制版 本 号: A.0 受控状态: 分 发 号: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2008年8月2日发布 2008年8月20日实施 XXXX公司 发布目 录发布令 授权令 公司概况 1.范围 2.引用标准 3.定义 4.测量管理体系 4.1总要求 4.2控制要求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5.2以顾客为关注要焦点 5.3质量目标 5.4管理评审 6. 资源管理 6.1人力资源 6.2信息资源 6.3物质资源 6.4外部供方 7. 计

2、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 7.1计量确认 7.2测量过程 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8.测量管理体系的分析和改进 8.1总则 8.2审核和监视 8.3不合格控制 8.4改进 9.相关文件 10.相关记录 附录: 计量手册更改记录 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框图 计量职能分配表 XXXX公司企业标准测量管理体系文件计量手册(A0版) QG/HLD05.01发 布 令为了加强公司计量工作,提高公司计量检测水平,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公司依据GB/T 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组织编制了计量手册。该手册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

3、公司的实际情况,并能保证公司计量检测水平,现正式批准发布,从2008年06月01日起实施。本计量手册是公司法规性文件,是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依据,也是涉及计量相关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要求,体现了公司对计量工作的重视。为此,自本手册实施之日起,要求相关人员必须充分理解并贯彻执行本公司的计量方针,严格按照计量手册的要求落实具体责任,开展计量管理活动。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以证实公司有能力稳定地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达到增强顾客满意的目的。特此发布!总 经 理:2008年6月1日授 权 令为了加强公司计量工作,提高公司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水平,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保证,保证产品质量,现授权张增贵

4、同志为我公司的计量负责人及计量机构总负责人,并授予以下职责和权限:a)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b)负责向总经理报告测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改进的需求;c)负责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计量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确保在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d)就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审核等相关事宜,负责对外沟通与联络;e)负责测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确保形成完善机制,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f)负责审核测量管理体系计量手册、程序文件及管理性文件;负责测量管理体系技术文件的批准、发布;g)负责改善和提高公司整体计量检测水平。h) 实施测量改进,批准有关部门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验证其效果;i)

5、 组织评审重要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特此授权!总 经 理:2008年6月1日公 司 概 况XXXX公司是一家集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生产机械刀片的生产厂家。公司位于马鞍山市博望经济开发区内,毗邻314省道,地处江浙皖三角地带,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26公里,离芜湖长江大桥40分钟的路程,交通便利。本公司是专业生产机械刀片、模具、轧辊、导位的中型企业,以生产各类圆刀为主导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型钢厂、造纸、塑料、冶金、化工、橡胶轮胎厂以及各种包装行业。公司主要产品有:冷、热扎剪切刀具、皮革刀片、切纸刀片、薄刀、平圆刀片等系列产品。公司生产的各种高合金、高精度的纵剪机、分条机系列刀片闻名全国

6、,部分产品随机床配套远销到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地区。公司拥有包括加工中心在内的各类生产设备300多台。其中大中型设备有日本发拉克和德国西门子加工中心各一台,三吨空气锤一台,齐齐哈尔CM1350立车一台,CTS-23高精度探伤仪一台,6米龙门刨和4米单臂刨一台,上海外圆磨四台等。公司在职员工三百多人,其中高级工程师五名,高级技师十名,其他中级职称的技术人员26人,工厂占地总面积3.96万平方米。多年以来,公司以“制造优质产品,创立自己品牌,秉承持续改进,增强客户满意”为宗旨。以诚信为本,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善的售后服务,创立了用户满意的企业形象,赢得了

7、客户的信赖和支持。地 址:邮 编:电 话: 传 真:网 址:E - mail: 1 范围1.1总 则1.1.1本计量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依据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编写。1.1.2本手册向顾客及有关方面证实本公司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1.1.3通过体系的有效运作,包括对体系持续改进以及保证满足顾客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1.1.4第二方、第三方对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实施审核时,以及公司内部进行内审时,均遵循此手册。1.2应用本计量手册适用于本公司刃模

