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教育理念-最新资料_第1页
浅析儒家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教育理念-最新资料_第2页
浅析儒家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教育理念-最新资料_第3页
浅析儒家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教育理念-最新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儒家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一般道德观念形成的历史依据。高扬生命意识,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关注客观世界到越来越多地关注人自身, 是人类发展的规律和必然。 当代民族文化教育也应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这种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儒家文化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 以强烈的生命

2、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 孝经,开宗明义章 ) ;“未知生,焉知死” ( 论语 ?先进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论语 ?述而 ) 。在孔子看来,生命的历史绵延,并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延续。 生命同时又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生命。在谈到孝的内涵时,孔子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此,“道”便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理想, 无改于父道,则是继承前代的文化理想, 孔子以此规定孝, 即意味着将生命之河的历史延伸,同时理解为文化生命的前后相承。同时,儒家追求生命的不朽, 主张必要时把生命奉献给仁义和群体利益,以生界定死,探讨了死亡

3、的意义与价值。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春秋左传 )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 欧阳修全集?居士集 ) ;“死有重于泰山, 生以理全者也; 生有轻于鸿毛,死与义合者也” ( 隋书 ?诚节列传 ) 。今天我们倡导儒家的人生观,有助于人们高扬生命意识, 拓宽精神空间, 形成积极有为、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至上, 倡导见利思义,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 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里,要维系社会的安定、繁荣和进步,都必须处理好公与私、义与利、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 这就需要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强调整体利益高于一切, 个体是渺小

4、而微不足道的,个人只有在被整体所包摄、消融才有价值可言。儒家文化一方面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 承认功利与仁义的价值取向,如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得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 春秋繁露 )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 国语 ?晋语 ) 。但另一方面,儒家形成了明显的“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价值模式。如,孔子以义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 认为“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论语 ?述而 ) ;“先义而后利” ( 荀子 ?荣辱 ) ;“君子思义而不虑利

5、,小人贪利而不顾义”。 当前,这种儒家“先义后利”的思想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关心集体、关心他人、诚而有信、乐于奉献、遵守社会公德的正确价值观。倡导胸怀天下、报国忘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自尊心首先表现为对民族文化尊严的捍卫, 民族自信心首先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信赖, 民族自豪感首先表现为对民族文化的崇尚。儒家文化提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乎天下”,其中“修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存亡关头,人人都应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还要求人们把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 百姓的福祉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

6、说:“位卑未敢忘国忧”:文天祥被俘后,不惧威胁,不受利诱,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都表达了为国分忧、 报效祖国的精神境界, 弘扬的都是一种个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儒家文化饱含的这种浓郁的爱国情愫、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都是我们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强调建立谦恭礼让、宽以待人的人际关系。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美德。 中国古代哲人强调仁者爱人, 要求以宽厚的态度待人。孔子说:“宽则得众。”“居上不宽”,以权自尊,持权骄横,按权分等,甚至以势压人,以上欺下,以官辖民,则会失去

7、民心,得不到众人的拥戴。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谦恭礼让”和“严己宽人”。 孔子提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尚书主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元代王恽说:“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玉堂嘉话卷五 ) 明代大儒洪应明则在其所著的 菜根谭中说,“处事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增广贤文教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君子量大,小人气大,恶人胆大,善人福大”、“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对于顺境与逆境,儒家历来能泰然处之,主张“宠辱不惊”、“弘毅坚韧”,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把一切挫折、困顿都

8、看作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 ?告子下 ) 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语来教导人民,使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逐步培养宽容的心态、包容的胸怀,可达事半功倍之效。“仁爱”、“和合”,和谐发展是儒家文化包含的人文精神。尚书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里也有这样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就是说上天也要顺从人民的视听,应该先办好人的事, 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 可以看出那时就将人置于中心地位。得民者,得天下;失民者,失天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范畴,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准则。 所谓“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人,爱护人,礼待人,重视人的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这种以“仁”为中心的文化道德修养,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观念。“仁”、“义”思想本身就体现了人、我、群之间的紧密联系,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的观念。“礼”是“仁”的另一表现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