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及其构成要素_第1页
证明及其构成要素_第2页
证明及其构成要素_第3页
证明及其构成要素_第4页
证明及其构成要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讲 证明及其构成要素、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证明的概念和特征(2)掌握证明制度的构成要素(3)了解证明的种类和证明方法的进化、教学内容一、证明的概念和特征二、证明的种类和功能三、证明制度的构成要素四、司法证明方法的进化、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证明?它有哪些特征?2、证明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3、简述司法证明方法的进化阶段?、课外阅读资料1、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第三版),第十章,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版。2、毕玉谦主编:证据法要义,第十五章,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三讲 证明及其构成要素一、证明的概念和特征(一)证明的概念1、日常生活中“证明”概念的使用。证明是一个含义丰富、用

2、途多样的词,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证明的一般含义是指“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者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或者“证明书或者证明信”。从动词的含义来看,凡是应用已经掌握的材料、经验或者事实表明或者断定人或事物真实性的行为,都是证明。从名词的含义来看,凡是用来表明某个人的身份、来源、能力或者目的的书面材料,如介绍信、证明信、身份证、工作证、授权委托书等,或者表明某个物品的产地、构成、品名、功能等情况的书面材料,如说明书、标签、质量保证书等,都是证明。2、法律领域“证明”概念的使用。在法律领域,证明也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途。例如,在诸如契约等文书上见证人的附和签名就是“证明”。然而,这种证明只是案外人了解、

3、确认当事人之间的某种事实关系,它无论是从主体还是从内容来看,都不是证据法学上的证明。在证据法学上,关于证明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说法:(1)广狭义说。这种观点认为,证明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证明是指“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依法运用证据对案情中未知的或者有争议的事实查明的诉讼活动”;而广义的证明“包括:证明过程,证明程序,证明对象,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过程是发现、收集、固定、审查判断证据,认定案情的活动方式”。(2)主观思维说。该观点认为,证明“在近、现代的诉讼制度中,指证明主体在证明责任的作用和支配下,运用证据这个证明方法求证或探知证明客体的抽象思维活动和具体诉讼行为,简单地说,证明就是认

4、知案件事实的理念运动和具体过程的统一”。这种观点的特点是揭示了证明的主观思维层面的要素,从思维过程和诉讼行为统一的角度界定证明的含义。(3)法律目的说。这种观点认为,具有法律意义的证明“是指在法律程序中特定的机关、组织和人员,本着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目的,依法运用证据确定和阐明未知案件事实的活动”。该观点强调了证明的目的和法律意义。(4)诉讼活动说。这种观点将证明视为诉讼活动的组成部分,从诉讼的角度界定证明的含义,认为:证明“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讼中的证明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指司法机关或当事人依法运用证据阐明或者确定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3、证据法学上“证明”概念的确立。证据法学上(法律

5、事务中)的证明是指执法人员、律师和当事人,按照法定的对象、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查明、阐明和认定未知或者有争议的案件事实的活动,是主观思维活动和具体法律行为的统一。由于司法活动中的证明是各种法律事务中证明的起源而且至今仍然具有代表性,所以有些学者习惯使用“司法证明”的概念。(二)证明的特征1、证明的主体是执法人员、律师和当事人。这是证明的主体方面的特征。这里所说的“执法人员”,包括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仲裁机构、公证机构等有关机构中的行政执法人员、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公安人员、仲裁人员、公证人员。2、证明的目的是明确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是证明的目的方面的特征。

6、明确案件事实是证明的直接目的。案件事实是指法律规定有关专门机构为了正确作出裁判或者决定而必须查明的事实,是适用法律的必不可少的事实基础,又称为要件事实。例如刑事诉讼中的被指控犯罪行为构成要件的事实、民事诉讼中民事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事实、行政诉讼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事实等等。 与本案无关全案事实 法律未规定必须查明 与本案有关 = 案情事实 法律规定必须查明的要件事实 = 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是证明的最终目的。3、证明是一种法律活动,必须按照法定的范围、程序和标准进行。这是证明的表现形式方面的特征,是指证明的法律性。证据法学上的证明是一种法律活动。法律决定了证据法学上证明的

