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技术流程_第1页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技术流程_第2页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技术流程_第3页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技术流程_第4页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技术流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流程为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现状,掌握真实的土地利用数据,建立健全和完善土地调查确权登记发证管理制度,提供最新利用信息,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以及国土资源管理需要,进一步进行土地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工作之一。继*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调查工作结束之后,为了能按时地保质保量圆满完成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2013年06月,*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工作正式启动。现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程汇报如下:一、 总 则1.1目标、任务1.1.1目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土地权利进行确权登记发

2、证。1.1.2任务农村建设用地调查:逐宗地实地调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每宗土地的权属和利用状况。数据库建设:根据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成果,建立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登记发证:根据调查成果,按照相关程序,依法对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登记发证。1.2调查比例尺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的比例尺为1:2000,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1:1000、1:500比例尺。1.3数学基础1.3.1平面坐标系统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或与之有联系的独立坐标系。1.3.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1.3.3投影方式农村建设用

3、地使用权调查采用3°分带(可任意选择中央子午线)的高斯-克吕格投影。1.3.4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保留2位小数,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²),保留两位小数。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公顷(hm²),保留两位小数。取位精度不包括过程数据的处理精度,仅针对最终的结果数据。二、 准备工作1) 业务技术培训:作业单位组织全体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实施细则、省厅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培训资料及其它相关技术要求。2) 作业设备的准备:计划作业设备,对仪器、器材检修,新增车辆设备,印刷各种表册,制作工作底图等;3) 资料收集:1、已有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属调查

4、地籍区、地籍子区划分成果;2、 省厅下发的1:2000影像图;3、 部分权利机构下发的土地使用证。可作为权属来源资料使用。4) 工作底图制作: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及宅基地使用权权属调查,采用1:2000影像图放大到1:500比例尺,作为本次权属调查工作底图,无1:2000影像图的地区采用“先权属后测量”的方法。三、 设备及人员投入4.1设备投入依技术要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项目共计划投入技术人员24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7人,技术员7人,雇用当地6人;分7个作业组;共投入设备:中海达8200X静态GPS接收机4台套,中海达V8 GPS-RTK 11台套

5、,日本TOPCON(拓普康)335全站仪4台,日本NIKON DTM-352(尼康)全站仪2台,日本宾得332全站仪2台,日本TOSHIBA(东芝)笔记本电脑2台,惠普笔记本电脑3台,联想笔记本电脑3台,戴尔笔记本电脑4台,惠普打印机4台,对讲机20余部,南方CASS5.1数字化成图软件5套,MapGIS数字化成图软件5套,中海达GPS数据处理及平差软件2套,控制网平差软件NA V2.96 For Windows95/98/2000 2套。所投入的所有设备和软件均通过国家指定的检验机构的检定,符合该项目的技术要求。 罗平项目部主要设备投入表序号主要设备及建库软件名称规格型号及版本数量备注设备1

6、笔记本电脑ThinkPAD E408设备2笔记本电脑戴尔14201设备3笔记本电脑联想昭阳K4610设备4手持测距仪DisTO D3(LV1)12设备5全站仪1台套(2秒)宾得R-322NXm1设备6全站仪1台套(2秒)宾得R-322NXm1设备7全站仪DTM-3525设备8全站仪GTS-3352设备9中海达GPS中海达GPS-V86设备10中海达GPS中海达GPS-V84设备12绘图仪1台(A0幅面)EPSON STYLUS PRO79101设备13ArcGIS Server V10企业级基础版1设备14ArcGIS Engine V10潜入式开发组件1设备15地理信息处理软件GEOWAY1

7、设备16地理信息处理软件SkylineTerraexpiorer pro6.01设备17数字摄影测量软件GEOWAY DPS1设备18地理信息处理软件MapGIS14.2主要技术人员工种按阶段投入人员情况项目总负责技术负责项目经理项目组长技术人员后勤人员实习学生合计项目投标及合同签订阶段11100104资料收集与整理阶段1113311424编写项目技术设计书阶段11121107组织技术培训阶段11181032044工作底图编制阶段01181032043野外踏勘阶段0118103831控制测量阶段01181032043权属调查阶段01181032144地籍测绘阶段01181032245面积量算与

