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说明书)成都市旅游局二六年十月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序 言“十五”时期,成都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加快旅游业发展,在产业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旅游业大力扶持,一是市委在关于制定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围绕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两条主线,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搞好世界级、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新型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建设和宣传促销,打好熊猫、都江堰·青城山、大邑西岭雪山等知名品牌,开发有地方特色旅游精品;要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规,改善旅游环境,形成规范的旅游服务机制,培育壮大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针。二是市
2、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我市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决定,确定了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强成都口岸旅游区建设,充分发挥成都在四川旅游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和便捷的中转口岸优势,将成都建成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三是市委在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明确了“树立大旅游观念,把发展旅游业和发展会展业及其关联产业相结合,加强与周边省和兄弟市州的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知名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规范旅游市场,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努力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区(市)县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促进旅游产业
3、要素整合,克服了非典、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旅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壮大了旅游产业规模,实现了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门红,全市旅游业总收入翻了一番,到2005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07%,旅游业及带动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占gdp的18.21%,支柱产业地位逐步凸现。“十一五”时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全局,坚持“党委总揽、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的方针,按照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以蜀汉文化、天府美食购物和生态休闲娱乐为核心,打造休闲之都城市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做强旅游精品品牌,建设国际知名旅游
4、城市”的战略目标和要求,不断改革创新,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联动功能,加快旅游经济发展速度,着眼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加强区域合作,为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实现新“三最”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为了搞好全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以成都市旅游局杨小英局长为组长的规划领导小组,加强对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充分体现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采取部门与专家合作的方式,成都市旅游局与成都来也旅游策划公司成立了以母涛副局长为组长的规划课题组,具体组织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在整个规划过程中,组织专家深入实地调研,广泛收集区(
5、市)县及有关部门的意见;积极借智借脑,邀请了北京大学、北京旅游学院、上海奇创旅游策划机构、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家学者对规划大纲进行咨询论证。同时,按照市政府对规划规划大纲的审定意见,为注重规划实用性,积极吸纳市政协对都市文化旅游的研究成果,充实了规划内容,努力提高规划的质量。规划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兴旅为着力点,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产业空间布局为主体,以重大旅游项目为支撑,立足于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以转型增效的理念,围绕建设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目标,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成都旅游业的发展方针、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勾画了整体
6、发展蓝图。一、旅游业发展基础(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1、旅游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时期,尽管受“非典”、“禽流感”影响,但我市旅游业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五”时期的五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88.23万人次,年均增长14.04%;外汇收入6.77亿美元,年均增长16.78%;接待国内旅游者15067.02万人次,年均增长8.85%;国内旅游收入968.75亿元,年均增长16.95%;旅游总收入1024.60亿元,年均增长16.91%,比“九五”时期增长超过1.38倍,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到2005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50.02万人次、创汇1.76亿美元;接待
