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弊端与重塑_第1页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弊端与重塑_第2页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弊端与重塑_第3页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弊端与重塑_第4页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弊端与重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当前世界上多数的国家都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审级制度的具体含义、功能等,那么明确的审级制度对裁判的效力和执行力具有极大的影响,也对司法效果最终的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因而,本文立足当前司法改革的背景,将本文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当前审级制度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阐述;第二部分,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对民事审级制度的内涵、功能和价值目标进行阐述,为本文的撰写奠定基础;第三部分,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审级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审级制度运行存在的弊端;第四部分,对域外的审级制度进行概括归纳总结经验,指出域外审级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五部分,立足我国的审级制度的弊端,结合域外审级制度

2、的经验,对我国的审级制度重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关键词:审级制度,两审终审,司法改革,三审终审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摘 要abstractcurrently most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s through the form of legislation to establish case-hearing level system specific meaning, function, etc., so clear case-hearing level system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feree an

3、d execu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also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judicial effect finall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judicial reform,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second par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expounds the connot

4、ation, function and value objective of the civil trial system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writing of this paper. the third part, using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analyzes the operation status of the system and finds out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system. in the fourth part, the author summarizes

5、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system of external audit and points out theenlightenment of the system of external audit to china. the fifth part, based on the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trial system, combined with the exp

6、erience of overseas trial system, puts forward some pertinent suggestions for the remolding of china's trial system.key words: trial level system, two final trials, judicial reform, three final trials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目 录 iii第1章 绪论 1第2章 民事审级制度概述 12.1民事审级制度的内涵 12.1.1 民事审级制度的概念 12.1.2 民事审级制度的特点 2

7、2.2 民事审级制度的功能和价值目标 22.2.1 民事审级制度的功能 22.2.2 民事审级制度的价值目标 3第3章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弊端 33.1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运行现状 33.1.1 我国现行民事审级制度的历史沿革 33.1.2 我国现行民事审级制度的特点 53.2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弊端 63.2.1 四级法院初审致职能趋同化 63.2.2 两审终审制无法适应案件多元化趋势 7第4章 域外民事审级制度的考察 84.1 域外民事审级制度 84.1.1 美国民事审级制度 84.1.2德国民事审级制度 84.2.3日本民事审级制度 104.2域外民事审级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1第5章 我

8、国民事审级制度的重构 125.1 各级法院职能重新定位 125.2 构建多元化的审级制度 13结论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目 录第1章 绪 论审级制度作为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内容之一,其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至直接关系到司法公平及效率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我国实施的四级两审终审制,在司法实践中曾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实社会变得越发的复杂,现有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的发展出现多种弊端,故对我国现有的四级两审终身制进行重塑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学界对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研究主要围绕审级制度的弊端,如何去优化我国审级制度,并对国外民事审级制度进行研究为我国审级制度优化提供借

9、鉴。其中学者章武生、傅郁林和张卫平专门对民事审级制度功能、原理和现状等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如何去改革民事审级制度的建议。但是自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修改以后,且人民法院进行了司法改革以后,民事审级制度所适用的环境有所变化,因此,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立足当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对民事审级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提出如何更好的对民事审级制度进行改革,将民事审级制度的功能发挥到最大程度。第2章 民事审级制度概述2.1民事审级制度的内涵2.1.1 民事审级制度的概念所谓审级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在历经多数层级的法院

10、进行审理以后才会出现法律意义上的既判力,这样有了既判力的案件可以进入再审的程序。换言之,再审程序能够适用对象的范围是那些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书,除非出现了法律所规定的案件事实或者证据,才可以启动再审程序。虽然再审程序对诉讼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其和审级制度中的法院设置、审级的次数及上诉法院的审理权限等内容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之间不是完全相同的。上述的意思就是审级制度中是不包括再审制度。2.1.2 民事审级制度的特点民事审级制度在运行中有其的特性,通过对现行的有关审级制度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审级制度既有强行法的特性,同时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权利又非常的尊重。第一,关于审级

