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企关系看内控治理_第1页
从银企关系看内控治理_第2页
从银企关系看内控治理_第3页
从银企关系看内控治理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银企关系看内控治理 企业远远没有最大限度地通过内部控制监督过程来整合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目 标,企业的内部控制过程将伴随银行商业化进程体现出不同的含义。 我国商业银行由政府型到企业型转变,其商业 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由于 国家对金融业长期的过度管制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 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管理是银行商业化进程和企业长期 发展的前提,建立长期的良性互动关系不但能保证企业融资渠道的畅通,对企 业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从财政附庸到商业化 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在中国整个金融体系中, 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据了中国 全部金融资产的 80%80%以上。中国

2、银行业近十年来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商业化,国 家在宏观上为银行商业化经营创造市场环境,包括法制建设、业务范围划分、 金融市场建立,以及部分允许使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等;在银行业层面,商业 银行为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进行的变革,包括增加业务品种和服务对象,引入 新的电子技术手段、尝试进行市场营销、引入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概念,以及与 之对应的组织变革。中国的银行业从中国人民银行独家经营,股份制银行的建 立到今天由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共同组成的银行体系,经过十多 年的改革,己基本摆脱了作为国家财政附庸的地位。理论上讲中国商业银行的 运行和决策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其市场表现也更加商业化。 观察银行商业化

3、的改革历程可以发现,国有银行改革的路线 :在保证国有金 融产权的前提下,一方面剥离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 ,一方而通过财政注资来提高 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用真实的注资代替国家信誉担保,来维持和明晰国有金 融产权,使国有银行在各方面达到国际标准,将国有银行“塑造”成真正意义上 的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化规则运作,最终实现国家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 应该清醒地看到,国家对金融业的长期过度管制以及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 了银行服务 产品的缺 乏,以 及由此引 起的银行 业盈利手 段、竞 争手段有 限,中 国银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尚有很长的路要走。这首先表现为中国经济仍是政府主 导的经济, 政府对经 济活动 的参与

4、仍 然过深、 过细,商 业银行 在进行决 策时不 银行经常产生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冲动,而这种冲动又是一种缺乏风 险约束的单方而趋利行为,最后形成了大量的投机性不良资产。当然随着商业银 行的上市,信息更加 公开将 改变商业 银行的偏 好和行为 方式,投机性将 定程度的限制。 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有了广泛共识,经济的平稳增长需要 国有金融的强力支持,政策性不良资产将是渐进式改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我们 有理由认为,迄今为止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体制外产出 (非国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体制内产出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从而在整体 上呈现出 G D PG D P

5、的快速增长。然而体制内产出的增长是离不开国有金融体系支 持的,否则体制内产出将必然出现较为明显的下滑,渐进式改革也将难以为继。 维持渐进式改革的必要性决定了国有银行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 化经营。颇遭非议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就是源于渐进改革本身,即使国家在静态 上补足了某一时刻国有银行的资本金,也很难在动态上有效抑制新生不良资产的 增加,呆、坏账无法在国有银行体制的改革中得到解决,而只能在更宏观的层次 上消化。 银企关系新范式探索 银行商业化进程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是风险意识增加,过去国有银行与国 有企业之间的挛生兄弟关系被一种完全的抵押关系所取代。在当前社会整个信 用体系缺失、可供抵押金

6、融工具缺乏、银行风险管制与量化工具不足的情况下, 这种银企关系改变了银行信贷谁都不负责的状况。但是,抵押物的若干不确定 属性同样给银行带来了种种风险,“当铺文化”的风行使银行忽略了风险管理、 资本约束、经营目标等现代商业银行的根本问题。现代商业银行理论认为 :银彳 资本是稀缺与有限的,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得以安全运作的前提 ; 行风险是必然的,银行资本的限定就是在一定意义上来覆盖银行可预期的风险; 银行资本的有限性与稀缺性也就说明了现代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张是有限的。当 前所使用的政策引发了短期赢利经营目标的盛行,导致银行企业之间关系的短 期化。 可能完全摆 脱政府的 影响。 众所周知 ,

7、市场经 济就是用 市场来 配置资源 隐含的意义 是市场配 置资源 是局效的 ,政府直 接配置资 源的低 效率是不 的,而且政 府的目标 往往也 与冏业银 行的经营 目标相背 离。商 业银行在 度上仍然是 政府筹措 资金的 工具,中 国银行业 整体上获 取利润 的驱动力 资产管理及 组织机构 远 M M、 适应冏业 化经营的 需要,国 有的金 融产权使 ,它所 言而喻 某种程 缺乏; 得国有 受到 2020 世纪 9090 年代中期,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差点儿成了中国银企关系的范式 曾经鼓噪一时。主银行制度的特征是:在向该企业贷款的多个银行中,主银行 占有最大的融资份额,并持有该企业的一定股份(法律

8、规定不得超过 5%5%), , 并且是其最大的股东之一,主银行通常向该企业派遣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并 监测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在必要时对企业的决策做出干预;企业与主银行 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的综合交易关系,当该企业经营上出现危机时,主银行会积 极组织援救。在 20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种特有的制度, 倾向于追求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永久发展,极大地支持了战后日本设备投资和出 口主导型经济的发展。这与美国银行对企业要么“众星捧月”,要么“群起而 攻之”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多年来,若没有华尔街各大银行的大力培植,就 不会有庞然大物如安然的出现。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原指望他们青睐有加的企