8、统计阶段01181032346地籍图编绘阶段01181032447宗地图制作阶段01181032548纸质资料扫描存档阶段01181032649建立数据库阶段11181032751成果汇总、输出阶段11181032852检查、验收阶段11181032953评审阶段11181031034最终装订提交资料阶段11181031034数据库培训与维护阶段01111004四、 作业流程及步骤(一)建立机构以及人员组成;(二)实地踏勘,了解试点区地物地貌复杂程度,社会交通,人文地理等相关情况;(三)收集可利用资料,制定试点方案;(四)协调落实试点乡(镇);(五)开展试点工作;(六)权属调查,设置界址点,收

9、集权源材料,填写地籍调查表;(七)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八)内业处理,完善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五、 技术路线*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原则上按照权属调查、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内业数据处理及数据库建设的流程进行,但对于无1:2000工作底图的片区,采用先测量后权属的方法开展工作。6.1权属调查(一)调查准备:联系调查所在村组,向权利人发送出席指界通知书,约定权利人准备好土地权属来源有关证件出席现场指界,调查人员准备好地籍调查表,工作底图、钢尺。油漆等必须作业用具。(二)调查员在村组干部的带领下,双方权利人现场指界调,调查员根据权利人出示现有的权属来源证件或资料,结合权利人现场指界,利用现状,核实权利人

10、名称、宗地图、界址边、用途、四至关系等确定宗地归属。(三)调查员根据双方权利人指界确认后,现场设立界址点,编写临时界址点号,如实将调查内容填写地籍调查表。勘丈各界址边,绘制宗地草图,收集权源材料。(四)调查结束后,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中签名(盖章),确认调查结果。6.2控制测量控制测量主要分为两部分:对整个区域起控制作用的首级控制网;满足于测图需要的RTK 图根控制点。6.2.1首级控制网控制点选点、埋石要求1) 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强磁场等),其距离不小于200米,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输通道,其距离不小于50米;2) 首级控制点应根据各项目区域的分布

11、特点进行优化设计,相邻点对间不须通视,点位应选择优良,埋设稳固,易于长期保存,通行方便有利于观测和使用;3) 点位周围便于安置GNSS接收设备,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度;4) 点位附近没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大面积水域);5) 点位位于交通便利,且利于常规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6) 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位的保存;7) 点位附近的小环境与周围大环境保持一致;8) 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已有控制点;9) 点位埋设完毕后,应用数码相机对点位进行拍照。点位天项方向,由南至北方向远、近景各照取3至4张数码照片;10) 四等控制点标石规格为20Cm×40Cm

12、15;40Cm,标石质料为混凝土,标志中心铸铁标志;11) 可埋设岩层、房顶标石,标志采用铸铁标志;12) 为方便寻找及使用这些控制点,须用红油漆在实地明显地物上标示点号、距离及方向;13) 四等GNSS控制点须实地绘制点之记和办理委托保管书。使用仪器和观测方法1) 使用仪器中海达V8双频GNSS接收机,仪器标称精度(5mm+1ppm),作用距离 50km,内存空间 64M);2) 观测方法a) GNSS外业数据采集使用中海达V8双频6台套GNSS接收机进行。外业观测依据集体土地调查测绘技术方法指南中有关的作业要求采用静态边连式的观测方案,每测段同步观测视不同边长一般为90min以上。b) 接

13、收机的其它参数设置为:卫星截止高度角为15°;数据采样率为15s;卫星图形强度因子PDOP6.0;同步接收卫星的个数不少于4颗。接收机的对准用光学对准器对准;天线高度用钢尺在不同方向上量测一次,其差值在不超过3mm时,最后取平均值。c) 观测期间防止接收设备震动、移动,更应防止人员和其他动物碰动接收机天线和阻挡卫星信号。d) 在一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接收机关闭或重新启动、改变卫星仰角度、改变接收天线位置、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操作。e) 在接收机采集数据期间,应填写好GNSS外业观测记录手簿,同时绘制好点之记,完成点位周围地理名称的询问。f) 在测站周围不要使用通讯设施,使用通讯设