11、制度具有强行法特点。该特点主要是体现法律中有关审级制度的规定中。作为诉讼案件的审理都有特定的时间点来对此进行约束。对于我国而言,第二审程序就是判决终局;而西方国家的制度则是提出第三审才是最终的审判。故,审级制度该特点主要是基于对最终的审级的硬性化的规定,一旦在诉讼中完成预先设置好的审级,那么全部的诉讼过程就会被宣告结束。第二,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权利保护。意思自治原则一直是民事法律中不可缺少的原则。那么在审级制度中体现为:尊重当事人是否提起上诉的权利。在民事诉讼中,如果一方对于一审的裁判结果不服,可以行使上诉权。如果双方对一审的裁判结果都服,那么是否上诉均是看双方的意愿。2.2 民事

12、审级制度的功能和价值目标2.2.1 民事审级制度的功能从民事审级制度基本原理分析,我们可以将民事审级制度的功能为:第1章 绪 论第一,确保一个国家的民事法律体系可以在全国统一的适用。这可以说是民 事审级制度中最基础的功能。无论哪个国家都是通过设置完善合理的民事审级制度,进而形成系统化的整体结构,再利用完善的民事法律体系推进法律在适用过程中的统一。第二,通过赋予民事案件中当事人合法救济途径来对错误的才进行纠正。所谓纠正错误的裁决,指的是当事人双方的纠纷在经过一审的裁决后,有可能会接到不公正或者内心难以接受的裁决,案件有可能是实体错误也有可能是程序错误,那么当事人可以行使上诉权,通过进入

13、二审裁决的机会,从而最大程度确保当事人可以得到公平公正的裁决。如果二审的结果依然不能让当事人内心满意,那么也在心理层面上增强当事人对该裁决公正的接受程度,进而实现合法合理的定纷止争的制度目的。2.2.2 民事审级制度的价值目标民事审级制度和民事诉讼程序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根据民事诉讼原理,民事诉讼追求的价值目标主要是:公正与效率。第一,公正。公正指的是实体的公正和程序的公正。实体公正是指采取设置合理的民事审级制度,给予当事人相应次数的权利救济,当事人拥有上诉权,促使当事人在内心上可以接受公平和公正的裁断,从而实现法律程序具备的解决纠纷、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和目的。公正价值目标和

14、民事审级制度的功能定位是一致的。程序公正则是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获得法定上的程序性的权利救济途径。比如,案件的一审程序假设违反了相关的法定程序时,按照不合法的程序所出现的裁断基本上都是错误的及不公正的。在司法实践中,无论何种民事案件只有按照完整的诉讼程序规范审理才能够获取让当事人可以接受的裁判。因此,我国两审终审程序制设置最终的目的就是客观上通过案件事实来提升司法裁决的正确度,主观上来提升当事人对正确性裁决的感官。第二,效率。效率可以确保民事审级制度的价值目标的实现。效率是指民事案件在进行诉讼中所投入的资源和出现的诉讼结构之间的比例。出现裁断结果的所占用的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院在裁决中所投入

15、的人力、武力和财力等资源;一是当事人在参与案件中自己所投入的资源。不过对于错误裁决致使司法资源的浪费也是被包括其中的。不过,这种浪费的比例要具有合理性,如果所设置的比例过于高,那么裁断的公正性就无法保障。如果该比例设置太低,将会使得大量纠纷得不到快速有效的解决,正所谓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第3章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弊端3.1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运行现状3.1.1 我国现行民事审级制度的历史沿革首先,大分区法院存废。由于延续解放前中央与地方分区中央局的行政建制,建国初期依然在中央政府以下设立了六大中央局和大区政府,相应的称呼为“x中央局”。与之相呼应的是,1954年之

16、前,最高人民法院设六个大分区法院,并冠之以“最高人民法院分院”的名称。对大区法院而言,表面上看,还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各个大的行政区域所设置的分院。然而,1951年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中第10条则规定,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有大区法院及各级的人民法院,大区法院受同级人民政府的监督、领导。故大区政府才大区法院得以存在的前提。当1954年6月后中央完全撤销了大区机构后,大区分院所依存的政体构造被分解,六个大区法院自当不被保留。其次,建国初期至1954年之间,我国审级制度经历了一个选择三审终审还是两审终审的纠结过程。建国之初,以上两种审级制度并行,司法审判实践之混乱可见一斑。1951年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明