9、业 “投桃报李”,甚至在企业出现危机时他们空前团结地帮助安然制造错综复杂 而且具有误导性的财务结构意图力挽狂澜。当试图通过新的融资与合并拯救安 然的尝试失败后,银行家们就立刻换了一副冰冷面孔一上门逼债。最后,安然 不得不根据美国破产法第 1111 章的规定进行结构重组,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 家破产公司。 现代商业银行要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就必须形成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 以抵押物为标准的银行企业关系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在现代商 业银行体系中,银行对企业风险的识别、量化、控制与管理,并不是看即时企 业的抵押物价值如何,而是要观察企业以往与未来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要 观察企业的成长性

10、及现金流,要观察该企业行业发展的周期性及宏观经济形势 的变化等。这要求企业寻求建立长期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银行节 约交易成本,对企业长期得到资金支持也大有裨益。 银企间良性互动模式 在银行有效的风险定价机制下,传统的以抵押物为主导的信贷模式就会以 授信为主导的信贷模式所取代。这不仅有利于建立现代市场信用体系,降低企 业与银行在信贷交易过程中的风险与成本,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观念与经营 方式上的根本转变。在以授信为主导的信贷模式下,银行是根据企业发展状况 及各种财务指标和其成长性来确立银行与企业的信贷关系的。由于每一家企业 的约束条件都是不一样的,这必然决定了企业信贷成本的差异化。这种

11、差异化 的产生,不仅有于利企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不断改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 水平,也有利于国内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质大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明显下降,在构 建新型银行企业关系方面,银行必须考虑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战略关系, 变革盈利模式即加强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拓。国有企 业在“战略性重组”中形成公平竞争大环境下正常的银企风险共担机制,使激 励和约束相对称。不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都依靠市场导向,对企业的风险 管理和内部控制提出统一范例要求,在商业银行贷款及其他服务面前,他们既 不是受歧视的,但也不是享受特殊待遇的。 企业充分了解适用的金

12、融产品,低成本获得资金;利用银行的信息优势, 在银行全面开放和银行企业关系发生质变的新形势下,将内部控制职能转化为 有价值的战略工具,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新型银企关系 金融机构和与金融机构唇齿相依的企业,二者的关系管理除了需要长期的 培育和打造外,也与二者的价值取向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企业能 否顺利地、合乎规则地得到“神经中枢”一一银行的支持,往往决定着企业能 否做大、做强;同时,企业对银行的践诺程度,也决定着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持 续竞争力。由此,在风险与利益的权衡中,二者的矛盾在所难免。随着改革的 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企业的转制和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过渡的进程中,各 种新旧矛盾进一步

13、激化,关系管理演变成智慧的思考。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外 资经济成份和民营经济成份比例的不断上升,在“店大欺客”和“客大欺店” 并存中,形式上的错综复杂体现了银行和企业的市场化价值取向。 1.1. 银行信贷与企业的依存度不断的弱化。从近两年的宏观调控中可以看出, 单靠信贷货币措施,已经不能完全实现调控的目标。银行对社会金融资源控制 的力度和约束的能力在逐步的减弱,银行与投资主体、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在不断的弱化。这种发展趋势随着外资的经济成份和民营经济成份的比例不断 上升,还在继续发展。以前认为“卡住” 了银行就可以“卡住”整个企业,或 者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个思路在发生一些变化。尽管现在银行贷款

14、是企业的主 要资金来源,但是这种重要的程度在不断的减弱,这是战略关系管理要发生调 整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2.2.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化,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分配机制也越来 越市场化。在整个社会的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的供求市场上,银行和企业各自 的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在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银行一直是企业 主要的资金供应者,同时政府很多关于经济发展的意图,都是通过金融政策, 通过银行的贷款发放和收缩等体现出来。但是现在,企业选择资金的余地越来 越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资源上,跟以前有了比较大的差异。这种关 系的变化使得银行在寻找比较好的企业,和企业在选择自己需要的银行两个方 面

15、,发生了较大的调整。 3.3. 随着经济利益关系的不断明确,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地位也在不断的发生 变化,以前一边倒的地位现在逐步的趋向于越来越平等互利。在以往的情况下, 银行和企业这一对关系,企业往往是处子比较弱势的情况,现在慢慢的趋向于 越来越平等。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国有银行的改制,双方都是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所建立起来的主体,所以地位将会越来越趋于 平等。双方的行为都要按照市场的规律和有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调剂,同时 也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随着经济利益分割机制的市场化和地位的趋于平 等,双方之间的交易和往来,也越来越倾向于一种所谓的竞争性的机制,越来 越倾向?机制

16、的平等化。 考察一下中国的改革进程,企业和银行的各自定位可谓“相互缠绕”,企 业不是真正的企业;银行也不是真正的银行。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解决问题 的难度。我国加入 WTOWTO 使大范围配套的改革成为更加迫切的、无可回避的事项, 客观上促成了国有银行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良性互动的契机。明晰界定产权是 建立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和基础,但这并不能自动带来企业的有效治理和 高效率。健全的公司治理,要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利益主体之间的制度安排 与机制协调过程中形成。发生在 2020 世纪 8080 年代的一系列公司倒闭事件和此起 彼伏的银行事件、金融危机、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使人们更为深刻地 认识到内部治理的重要性。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不仅需要良好的产权 基础,还需要人们对于公司治理认识的深化以及各种利益相关者采取健全公司 治理的措施。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看,公司治理主要是在产权私有制基础上 进行的自发性发展、演变过程。而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银行和企业的内部 治理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力量,国家为推进改革,通过完善风险管理体 系,强化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的框架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