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重点讲解学习_第1页
动物生理学重点讲解学习_第2页
动物生理学重点讲解学习_第3页
动物生理学重点讲解学习_第4页
动物生理学重点讲解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物生理学重点精品资料第一章1 .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2 .稳态(homeostasis)是指机体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状态 ,它不仅指内环 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而且扩展到机体的各级水平,凡某一生物化学反 应,某一细胞、器官、系统的活动乃至整个机体通过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动态平衡状态都称为稳态或自稳态。二、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指机体通过神经系统来实现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但作用部位局限、作 用时间短。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二)体液调节:是指由体内某些细胞生成并分泌的某些化学

2、物质(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组织 细胞或体内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 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体液调节方式:主要包括激素的调节和代谢产物的局部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应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三)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的适 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较小,范围常局限于一小部分组织甚至是一个细胞,作用也不十分灵敏;但对机体某些生理功能的调节仍具有一定的意义。第二章一、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Ca、K、Na等)在细胞膜上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

3、 度(电位)一侧向低浓度(电位)一侧扩散或转运的过程。(1)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要是对蛋白质、氨基酸等不溶于脂质的非离子营养物质的转运。(2)离子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主要是对Na、K、Ca等不溶于脂质的离子的转运二、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 ,将某种物质的分 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1 .原发性主动转运2 .继发性主动转运三、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一)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大多数是由 2、B、丫、s亚基组成的一种五聚体蛋白质,具结构 的0c亚基具有与化学信号(如Ach)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并因此引起其 通道

4、开放,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完成跨膜信号传递,这种靠化学信 号作用而开放的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二)电压门控通道(三)机械门控通道四、跨膜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1 .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2 .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3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4 、1.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2.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六、静息电位产生机制:细胞内的K+在细胞膜内外浓度差作用下携带 正电荷外流,当膜内外K+浓度差(K+外流动力)和K+外流所形成 的电位差(K+外流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通量为零,此时所形成 的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而不再增加,即形成静息

5、电位。静息电位实质上就是K+外流形成的跨膜电位。七、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1.概念: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一次短暂的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 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 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工产生机制与电压门按NT和e通道有关|刺谶一膜对W的通透性突然增大一蜘+带正电荷迅速内流一 电位差逐渐减小直至0 去极化一脂十带正电荷继续内流一去极化进一步发屣一膘外变负,朦内变正一反极化膜对脂,的通透性迅速回降到正常水平K,带正电荷外流膜对K*的通透性迅速增大一膜电位逐渐下降,直至大致恢复静息电位水平复极化f WTC兼运耨,完全恢复至静息电位水

6、平八、阈电位及动作电位的产生阈电位:膜内负电位必须去极化到达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在整段膜引发 一次动作电位.这个临界值大约比正常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 10-15mv, 称为阈电位。九、局部兴奋与局部电位(一)、概念由阈下刺激造成的去极化与少量的 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迭加在一起 在受刺激部位出现一个较小的去极化,这个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反应 或局部兴奋.这种去极化作用可被K+外流所抵消,因此不能形成动作 电位,这种去极化电位称为局部电位。(二)、特点1.不具有“全或无”现象;2.不能在膜上做远距离传播;3.可以总和(迭加):空间总和、时间总和十、经典突触传递与神经一骨骼肌接头传递的特点(1)单方向性

7、 只能由轴突末稍传向肌纤维,不能反方向.(2)有时间延迟;突触延搁(3)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4)易疲劳性十一、肌小结:在肌原纤维每一段位于两条 Z线之间的区域,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它包含一个位于中间部分的暗带和两侧各1/2的明带,合称肌小结。十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概念: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存在着把二者联系起来某种中介性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兴奋一收缩耦联。其耦联因子为Ca2+步骤:(1)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2)三联管处信息的传递;(3)肌浆网(纵管系统)对 Ca2+释放和再聚积。第三章一、红细胞的特性仅供学习与交流