7、国内旅游者3619.6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72.46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达286.75亿元人民币(附表1),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9.76%;全市旅游产业增加值143.95亿元、占全市gdp的 6.07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2.19%);各项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十五”计划指标。当年全市旅游业及带动相关行业实现增加值431.86亿元、占全市gdp的18.21%,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支柱产业地位得以加强。成都旅游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区(市)城市中名列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五,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现。2、旅游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时期,加快了旅游接
8、待设施建设,产业要素进一步健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接待能力和配套能力明显提高,旅游服务进一步优化。目前初具规模和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景区(点)40多个(见图一),其中年接待50万人次以上的景区(点)20个。近几年兴建的西岭雪山滑雪场、石象湖生态风景区、成都野生世界等旅游区(点)形成了新的旅游热点。截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230家,其中国际社37家,国内社183家,与“九五”时期相比增长54.36%;星级饭店134家,与“九五”时期相比总量增长一倍,其中五星级饭店7家,四星级饭店17家。成都市农家乐经营户达5596家,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一,乡村旅游成为成都市旅游业一大特
9、色产品。3、旅游业对提升成都城市形象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十五”时期,在巩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成功举办“2001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美食节” 、“东方伊甸园之旅”等旅游策划活动,以及“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的专题宣传片等,把成都推向了世界,扩大了成都在国际国内的影响,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此期间,成都获得了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称号,2005年,金沙遗址太阳神鸟图案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二)存在的问题1、大旅游意识不强,区域联动效应尚待进一步发挥目前,成都旅游业与相关部门及企业统筹协调、合作交流力度不够;区
10、域整合力度欠佳,近年来虽然已经开展了与省内、省外区域合作工作,但缺乏旅游发展规划和统筹开发、整体推动的机制,区域联动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出来。2、成都城市旅游主题形象不够鲜明,尚需进一步研究和强化由于对资源整合不够,文化提炼不精,城市精神挖掘不深,加上城市形象推介、营销活动分散,缺乏整体策划,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还没打造出一个明确、生动、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国际知名度还不高,成为入境旅游发展的一大制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强化,在规划修编中尚待进一步明确。3、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尚需进一步调整和规划产业布局是拾遗补缺的,“拾遗经济”和“补缺经济”观念不够深入,表现为:度假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等产品生产布
11、局空间研究和规划重视不够;都市旅游产业空间营造还未受到广泛重视;全市的城镇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尚未形成。4、旅游产品结构有待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主要表现在:观光产品亟需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升级;休闲产品的多元化有待加强;度假产品体系尚未形成;专项旅游特别是商务旅游、医疗旅游、会议旅游等都市旅游产品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5、旅游市场(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营销问题亟需解决目前,入境旅游发展与作为旅游资源大市地位还不太相称,具有相对滞后性,主要表现为:入境旅游产业战略重点不够突出;对客源国(或地区)消费行为及其偏好、市场细分及其营销组合策略研究不够深入;宣传营销投入不够,促销方式
12、较单一。6、旅游人才、旅游法规和旅游环境等支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不适应旅游发展需要人才问题已成为影响成都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开发的投入不足,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等;旅游环境建设亟需进一步更新和加强;旅游法规建设滞后。二、旅游业发展环境(一)发展机遇1、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有利于促进成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依靠省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伴随相关产业倾斜政策的制定和进一步落实,综合协调管理旅游业具有的广泛多元资源,有利于促进成都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国
13、内外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成都形成西部重要门户、西部旅游经济发展的发力点西部大开发政策以及旅游政策对中西部(尤其是四川省)进一步倾斜,这为成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十一五”期间,成都市国内旅游人数和人均消费的持续增长,国内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将加速成都成为西部重要门户、西部旅游经济发展发力点。3、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扩大消费群体,扩大成都旅游消费市场“十一五”期间,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完善,旅游消费群体从地域范围上不断向外蔓延扩大,从消费层次上日益向高产出市场延伸,进一步优化扩大旅游消费市场。4、周边省市经济实力增长,有利于成都经济腹地壮大,旅游潜在购买
