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速的测定(精)_第1页
声速的测定(精)_第2页
声速的测定(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十声速的测定(用共鸣管)实验目的1测定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验证声速与声源的频率无关。实验器材共鸣管(附蓄水筒、连通管),不同频率的音叉三支,橡皮锤,支架。实验原理1.共振干涉法设有一从发射源发出的一定频率的平面声波,经过空气的传播,到达接收器。如 果接收面与发射面严格平行,入射波即在接收面上垂直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相干涉形 成驻波。反射面处为驻波的波节,声波的波腹。改变接收面与发射源之间的距离L,在一系列特定的距离上,介质中出现稳定的共振现象,此时L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驻波的波腹达到最大;同时,在接收面上的波腹也相应达到极大值。不难看出,在移动接收 器的过程中,相邻两次到达共振所

2、对应的接收面之间的距离为半波长。因此保持频率f入/2,就可以用v=不变,通过测量两次相邻的接收信号达到极大值时接收面之间的距离 入f计算声速。2 .共鸣管测声速rj-±t二參、蓄水简團 10- 1共鸣管是一直立的带有刻度的透明玻璃管,如图10-1所示。移动蓄水筒可以使管中的水位升降,从而获得一定长度的空气柱。声波沿空气柱传播至水面发生反射,入射 波与反射波在空气柱中干涉,调节空气柱的长度L,当其与波长 入满足Ln =(2 n 1)(n= 1,2,)4此时将形成管口为波腹、水面为波节的驻波,声音最响,即产生共鸣。 设相邻两次共鸣空气柱的长度差为A L,则入=2 A L若声波频率(即声源

3、频率)为f,其波长入和波速v之间的关系是 2)代入上式得(10 1)(10 2)v=入f,将公式(10v= 2A Lf由此说明:在f已知的情况下,只要测出A L,便可求出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改变不同频率的声源,可观测v是否变化。3 .声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声波在理想气体中的传播过程,可以认为是绝热过程,因此传播速度可以表示为:fRTv =卩式中常数 R= 8.31Jmol-1 K-1,对于空气 卩=29kg mol-1,= 1.40,而 T = 273.15 +1 °将T=( 2 7 3. 15 +1)代入(t为摄氏温度)得到计算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的理论公式为:(10 3)V

4、。(10 4)R273.15 t = 27315 R 1 . t=v° 1 t卩 V 273.15 V 273.151/2 0其中 v0=(273.15 Y R/卩)=331.45m/s为空气介质在0C时的声速。实验步骤(一)清点主要仪器共鸣管(附蓄水筒、连通管),不同频率的音叉三支,橡皮锤,支架。(二)测量1如图10-1所示安装好仪器,并调节仪器竖直,并往蓄水筒注水,调节水面高度 直到管内水面接近管口为止;2把音叉固定在距离管口约为管径四分之一高处,使音叉的振动方向与水面垂直, 用橡皮锤来敲击音叉,随即缓慢下降管内水位,直到产生第一次共鸣(反复调节水位, 待听到声音最响)时,记下水面的位置L1。反复测三次,求平均;L2、3继续使管内水位下降,按实验步骤2测得第二、三次共鸣时水面的位置L3、;4 .改用不同频率的音叉,重复上述步骤,验证声速与声源的频率无关。并记下室 温及所用音叉的标称频率。(三)列数据表格音叉L i (m)L 2 ( m)L 3 (m)V( m/s)123平均123平均123平均f1 ( Hz)f2 ( Hz)f 3 ( Hz)数据处理要求根据(10 3)式分别求出三种不同音叉产生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与利用(10 4 )式计算出的理论值比较,求出百分误差。验证声速与声源的频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