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劝学》首句立段和中心论点等问题_第1页
关于《劝学》首句立段和中心论点等问题_第2页
关于《劝学》首句立段和中心论点等问题_第3页
关于《劝学》首句立段和中心论点等问题_第4页
关于《劝学》首句立段和中心论点等问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劝学?首句立段和中心论点等问题刘自歆?劝学?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经典篇目,编者从教学工具性和实用性出发,较为谨慎、合理的加以节选,根本上落实了教材编写的工具性目标。但是,人教版不但把开头一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独立成段,而且权威性地视其为选文的中心论点;苏教版虽然没有分段,但仍以为此句是中心论点。由此,客观上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教学负面问题,这不能不引起广阔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不能不再次深入地加以探究和完善。一、首句能否独立成段西汉末刘向首次全面系统地整理、校订荀子的著作,名?孙卿新书?。中唐杨倞第一个为之作注,省称?荀子?,后遂为通名。其后诸种注本纷出,尤其是有清一代

2、取得了超前的成果,直至清末王先谦集诸家校注之大成而撰?荀子集解?。在?荀子集解·点校说明?中有一条重要信息:“荀子各篇正文王氏已依据卢文弨校本分段。卢文弨是清初人,其?荀子笺校?中?劝学?的分段并没有把开头一句独立成段。从目前的资料推断,最早给?劝学?分段的或许是卢文弨,以后版本皆本此,并无任何人提出异疑。只是近代梁启超先生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文中涉及到?劝学?的划分:“?劝学篇?上半篇自学不可以已起至安有不闻者乎止采入?大戴礼记?,大旨言性非本善,待学而善。其要点力言假于物之义,渐积之义,以明教育效能。其下半篇那么杂论求学及应问方法。任公先生上下篇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文章旨意而划分

3、的,当然开头一句仍然没有独立成段之说。关于分段问题,朱熹在?楚辞集注·楚辞辩证?中曾就?离骚?的分段说:“凡说诗者,固当为之释放,然亦但能见其句中之训诂字义而已,至于一章之内,上下相承,首尾相应之大指,自当通全章而论之,乃得其意。就是说弄清前后脉络之次第,弄清“首尾相应之大指,方能寻得行文之用意,这种分段无疑是以结构逻辑和语义相承为原那么的。王先谦在注?劝学?篇中关于?诗经?句和“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时,也谈到分段问题,“引此诗以喻勤学也“各篇引诗亦多在篇中,不尽属一节之末,此处不当分段,今正。他的分段标准仍属语义相承和结构逻辑两端。总之,?劝学?选注本的传统分段遵循语义相承和

4、结构逻辑的原那么,使其首句不独立成段。但这并不能推论出今人不可独立设段的结论,问题是,如果让“学不可以已独立成段,能否与下文构成自足的语义场及合理的结构逻辑性?下文将结合中心论点问题,着重给予说明。二、“学不可以已是不是中心论点且不说荀子?劝学?整篇文章,也不说梁启超所谓?劝学?上篇文本,即使单就教材节选文本而言,“学不可以已也不是中心论点,理由有三:第一,倘假设“通全章而论之,题目“劝学乃处于不可替代的统领地位。“劝学是劝勉人们努力为学,换言之,人一定要努力为学。“劝学绝非等同于“论学“说学,如宋代吕陶?学论?,宋代曾巩?说学?之类的题目,虽然二者涉及的内容和角度可以有重叠的地方,但是前者作

5、者的观点、倾向极其清楚,而后者并无观点、倾向,只是话题而已。如果按照王先谦注本划分的段落,在?劝学?上篇6个自然段中,“劝学统领五个方面两大层次。1.学的重要意义第一、二段:学不可以已;博学而日参省,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2.学的方法第三段:君子善假于物。3.学的方法,重视环境第四段: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君子慎其所立。4.学的方法第五段:君子结于一也积累、坚决专一。5.学的方法第六段:积善而闻。第1个方面是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为第一大层次;第2至第5个方面是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为第二大层次。语义上下贯穿,说理绵密,结构严整,笔力雄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方面的结论

