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倾听的伦理性_第1页
论教师倾听的伦理性_第2页
论教师倾听的伦理性_第3页
论教师倾听的伦理性_第4页
论教师倾听的伦理性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教师倾听的伦理性    三、合伦理性教师倾听的生成路径确保教师倾听的合伦理性,必须依循适切的路径,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重构学生的身份、确立自觉的“他者”意识以及省思“倾听”的多元意蕴。(一)重构学生的身份“讲授”教育学框架下,学生是一种“无力”、“无知”的“物化”的存在:可被任意捏塑的“蜡”、可待填充的“容器”以及教师的“附属品”,等等。教育实践中,教师成为主宰、成为控制学生的操作手,学生只是“附庸”、只是程序运行中不可或缺的“产品”。这种“学生”形象是由教师强行将学生纳入到自己框架中的意图和行为所造成的。要确保教师倾听走出“暴力”倾向实现其伦

2、理性,重新定位和理解学生成为迫切的需要。“倾听”教育学框架下,学生不是无力的、无助的,不是必须依靠教师的“灌输”才可以成长和发展的。“学生是积极的发展主体、是自己生存和生活的专家、是娴熟的交流者、是权利的拥有者和意义的创造者。”23学生拥有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他们是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纯粹的接受者。诚如rinaldi所言,“如果我们相信儿童拥有他们自己的理论、解释和问题,相信他们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角地位,那么,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动词就不再是去讲,去解释或去传播,而应是去听。倾听意味着向他者和他们所说的敞开,用我们所有的理智去倾听上百种甚至更多的语言。”24无疑,当将学生定位为被动的客体和接收信息

3、的“容器”时,教师倾听的目的便是“同化”和“控制”;当将学生定位为积极发展的主体和意义的创造者时,教师倾听的旨趣便改变为“促进”和“帮助”。由此,教师倾听便因对学生适切的定位呈现出浓郁的伦理色彩。显然,适切的学生定位是决定教师倾听具有伦理性的前提。(二)确立自觉的“他者”意识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对确保教师倾听的伦理性不无启发意义,dahlberg认为:“去考虑我不能理解的他者是重要的转变,它对教育学图景是一个挑战。因为这是一种教育,它暂停了使我们自己成为儿童主人的哲学传统。”25勒维纳斯所谓的“他者”绝不是传统意义上我的影像,也不是“他我”,而是完全不同于我的“他者”,是超越于存在

4、之外的“他者”。“他者”向“无限”敞开了大门,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中,可以展现出更多的非对称性、开放性、对话性以及各种别样的可能性。“他者”可以理解为一种外在性,永远无法将其划归到既存的各种体系之中。26确立自觉的“他者”意识,意味着教师要提高对“他者”意义的敏感性及自觉度,意味着教师要尊重、理解和体认学生的外在性、差异性。在“讲授”教育学的框架下,“他者”意识淡薄的教师往往以“讲授”作为操纵学生的方式,学生被强行纳入到教师的思维框架、认知范式和价值体系之中,学生成了教师的影像和替身,教师在依据自身复制学生的同时亦消解了学生的差异。进而言之,教师成为了拥有冷峻面孔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为

5、了被控制的对象。由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呈现为:给予与接受、命令与服从、中心与边缘、主体与客体。从本质上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以“控制”为核心特征的暴力关系而不是渗透责任意识的伦理关系。勒维纳斯认为,“我”的存在是以“他者”的存在为基准和依据的,“我”存在的意义表现在“为他者”的伦理追求上,为“他者”是个绝对的律令。“面对他者意味着对我与世界的占有性关系提出疑问,意味着裂解自我的同一性,意味着我必须对他者作出回应,从而肩负起责任,由此他者奠定了我作为主体的伦理本质。”27从这种意义上说,“他者”意识即是伦理意识。倾听过程中,教师绝不能放弃对“倾听”伦理向度的关注和思考,并以此为基,确立自觉的“他

6、者”意识,抛弃对学生操纵、控制的意图,尊重、理解和欣赏学生的“差异性”,进而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可能的帮助。(三)省思“倾听”的多元意蕴倘若仅将倾听置于信息传递、接收和回应的框架下去认识和理解,教师倾听的多元意蕴将可能被遮蔽,而这种遮蔽极有可能让教师倾听丧失伦理性。确保教师倾听的伦理性,挖掘和洞悉倾听的多元意蕴是必要的。首先,倾听是关系中的存在。这种认识是对“倾听者中心”说的拒斥。教师倾听不仅是一种技术和教学的方法,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以及将我们置于与他人和世界关系中看待的方式。倾听不应以倾听者为中心,因为我们藉与“他者”密切的联系才得以存在,我们的理解和存在只是庞大知识体系中的微小的部分