7、时空范围。证明的法律性表现在:(1)证明的主体由法律规定。(2)证明的对象由法律规定。(3)证明的标准由法律规定。(4)证明的主要程序由法律规定。(5)证明的方法和手段由法律规定。(6)证明行为会产生法律后果。4、证明是主观思维活动和具体法律行为的统一。这是证明的内容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证明的主观性。证明活动外观上表现为执法人员、律师、当事人的具体法律行为,如调查取证、审查判断证据、举证、质证和认证等活动;但内容上则表现为执法人员、律师和当事人的主观思维活动,也就是执法人员、律师、当事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已知事实判断或者推断未知事实的活动。证明的主观性表现在:(1)推断和判断、查明和阐明、断

8、定和认定本身就是主观思维活动,是在人的大脑中借助语言手段进行的。从这一点来看,证明都是在内心中进行的,凡证明都是心证。(2)在运用已知的案件事实阐明或者查明未知的案件事实时,需要运用逻辑和经验等主观方法。(3)证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证明的效果。(三)证明的相对性原理1、证明相对性的含义。受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等客观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水平等主观因素的限制,证明的结果总是与案件的事实真相存在着差距,也就是说,证明的案件事实与实际上发生的事实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是部分证据法学者所说的证明的相对性原理。2、证明相对性存在的原因。(1)在证明和案件的事实真相之间存在着妨碍认识的

9、主观和客观环节。(2)法律价值的冲突和协调造成了证明的相对性。司法活动以秩序、效率、公正等多元化的价值为其内在的目标。在证明问题上不能为求公正而牺牲效率,“迟来的正义非正义”。(3)执法、司法活动与科学研究不同。科学研究可以不惜代价,不计成本。但法律事务的终极目标是解决纠纷,它的证明是为了还原业已成为过去的事实。这种还原肯定不可能完全复现已经发生的事实。科学研究探知未知的未来事实;不受时空限制。法律事务探知未知的或争议的过去事实;受法律规定的时空限制。证明的相对性是客观存在的,揭示证明的相对性有助于我们冷静认识证明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事求是地设计证明的手段、方法和程序,推动我国证明制度的

10、科学化。二、证明的种类和功能(一)证明的种类证明的种类是指按照一定标准,对证明进行的各种分类。1、行为意义上的证明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这是以证明的表现形态为标准所作的分类。行为意义上的证明是证明行为(prove),指证明主体根据已知事实查明或者阐明未知案件事实的活动。结果意义上的证明是严格意义上的证明(proof),指运用已知事实阐明或者查明未知案件事实的结果,特别是执法人员对案件事实的形成确信的心态。行为意义上的证明可以进一步分为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等行为,这些行为表现为连续的证明过程。结果意义上的证明可以进一步分为证明和释明。所谓证明,又称为严格证明,是指对案件事实的证明必须达到相当高的

11、程度,需要较高的证明标准,如“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或者“排除合理怀疑”。这种严格的证明适用于要件事实。所谓释明,又称为“稀明”,是指根据一定的证据认定某种事实大致可能成立,仅需要微弱的心证和较低的确信,就可以了。释明适用于程序法事实。2、刑事诉讼证明、民事诉讼证明、行政诉讼证明和其他法律事务中的证明等。这是以证明所在的程序为标准所作的分类。刑事诉讼证明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和当事人调查收集和审查判断证据,确定是否发生了犯罪行为、谁是犯罪行为人、犯罪行为的轻重和其他有关事实的活动。民事诉讼证明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通过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等活动,查明或者阐明民事纠纷产

12、生和发展的事实以及民事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事实的诉讼活动。行政诉讼证明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查明或者阐明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有关的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3、执法人员的证明、律师的证明和当事人的证明。这是以证明主体为标准所作的分类。不同的证明主体,其证明的程序规则有较大的差异。4、实体法事实的证明和程序法事实的证明。这是以证明对象为标准所作的分类。实体法事实的证明是指对要件事实的证明;程序法事实的证明是指对法律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进展状况事实的证明。实体法事实的证明和程序法事实的证明,其标准不一样。另外,程序法事实在行政案件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5、宏观意义上的证明和微观意义上的