8、具等产品计量检测实现的全过程管理;也适用于第二方或第三方对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计量保证能力的审查。2 引用标准2.1 GB/T 19022-2003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2.2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2.3 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2.4 JJF 1112-2003 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2.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6 上述标准、法律法规等均为测量管理体系“文件控制”中应控制的内容。为确保其有效性,公司办公室应负责跟踪其修订状况,及时更新以获得有效版本。3 定义本手册应用上述标准中给出的下述术语及定义。3.1测量

9、管理体系为确保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计量要求而必需的一组相关的或相互作用的与计量法制、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有关的要素。公司为了确保测量管理体系工作的开展,特制定了计量手册。3.2组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3.3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3.4测量管理体系为完成计量确认并持续控制测量过程所必需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3.5测量过程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3.6测量设备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需的资料的总称。3.7计量为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3.8计量特性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可区分的特性。注:1.测量设备通常有若干个计量特性。2.

10、计量特性可作为校准的对象。3.9计量确认为确保测量设备处于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3.10计量保证用于保证计量可靠和适当的测量准确度的全部规范、技术手段及必要的各种运作。3.11计量职能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行政和技术职能。4 测量管理体系4.1总要求4.1.1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符合计量法及相关的法律和规章规定的要求,并由最高管理者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策划,根据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标准及JJF1112-2003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规范和计量法规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立、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4.1.3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4.1

11、.3.1覆盖的产品:刃模具4.1.3.2覆盖的部门:见附录一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框图4.1.3.3覆盖的过程:包括产品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能源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所有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过程和关键、特殊的测量过程及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系分析和改进三个支持性过程。4.1.4质量方针和目标 4.1.4.1质量方针公司质量方针是:制造优质产品,创立自己品牌,秉承持续改进,增强客户满意。 4.1.4.2质量目标 公司的质量目标是:顾客满意度不小于80%;强制检定测量设备周期受检率100%;非强制检定测量设备周期受检率不小于90%。4.2控制要求4.2.1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应确保纳入体系的测量

12、设备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4.2.2体系的策划和控制应考虑风险和后果,在确定体系范围时应考虑不符合计量要求带来的风险和后果。4.2.3计量法制要求4.2.3.1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4.2.3.2公司从事下列活动,应该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a) 制发公文、统计报表;b) 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c) 制定标准、规范、规程、技术文件;d) 出具检定、校准、检验、测量数据;e) 国家规定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4.2.3.3从事计量检定/校准的人员应持有相应的有效证件。4.2.3.4公司用于检定/校准

13、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应经相关的计量行政部门按JF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要求考核合格后投入使用。4.2.3.5公司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和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应按规定要求实施强制检定。4.2.4检测能力本公司检测能力满足质量管理对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环境管理对环境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对职业健康安全的监视和测量的要求;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等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要求。4.2.5检测水平本公司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和设备以满足生产、经营和管理对计量检测的要求。5 管理职责5.1计量职能5.1.1职责分配5.1.1.1最高管理者应设置计量职能部门

14、,任命计量职能管理者,确保本公司有关部门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得到规定和沟通。5.1.1.2技术部是计量检测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订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各部门及其有关人员的职责、权限。5.1.1.3技术部负责组织制订公司的计量职能,经计量负责人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发布,技术部负责组织实施。5.1.1.4本公司依据测量管理体系运行的需要,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建立了计量组织机构,编制“ XXXX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框图”(附录一),并按照GB/T19022-2003标准要求,规定了相关部门的计量职能,详见“计量职能分配表”(附录二)。5.1.2各部门及有关人员的