6、都是绾结于内容论说的结束处,这种结构特征,不只是说明荀子说理思路的严整性,更重要地表达他“劝学的意图重心,继承和开展了?诗经?“卒章显其志的结构特点。“荀子的精神可以成就知识,但他的目的并不在知识而在道德,因而处处直接落脚伦理道德之上,也就是说,荀子之学是德性之学、为圣之学,并以此立足于文段结尾处,使其地位凸显,掷地有声,不致于被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比喻说理掩盖。第二,“学不可以已是强调“学的重要性,在第一段中起到警戒性的引证作用。该段语义上有三个层面,“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为第一层面,用君子的话证明学是不可以停止的重要,正如朱东润先生所注“君子曰,古书中凡称引前人有价值的言论,往往以君子曰概括之,

7、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靠学才能去恶成善,“君子的教导真可谓闳识孤怀、珠玉之论,此作为“劝学论据之一,可谓扎实有力,以一胜十。其旨义几乎同下文孔子与子路对答的内容等值。孔子谓子路曰:“木受绳那么直,人受谏那么圣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之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刘向?说苑?卷三还有两例“不可以已的句式,足以旁证“学不可以已强调的是“学的重要性。“恃陋而不备,罪之大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郡,无备也夫。?诗?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

8、不代匮。言备之不可以已也。?左传·成公九年?沈玉成先生?左传译文?“备之不可以己也译成“防范不能停止。强调“备的极其重要,关乎城池丧失。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身。?孟子·告子上?“不可以已是針对前面三个“为之而发出的质问,杨伯峻先生释为:这些不是可以罢手的么?强调停止三个“为之的重要性。推而言之,“学不可以已那么谓“学之重要。五个比喻皆“以喻学那么才过其本性也生动形象地阐述“学的作用之大,构成第二个层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为第三个意义

9、层面,进一步地增加了“博学“日参省的条件,从而得出“学的重要作用在于“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三个层面上下相承,首尾相应,紧密贯穿,逐层深入。第三,从文本领实和结构逻辑上看,“学不可以已在本段中,如果强调的是“学在时间持久上的重要性,那么这五个比喻那么是强调“学在空间改变上的重要意义,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角度,根本不存在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学不可以已和第二段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共同揭示了“为什么学的语义内涵。但是,同下文已经明显疏离,因为下文是在阐述“怎么样学的问题,与“学不可以已脱离了语义关系。这两大局部在语义上岂是“学不可以已所能率领的,结构逻辑上不属于总分结构,倒是“劝学与这两大局部

10、构成总分关系。“学不可以已和题目“劝学的語义范围迥然有别,前者附属于后者。因此,“学不可以已作为中心论点醒目地独立成段,以此统领下文形成总分结构,显然是不合理的。三、教学中几处易被忽略的地方由于教材的删改和中心论点的错误定位,语文教学忽略?劝学?的整体性和荀子的原始旨意,已是在情理之中的了;但随之而来的,忽略了文本领实、结构与逻辑,以致于出现了对文本割裂性和偏狭性的解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忽略荀子之“学的目的,二是忽略比喻说理中隐蔽的本体和喻体的选择特点。先说第一方面。当前?劝学?的教学状况就是为考试而教,主要讲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句式,也涉及比喻论证,对荀子之“学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单纯的

11、知识技能表层上,至于荀子之“学的目的何在?就比较淡化,甚至置之不理了。当然,教材节选的相关论述较少,仅有两处:“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王先谦注“此言积善成德而通于神明,那么圣心于是乎备也。事实上,荀子在?劝学?篇中有多处论述到“学的目的,“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王先谦注此二句:“为学那么自化道,故神莫大焉。修身那么自无祸,故神莫长焉。为学是为了“化道,修身才无祸,福方长。“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那么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那么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为学是诵经读礼,最终做士,做圣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此处王