14、施应离测站10米以外。g) 一时段观测结束前,检查规定作业项目是否完成,记录与资料是否完整,完成后方可进行搬站。6.2.2RTK 图根控制点RTK 二级点的选埋1)RTK 二级点应选在村庄内主要道口、建筑物楼顶;2)每个RTK点应最少有一个以上通视方向,相邻点间应通视良好,有利于界址点测量;3) 二级点标石规格为12cm×20cm×60cm,标石质料为混凝土,标志中心为12mm,长度为20Cm,顶面刻有“十”字形的钢筋,钢筋顶面应高出标石顶面5mm;4)对于交通条件差的预制和运输标石困难,可以采用现场浇灌方式,中心标志为(20mm,长25mm)大铁钉,周围浇灌(20cm&#

15、215;20cm×30cm)混凝土;5)在水泥地面可用电钻打孔埋设(20mm,L20cm)钢筋或特制圆帽铁钉,标志顶面应刻有“十”字形或打1mm的小孔,点位不得选取在地面收缩缝及不能长期保存的位置。仪器设备的要求1)接收设备应包括双频接收机、天线和天线电缆、数据链套件(调制解调器、电台或移动通讯设备)、数据采集器等;2)参考站接收设备应具有发送标准差分数据的功能;3)流动站接收设备应具有接收并处理标准差分数据功能;4)接收设备应操作方便、性能稳定、故障率低、可靠性高;5)接收机标称精度应达到要求。接收设备的检验1)接收机的检定按规定执行,并应在有效的使用周期内;2)基准站与流动站的数

16、据链联通检验; 3)数据采集器与接收机的通讯联通检验。RTK参考站的技术要求1)采用单参考站时,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参考站宜选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2)地心坐标系与地方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应采用不少于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也可以在测区现场通过点校正的方法获取;3)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4)应正确设置参考站坐标、数据单位、尺度因子、投影参数和接收机天线高等参数。RTK流动站

17、的技术要求1)用测量手簿设置流动站的与当地坐标的转换参数、平面和高程的收敛精度,设置与参考站的通讯;2)RTK测量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3)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4)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6.3地籍测量6.3.1界址点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农村建设用地测绘根据其所在区域和条件的不同分别选用相应的方法。(1)在城镇规划区内的农村建设用地界址点测量与城镇地籍调查基本一致,比例尺为1:500,

18、采用全解析法或部分解析法。 解析界址点是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GNSS-RTK、角度或距离交会法等方法直接测出或计算出界址点点位的平面直角坐标。(2)乡(镇)所在地或较为平坦的坝区、丘陵地区采用以1:2000正射影像图(或1:2000及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底图,配合手持测距仪或钢尺勘丈界址边进行测绘;可采用部分解析法测量得到各宗地中部分界址点的点位坐标,或在1:2000正射影像图或地形图采用图解法求取各宗地中至少一个界址点的点位坐标。根据上述各宗地中一个界址点的点位坐标,利用调查时用手持测距仪测定或钢尺勘丈界址边长,按1:2000正射影像图(或1:2000及更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界址线的坐标方位角

19、(或直线斜率)依次计算求得其余各界址点的平面直角坐标。(3)偏远山区、高山区和缺乏1:2000正射影像图或地形图等基础资料的条件下,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使用的卫星正射影像图作底图,量取两个以上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点坐标作为起算点,并进行界址点的测量和界址边的量测。相邻界址点间的边长可用手持测距仪测定,也可用钢尺丈量。6.3.2解析界址点测定(1)解析界址点应在图根点以上等级控制点上进行施测。解析界址点可连续发展三次,在少数困难地区,发展次数不得超过四次。(2)当界址点便于设站时,按图根级技术要求施测,并可作为图根点使用。(3)用全站仪测量界址点,一般采用6级精度以上全站仪进行观测。观测前应将仪器

20、加乘常数、气压、温度置入仪器中;测站至界址点的距离应不大于300m;每测站结束前应对上一测站所测的界址点检核23个;外业观测应将当天观测的数据传输于计算机或存储介质中。(4)施测建筑物上界址点,由于墙阴角或其他原因使棱镜不能到位时,可作距离偏心观测和角度等偏心观测,偏心距应采用钢尺丈量至mm。(5)采用解析法直接测定界址点位置时的观测记录,无论是采用RTK或全站仪测量都应采用仪器内存自动记录的方式。(6)用间接解析方式测量界址点位置时,应采用相应的计算方法,求出界址点位的直角坐标、高程和相邻界址点间的距离。计算时角值取至秒,坐标、距离取至cm。计算完毕,应以村庄为单位编制界址点成果表册,作为正