17、确规定,以县法院为基本的第一审法院,省法院为第二审法院;一般的以二审为终审,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三审或一审为终审。这就是三级二审制。该制度的初创者们认为,基本上的三级两审制是一种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制度。该制度建立在大区分院尚存的基础上的,即当事人上诉到第三审后,由所在辖区的最高法院各大区分院审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最高法院隔离出一个缓冲地带,受该缓冲地带的影响,最高法院并不直观感知案件审判的压力。大区法院撤销后,最高法院在“基本的三级两审制”架构下案件负荷不可承受,积案如山,且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当事人诉累极为严重。在此情况下,为最高法院减压,为人民群众减负就成为由三审变二审的当然选择。但

18、是这种做法,只是将案件全部集中到省高院终审,案件积压和案件当事人诉累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故在撤销大区行政层级下,重新建立地区公署出现,中级法院的设想萌发。第2章 民事审级制度概述最后,在大区分院撤销后,国家到底应该设置几级法院在司法审判构建的讨论中被重视起来。1954年8月,设立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制度构想首次由时任中央政法小组组长彭真同志提出。在195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 下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贯彻执行两审终审制的通知却明确说明,全国法院系统要创设一级新的法院,在原来三个审级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审级,终审程序降低一个审级。一方面,这是由社会经济现状和国家发展需求所决定的。国家现

19、今经济条件有限,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高,如果设置的终审程序审级过多,当事人必然会利用审级的规定逐步上诉到更高的法院,有限的生产资源失之于当事人之间的内耗,这对我国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而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的处境是极为不利的;另一方面,在当时的制度设计者看来,案件得到正确及时的审判,关键不在于有多少个审级,重点是所涉法院和审判人员的办案水平,如果能不断加强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的队伍建设,提高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大对两级法院人力物力投入,绝大部分案件是能够在中、基层法院得到公正审判的。至此,四级两审制被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正式确立下来,延续至今。3.1.2 我国现行民事审级制度的

20、特点我国现行民事审级制度的特点为:首先,四级层级设置。 当前我国法院系统所采取的层级设置是四级法院,其中四级就是全国的法院级别为:基层法院、中级法院、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其中,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是辖区的第一审案件和一些适用特别程序案件;中级法院审理的案件为:辖区内的重点影响、重大涉外、上诉案件,和一些最高人民法院所指定的由其审理的案件;高级法院则是审理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影响案件及不服中院的上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主要审理的是全国范围以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一审案件、不服高级法院裁断的上诉案件和最高院认为由其所审理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主要的作用还是针对在全国范围内的法律适用的统一问题。可见四级法院层级划分

21、具有较强的分工意义。其次,两审终审程序。两审终审就是在现有四级法院层级设置下,民事案件的审理程序要经过两级法院的审理才能宣告终结。即,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对于一审法院所做出的裁决认为有实体或者程序上的错误,可以就一审法院的上级法院进行上诉。但是要注意的上诉的案件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上诉期内、上诉主体和上诉事由等。假设该上诉案件已经被二审法院所审理,二审法院就此已经做出了裁决,那么该裁决就是终审裁决,这个案件的审判程序已经就此终结。不过,当事人如果对一审法院裁决是接受的,在规定的上诉期内也没有上诉,那么一审法院的裁判结果就已经发生了法律效力。不过,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并不是说一个案件只要是经过了法院的两

22、次审级就结束的了,而是按照规定,一个案件也有可能被上诉二审法院发回重新审理,也有可能提起再审等程序,那么这种案件所经历的审理次数必然超过两次。最后,上诉普遍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如果一个民事案件当事人对一审裁决不服,可以在收到一审判决书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级法院进行上诉。从此规定,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法律对上诉条件的限制较少,民事案件的上诉程序的启动是非常容易的。说明我国民事诉讼主要采用的普遍上诉程序。在现有的民事审级制度下,如果立法上严格限制当事人上诉条件,等于辩护的将当事人的上诉权剥夺,会使得很多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在对一审裁决不服的情况,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将会增加社会矛盾,势必对我国社会