13、证明。宏观意义上的证明是指证明的全部过程和环节构成的系统,针对的是整体的证明制度;微观意义上的证明是指证明主体在办理案件过程中进行的证明活动,针对的是具体的证明行为。通常所说的证明是指微观意义上的证明。所谓证明制度则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由证明的构成要素按照法律规定构成的有序的、具有特定风格和模式的体系。证明制度和证据制度是相互包容并且经常被替换使用的概念,没有区别的必要。(二)证明的功能1、证明是正确办理案件的必要条件。2、证明是完善诉讼程序、推动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环节。3、证明是制定统一证据法典的核心课题。(三)同一认定方法1、同一认定的概念和对象。作为侦查学和物证技术学的

14、专门术语,同一认定是指依据客体特征判断两次或多次出现的客体是否同一个客体的认识活动。同一从哲学上讲是表示事物或现象同其自身相等同的范畴,其对象只能是客体自身。同一认定的客体必须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出现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司法证明活动中同一认定的对象包括人、物、场所和事件。司法证明的核心内容是人身同一认定和事件同一认定,简称“人事同一认定”。同一认定贯穿于每一次证明过程之中,案件中的大同一认定往往由多个小同一认定和种类认定组成。2、同一认定的依据和科学基础。对于具体的小同一认定而言,其依据是客体特征,主要有五大类:客体的形象特征、物质成分特征、运动习惯特征、时空位置特征和气味特征等。而以事件为核心内

15、容的大同一认定或者“人事同一认定”则具有特殊性,其依据是案件的事实特征及其反映这些特征的证据。同一认定的科学基础是特征组合的特定性、稳定性和反映性:(1)特征组合的特定性由特征的数量、质量与同类客体的数量等因素所决定。特征的数量与该特征组合的特定性成正比,或者说,与该特征组合出现重复的可能性成反比,如指纹一共有多少种特征,以及作为鉴定对象的手印上一共出现了多少个纹线特征。特征的质量与其特定性价值成正比;在特征组合的特定性不变的情况下,特征的质量与特定性所要求的特征数量成反比;特征的特定性价值是由其出现率决定的,而且与其出现率成反比,如同样是指纹特征,“小钩”、“小桥”、“小眼”等细节特征的质量

16、就高于“起点”和“终点”等细节特征的质量。所谓“同类客体的数量”就是指该特征组合可能出现重复的客体范围,如指纹特征组合可能出现重复的范围就是人类的总数。特征组合出现重复的范围大小,与同一认定所要求的特征数量和质量成正比。(2)特征的稳定性指客体特征在进行同一认定的必要时间内保持基本不变的属性。同一认定的“必要时间”是由具体案件中被寻找客体留下特征反映体到司法证明人员发现嫌疑客体并进行鉴定的时间长短所决定的。例如,某犯罪分子在盗窃现场留下鞋印到侦查人员发现嫌疑人并提取其鞋或者鞋印作为比对样本的时间,就是该同一认定所要求的“必要时间”。司法人员应该尽量缩短需要进行同一认定的“必要时间”。(3)特征

17、的反映性指客体的特征能够在其他客体上得到反映的一种属性。例如,人的指纹具有“触物留痕”的特点,所以指纹就具备了同一认定所要求的“反映性”。人的“眼纹”虽然也有特定性和稳定性,但是很难在其他客体上留下“痕迹”,所以不具备同一认定的条件。3、同一认定的一般方式。同一认定实际上是一个通过不断排除相似客体并最终认定同一客体发过程,故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例如,当我们认定某指印为斗型纹时,就等于把所有非斗型纹排除在外;当我们进一步认定其为环型斗时,又等于把其他的斗型纹排除在外;如果我们又发现该指印的左三角部位有一个“小眼”特征,那又等于把该部位没有“小眼”特征的环型斗给排除在外。正是通过这一步步的排除,使