21、式成果上交。(7)难以用解析法测量的隐藏界址点,可采用图解法求解。6.3.3图解界址点求算(1)图解界址点系指在1:2000正射影像图、1:2000地形图或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量取各宗地中不少于一个界址点的点位坐标,并根据采用手持测距仪或钢尺量取的界址点间距离,结合正射影像图(或原有地形图)的界址点间、界址线之间的几何关系,计算出各界址点坐标。(2)图解界址点也可在满足精度要求的1:2000数字化地形图或数字正射影像图上,经实地调查标定界址点位后,在计算机上量取界址点的坐标。量取两次其坐标较差应不大于表8-3的规定。坐标取至cm。6.4地籍图测绘6.4.1一般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建设用地测绘与

22、城镇地籍调查采用相同的测绘方法,地籍图的比例尺为1:500。其他地区的地籍图比例尺一般为1:2000。(1)在有0.2m分辨率影像的地区可不专门测绘地籍图,直接利用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调查制作地籍图。若1:2000地籍图图面负荷较重,难以清楚表示地籍要素时,可采用1:1000比例尺,以能清楚表示地籍要素为宜。(2)有满足要求的1:2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以利用其作为农村建设用地调查和制作地籍图。(3)无上述资料的地区参照1:2000地形图测绘主要地形地物。6.4.2地籍图的测绘(1)测绘1:2000农村建设用地地籍图,主要测绘各界址点、界址线、宗地编号、地类符号、门牌号及与地

23、籍有关的要素、各等级控制点。(2)地籍图应表示建筑物及层数、构筑物、道路等反映地形特征的地貌及地理名称等。(3)界址点均应表示,当两界址点间距在图上小于2mm时,界址点位用0.5mm圆点表示,大于2mm时,用直径1mm圆圈表示,当界址点较为密集且图上容纳不下时,编号的注记可适当取舍,注记主要拐点编号,以能反映编号顺序。(4)所有宗地均应封闭,并注记农村建设用地宗地号。(5)地籍图的表示及整饰按本细则样图示例及图廓整饰相关规范执行。6.5宗地图制作6.5.1宗地图的基本要求宗地图的图框模板、内容、线型、符号、字体应与本细则规定的一致,比例尺以能反映宗地形态、相邻关系、界址点、线的相关位置、各类注

24、记为宜,一般为50的整倍数。宗地图应界址点位明确,界址线走向清楚,宗地面积、界址边长准确,四至关系及相关位置明了,各项注记正确齐全,清晰易读。6.5.2宗地图的内容(1)本宗地的土地权利人名称及相邻宗地的土地权利人名称。(2)所在图幅号、宗地号、界址点号、土地利用分类。(3)本宗地宗地面积和实量界址边长。(4)相邻宗地的宗地号,宗地附近的地理名称。(5)宗地内的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附着物。(6)本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线、用地性质、用地面积。(7)图名、图廓线、指北针、比例尺及制图日期。(8)宗地图的制图者、测量员,检查员应在图上签名。(9)宗地图图幅规格根据宗地的大小选

25、取,一般为A4或A3幅面为宜,界址点用1.0mm直径的圆圈表示,界址线粗0.3mm,用红色表示。宗地图的比例尺分母为50的整倍数,如1:250、1:500等。6.5.3宗地图制作方法在检查合格后的地籍图中编辑宗地图,方法是利用专业软件,将宗地界址线严密封闭,同时对应录入户主名称、宗地号、地类代码等属性,由软件自动生成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及宗地面积。宗地内界址点较多时,可适当取舍编号,但点位要保留,边长无法注记时,可在图框左下角列表表示,图框右下角注记宗地面积和宗地内建筑占地面积。6.6地籍数据库建设6.6.1空间参考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数据库基本比例尺为1:2000,空间参考为1980西安坐标系或与1980西安坐标系有联系的独立坐标系。采用独立坐标系的,须在空间参考中设定转换模型及参数。6.6.2要素分层数据库要素分层按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数据库建库标准执行。开展调查时应参考数据库建库标准,制定数据采集的要素分层方案,从源头控制数据质量。6.6.3数据库格式县级采用arcGISMDB或VCT格式,州(市)、省级数据库采用MS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