15、计量职责规定:5.1.2.1总经理职责a负责规定各部门负责人的职责和权限及其相互关系得到沟通。b负责设立公司组织机构。c为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保持提供必要的资源。d制定本公司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批准和发布计量手册、程序文件及集团所有管理性文件。e组织召开重要的计量会议,做出重大决策。f负责主持管理评审,批准评审报告并做出决策。5.1.2.2计量负责人职责 a确保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b负责向总经理报告测量管理体系的业绩和改进的需求;c负责向组织传达满足顾客和计量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确保在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d负责与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e负责

16、内部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确保形成完善机制,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f负责审核测量管理体系计量手册、程序文件及管理性文件;g负责测量管理体系技术文件的批准、发布。h实施测量改进,批准有关部门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验证其效果。i组织评审重要的不合格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5.1.2.3公司企管办职责a 负责对测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建立、实施、保持、完善的全过程的管理控制。b 负责测量管理体系文件中管理性文件的日常管理,包括文件的统一编号、组织编制、修订、评审、报批、发放、更改、归档、借阅、复制、回收、销毁等全过程的控制。c 负责本公司在建立、运行和保持测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有关宣传、后勤、服务工作。d 负责编制

17、管理评审计划,并组织实施和跟踪。f负责提供和管理全公司计量和测量人力资源,负责识别计量和测量人力资源的需求和配备安排。g 负责制定本公司各类与测量有关人员培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h 负责对人员培训有效性的考评,负责全员计量意识的教育,并进行考核。i j 负责组织制定各类人员职责及其能力要求。5.1.2.4技术部计量职责a负责公司计量工作的归口管理,组织计量职能的协调、实施并监督检查。b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计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负责有效地贯彻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贯彻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实施持续改进。d对不合格测量结果要负责标识、记录、评价和隔离,并按规定进行处置。e负责对测量设备申

18、购工作,负责测量设备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的归口管理。f负责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归口管理,负责测量管理体系的分析改进的策划,测量设备和专用工装的验收、控制、标识和维护,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可靠。负责对测量设备降级申请进行审核。g组织内部体系审核,确保形成自我完善机制,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h负责对不合格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控制、评审和处置一般和轻微的不合格。负责纠正和预防措施的验证,组织实施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控制的改进。i负责归口管理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控制的记录。j负责测量过程统计技术应用和数据分析的归口管理,加强数据分析,推广统计技术成果的应用。k负责组织测量和校准外包过程的管理和控制。l负责测量设

19、备的计量确认过程的策划和实施,归口管理检验过程和计量确认过程的控制。n负责保证测量设备的量值溯源。并负责组织实施测量过程中的标识及管理。m负责对在用测量和监视设备状态进行标识。u参加不合格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评审,。v负责自制工卡量具以及测量软件、测量设备的文件和资料的提供。w负责归口管理公司计量校准的技术工作。x负责提出测量过程的测量要求及计量要求。5.1.2.5安全生产部职责a增强计量观念,法制观念,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测量任务。b加强对测量设备、工卡量具、软件监视装置的正确使用和保养。c认真做好测量过程中有关记录,保证记录的完整性、准确性。 d教育车间班组员工严格执行各项测量标准、规范、

20、严格纪律,认真执行三检(自检、互检、专检)制度。e做好在用测量设备的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做好测量设备状态标识管理。f负责重要测量过程控制的实施,收集、汇总、分析相关数据。g负责实施测量设备维修和保养工作。5.1.2.6销售部职责a归口管理与顾客有关的过程,负责市场调查、收集顾客意见,建立顾客档案,及时处理顾客来函、来电、来访提供服务报告,做好测量信息工作,负责与顾客沟通。做好顾客满意度测量,为评价体系业绩提供依据。b必要时,负责组织和协调测量结果是否符合顾客要求的评审工作。c负责向顾客联络和沟通,负责将顾客要求传递到相关部门,处理售后服务工作,协助有关职能部门解决顾客提出的有关测量问题。d负责