14、力增强周边省市经济实力逐渐增长,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以成都为中心的平原经济圈日益成熟,中西部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将极大促进周边省市区域的游客向成都市的多级流动。5、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建设成都差异化与多元化的旅游消费结构我国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空间布局上,新确定了成渝地区的战略地位,成都市是成渝经济圈的增长极之一,结合省内东南西北四条主要旅游环线的枢纽优势,强化区域合作,有利于形成互利共赢的差异化、多元化旅游发展新格局。(二)面临挑战1、地区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相邻省市和省内其他旅游景点发展的“虹吸”作用显现,极易造成成都市成为过境地的效应扩大化相邻云南、陕西、广西、重庆等省区(市)旅游产
15、业发展不断深入,周边省份对四川省旅游市场的分割日益严重;四川省内九寨沟、黄龙、峨嵋等标志性旅游景点,对成都客源市场的“虹吸”作用显现,成都市过境地效应将进一步扩大化。 2、老产品的提档升级与新产品开发建设的约束性矛盾日益突出“十一五”期间,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旅游者日趋理性,市场差异化和个性化日益明显,对旅游产品提出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等需求,受制于资金和资源的双重约束,老产品的提档升级与新产品开发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3、国际之间高端旅游产品竞争日趋“白热化”,价格竞争日益强烈“十一五”期间,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高端旅游产品因其利润率相对较高,必然导致国际竞争日趋“白
16、热化”,缺乏强大多元、针对性强的市场营销,将给成都市旅游业发展战略带来巨大挑战。4、城市品牌形象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城市品牌竞争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方面和手段,未来城市竞争实际上就是一场形象的竞争。相对北京、西安、杭州、上海、大连、深圳等城市而言,成都市城市品牌形象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不够,在消费者心目中难以形成对成都的一种不可替代性的吸引力。三、旅游业发展思路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和联合协作,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健康机制;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全局,构建“和谐旅游”环境。以推进城
17、乡一体化为主线,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效应,改革创新,以旅助农,推进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文兴旅,深度开发历史文化名城(镇)、古镇文化旅游产品, 推进“旅游强县”、“旅游小城镇”建设,促进城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转变旅游业的增长方式,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强化旅游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作用,开创资源节约型旅游开发、经营方式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的社会新局面。调整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实施重要景区、重点项目、重大活动和精品线路推进战略,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整体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
18、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二)发展思路按照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蜀汉文化、天府美食购物和生态休闲娱乐为核心,打造休闲之都城市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做强旅游精品,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战略目标和部署,以经营城市为理念,运用现代旅游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旅游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发挥特大型城市的聚集功能,完善旅游交通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和旅游信息系统,优化旅游软硬环境,开辟国际航线、大力发展都市旅游,形成辐射能力强的中西部旅游集散地;围绕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两条线,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体验效能和消费吸引力
19、,大力发展度假休闲产品,以熊猫生态文化、古蜀文化、古水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美食文化、休闲文化等为主题,创造世界级、国家级的旅游精品,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务会展和乡村度假,构建“十一五”时期“四驾马车”产品体系,抓好重要景区、重大项目、重大活动,培育精品线路;着力提高旅行社行业素质,调配旅游饭店资源,加强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促进文化娱乐业发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要素体系;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和营销手段,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市场整体促销水平;建立完善旅游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全面强化