23、的稳定造成影响。这种的结果的出现不论是立法者还是普通群众都是不希望的。3.2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弊端3.2.1 四级法院初审致职能趋同化现代化的民事审级的基本理念就是:各级的法院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主要是体现在工作分工和功能上,要运用这种差异性来确保各级法院的运行与各自的职权是互相匹配的,从而促使各级法院能够审理与之层级相匹配的案件。从审判职能来看,一个国家法院的体系类似金字塔的样式,这不简单是行政样式的构造,更多是各级法院要发挥与其层级相适应的功能。假设四级法院无论在功能还是审判权限上都是一样或者相似。那么即便就是增加很多层级的法院,实质上不过是增加了一层的行政级

24、别。这样就是失去了金字塔结构最初的意义。我国当前法院系统所体现体系结构有金字塔的结构地方,但是这种结构不是功能、权限所展现出的结构,而是法院数量所构建出的结构。者说明我国的法院系统层级设置和现代化的民事审级理念是有差距的。现行我国四级法院的功能及审判权限相似性较强。比如,每一个层级的法院都有初审的案件,虽然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一审案件也不多,但依然可以反映出我国现有审级制度和现代民事诉讼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换言之,最高法院受理一审案件,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将当事人所拥有的上诉权剥夺了,也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更容易造成民事法律体系统一性的适用受到严重的影响。3.2.2 两审终审制无法适应案件多元

25、化趋势目前,民事案件类型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我国长期所坚持民事审级制度是以两审终审制为主,最高法院一审终身制为例外。2012年我国立法部门在对民事诉讼法修订中对一审终身制度进行有效补充,并有设置了小额诉讼案件及相对限制的上诉程序。但是从实践来看,小额诉讼制度还不是很成熟,我国依然没有去尝试三审终审制,大部分的案件还是依然使用两审终身制。这样使得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无法适应当前案件类型多元化的现实,无法有效解决案件多元化的问题,出现一些法律适用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技术的普及,整个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随之民中的观念、思维都发生变化,特别是民众对于法律认可度高,更希望用法律来解决

26、问题,因而法院目前所审理的民事案件类型家较多就是典型的体现。但是我国现有的民事审级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下所制定,面对当前社会的法,该制度无法有效的确保民事案件可以被公平公正的裁断,也容易增加诉讼成本,浪费优先的司法资源。知其根源,还是法律的滞后性的影响。两审终审制面对当前的社会形势不仅显得的过时,更是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域外民事审级制度的考察4.1 域外民事审级制度4.1.1 美国民事审级制度美国的国家制度影响了其国内的司法系统,目前,该国的司法系统有两套,联邦司法系统,州司法系统。这两套司法系统,都适用各自的所制定的法律便于对该地区内的案件进行相应的管辖。在层级设施上

27、,联邦司法系统和州司法系统都是设置为三级,即初审级法院,上诉级法院和最高级法院。对于案件的审理分工上,每个层级的法院有各自权属的范围,分工是明确的。目前,初审级的法院审理案件的重点是针对事实的查清并确保法律得到正确的适用,在经过相应的审理程序后,陪审团来确定事实,法官则针对案件事实来适用法律。初审法院的审理使得多数的案件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正确的裁决,少量的案件有可能会到上诉法院从而进入到第二审的程序。联邦和各个州都有自己的上诉法院,仅联邦法院就有13个管辖区,每个辖区的内部都有各自的上诉级的法院。对于州司法系统考察来看,各个州也在州内设置相应的上诉级法院。“那么上诉级的法院重点是促使在该区域内的

28、法律可以得到统一的适用。无论是联邦的上诉级法院还是州的上诉级法院其重点都是一样的。联邦的最高法院是联邦法院体系内部最高的审判机关,针对案件作出的判决被认定为终审的判决,其负责的是确保在美国的全境内联邦法律被进行统一的适用。”基于此,在各个州的区域内也设置最高法院,最高法院是各个州内的法院体系中最高级的审判机关,其对案件作出的裁决是终审的判决,具有终局的法律效力。最高法院的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要确保州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可以在州管辖的范围内被进行统一的适用,此外,对于联邦和州的上诉法院的裁决是否可以被上诉,联邦或者州的最高法院对此有自由裁量权4.1.2德国民事审级制度第3章 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弊端德国