21、协助市场管理部进行顾客满意度的调查。5.1.2.7计量检测人员职责4.15.1正确使用测量设备,严格按相关测量设备操作规程进行操作;4.15.2按相关检定/校准规范进行检定/校准工作,保持记录,并对检测结果负责;4.15.3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反馈;4.15.4配合其他部门做好量值溯源工作。5.1.2.8兼职计量管理员职责4.16.1掌握计量管理和专业技术知识,熟悉本岗位的测量体系文件,严格按国家计量法律、法规要求,搞好计量工作。4.16.6负责本部门内重要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收集、统计,提出控制界限。4.16.4负责生产加工或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测量过程的标识、隔离。负责协助专职

22、计量管理员对不合格测量设备的标识、隔离。4.16.3负责协助专职计量管理员组织测量标准、测量设备、专用量具、检验用工装的送检校准和验证工作。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5.2.1树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本公司建立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销售业务部负责收集顾客的测量要求,并反馈至技术部。技术部负责将顾客要求转化为测量要求,并将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为顾客的测量要求转化配备必要的资源。5.2.2顾客分为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外部顾客:主要是指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产品的最终用户。内部顾客:测量设备的使用者。5.2.2.1明示的顾客要求包括:合同、技术文件、图纸、标准或技术规范所规定的

23、要求。5.2.2.2潜在的顾客要求包括:已知的预期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规要求或由于顾客认识所限,应该提出而未提出的要求。5.2.3技术部在测量设备配备能力和配备水平及测量过程设计和控制中应确保满足顾客的测量要求,并根据顾客测量要求的变化,适时地对其进行调整和更改。5.2.4公司应保留测量设备配备、计量确认过程记录和测量过程设计、控制更改的相关记录;体系审核、评审、顾客满意等记录。以证明公司的体系满足顾客规定的测量要求。5.3质量目标5.3.1质量目标是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是评价体系有效性的重要依据。本公司的质量目标由技术部负责制订,质量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同时能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质量目标经计

24、量负责人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实施。5.3.2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目标同时也是对顾客的一种承诺,应严格控制以确保实现。5.3.3技术部按照批准有效的公司质量目标,按相关部门将质量目标进行分解,同时编制测量管理体系质量目标分解表,经计量负责人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各相关部门严格围绕本部门的质量目标开展相关工作。5.3.4围绕着质量目标,各部门应建立和完善起相关的测量、统计、分析和改善机制,定期对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作为判断测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依据之一。5.4管理评审5.4.1公司按计划的时间间隔组织对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评审,提出并确定各种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以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

25、、充分性和有效性。5.4.2计量负责人负责策划管理评审,技术部负责编制具体管理评审计划,经计量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布实施,各部门围绕计划准备本部门的相关资料信息。5.4.3总经理负责主持管理评审会议,并确保提供必要的场所、用具等资源,技术部负责做好管理评审会议过程中记录工作,参会人员对相关事宜逐项进行评审,提出体系改进建议。5.4.4管理评审通常每12个月至少一次,但当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组织机构调整,顾客投诉率高等情况时,可适当增加评审次数。5.4.5管理评审的输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b)内部审核报告; c)当前的测量过程作业和测量设备性能的符合性d)改进措施的有效

26、性; e)以往的管理评审报告; f)顾客满意度及顾客投诉、抱怨和建议; g)外部审核结果; h)测量环境条件、测量人员等存在的问题;i)有关测量管理体系改进的建议;5.4.6管理评审的输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管理评审报告;b)测量管理体系及测量过程的改进:包括体系文件修改、组织机构的调整、测量设备的改进、测量过程能力的提高、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等。c)配备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环境资源。5.4.7技术部负责整理管理评审记录和编制管理评审报告,经计量负责人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分发至各有关部门。5.4.8管理评审所制定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相关部门应负责落实,技术部负责监督和验证。6 资源管理资源的配