8、,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5精品资料(1)可塑性变形表面积/体积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大。故双凹盘形红细胞变形能力大于球形红细胞。(2)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称为渗透脆性。(3)悬浮稳定性二、白细胞特性和功能1.特性(1)血细胞渗出除淋巴细胞以外的所有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凭借这种运 动,白细胞可以穿过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血细胞渗出。(2)趋化性白细胞具有的趋向某种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为趋化性。内源性途径 血管内皮下蛆裂血过程(瀑布学说,分三阶段)淑肽释放摘1 口 I'., 4 « *(外源性途径) 组织投伤释放凝血的原n-纤维蛋白原

9、in*凝tfr检HaCnqIX xin纤维蛋白单体* XlHa桧定的纤堆蛋白多聚体(一)第一阶段:凝血因子X激活生成x a ,并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因子X激活的途径有两条:1.内源性途径 2.外源性途径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9肉费|> T口十III激肽释放酹前激肽鞘放酶凝血快原n纤维蛋白原(内源性途径)血管内皮下组织(外源性途径 组织损伤祥放*凝血腺mL-纤维蛋白单体If inXlHa辕定的纤难蛋白参聚体(二)第二阶段:凝血酶原(H)激活生成凝血酶(na);(三)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I)转变成纤维蛋白(la)第四章工射血分效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取,X射血分

10、数=XI瞽张末期容积搏出=X10M寄张未朗容积对血分效的大小健辰酷心肌射血能力的大小. I心室每收帽一次所做的功称为每搞功.伸序功,'u搏出(平均动脉压-左心房平均IE) /Wig < 13, t. cn 3 (水保密度)¥a xi(r3i切分功4的搏功黑心率心肌生理特性1.心肌的兴奋性2.心肌的自动节律性3.心肌的传导性精品资料4.心肌的收缩特性(1) “全或无”式收缩同步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3)心肌收缩依赖外源性Ca2+;(4)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二、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压力1.血压形成条件(1)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是形成血压的基

11、础;(2)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动力;(3)外周阻力是形成血压的重要因素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搏输出量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三、心脏的神经支配及作用(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节前纤维递质Ach 一节后神经纤维递质-NA与心肌细胞膜上的(3型肾 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房室交界传导速 度加快(正性传导作用),心肌收缩能力加强(正性变力作用)。(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节前纤维递质Ach 一节后神经纤维递质-Ach作用于心肌细胞的的M 型胆碱能受体,导致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减慢 (负

12、性传导作用),心肌收缩能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四、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当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器感受性反射,反射的效应是心率减慢、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因此,这一反射称为减压反射。起着维持血压的作用。五、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来自肾上腺髓质,是机 体内最重要的心血管系统全身性体液调节因素;其中肾上腺素约占 80%,去甲肾上腺素约占20%。肾上腺素主要作用心脏,与心肌(3肾上 腺素能受体结合一正性变时、变力,心输出量增加一强心;对血管的 作用效果取决于平滑肌受体种类(、B),与受体结合一缩血管;与 (3受体结合一舒血管。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

13、管受体结合,引起全身血管广泛收缩, 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也可与心肌(3受体结合,但强心作用较弱 第五章一、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概念:Hb结合O2的量和氧饱和度取决于 O2分压,O2分压高,氧 含量较多,氧饱和度上升;O2分压下降,氧解离的较多,饱和度下 降。表示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影响因素:动物种类。 PCO2和pH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二、Root效应(鲁特效应)血液中PCO2升高时,氧容量减少,这时无论PO2如何增加,氧容量都会下降,但当CO2分压达到一定值时,再增加其分压,氧容量也不会继续下降。这种血红蛋白氧容量随PCO2升高而下降的现象称为鲁特效应第六章一、消

14、化道平滑肌特点:1)兴奋性低,收缩比较缓慢;2)自动节律性;3)具有伸展性;4)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5)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较不敏感,但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则特别敏感。二、慢波电位在消化道平滑肌的纵行肌上,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会产生一种节律 性的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频率比较缓慢,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电位 称为慢波电位,或称基本电节律。三、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形式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4.摆动四、迷走一一迷走反射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3精品资料当食物进行咀嚼和吞咽时,由于对咽和食道的刺激,可反射性的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壁肌