18、我们所限定的客体范围不断缩小,直至该范围内只剩有一个客体时,其他客体就都被排除在外,因而也就认定了客体的同一。同一认定中进行排除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间接排除法;一种是直接排除法。所谓间接排除法,是指根据特征组合的重复概率来排除其他相似客体,又可称为“概率排除法”。例如,对指纹进行同一认定时,因为不可能把全人类的指印全部取来一一比较和排除,所以只能根据统计数据和经验来评价特征组合的重复概率。所谓直接排除法,是指根据客体的某些特征直接比较该范围内的每个对象,逐个进行排除,直至最后一个客体。它一般在被寻找客体已经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之内时适用。三、证明制度的构成要素(一)证明制度的构成要素从制度的角度

19、来看,证明是由不同的部件按照法律规定构成的有序的系统。如果说分类是从外部的角度分析证明的范围和形态,那么,构成则是从内部的角度剖析证明的构成要素和环节。一般认为,证明由下列要素和环节构成:1、证明对象(待证事实、要证事实、证明标的)。证明对象是指法律规定执法人员为正确处理案件所必须查明的案件事实,又称为要件事实。证明对象是证明活动的客体。证明对象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所谓普遍性,是指实体法从一般的意义上规定了同类诉讼案件的要件事实;所谓特殊性,是指证明对象的具体内容由双方当事人的起诉与答辩决定。证明对象由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是证明的首要构成环节。2、证明主体和证明责任。证明主体是指依法承担证明义

20、务、享受证明权利的主体。证明责任是指证明主体依法承担的查明或者阐明案件事实的责任。证明责任如何分配的问题由实体法和程序法共同解决。实体法不仅规范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规范当事人的证明责任的分配;程序法规定查明案件事实是执法人员的职责,证明责任自然在其范畴之内。此外,程序法还规定当事人的证明责任,作为对实体法有关规定的补充和具体化。在理解证明责任时,要注意证明责任和举证责任的关系以及证明责任的种类。3、证明手段(证明根据、证明工具)。证明手段是指用来进行证明活动的根据或依据。这个根据或依据就是证据,包括书证、物证、人证等等种类。它应当是客观的存在。4、证明方法。证明方法主要是指主观思维活动的

21、形式,包括逻辑推理、司法认知、推定等等。司法认知是指司法人员对当事人不能提出衡量争议的事实直接以裁定或者临时决定的方式予以确认,从而提高证明的效率。推定和司法认知的特点是省略了一般的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的复杂程序,是一种快捷的证明方法。逻辑推理是最重要的证明方法,其中形式逻辑具有重要的意义。运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必须具备概念明确、遵守逻辑推理规则、了解案件事实等条件。具体方法是:(1)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个别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原理、原则引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法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2)分析和综合。分析是指把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阶段,分别加以考察的

22、思维方法。综合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方面、要素、环节和阶段有机地结合成整体的思维方法。(3)反证和排除。反证法是指通过否定反证事实来肯定与之相反的待证事实的证明方法。排除法是指把待证事实同其他可能的事实放在一起,通过证明其他可能事实的错误来确认待证事实成立的方法。5、证明程序(证明过程)。诉讼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诉讼与证明很难截然分开,因此,证明程序通常表现为诉讼程序。证明程序是证据法与程序法密切联系的集中表现,大体上分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四大步骤。6、证明标准(证明要求、证明任务、证明程度)。证明标准是指执法人员查明案件事实、当事人证明案件事实所应当达到的程度,具体表现为对证据的量和质

23、的要求和对全案事实认定的要求。对证据质的要求表现为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对证据量的要求是“充分”。对全案证据的认定要求是“案件事实清楚”、“排除合理怀疑”、“占优势的盖然性”。对执法人员来说,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没有达到证明标准的,视为违法;对当事人来说,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没有达到证明标准的,视为没有履行举证责任,应当承担败诉的责任。证明标准不应当是一元化的,而应当是分类型的,民事和刑事应有所不同。(二)我国三大诉讼中证明制度的共性与差异1、三大诉讼中证明制度的共性。(1)证明的性质和作用相同。证明是沟通实体法和诉讼法的纽带,是横跨两大法律领域的综合概念。从实体的规定上说,证明源自实体法的要求;从