27、置和管理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影响测量准确和可靠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测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满足顾客的要求,公司应配备必要的资源。6.1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建立、实施、保持、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最根本的资源。6.1.1测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的职责分配: a) 总经理应保证人力资源的配备和批准;b) 企管办是测量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订培训计划;组织培训、考核和监督管理,同时保存培训及评价培训有效性的记录;负责组织对计量人员的计量意识的教育;负责组织制定各类人员职责及其能力要求。c) 计量校准人员应经培训上岗;计量检定人员应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6.1.2人员的职责

28、 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有关人员包括: a)总经理; b)测量设备的采购、保管、调整、修理的人员; c)技术部和技术部所有人员; d) 生产部检测、试验、校准人员; e) 从事校准或检定的人员; f) 测量管理体系内审人员; g)批准签发测试和校准报告、证书的人员。 对上述人员的职责,由计量负责人策划规定,由企管办组织编制从事测量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描述,对他们在测量管理体系中职责进行具体规定。6.1.3能力和培训 测量管理体系的相关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能力,以满足公司测量管理的需要,本公司由企管办组织编制从事测量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描述,确定人员能力要求,并对测量管理体系人员定期进行测评评价,以确保担任

29、相关测量工作的人员是能够胜任的。 公司同时根据岗位的需求创造必要的条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相关人员的计量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a)企管办负责编制年度培训计划,以内训、委外培训等形式组织对测量管理体系人员进行培训;b)对培训的效果,应通过面试、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以验证培训的有效性;c)保持培训计划、培训记录、验证记录等相关记录,并作为改进培训效果的依据;d)通过提供培训或采取其它措施,使员工认识到所从事的活动或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公司的质量目标做出贡献;6.2信息资源6.2.1程序6.2.1.1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a)计量手册;b)程序文件;c)作业指导

30、书及相关外来文件;d)记录。6.2.1.2为确保体系文件的有效性、适宜性,文件应始终处于受控状态。6.2.1.3文件审批的职责权限:a)总经理负责批准计量手册和管理性程序文件;b)计量负责人负责批准技术规范、检定规程等技术性文件,审核计量手册和管理性程序文件;c)公司办公室负责计量手册和管理性程序文件的组织编写、发放、修改、归档等相关事宜;d)技术部负责技术规范、检定标准等技术性计量程序文件的编写、发放、修改、归档等相关事宜;e)技术部同时应对各使用部门编制的记录格式进行审核确认,并对其使用、保存、归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6.2.1.4文件发布前应经授权人批准,以确保文件规定的要求是充分的,规

31、定的措施、方法和步骤是适宜的。6.2.1.5文件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文件不适用需要补充或修改时允许进行更改,但必须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6.2.1.6文件经修改,在修改的文件上可采用版本号、修改状态标识,防止误用,同时要回收旧文件并做相应处置,确保测量管理体系内有关的部门和场所,使用的是现行有效的版本文件。6.2.2软件6.2.2.1软件包括用于自动控制的软件和用于测量结果计算的软件,软件应作为资源管理,应经识别和受控,以确保满足预期使用要求。6.2.2.2技术部负责组织对软件进行维护和测试工作。6.2.2.3由厂家提供的商业软件可认为是充分有效的,不需要进行测试,若存在对软件进行修改和调整,需进

32、行确认。6.2.2.4软件测试的方法包括:a)病毒检查;b)用户算法程序检查;c)与测量结果比对或验证。6.2.2.5软件资料应妥善保管,必要时应备份存档。6.2.3记录6.2.3.1记录是为顾客提供证明满足要求的结果性文件,对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所有记录应进行受控管理。6.2.3.2公司办公室负责建立记录的识别、收集、检索、贮存、保护、和处置的程序,并负责拟定管理性记录的保存期限,报计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技术性记录的保存期限由技术部制定,报技术总监批准后实施。6.2.3.3技术部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对测量过程中产生记录的填写情况进行控制和管理,监督相关部门的归档工作。6.2.3.4各有关部门负责各自