15、肉的舒张,胃壁肌肉的这种活动,称为容受性舒张.它是一种反射活动,其传入和传出神经均是迷走神经,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反射消失,因此称为迷走一一迷走反射。五、胃液及分泌1 .胃液的性质和成分无机物:HCL、KCL、NaCL有机物:粘液(粘多糖、粘蛋白)、消化酶2 .胃液的分泌1) HCL的分泌及其作用由壁细胞分泌,胃腔中HCL浓度是血液中的300-400万倍。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同时提供胃蛋白酶最适pH环境;使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有杀菌和抑菌作用;进入小肠,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HCL造成的酸性环境,利于小肠对Ca和Fe的吸收。2)胃蛋白酶的分泌由主细胞合成的,以不具有活性的酶原颗粒的形

16、式贮存在细胞 内。能水解蛋白质,其产物主要是和月东,亦能产生少量的多肽和氨基 酸。3)粘液的分泌主要由贲门腺、粘液细胞和幽门腺分泌,主要成分是粘多糖和粘蛋白。作用:润滑食物;保护作用:润滑食物保护消化道免受机械损伤。在胃内表面形成一 层保护性膜,抵抗自身消化4)内因子的分泌由壁细胞分泌,是一种分子量为50, 000-60, 000之间的一种粘蛋白,可以与进入胃内VB12结合,促进其吸收。六、胰液的性质和成分胰液是一种无色无嗅的碱性液体,pH为7.8-8.4,渗透压与血浆渗 透压相等。无机物:主要为碳酸氢盐,还有一些Cl-、K+、Na+、Ca2+等。有机物:主要是一些蛋白质(消化酶).3 .胰液

17、的分泌和作用1)碳酸氢盐由胰腺内的小导管细胞分泌.导管内含有较高浓度的碳酸酊酶,在它的作用下,CO 2和H 2。反应产生H 2 co 3,解离产生H C O 3 作用: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粘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提供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最适宜的pH环境。2)胰酶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双糖,最适pH6.7 7.0胰脂肪酶分解甘油三酯(脂肪)为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最适 pH7.5-8.5o胰蛋白酶和靡蛋白酶当二者单独作用时,能将蛋白质分解为 和月东,共同作用时,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睫蛋由峰原Y黑,映要白酶摩女自餐原麻货由阵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分解RNA和DNA为单核甘酸。竣

18、基肽酶作用于多肽链末端氨基酸,释放出具有自由竣基的氨基酸。肝脑庭一*胆汁一肥总管一小版1 1七、1.胆汁性质和成分M*f-M*它是一种浓稠的具有苦味的有色汁液。肝胆汁呈弱碱性(pH7.4),胆囊胆汁呈弱酸性pH 6.8)。成分:水、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脂肪酸、无机盐。2.胆汁的作用1)胆盐作为胰脂肪酶辅酶,可增强其活性;2)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都可以作为脂肪乳化剂,使脂 肪乳化成微滴,增加脂肪酶和脂肪的作用面积;3)胆盐和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吸收;4)能够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5)参与胆固醇代谢,维持体内胆固醇平衡第八章一、近球小体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 近球小体:主要分布在

19、皮质肾单位,由颗粒(近球)细胞、间质(系膜)细胞和致密斑组成1 .颗粒细胞 由入球小动脉平滑肌细胞特化形成的上皮样细胞,含分泌颗粒,颗粒内含肾素;2 .间质细胞 指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群细胞,具吞噬功能;3 .致密斑 位于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分,该处上皮细胞变为高柱状细胞,局部呈现斑纹状隆起,称为致密斑。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接触,可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变化,将信息传递给颗粒细胞,调节肾 素释放。二、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是肾小球速过作用的动力.勺液流经肾小球时受四种力量的影响:窜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口肾小囊内压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

20、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19三、影响肾小球滤过压的因素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血流量具有自身调节机制(动脉血压在10.6-23.9Kpa范围内)肾小球 有效滤过压基本保持不变。当动脉血压低于10.6Kpa时,滤过率减少;降到5.3-6.7Kpa时,滤过率为零,会导致无尿。一般情况下,肾主要依 靠自身调节来维持血流量相对稳定,以保证泌尿功能的正常进行。b.囊内压疾病导致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降低 .c.血浆胶体渗透压快速注射生理盐水或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 升高,滤过率增加;机体脱水时情况恰恰相反。四、肾糖阈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的限度,当血糖浓度超过160