20、质量服务观念,实施质量提升计划,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发展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围绕市委、市政府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立足全省、展望西部,放眼世界,增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意识,积极实施“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整合旅游资源,突出休闲主题,以发展古蜀文化、生态娱乐和天府美食为着力点,打造“休闲之都”城市品牌,搞好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旅游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到2007年,把成都建设成为旅游主题形象鲜明,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餐饮美食旅游三大品牌特色突出的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1、到2010年,构建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为一体,独具古蜀文化风格、城景交融的城市旅游目的地,确立中国西部重要中心旅游城市地位,为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奠定良好基础;中远期(20102020年)保持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510年的发展,形成综合实力强的旅游大产业,到2020年,建成旅游软、硬件设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服务质量全面达到国际标准的国际旅游知名城市。2、旅游经济指标实现旅游收入快速增长的目标,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到“十一五”末,即2010年的当年,力争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20万人次,以2005年为基数,年均增长19%;旅游外汇达到5.0亿美元,年均增长23%,约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
22、的一半以上。按现行价格预测,预计全市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684亿元,年均增长19%(附表2),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8.9%,不断增大对全省旅游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凸现其作为旅游大省省会的产业中心地位和门户功能。四、旅游产业发展原则及战略(一)旅游产业发展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为“人”服务的本质要求出发,以满足人的旅游消费需求为目标,坚持以旅游者为“本”,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完善旅游功能,优化旅游环境,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内外的游客;同时,在都市游憩空间布局中,优化当地市民的休闲游憩空间。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23、会的要求,正确处理协调好旅游业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永续利用”和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加强旅游项目建设环境评估,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在城市发展布局中,强化城市建设空间约束功能,旅游建设中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绿色产业体系。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准确把握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开发多元化旅游产品;面向市场,着力塑造旅游精品,增加旅游吸引力;注重遵循市场导向原则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变资源优势为资本优势。4、坚持统一协调原则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整合各
24、产业资源,建立一个可以充分综合利用社会资源的网络,提高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做强旅游产业链,促进吃、住、行、游、娱、购 “六要素” 协调发展;促成各产业要素整合与集聚,进而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生态产业链的形成。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总量平衡;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构建旅游产业内部以及内外部之间的统一协调机制,统一协调旅游发展各个环节。5、坚持差异化和多元化原则抓好资源和市场两个基本分析,突出比较优势,寻求市场空白,实施旅游经济错位发展方略,注重差异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推介,支持市场潜力良好的项目优先发展,引导新业态;充分挖掘特色,控制同质同类产品的无序竞争,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
25、含量、趣味性、参与性和吸引力,倡导多元化发展,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1、实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加快完善协调配套的旅游要素体系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抓好要素配套是加快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综合发挥旅游产业功能的关键。搞好世界级、国家级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加强旅游景区(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打造旅游精品;合理调整旅游住宿设施档次结构,适度发展高星级酒店,控制低档次住宿设施的无序扩张,逐步将社会旅馆改造为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文化型酒店,按标准发展乡村酒店,逐步形成星级酒店、经济型(主体型)酒店和乡村型酒店三大格局;促进旅游娱乐休闲的健康发展
26、,整合美食文化资源,美化特色餐饮街区(点)环境,倾力打造餐饮聚集地;促进旅游交通进一步发展,完善航空、铁路、公路等旅游交通体系,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强文化与娱乐的有机结合,着力开发富有体验性、参与性文化娱乐项目;大力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化发展,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建设综合性旅游超市和特色购物街区,努力提高旅游购物消费比重,整体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协调配套的旅游要素体系。2、实施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构建大旅游圈加强联合协作,是推动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必要保障和重要条件。成都市应充分发挥门户功能,强化区域辐射作用,整合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稻城亚丁等构建四川生态旅游圈,携手三星堆、三国文化旅游线路、藏