7、。在这种背景下,“谦逊”也许是最好的态度。倾听过程中,教师不以知识权威、道德权威自居,学生也不是纯粹的无知者,教学不是有知者引领无知者的过程而应是教师和学生形成学习、研究共同体并对未知进行探险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存在“优先性”的问题,弗莱雷所谓的“作为教师的学生以及作为学生的教师”的提法正是对优先性问题的超越,即是对“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的超越。这意味着教师必须走下虚幻的“神坛”,以谦逊的姿态融入到学生中间。“但如果你是带着优越感刻意与人保持亲近,那么学生和一般人都能马上感觉出来。这种教师的讲话,会把学生当成小孩,认为他们只能听懂简单音节的、像是歌唱韵律般的字词和短句。这种把学生幼童化的论

8、述方式侮辱了学生,而学生的回应通常就是沉默或破坏。”28其次,倾听是一个积极的动词。这种认识颠覆了“倾听仅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的理解。在杜威看来,“视觉是个旁观者,而听觉则是一个参与者”。29倾听内蕴着主动的参与态度以及积极的行动。“当倾听成为一种关心情愫和理智投入的态度的时候,它并不局限于耳朵或听觉,而是弥漫于人的整个身心”。30可以说,全身心的参与式倾听才是真正有效的倾听。“倾听是一种积极的接受方式,而接受、承纳是多方面、多通道、开放式、多途径、即时的,它能从四面八方感受到教育情境中所发生的一切,它能消解一切遮蔽性”。31倾听过程中,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倾听学生,鼓励学生多元化的声音、

9、个性化的思想。教育将因教师倾听的主动与开放呈现出无蔽澄明的状态,这就为学生自由个性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契机。复次,倾听应向“不同”开放。这种认识是基于对倾听选择性(只选择已知或符合自己观点的)的反思。倾听者往往带着自己的“先见”或“偏见”去倾听,倾听对象的差异在这种倾听中被“同一”化。在倾听实践中,倾听者尤其喜欢倾听符合自己意愿、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声音。如果出现“异向话语”,32忽略、抹杀或反对其价值,是许多倾听者的常态。这种常态是倾听选择性所导致的结果。克里希那穆提曾提醒道:“要真正地倾听,就应当抛弃所有偏见或至少将它放在一边。只要有接受的虚心,理解就非难事。然而不幸的是,多数人带着抗拒在听

10、。我们的内心屏幕上闪烁的是宗教或精神的、心理或学术的种种偏见,或者生活中的担忧、欲望以及畏惧。我们听的时候,心中充斥着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听到的只能是自己发出的噪音、自己的话,而绝不是别人所想说的。”33克里希那穆提旨在提醒倾听者要抛弃偏见并向“不同”开放,惟其如此,言说者真正的意图和想法才能被倾听者所理解。教育实践中,教师倾听应遵循克里希那穆提的忠告和建议。欣赏学生与教师一致的想法,更应鼓励学生的“异向话语”,因为在“异向话语”中蕴藏着创造性的潜能和诸多的可能性。参考文献:1张华.走向“倾听”教育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2lincoln, y. in search of stu

11、dent voicesj. theory into practice, 1995, 34(2).3paley, v. g. on listening to what children sayj.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1986, 56(2): 125.4【美】爱莉诺·达克沃斯.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集m.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4-165.568sheila c. bentley. listening in the 21st centu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stening, 20

12、00, 14(1): 139.7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liste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stening, 2011, 25(1): 27-46.91125moss p. listening to young children. beyond rights to ethics let's talk about listening to children: towards a shared understanding for early years education in scotland, 2006: 17

13、-23.10cannella g. and viruru r. childhood and postcolonizaton: power, education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m.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2004.12路文彬.视觉时代的听觉细语:20世纪中国文学伦理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63.13paciotti, k. and bolick, m. a listening pedagogy: insights of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 in multicultu

14、ral classroomsj. leadership online journal, 2009, 7(4).14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15【美】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2(英文版序).16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61.17【巴】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1830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3,133-134.19【英】伯克.我喜欢的学校

15、:通过孩子的心声反思当今教育m.祝莉丽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06.20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94-195.21张华.教育重建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2【美】爱莉诺·达克沃斯.多多益善倾听学习者的解释m.张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3clark, a and moss p. listening to young children: the mosaic approachm. london: national children's bureau for the joseph rowntree foundation, 2011.24rinaldi, c. in dialogue with reggio emilia: listening, researching, and learningm. london: routledge, 2005.2627孙向晨.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3.28【巴】伊拉·索尔,保罗·弗雷勒.解放教育学:转化教育对话录m.林邦文译.台北:巨流,2008:197.2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