24、形式的规定上说,证明是由诉讼法加以调整的。(2)证明方法也是相同的。都采用逻辑推理、司法认知和推定等。(3)证明主体也是相同的。都包括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当事人和律师。2、三大诉讼中证明制度的区别。从现行法律规定和学理研究来看,三大诉讼证明的区别表现在:(1)证明责任的分配不同。(2)证据的种类有所不同。(3)有关证明标准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刑事诉讼法条162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民事诉讼法条153规定“事实清楚”;行政诉讼法条54规定“证据确凿”。(4)证明对象不同。(5)证明的程序规则存在着一些不同。刑事诉讼特有的证明程序是侦查和审查起诉过程中的证明规则,如讯问犯罪嫌疑人、

25、被告人的程序规则。民事诉讼特有的证明程序规则是处分原则和辩论原则。行政诉讼特有的证明程序规则是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调查收集证据。四、司法证明方法的进化在人类司法实践的历史进程中,证明方法曾经有过两次重大的转化:第一次是从以“神证”为主的证明方法向以人证为主的证明方法的转化;第二次是从以人证为主的证明方法向以物证为主的证明方法的转化。与此相应,司法证明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以“神证”为主的司法证明所谓“神证”,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助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作为司法证明的依据。“神证”的方法包括“神誓法”和“神判法”。1、“神誓法”。所谓“神誓法”

26、,就是当诉讼双方的陈述相互冲突时,裁判者便要求双方分别对神灵发誓,以证明其陈述的真实性。如果哪一方不敢对神发誓,或者在发誓过程中神态慌乱或显示出某种神灵报应的迹象,裁判者就可以认定其说的是假话并判其败诉。中国古代也曾经把“神誓法”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手段。周礼中记载,“有狱讼者,则使盟诅”。2、“神判法”。古代司法活动中广泛使用的另一种“神证”方法是“神判法”,又称为“神明裁判法”,即通过让当事人接受某种肉体折磨或考验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方法。这种折磨或考验通常都伴随着由牧师或神父等神职人员主持的弥撒或祈祷等宗教仪式。如中世纪欧洲流行的“热铁审”就有牧师撒“圣水”于热铁上的仪式。在“神明裁判”中

27、,司法证明的天平显然不利于接受考验的一方。它与“神誓法”的结果显然不同,因为对神发誓之后,只要没有特殊情况出现,宣誓人就可以胜诉。而在“神判法”中,一般情况下接受考验的人都会受到伤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幸免于难。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司法官员怀疑某人说谎,就会要求他接受神的考验,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他对神发誓,因为宣誓的结果概率对他有利,而考验的结果概率对他不利。古代巴比伦人在审理案件的时候经常采用“水审法” ,沉下为有罪(汉谟拉比法典);古代日尔曼人也采用“水审法”,但标准恰恰相反,沉下为清白。古印度作为摩奴法典之补充的那罗陀法典第102条明文规定了八种“神明裁判”的方法,包括火审法、水审法、秤审

28、法、毒审法、圣水审法、圣谷审法、热油审法和抽签审法等。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神明裁判”方法,如皋陶治狱用“神羊”。直到20世纪前期,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神明裁判”方法,如藏族的“捞热油”、景颇族的“捞开水”、彝族的“捧铧犁”、傣族的“吊簸箕”等。在中世纪欧洲广为流行的另一种带有“神证”色彩的司法证明方法是“决斗法”。这种方法一般只有贵族和自由民才有资格选用。毫无疑问,“神证法”提高了人类司法判决的权威性,因而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神证法”的基础是当时人们对神的无可争议的信仰和崇拜,判决具有权威性。其次,“神证法”在某些情况下也确实能够查明案件的真实情