33、主管过程形成的记录的控制和管理,并向有关部门传递所需的记录。6.2.3.3测量管理体系记录包括:a)测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记录:管理评审记录、内审记录、顾客投诉及处理记录、供方评价记录、人员培训及能力评价记录、文件受控过程记录等。b)测量设备与计量特性记录:测量设备台帐(规格型号、允许误差、量程、稳定性、分辨力、灵敏性等)、测量设备计量检定、校准、验证与维护修理记录;测量设备的使用环境条件记录。c)测量过程记录:测量过程及控制的完整描述、测量结果及测量不确定度评定记录;检验、试验记录等。6.2.4标识6.2.4.1为防止未经授权使用,公司应对体系内所有测量设备、文件、记录及特殊的测量过程进行标识,

34、以便有效识别。6.2.4.2技术部负责对测量设备确认状态和特殊测量过程进行标识,公司办公室和技术部负责对测量管理体系文件状态进行标识。6.2.4.3测量设备确认状态标识:a)合格标识:使用于经检定、校准确认合格的测量设备,采用绿色。b)停用不合格标识:适用于不合格测量设备或适用于暂时不用的测量设备,采用红色。c)准用标识:适用于多功能、多量程测量设备,某些功能或量程功能丧失,而经校准其他功能或量程仍能满足预期使用要求,采用蓝色。d)报废标识:已报废的测量设备,采用紫红色。6.2.4.4文件、记录标识:应有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文件状态标识。6.2.4.5测量过程标识:测量过程应予以标识,以区别

35、重要的、关键的、特殊的测量过程。对采用统计控制的关键、特殊测量过程,还应进行如下标识:a)在受控限内;b)处于受控临界状态;c)失控状态。6.3物质资源6.3.1测量设备6.3.1.1本公司纳入体系管理的测量设备是指用于测量、试验和检验的设备;用于证明溯源性的测量标准及进行测量用的辅助设备;专用试验设备和计算机软件;用于监视和记录影响量的测量设备。6.3.1.2对纳入体系的测量设备应进行从申购到报废处理全过程控制,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6.3.1.3技术部是测量设备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建立测量设备台帐,审核各使用部门申报的测量设备申请,组织评审、编制购置计划,及测量设备验收、贮存、发放等。物

36、资采购部负责测量设备采购。6.3.1.4测量设备确认前应处于有效校准状态,并在受控环境中使用,确保测量结果有效。6.3.1.5公司应建立关于测量设备接受、处置、搬运、贮存和发放的管理程序确保测量设备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6.3.2环境6.3.2.1为确保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应为测量设备的使用提供满足要求的环境条件。6.3.2.2总经理提供必要的资源,以保证环境条件满足规定的要求,6.3.2.3技术部根据有关规范提出测量过程的环境条件,并负责监督相关部门改善和保持所要求的环境条件。6.3.2.4测量过程的实施部门和测量设备的使用部门应对环境条件进行监视和记录,对偏离环境要求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

37、确保测量工作在符合的环境条件下进行。6.4外部供方6.4.1为确保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规定的要求,对外供方应进行有效控制和评价。6.4.2公司办公室、技术部和技术部负责协助物资采购部实施对提供产品、服务的外供方的选择、监视和评价。6.4.3外供方提供的产品包括:a)测量设备及辅助装置;b) 计算机软件及专用测量软件;c) 理化分析设备和标准物质;d)环境监测和过程控制用的监控设备。6.4.4外供方提供的服务包括:a)提供测量设备的检定、校准;b)提供测量设备修理、调试、安装;c)提供体系人员培训。6.4.5相关部门应按外供方控制程序选择,监视和评价外供方,并保存评价记录。7 计量

38、确认和测量过程实现7.1计量确认7.1.1总则7.1.1.1一个完整的确认过程应包括:a)测量设备进行有效的校准;b)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c)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与规定的计量要求相比较而进行的验证;d)完成所要求的封印和标识。7.1.1.2技术部是实施计量确认的职能部门,每年制定本公司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计划,使公司所有的测量设备都经确认,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确认计划报请公司计量负责人审核批准。7.1.1.3计量确认人员按已批准的测量设备确认计划,实施确认,做好确认记录并完成所要求的封印和标识。7.1.1.4技术部应确保测量设备的操作者能得到与测量设备确

