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_第1页
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_第2页
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_第3页
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_第4页
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农村师资力量现状的调查报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我国的教育 也在飞速发展。但在农村,中小学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教师缺编 严重、整体素质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 育的瓶颈。1. 教师编制不足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不够现象, 教师跨年级、 多学科代课兼 职现象十分严重, 部分学校的计算机、 英语等因缺少专业教师至今无 法正常开设。2. 整体素质不高3. 教师数量太少,教师负担及其压力较重。 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的对策师资队伍结构要培养新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既具备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的高 水平师资队伍。坚持进行中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 为了狠抓教学质量,本专

2、业建立了一系列培养和提高中青年 教师业务素质的制度和管理文件。 如加大现有人才培养力度, 鼓励青 年教师外出进修; 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聘请校内外一些德 高望重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传经授道;在青 年教师中实施导师制, 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 加快 了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长; 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我校各级教学 名师和教学效果优秀奖获得者的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些措施得力,效果显著,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他 们很好地胜任了教师岗位。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高等教育 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 高素质的教师队

3、伍以应对严峻的挑战, 农村教 育同样需要建设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对教学与教学改 革工作充满敬业精神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加大校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 和建设力度。继续抓好师资队伍的梯队和团队建设。着力抓好博士点、重 点学科、 师资队伍的梯队和团队建设, 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对青年 教师的传、帮、 带作用,把学科带头人培养接班人作为其业绩考核的 重要内容之一。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与措施1. 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 干意见(教高 20014 号)明确要求像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 重视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

4、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选拔、培养、引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种重要途径,根据发 展的需要,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坚持“点面结合”的方针,“点”上抓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引进, 落实措施, 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条 件;“面”上抓普遍素质的提高,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各 种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术修养。2. 完善保持教学骨干队伍相对稳定的机制 首先,积极在专业中推进学校以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 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 推行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 管理人员职 员制,推行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 人事管理制度。以绩效为主要考核指标,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其次,在人才吸引

5、措施方面,尽最大可能及时解决聘任人才 的学习、教学工作、科研及生活上的困难,充分发挥聘任人才教学、 科研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出成果,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第三,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坚定不移的贯彻“教学 质量一票否决制”。 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推荐和教学评优时, 对 于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优先推荐,如果不承担足够的本科教学工作, 或出现教风懈怠、有背师德的表现,将不予推荐。这样做既有鼓励, 又有约束,形成了重视本科教学的制度规范。第四,奖惩。对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实行教学、科研 奖惩制,能者上,庸者下;其效绩与职称、职务评定挂钩。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3. 建立开放式的队伍

6、建设,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通过教师资源共享,采用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专职 和兼职相结合的办法, 形成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机制, 可以实现 开放式的教师队伍建设。4. 积极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教师也同样需要终身教育,提高教学的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现行的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制度也因 其对学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要求促使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科研 水平。专业将创造、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 业务水平和稳定教师队伍。另外新课改的设计理念、 实施策略、 课程内容等都将农村教育 置于改革的边缘位置。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农村教育的诸多方面, 如经费、师资

7、、资源、观念、评价体系等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这 将会使农村教育进一步边缘化。为了使农村教育在改革中获得发展, 必须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 改变农村教师 培训方式 ;加大对农村的支教力度 ; 合理配笠教师,加强农村学校的教 育教学管理。农村教育 ;新课改; 边缘化;对策研究农村教育 (本文主要指农村基础教育 ) 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现代化 事业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 意在提升教育整体素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简称“新课改”) , 在促进我国教育整体提高的同时, 却有意无

8、意地将农村教育的发展置 于边缘性的地位。 这种现状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改变, 农村教育将在新 课改中被进一步边缘化。一农村教育处在新课改的边缘“边缘 ”是与“中心”相对的一个概念, 说某事物处在 “边缘”, 表明该事物处于发展水平低下和不被重视的状况, 而发展水平与重视 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互为因果的。 如果说在一个落后封闭的时代农 村教育边缘性还可以接受的话, 那么在今天这个较为开放的小康社会 中,农村教育边缘性仍不能得到改善便不可理解了。有学者说“新课 改背后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川。笔者对此持赞同态度,且认为严 重的不足之一是教育政策与教育主流话语“城市取向”十分严重。1 新课程设计理念的城

9、市化倾向 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正因 为如此,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仔细审视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不难发现, 此次课改过于强调与国际接轨 而忽视了与国内实际的链接。 在政治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 下,强调培养国际人才很重要, 它有利于增强我们处理国际事务的能 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 然而此次课改忽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 培养国际人才必须立足于本民族、 本国实际, 否则国际人才的培养成 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 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 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必然成为空谈。 创新素质 的培养是以全

10、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此次课程改革的诸多理 念,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及其与学科课程的整 合、课改中的专家引领等, 对于广大农村基层学校而言,多少有点像 空中楼阁。2 新课改的实施忽略农村教育现实 此次课程改革为了避免盲目性,采取“先实验后推广”的办法。 此办法对保证改革的大面积的推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为后 续的推广工作提供榜样示范、 经验支持与思想准备。 实验工作组织进 展状况对整个课程改革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到目前为 止,真正在乡村的课改实验学校寥寥无几,这与农村人口、区域面积 及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极大的反差。 很难想象在这种结构不良的实 验区