29、民事诉讼中的民事审级制度是四级三审制。其中法院的层级为:初级法院、州法院、州的高等法院及联邦最高法院。根据诉讼金额及案件的性质,一个民事案件有可能是一审终审,也有可能是二审终审,也有可能是三审终审。根据2014年德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标的额在600欧元以下的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德国的第一审法院为初级法院和州法院。初级法院负责争议标的额较小的案 件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特殊程序案件。争议标的额超过一定界限的,当事人可以向州法院提起诉讼。州高等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不负责一审案件的审理。上诉审程序方面,德国民事诉讼法区别为控诉、上告程序。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提出上诉称之为控诉,对于第二审判决再提出上诉称之为上告

30、。2014年德国民事诉讼法第511条第1款、第542条第1款规定,对于第一审所作的终局判决,可以提起控诉;对于高级州法院在控诉审中所作出的终局判决,依照有关规定可以上告。并且,德国在上诉审程序中也建立了完备的上诉许可制度,该法第511条第4款规定:“一审法院在下列情形下准许上告:1.法律问题具有原则性意义或对于法律续造具有意义,或为保障司法统一需要控诉法院作出裁判;2.判决对当事人产生的不利的价额不超过600欧元。”而关于上告的准许,该法第543条规定:“只有在下列情形可以上告:1.控诉法院在判决中许可上告:上告法院基于对不许可上告的抗告而许可上告”。对于上诉审的范围,2014年德国民事诉讼法

31、对审级功能规定的更加明确和强化。首先,控诉法院必须受一审法院事实认定的约束,控诉法院不得对一审法院所认定的事实重新审查,因此,这就要求当事人特别是代理律师在一审中必须充分施展其才能,向法院提出其所有主张并完成全部举证工作,否则如果其在二审中主张,控诉法院将以“不予审查”为由驳回,从而导致失权后果。这样的规则设计将案件审判任务集中到了第一审程序,促使绝大多数案件能在一审查明全部案件事实并得以审结,当事人只有对适用法律有异议时方能提出上诉。当然,立法者还是设计了另外情形,即重要事实认定错误足以x一审判决时,二审法院可以不受其约束。其次,上告理由法定,限于违反法律,即判决适用法律错误或具有合议庭组成

32、违法、法官违反回避规定、违反公开审理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事项时方可提出上告,该法第545、546、547条对此进行了规定;再次,第三审法院即上告法院只能就当事人提出的申请进行调查,且仅就终局判决前的裁判进行调查。关于再审程序的规定是578条,采用列举式办法对重审的种类进行了规定,即对于以确定的终局判决而终结的诉讼程序,可以以无效之诉或回复原状之诉,进行再审。所谓无效之诉,根据该法第579条的规定,主要是针对诸如法院组成违法、法官违反回避规则、当事人未经合法代理等违反法定程序行为提出,无效理由成立的将直接导致再审;所谓回复原状之诉,根据该法第条的规定,主要针对生效判决赖以存在的当事人(包括证人、鉴

33、定人)提交的证据涉嫌伪造、基础判决被撤销等事实错误提出。再审之诉由最后做出生效判决的法院受理并审判,审理范围仅限于当事人申请所列明的事项。4.2.3日本民事审级制度二战后的日本民事诉讼审级制度基本上借鉴了德国的立法体例,在管辖、上诉审以及再审程序等方面,沿用了德国民事诉讼审级规则体系。就法院架构而言,日本法院由最高裁判所、高等裁判所、地方裁判所、家庭裁判所以及简易裁判所组成,实行四级三审制。在一审法院管辖方面,简易裁判所管辖诉讼标的不超过140万日元的案件,除此之外的案件由地方裁判所管辖。在上诉程序设计方面,上诉审分为控诉审和上告审:当第一审为简易裁判所时,控诉审在地方裁判所完成,上告审即为高

34、等裁判所;当第一审为地方裁判所或家庭裁判所时,控诉审在高等裁判所完成,上告审即为最高裁判所。日本的创新之处在于,为保证司法统一,在高等裁判所作为上告审之情形下,当高等裁判所有关宪法及其他法令之解释与最高裁判所的判例相反时;应向最高裁判所移送案件。并且,对于高等裁判所作为上告审作出的判决,当事人可以向最高裁判所提出特别上告。当然,特别上告的理由只限于原判决存在着宪法解释错误及其他违反宪法之情形,因此,特别上告被称之为“宪法审上诉”。 总体而言,审级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都被规定在诸如“法院组织法”、“司法组织法”这样的宪法性文当中,虽然内容繁简各异,且无独立之规范概念。但是审级制度作为一个体