12、先谦注:“荀子言学,以礼为先,人无礼那么禽犊也。由此看来,“礼是荀子劝学的核心观念,主张以人为的方法“化性起伪,通过学?经?、修身,成为士、君子、圣人。司马迁以为荀子是在“推儒、墨、道法之行事兴坏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348页,?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指出“其书大旨在劝学,而其学立于修礼。这些都已经十清楚确地指出了“劝学的目的。荀子写?劝学?的背景如何呢?刘向?叙录?云:“孙卿卒不用于世,老于兰陵。疾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物双松也说:“方荀子时,学废久矣

13、,世之小有才者,率恃聪明,低视圣法,议论武统,百家鼎沸。故荀卿作书,首劝学也。荀子激于当时异端邪说横行,君子之学不倡,故劝学,劝学君子之学,学圣人之学。再说第二个方面。比喻说理是荀子?劝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仅就选文而言,就有20个,教师在教学中都能认识到比喻的特点、效果,但是,这20个比喻都是以喻体形式出之,各自的本体是被遮掩的,教学几乎没有关注,课文教学结束,以为学生理解,其实那么不然,即使理解,也是处于模糊状态,因为教参认识模糊,教者认识模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体分别是什么呢?荀子认为比喻是“谈说之术中的一种手段,比喻要符合礼仪,“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荀子·非相?,言谈说

14、之法如此,人乃信之。所以他运用的比喻都是在这种观念下而出现的。?文心雕龙·比兴?:“且何谓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要求比喻写物附意,发言切事。问题是,荀子所使用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较复杂,本体不易把握清楚。第一段五个比喻其本体可分别看作“学前状态、“学的过程和“学后效果。集束性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意义。学前状态蓝,水,木,木,金学的过程取,为,车柔,受绳,就砺学后效果青,冰,轮,直,利第二段五个比喻,其本体可分别看作“学的方式和“学后效果。学的方式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学后效果登高博见,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里要特别强调,通过比喻本体的考查,可以

15、十清楚显地看出,本段重点在于论述学习方法,即“君子善假于物也;而不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弥补自身缺乏。第三段的本体仍然分别指“学的方法和“学后效果,只是穿插了正反喻体而已,因为十清楚显,这里从略。虽然喻体非常易于把握,但关注喻体分类以及为什么这样分类的人凤毛麟角。广西黄达悦老师曾这样说过:“本文多方取譬设喻,喻体十分丰富新鲜,有天地山水、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舆马舟楫、金石珠玉等等,这些充分地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渊博的学识。这种分类几乎就是原文照抄,更没有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不过,这已是难能可贵的了。荀子所取喻体都不是随意取来,而是从不同物类中精心选择的,并且这些不同物类的喻体大

16、局部是直接落脚于道德伦理的结论上,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卒章显志,从而说明以“学改变人之本性的普遍意义,充分表达了“其用力甚勤,学问极博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治学品格及其渊远的思想襟怀。他在?王制?篇中,从“礼义的角度,把所有物类分为四种:水火自然物质,“有气而无生;草木等植物,“有生而无知;禽兽动物,“有知而无义;人类,“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如果以这四种物类对照教材?劝学?篇中所有喻体,便可发现喻体意象琳琅满目,洋洋大观,以类取譬,涵义深远。很可惜,如射干、蓬、麻,草木植物类在节选时被删除了。这些喻体要么间接暗合道德伦理,要么直接申明认知。例如,“木、金是属自然物质,其“有气而无生。所以喻体只宜暗合,弯木要墨绳屡次取正,刀剑要反复磨砺,暗合“参省,木受绳后正直,金就砺后锋利,暗合“知明,直木制物无所不宜,锋刃割物无所不断,暗合“无过。只有人类“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所以直接把喻体“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从而到达“劝学之目的。例如,“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前者喻体直接引出后面本体,更为关键的是说理取譬以礼义为根本。“假舆马“假舟楫直接逗引“君子善假于物,强调学之方法。明白比喻本体,又知喻体分类和寄寓,对理解荀子?劝学?,把握教学方向不无裨益。参考文献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