11、中总结的改革经验,能在广大农村学校推广。3 反映农村实际的教学内容偏少教材是课改的重要载体, 是广大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而教材的编写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几个省市, 教材编写专家 也来自大学及中心城市的中学特级教师, 他们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甚 少。这些致使教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教育现 实,有时甚至将农村素材改编成了城市素材。 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 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 没有一套是为农村教育编写的。 “目前, 大多数新教材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反映不够,城市化倾向明 显,严重影响新课程在这些地区的实施。” 2 另外,新课改中规定 的“社区服务”、“信息技术

12、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离农村 社会发展实际较远, “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新课改服务也不现实。 还有许多现象可以表明农村教育处在课改的边缘, 因篇幅所限不再枚 举。二、新课改使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更加突出新课改是 一项系统的社会工作,它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包括课 程决策、课程管理、教材编写、选点实验、师资培训、技术装备、资 金支持等各项工作。 在课改前,许多农村基层学校连最基本的 “双基” 教学都很难保证,而新课改则要求前述所列各项工作有突破性进展。 对广大的农村学校而言, 课程改革若组织不善, 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将 是“雪上加霜”,终会使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边缘化 现象将日趋严重。

13、1 教育经费短缺 教育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2 师资队伍不稳、质量不高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质量不高的原因是 : 一方面,大中专院校的 毕业生宁愿外出打工而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教师队伍老化。 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大量流失,一是沿着乡村、县城、城市的方向流 动 ; 二是沿着西部、 中部、东部的方向流动 ; 新课改需要大量的高素质 的教师来实践新理念、 新思想,这与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形成强烈反差。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还很不适应推进新课 程改革的要求, 不仅缺乏创新精神, 而且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教育 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3 课改资源匾乏课改顺利进行需要的资源

14、主要有两大类 : 一是课程资源,二是支持性 资源。前者经开发改造可以利用,如图书资料、乡土教材等 ; 后者是 指对课程改革起促进作用的资源,如课程专家、资金、设备等。这两 类资源对农村学校而言都是相当缺乏的。这种缺乏表现为两方面 : 一 是真缺乏,农村没有相应的资源 ; 二是假缺乏, 当地存在相应的资源, 但教育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开发意识, 未能将潜在的资源变为现实的资 源4 教育观念严重滞后 农村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 村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分数、排名、升学率依旧是农村教育的 关键词,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在农村教育中还无心顾及。陶行知在80 年前说的农村教育“

15、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的现状至今未能得 到改变。这种教育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 : 农村 教育培养的人才越多,离开农村的人才就越多,农村就越落后。 “研 究表明,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 就业( 进城、 回乡) 、谋生 ( 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 )。”5 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在农村教育中, 看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试的分数, 论分排序 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 中,也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实践能力与 创新精神就没有生存之地了。三、农村教育摆脱课改中被边缘化的对策 农村教育目前境况难以应对新课改, 但不能因噎废食

16、而对课改采取抵 制态度,那将会使农村教育永无振兴之日。 应该说课改是农村教育发 展的契机, 是农村教育奋进的战场。 现在需要尽快全方位改善农村教育现状,以增强农村学校在新课改中的行动能力。1 建立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为了确保农村课改的顺利推进与深人发展,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必须 加大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力度。 国家应划拨专项经 费用于支持农村课改, 并健全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评估机制。 进一步 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教育中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为此,必 须建立起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人体制, 因为基础 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首先是国家的

17、责任。另外,还应减少经 费流动的中间层次,以防经费在流动中被层层截留。2 改变农村教师培训方式目前的农村教师培训, 教师受训越多, 其本人的经济和教学负担 越重。具体来说, 一是教师参加培训的所有费用最后要落到教师个人 头上,使得原本待遇较低的农村教师生活更加难以维持, 从而导致教 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降低。 二是教师参加培训所落下的课程最终还是 由教师本人想方设法补上, 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从而导致教师被 动应付新课改。为了解决农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改变农村教师的培训 方式。第一,要认真落实校本培训,以提高培训的效果,降低培训成 本,解决工学矛盾。第二,要明确教师参加培训的成本分

18、担责任。国 家应拿出一定的资金培训农村教师, 只有这样, 农村教师的培训效果 才有可能得到提高。第三,要加快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尽 快实现校校通工程。 这样可以节约培训费用, 可以使教师利用更多的 域外资源为教学服务。第四,要指导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增强教 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农村存在着大量城市所不具备的课程 资源,如优美的自然环境, 纯朴的民风,具有极大教育意义的乡村故 事及民间人物等。 但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许多农村教师缺乏相应的课程 资源的开发意识与能力,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要改变这种状况,就 要让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提高其主动开发当地课程资源的意识与 能力。3 加大对农村的执教力度 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第一,农村 与城市的学校互派教师到对方的学校工作 1-2 年,帮助农村教师拓展 视野,提高教学技能与艺术水平。第二,可以在高考录取时挑选一部 分优秀贫困学生,国家给予重点资助, 为农村定向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第三,大力推行“大学生支教行动计划” ( 湖北省今年就已启动该计 划,有五百多名学生积极响应 ) ,通过提高待遇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农 村从教。4 合理配置教师目前农村学校由于生多师少, 一是实行包班教学, 二是实行超大 班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