35、系架构的特征却很明显法院建制、初审法院管辖、上诉审审级设置、上诉审审判范围、再审程序各项内容之间逻辑严谨,结构清晰。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审级制度中,由于上诉法院均不审理一审案件,所以初审法院的管辖制度是作为审级制度的逻辑起点而存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不同的是,四级法院均有自己所管辖的一审的案件,管辖制度是独立于审级制度而存在的。4.2域外民事审级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在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民事审级制度进行考察后,可以给我国未来民事审级制度改革带来积极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多元化的审级制度。多元化的审级制度对诉讼经济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那么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释所有的民事案件审理

36、制度全被法律硬性的去适用两审终身制,或者是三审终审制,不按照案件的具体实际的情况与诉讼所要追求的经济价值目标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会的出现的结果就是,一些简单的民事案件在审理才觉得的时候,因为审级的原因,不仅增加了当事人进行诉讼的成本,还增加了司法审理的成本,又无形的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因此,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根据案件类型、性质对案件实施有效的繁简分流,进而推进多元化审级制度的实现,进而最大程度避免该问题的出现。故,我们在对审级制度进行改革的是,要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并平衡好多种因素,进而在制度设计上来实现多元化的民事审级制度。其次,明确各级法院各自的审理范围。与域外各国的法院虽然职权的分

37、工均不相同,但基本设置都是和其国内的情况相适应的。然我国的审级制度规定四级法院都可以审理一审案件,从当前的诉讼理念来看,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体现。如,最高法院审理一审案件是否是对当事人上诉权的剥夺问题;如,二审法院将一审法院判决发回重新审理问题中,有事实不清,如果二审法院已经对事实有了认知,那么为什么不直接改判呢?之所以出现此类问题,都是因我国的审级制度功能定位不准导致的。故,我国有必要对现行的四级法院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最后,限制第三审上诉。虽然域外各国都实行的是三审终身制,但对能够进入第三审程序的案件是有限制的,之所以限制是为确保最高法院能够将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适用法律的功能。如德国就规定涉

38、及到财产类的案件,标的额如果不高于6万元马克的,不能提起上起诉。非财产类的案件必须是州高等法院裁决的案件才可以上诉。如果是标的额大于6万元马克的财产类案件,案件不具备原则性重大意义的,对于该类案件的上诉,第三审法院具有自由裁量权。如美国和日本也有同类的规定。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各个国家有关第三审程序适用限制的种类就高达14种。以上的国家对第三审的限制适用对于减少多审级制度本身的弊端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民事审级制度的重构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审级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基本结构之一, 从民事诉讼法律体系看来,诉讼审级制度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民事诉讼法整体作用的发挥。因此,结合域外经验,对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进

39、行重构,从而促使我国的审级制度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5.1 各级法院职能重新定位我们对世界上法律制度比较先进的国家进行考察可以,法院的设置上还是沿用了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的,尤其是在高等发运职能的设置上依然是这样规定的。目前,我国法院系统的设置也是按照的方式设置的。目前,我国的法院层级设置,按照行政区域的范围来设置四级法院层级,这样的设置避免不了有地方行政化的影响,司法的独立性容易被地方政府所影响,也容易出现司法腐败等问题,这样的问题也损害司法公正公平的形象,对司法公信力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那么,立足当前的司法改革背景,结合现有的实际,有必要对法院级别的设置和功能上进行有效的改革,确保功能定位

40、准确,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注意的是,功能定位必须要立足司法实际。初审法院的职能。基层法院及中介法院依然要对多数案件进行一审审理,主要从地域上考虑,便于司法资源的有效配置。将一些简单、小额的案件直接确定到基层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内,那么中级法院依然是普通的民事案件一审法院,仅有极少数的案件才能够被中级法院受理其上诉。从现有的诉讼理论来看,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基层法院受理范围都是这样划分和设置的,基层法院所审理的案件在标的额上都是小,事实清楚,这样可以有效的发挥基层法院的职能,因而得到普遍的适用。实践来看,区县内设置了基层法院,便于群众出行方便,便于群众解决纠纷。第二,高级法院的职能。为了确保法院审理