39、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的限制和特殊要求。7.1.2计量确认间隔7.1.2.1计量确认间隔的确定应符合下述原则a)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b)充分注意历史的数据和先进的知识的技术;c)经济合理;d)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7.1.2.2技术部每年制定确认计划时,应同时确定确认间隔,经部门经理审核后交计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7.1.2.3每次对不合格测量设备进行维修、调整或修改时,技术部应对其确认间隔进行评审,必要时进行调整,经计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以确保持续符合规定的计量要求。7.1.3测量设备的调整7.1.3.1在经确认的测量设备上,对影响其性能的调整装置,应进行封印或其他保护措施,以防止

40、未授权人对测量设备进行改动而影响其计量性能。7.1.3.2封印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实施应保证一旦改变将会被发现。7.1.3.3测量设备封印的方法及材料由技术部作出详细规定。7.1.3.4封印或其他保护措施由计量校准或计量确认人员实施,任何其他人员不得破坏封印或其他保护措施的完整性,当封印或保护装置被发现损坏、破损、转移或丢失时,技术部立即采取处置措施,防止误用。7.1.4计量确认过程记录7.1.4.1技术部应保持确认过程记录,以证明每台测量设备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7.1.4.2记录的种类可为手写的、打印的或缩微胶卷,也可以是电磁记忆装置或其他数据媒体。7.1.4.3计量确认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

41、通常有:a)设备制造者的表述和唯一性标识、型号、系列号等;b)完成计量确认的日期;c)计量确认结果;d)规定的计量确认间隔;e)计量确认程序的标识;f)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g)相关的环境条件和必要的修正说明;h)设备校准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i)维护的情况,如调整、维修和修改等;j)使用限制;k)执行计量确认的人员标识;l)对信息记录正确性负责人员标识;m)校准证书和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唯一性标识(编号);n)校准结果的溯源性证据;o)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p)调整、修改或维修后的校准结果以及要求时的调整、修理或修改前的校准结果。7.1.4.4计量职能应确保只有授权的人员才允许形成、修改、出具和

42、删除记录。7.1.4.5记录的其他规定,保持和维护按记录控制程序执行。7.2测量过程7.2.1总则7.2.1.1技术部应对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策划、确认、实施并形成文件加以控制。7.2.1.2在策划、设计、确认、实施测量过程中应注意下述影响量的影响:a)人员;b)设施和环境条件;c)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的确认;d)测量设备;e)测量的溯源性;f)抽样;g)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置;7.2.1.3测量过程的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一个完整的测量过程规范应包括如下内容:a)测量参数及允许的测量不确定度;b)所有有关测量设备的标识;c)测量频次;d)测量程序;e)测量

43、软件;f)使用条件;g)操作者能力;h)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他因素。7.2.2测量过程设计7.2.2.1确定计量要求a)对于一些标准中不仅规定了对产品的要求,而且还规定了如何评定该要求的试验方法以及对试验方法的准确度范围,这时,可将准确度范围直接转化为计量要求。b)对于某些法规中规定了测量设备准确度等级或允许极限误差的,这些也可视为已转化为计量要求,这时,可将准确度等级或允许极限误差直接转化为计量要求。c)与产品有关的顾客要求由技术部转化为测量要求。d)与安全、环保有关的测量要求由总务后勤部提出。e)与经营管理有关的测量要求由物资采购部提出。f)与能源有关的测量要求由动力设备部提出。g)技术

