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力在朱自清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体现_第1页
批判力在朱自清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体现_第2页
批判力在朱自清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体现_第3页
批判力在朱自清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体现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批判力在朱自清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体现   摘要在“五四”的荡涤和学问多元化的背景下,朱自清提出“古今融汇” 的理念,在其古代文学治学中体现出“批判力”的特点。“批判力”在朱自清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今立场、现代语言、新解旧题。关键词朱自清;古代文学研究;批判力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域扫荡封建思想,传播西方民主和科学观念,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此时期近代科学思想和文化观念,在中国进一步发展,而唯物史观的传播和运用,也使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呈现充满思辨的局面。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开拓

2、性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现代散文作家,更是一位古代文学研究的大家。他既从胡适等新派老师那里学习西 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文化思想和研究方法,也从旧派老师那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经典。在时代的荡涤和学问多元化的泽下润下,先生提出“古今融汇” 的理念,在其古代文学治学中体现出“批判力”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古今立场朱自清先生研治古典,却不沉湎在古书里,更不膜拜在古人脚下。他从现代人、现代文学的需要去研究和评价传统文化的。这一态度,在古文学的欣赏中有很好的表述,他探讨了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接受、了解和阅读古代经典的门径:“接受文学遗产,若从做的一面看,似乎只有写作的态度可以比较研究,却

3、不能直接学习,因此许多大中学生厌弃教本里的文言,认为无益于写 作,他们反对读古书,这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但是流行的作文法、修辞学、文学概论这些书,往往古今中外兼容并包,青年人对这些书里的古文今解倒是 津津有味的读着,并不厌弃似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青年人虽然不愿信古,不愿学古,可是给予适当的帮助,他们却愿意也能够欣赏古文学,这也就是接受文学遗产 了。”他认为,青年人虽不愿直接读古文,但对于古今并蓄的书还是喜欢看的,这也是青年人进入古文学的门径。从今人立场去解读,古文学才能更好地进入 青年人的视野、被他们接受。这样,作为宝贵的文学遗产,古文学也才能继续传承下去。“人情不相远”是先生认为能打通古今的一

4、环。“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 情总还是有不相远的地方。喜怒哀乐爱恶欲总还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人情或人性的相似性和历史的连续性是古今沟通的关键,是今人接受、欣赏古文学的门 径。“历史是连续的,这才说得上接受古文学。但是这是现代,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 彼,然后才能分别出哪些是该扬弃的,哪些是该保留的。弄清立场就是清算,也就是批判;批判的接受就是一面接受着,一面批判着。”在接受古文学的方式上,先生明确提出了古今立场的问题。既有自己的立场,又能站在古人的角度,这样“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 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

5、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能确立“古今立场”可以帮助现代读者在阅读古文时,拥有批判力,能自己辨析、思 考,学会汲取或扬弃。“有批判力的就不至如此,他们欣赏着,一面常常回到自己的立场。”这样,现代读者在阅读古文学时,不仅能融入古人,想古人所想,忧古 人所忧。同时又不会割裂历史,遗忘自我及所处的时代,能够一面欣赏一面思辨,将自己的经历与时代立场,同古人的生命体验和立场相联系、沟通,使古文的阅读 提升到更深入得层次。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一般性“物质性阅读”,而是进入到精神层面,使之成为“精神性阅读”,这样才能体现古文学、现代人欣赏古文学的时 代意义。这样的观点,非仅以论其时其地,追论往昔,乃常关照如今,以明

6、当时当地,前事与后事有何种关系,前人与后人有身处境遇如何,既能进入其中,又可跳 脱出来,方不致妄断失真,方能古今融汇。“死的文字”才会活起来,成为“活的”文学。二、现代语言先生认为,影响青年人接受古书和古文学的第一难关就是语言文字。在古文学的欣赏中,先生言从意识形态、对象及表现、风俗习惯的不同,外国 文学与古代文学一样与今人相隔甚远,但是“语体翻译的外国文选打通了这一关,所以倒比古文学容易接受些。”这是便是语体翻译的优势,所以先生也赞同为了接 受、欣赏古文学,打通语言文字也是不可少的手段:“打通了语音文字这一关,欣赏古文学的就不会少。就文学而论,古今中外能欣赏越多越好。这其间古文和外国语学都有

7、一道难关,语言文字。外国文学可用语体翻译,古文学的难关该也不难打通的。”沿着这样的思路,先生认为语体翻译是解决现代人读古文难关的一个方法,他颇为赏识地说:“顾颉刚先生的盘庚篇今译他是要打破古书奥妙的气氛,所以将尚书里诘屈聱牙的这盘庚三篇用语体翻译出来,最难得的,又是三篇简洁明畅的白话散文,独立起来看,也有些意思。”同时,他也很赞赏郭沫若先生所作古文的语体翻译,他认为这都是有意思的尝试。此外,先生认为语体翻译者应该具备一些素质,“他要能够了解古文学,批判古文学,还要能够照他所了解与批判的译成艺术性的或有风格的白话。”三、旧题新解朱自清的治学态度,既谨严而又不拘泥,尚平实而又不陷于枯窘,重赅博而又

8、不炫奇立异。这种治学态度充分地反映在他的文风之中。他论述古代文 化,言必有据,不逞臆断,却又能赋予旧说以新意。诗言志辨里,他综列了有关古书中对“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等命题的资料,条分缕 析,将前人的有关记载加以系统化,理清了这些概念的源流派系,给读者以完整的文学史的概念;所用都是人们所习见的旧材料,既无牵强附会的推测,却又在梳理 之中作出了合理的论断,使旧材料发出了清颖的光彩。他对文学现象进行史的分析,有时还结合对社会生活的实际体察,提出意识领域中的社会关系的本质性的新见 解。论雅俗共赏一文,深刻地剖析了上层社会的“雅” 和下层社会的“俗”之间相互调和又相互排斥的史的辩证关系

9、,他认为“雅俗共赏”是以雅为主的,从宋人的以俗为雅以及常语的俗不伤雅,可以见出 这种宾主之分”。由此,一针见血地指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所谓多少,主要是俗人,是小市民和受教育的农家子弟。”文章论析历史的文学现象,内容非常平实,但因文质相生,从平实中显出不凡。此外,如谈文人习气的论书生的酸气、谈对待自然和艺术态度的 论逼真与如画等论文中,均从平日常见的社会说法与历史问题作为切入口、点,揭示出艺术与文学的一些基本规律。先生以明白晓畅的口语入文,假以大量贴切 生动的文艺例证,也都寓新颖独到的见解于平实的析理之中。先生的“批判

10、力”给予了他一个创新的视野来审视古代文学及批评,他始终没忘自己现代人的身份,向前审视中国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学史也给予了这 样的态度,由此,他对林庚先生笔下中国文学史的新视角和新方式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什么事中国文学史的主潮(林庚著中国文学史序)一文中讲到:“他给每章一个新颖的题目,暗示问题的核心所在,要使每章同时是一篇独立的论文,并且要引人入胜。他写的是史,同时要是文学;要是著作也是创作。这在一般读者就也津津有味,不至于觉得干燥,琐碎,不能终篇了。这在普及中国文学史上是会见出功效来的,我相信。”他的文学批评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带着批判力,在深入久远的研究对象的同时,又能跳脱出樊笼,以现代的视角及方法来看问题、阐释问题,他“清楚自己的立场” 也“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朱自清先生古代文学研究及批评中的“批判力”是根植于他“古今融汇”的观念里:欣赏古代文学的“古今立场”、现代语言的提倡与运用、赋予旧说 以新意,这种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古代文学、诠释古代文学的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