41、案件的质量,提升诉讼效率目的的实现,高级法院的职能应定为在普通案件的上诉法院。每个省和直辖市内都设置一个高级法院,作为普通民事案件的上诉法院及相关法律知识的运用。第4章域外民事审级制度的考察第三,最高法院的职能。最高法院的职能主要是确保司法的统一,是对审判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发现,并结合相关学理和法律规定,将具有典型意义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案件审理情况进行总结,促使其可以在全国起到示范作 用。简单来说,最高法院所承担是制定司法解释,指导整个法院系统的审判活动,并协调、领导法院系统内的法官培训、行政工作及后勤保障等相关的工作,并不是去做具体的审判工作。第四,专门法院的职能。当前,我国法律中有

42、规定的专门法院就是海事法院,海事法院主要是处理有关港口的案件。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案件因专业性强得到关注,虽然对此类案件没有设置专门的法院去管辖,但立法部门及最高院还是通过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将这种类型的案件划分到中级法院或者高级法院的管辖范围内,由这些法院进行审理。但是对该类案件没有形成规范化系统的制度。从域外法律制度先进的国家来看,根据案件的情况专门设置了税务法院、青少年法院和专利法院等等。虽然我国已经在管辖权方面进行了一定分类,但是这种分类还是比较笼统,使得专业性的案件无法得到专业的审理。这种案件通常所涉及的金额较大,裁判的结果极容易出现技术性的偏差。5.2 构建多元化的审级制

43、度基于我国现有的国情来看,多元化审级制度进行重构,对于有效公平的去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不同案件具有积极意义。当前,民事审级制度的单一化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因而,在正当性基础上,结合审级技术构建的理论,重新的在我国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基本情况的多元化审级制度显得非常的必要。有条件的一审终审制。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民事案件直接适用一审终审制就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根据案情简单的程度和诉讼标的金额的大小来对是否适用一审终审制进行决定。那么案情简单的、金额较小的案件基本都是适用一审终审制。这样的做法一是可以集中有效的将一些小额的案件处理好,减少对司法资源的占用,可以帮助法官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复杂案件。那么高级

44、人民法院就可以根据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情况来对诉讼金额最低的标准进行设置,并针对标准要向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报批,并由该院进行核准。要注意的是民事诉讼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对当事人自由处分权的尊重,假设双方当事人都约定放弃使用上诉权,那么无论其诉争的金额大小都要适用一审终审制。当然该内容的增加,因法律尚未修订可以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暂时予以规定。足以说明,一审终审制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提升司法资源的利用率,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法律对当事人主体地位的尊重。另外,在法院体系内设置越级上诉的制度,因为在实践中容易会出现一些案件所包含的法律价值的考虑和其金额大小、案件难易程度是不相适应的。因此,设置越级上诉的制

45、度,当事人在对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没有争议以后,双方可以针对向第三审是否直接上诉达成协议,进而决定是否直接的越过第二审的法院向第三审的法院上诉。那么设置制度的效果就是可以解决一些因为在法律适用方面有异议的案件继续按照法定程序逐级的上诉的问题,进而达到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目的。第二,普通的民事案件在经过两审终审后就终局了,不会有上诉的机会了。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节约司法资源,同时可以有效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第三,有条件限制三审终审制。三审终审制是指案件在进行各个层级的法院进行判决以后就会出现既判力的体系。三审终审制是由司法资源的有限行及公共性所决定,但是不代表所有的安全都能够被三审,应该对三审终审制的适用进行限制。对第三审法院提起上诉的案件的范围进行限制:案件标的必须是数额较大或者巨大才可以;案件的性质必须涉及到社会公益或者集团诉讼等类似的案件;案件普遍性则是指没有法律法规给予规定但是具有判例性质的指导和普遍意义的案件;那么什么样的案件能够像第三审法院提起上诉,是高级法院来确定的,并要及时报给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核准。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第二审法院提请上诉案件的数量。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终审法院均保持较小规模。故,可以在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向最高法院提起第三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