44、部负责将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7.2.2.2技术部在上述有关部门的参与下组织策划、设计并确认测量过程,确保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并形成测量过程及控制的完整规范文件。7.2.2.3在确定测量过程的控制方法时,应使花费在控制上的力量与测量对本公司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的重要性相匹配,本公司采用下述三种控制方法:a)对非关键、简单测量过程,采用低级别的控制:即对测量设备实行定期确认。b)对复杂的测量系统和重要的测量过程,应加强控制,增加巡回检查、监视并做好记录。c)对关键、特殊的测量过程,建立核查标准,采用统计控制方法,对测量过程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能迅速检测出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技术部应对上述

45、三种控制的适用场所作出明确规定,并形成文件。7.2.3测量过程的实现7.2.3.1测量过程应在设计的受控条件下实现,以满足计量要求,受控条件包括:a)使用经确认的设备;b)应用经确认有效的测量程序;c)可获得所要求的信息资源;d)保持要求的环境条件;e)使用具备能力的人员;f)合适的结果报告方式;g)按规定实施监视。7.2.3.2测量过程使用部门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做好各种记录。7.2.3.3技术部应做好测量过程实现控制的监督工作,分析、协调解决测量过程实现的问题。7.2.4测量过程的记录7.2.4.1技术部应保存记录,以证明测量过程满足计量要求。记录内容包括:a)实施测量过程的完整表述,包括

46、所用的全部要素(如操作者、测量设备或核查标准)和相关的操作条件;b)从测量过程控制获得的有关数据,包括有关测量不确定度信息;c)根据测量过程控制数据的结果而采取的措施;d)进行每个测量过程活动的日期;e)有关验证文件的标识;f)负责提供记录信息的人员标识;g)人员的能力(要求的和实际具备的)。7.2.4.2测量过程实施单位应做好测量过程记录。7.2.4.3记录方面的其他要求按记录控制程序执行。7.3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7.3.1测量不确定度7.3.1.1本公司开展测量设备校准工作,在建立标准时,应进行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确保能满足校准的要求。7.3.1.2对作为关键、特殊控制的测量过程,应进行测

47、量不确定度评定,其评定方法按JJF1059-1999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7.3.1.3技术部应逐步扩大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范围,以确保每个测量过程都能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7.3.1.4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应保持记录,测量不确定的分析应在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确认有效前完成,对已知的测量变化的来源应形成文件。7.3.1.5对于类似型式的测量过程,应注意参照,比对已被分析、评定不确定度的结果;型式、要求条件完全相同的也可以直接引用。7.3.2溯源性7.3.2.1技术部应制定测量设备的计量检定/校准确认计划,并予以实施,确保所有的测量结果都能溯源到SI单位。7.3.2.2在制定计量确认计划及实施时应遵循下

48、述原则:a)对于强检的测量设备,按期送指定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或授权技术机构检定;b)对非强检而使用外部检定/校准服务时,应使用能够证明资格、能力和溯源性满足要求的实验室以保证测量的溯源性;c)对于自行校准的测量设备其标准应使用社会公用标准进行检定/校准,以保证量值的溯源性;d)实施自行校准时,应制定自校规范,自编的自校规范经技术部经理审核,计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7.3.2.3技术部保存提供外来服务的检定/校准证书,报告、资格证明等,以证明其溯源性。7.3.2.4对于自校对比、重复性测量也应保存完整的记录。8测量管理体系的分析和改进8.1总则8.1.1技术部应对建立的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监视,分析和

49、必要的改进,以:a)证实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的符合性;b)确保测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c)持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8.1.2测量管理体系监视、分析的对象为:a)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过程;b)特殊和关键测量过程;c)外部和内部顾客对其满足计量要求的满意程度;d)测量管理体系运行和实施的情况;e)测量管理体系实现目标的程度。8.2审核和监视8.2.1总则 技术部和公司办公室利用下列方法和手段,对体系进行监视、分析,确定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8.2.1.1顾客满意度信息的调查和收集;8.2.1.2管理体系日常的监督抽查;8.2.1.3管理体系定期的内部审核;8.2.1.4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8.2.1.5收集汇总的各类测量数据的统计技术分析。8.2.2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