29、况。大概在12世纪末,“神明裁判”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导致这一转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在知识界日益增长的怀疑论;其二是社会环境的变迁。1215年,“神明裁判”首先受到了欧洲天主教拉特兰大教会的致命打击。该教会明令禁止在审判中使用“神明裁判”。尔后在欧洲各国的司法实践中,“神明裁判”也相继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二)以“人证”为主的司法证明1、理性司法证明方法的萌芽。神的证明属于非理性的司法证明方法,而人的证明则是理性的司法证明方法的必备要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国家职能的完善,司法者开始把以前拱手送给神灵的司法证明权力收回自己的手中。在欧洲,11世纪的“旧西弗里西亚法律

30、”是最早将理性因素注入司法证明方法之中的法律规定之一。在这部法律中,证人作证已经出现、法律代言人也已出现。俄国11世纪的法律汇编“罗斯真理”也正式承认了“人证”的效力。法律认可的“司法证据”包括“神明裁判”、抽签和发誓,还包括当事人供词和目击者或见证人的陈述。2、理性司法证明方法的产生。理性的司法证明方法在萌芽之后,整整花了几个世纪的时间才得以在欧洲的司法系统中成长起来。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政府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的介入;第二,调查犯罪成为了政府的职能;第三,审判成为了政府打击犯罪的手段,同时抛弃了原来的非理性司法证明方法。中国具有重视“人证”的司法传统。早在夏商时期,以国王为首的各级司法

31、官员就在审判活动中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而且在遇到疑难案件时注意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如礼记中记载:“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大小之比以成之”。3、理性司法证明方法的发展。在以“人证”为主的司法证明时期,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的陈述无疑是最主要的证据。在刑事案件中,以获取被告人供述为主要目的的审讯问案法便很自然地成为了司法证明的主要手段,而刑讯逼供的盛行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欧洲国家从13世纪开始广泛使用纠问式诉讼程序,而且很多国家的法律都明确规定被告人的供述是最有效的证据,于是刑讯逼供就成了让被告人开口的常规手段。中国的刑讯逼供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刑讯就已经广泛地运用于

32、审判之中。据礼记中的记载,“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所谓“肆掠”就是严刑拷打。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法律都对刑讯有所限定。例如,唐律中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查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须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刑讯逼供方法受到的抨击和反对越来越强烈。新兴的资产阶级也把刑讯逼供作为攻击封建制度的一个主要目标。1641年,资产阶级控制的英国国会通过一项法令,废除了以刑讯逼供著称的“星座法院”和其他特别法院。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都推动了本国的司法制度改革,也为在法律上废除刑讯逼供制度清除了道路。中国辛亥革命之后,刑讯逼供也在法律上被废

33、止。在刑讯逼供作为司法证明主要方法的时期,世界各国的司法人员也在不断探索科学的“人证”调查方法。例如,中国古代的司法人员早就总结出“以五声听狱讼”和“钩距问案”等科学审讯方法;西方学者则从19世纪开始研究测谎等科学讯问技术。(三)以“物证”为主的司法证明物证在司法活动中的应用和推广总是伴随着一定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物证需要人的解读,而解读物证往往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所以物证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物证离开了科学技术便无法发挥其证明作用。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物证及其相关的检验或鉴定结论统称为“科学证据”。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各种物证技术在司法活动中的运用曾经长

34、期处于随机采用和分散发展的状态。直到18世纪以后,与物证有关的科学技术才逐渐形成体系和规模,物证在司法证明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起来。毫无疑问,19世纪是科学证明方法得到长足发展的时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法医学的兴起为科学证明案件事实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其次,各种人身识别技术的问世为准确地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提供了科学的手段。1、法医学的兴起。中国的法医检验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根据秦简·封诊式中有关案例的记载,我国秦朝就已经有了法医人体检验的实践。宋朝人宋慈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法医学家,他编写的那本洗冤集录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中世纪的欧洲也有法医检验的实践。不过,在18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法医学发展都是缓慢的和分散的。19世纪初,英国的爱丁堡大学首次由安德鲁·登肯教授开设了法医学课程。同时,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也出现了一门新的学科“国家医学”,其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