21、-180mg/100ml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极限,尿中开始出 现葡萄糖,这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五、球-管平衡近球小管对溶质和水的吸收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肾小球滤 过率的变动而发生变化,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滤过液中的Na+和水的总 含量增加,近球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提高;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减 少,近球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相应降低。表明近球小管对滤 过液的吸收是按一定比重来进行的,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六、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所表现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 量。如果小管液浓度升高,渗透压增大,就会妨碍肾小管特别是近球 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结果使小管液

22、中的 Na+被稀释而浓度下降,小管 液中的Na+与细胞内的Na+浓度差减小,结果不仅导致尿量增多,而 且NaCl排出也增多,这种通过提高小管液溶质浓度,达到利尿的方 式,称为渗透性利尿七、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调节血压)1)肾素作用: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原 W*血管紫弧素I血管s张素朴嫌薛坨管雷张米11*=3小管雷张素山2)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刺激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n: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刺激抗利尿素分泌;血管紧张素田: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3)醛固酮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作用:保钠排钾,调节血

23、浆中盐和水的平衡。第九章一、局部神经元回路:由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联系通路称为局部神经元回路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5.不衰减性三、中枢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1 .辐散式可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同时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2 .聚合式可使许多神经元的作用同时引起同一神经元兴奋而发生总合,也可使许多不同来源的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在同一神经元上发生整合。3 .链锁式与环状式链锁式可以在空间上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环状式可以通过反馈性调节,对原神经元活动进行调节。四、神经递质概念: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和释

24、放的能够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的受体上,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类化学物质五、神经递质的种类(一)外周神经递质(二)中枢神经递质六、受体精品资料概念:受体是镶嵌于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 异性结合的特殊生物分子。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 七、胆碱能受体(了解)1)凡是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受体。2)受体类型:M型受体分布: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上及汗腺、骨骼肌血管上;作用:与乙酰胆碱结合产生副交感神经兴奋效应(M样作用);能与毒蕈 碱结合产生类似效应,故亦称毒蕈碱受体。阻断剂:阿托品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定义: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的作用下去

25、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的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九、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兴奋传递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时,会引起这些神经元兴奋,其轴突末梢释放出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发生超极化,这种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IPSP。十、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1 .单向传布兴奋的传布是单向的,信息的沟通是双向的。2 .中枢延搁中枢延搁是突触延搁的总和。3 .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4 .兴奋节律性的改变兴奋在中枢内的传递是一个多突触的反射过程。5 .后发放(后放、后放电)在一个反射活动中,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元仍可在一定时间内继续 发放冲动,这种现象称为后发放。6

26、 .局限化与扩散7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第十章一、激素:激素是由动物的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 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 化学物质称为激素。二、激素的分类1 .含氮激素肽类和蛋白质激素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激素、神经垂体激素、胰岛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以及胃肠激素等。胺类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等。2 .脂类激素(1)类固醇(苗体)激素醛固酮、皮质醇、雌激素、雄激素等。(2)固醇激素胆固醇的衍生物如1,25-二羟胆车化醇(又称1,25-二羟维生素D3)(3)脂肪衍生物包括前列腺素、血栓素等。三、激素的一般特性1 .信使

27、作用2 .相对特异性3 .高效性4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颉顽作用四、激素作用的机制(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一第二信使学说1 .激素作为第一信使,首先与靶细胞膜上具有立体构型的专一性受体 结合;2 .激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激活膜上的腺甘酸环化酶(AC)系统;3 .在Mg2+存在的条件下,AC促使ATP转变为环一磷酸腺甘(cAMP) cAMP是第二信使,信息由第一信使传递给第二信使;4 .cAMP使无活性的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PKA)激活,使细胞内 的许多蛋白质磷酸化,改变它们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引起细胞内各种 生物效应。(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一基因表达学说该学说认为:类固醇激素的分子小(分子量仅为300左右)呈脂溶性, 因此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进入细胞之后,经过两个步骤影响基 因表达而发挥作用,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