27、羌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景区等构建大成都旅游圈,充分发挥四川生态旅游圈、巴蜀文化旅游圈的整体效应和协同作用。积极推动区域合作,抓住大香格里拉川滇藏生态旅游区、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川陕甘青生态旅游圈(见图二)和“9+2”区域合作(见图三)等契机,构建以成都为中心的大尺度大区域旅游经济合作圈(详见区域旅游合作图)。成都处于“十一五”规划重点区域合作项目空间布局的中心城市地位,是高品位旅游吸引物汇集之地,势必形成旅游吸引力的“井喷之地”;在“9+2”区域合作模式中,成都成为合作圈中经济发达省份市场指向的“排浪式发展”目的地和集中地;作为西南“三中心两枢纽”城市,依托最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服务配套能力,成
28、都有能力成为东部和中部市场进入西部市场的最重要的游客中转站和集散地,充分发挥其西部旅游门户功能,建成我国西部旅游的门户城市和目的地。3、实施城镇旅游发展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旅游城镇既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旅游城镇建设作为旅游目的地建设为重点,开发休闲市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服务于“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城镇作为旅游者服务配套功能的集中布点,结合全市重点镇的建设,切实加强重点景区和重要旅游精品线路的城镇建设,将旅游产业要素纳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完善城镇旅游功能,强化旅游城镇的产业支撑能力和要素聚合能力,建设“旅游型村镇”社区
29、和“旅游强县”,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4、实施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本的转化战略,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传承发扬的载体。“十一五”时期着力推广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大力推广“熊猫故乡游” 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的作用,打造都江堰水文化品牌;将金沙遗址与三星堆遗址加以整合,打造古蜀文化品牌;同时进一步提升三国文化、诗歌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花卉文化等品牌。5、实施旅游人才战略,搞好人才队伍建设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国家、区域、城市及其产业竞争中越来越来具有决定性意义,实施旅游人才战略是成
30、都市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十一五”期间,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旅游业公务员队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6、实施国际化战略,加速入境旅游发展推进旅游国际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着力寻求服务设施国际化、旅游产品国际化、宣传促销国际化和服务管理国际化等启动点;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通过鼓励入境游、实施入境便利政策等有效措施,提升海外游客的比例和外汇收入的比重;逐步推动旅游管理和产业运行的国际化。五、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布局调整旅游产业空间结构布局,明确功能定位、把握发展方向、寻求产业增长点,建立项目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城市都市风貌田园
31、风光山地生态和文化景观川西生态旅游圈资源梯层结构分布特征和组合优势,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改变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供给配套的集中程度所呈现的“倒梯层”结构;结合成都城市规划发展的圈层结构布局,调整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创建休闲旅游活动多元化的格局。充分运用区域经济学原理,采用“极带(圈)式结构”布局,构建游憩空间系统,建设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rbd以及游憩中心/城镇或旅游板块/组团,即都市旅游板块、都江堰青城山龙池精品旅游板块、城镇文化旅游产业板块、龙门山邛崃山生态旅游板块等,构建中心游憩区内核极及其辐射组团圈层、城市近郊的环城游憩圈层和城市远郊西部生态观光带三个圈层,整体形成“一个轴线,南北两翼
32、,三个圈层,四个板块”的产业发展格局(见图四),统筹全市旅游业发展。1个轴线为核心,即“一体”,包括成都市市区与都江堰青城山龙池的轴线产业带,即一个西部门户功能内核极和一个世界级精品支撑点,以此为核心和依托,充分发挥扇形区域的辐射和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2个山地生态系统为增长极,即“两翼”,包括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为资源载体的龙门山、邛崃山两个旅游产业带,形成产业集群;3个基本圈层为基本空间布局,即都市内核及其辐射组团圈层、城市近郊或环城休闲组团外圈层以及城市远郊生态旅游带状半圈层;4个旅游区为布局重点,即都市旅游区,旨在科学合理布局和发展休闲
33、产品、观光产品、商务旅游、度假、购物、医疗、科技等产品系列;精品旅游区,重在视觉美化,提升产品档次和延伸产品线;龙门山邛崃山生态旅游区,考虑布局度假产品、特种旅游、休闲旅游产品,重在硬件设施环境配套发展,以此为突破口,强调其带动作用;城镇文化旅游产业区,充分挖掘城镇的规模化和差异化,加强民俗、休闲产品的发展。(一)构建都市旅游区(内核极)主要包括:成都市中心游憩区及其辐射组团带。1、中心游憩区空间布局:整合天府广场、春熙路、红星路步行街、盐市口、大慈寺、文殊院、宽窄巷子古街、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浣花公园、青羊宫、琴台路等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等资源,配套旅游服务设施,突出购物、休闲娱乐功能
34、,建设特色文化旅游街区,打造锦江夜游亮点,塑造中央商业游憩区。发展重点:结合天府广场、宽窄巷子改造工程,配套完善旅游功能,打造都市旅游亮点;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盐市口、春熙路、红星路购物旅游;整治风貌,以武候祠为中心打造三国文化旅游片区;以杜甫草堂为依托,整合琴台路、百花潭公园、浣花公园等资源,与送仙桥艺术城联动,开发“锦绣工场”旅游项目,打造诗歌文化和民俗文化工艺旅游区;整治大慈寺、文殊院、青羊宫等周边环境,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利用华西医大医学资源,凭借传统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医疗保健旅游。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建设成都散客服务中心、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中心游憩区的辐射组
35、团带主要包括:东南西北部四个辐射组团和城市滨水游憩廊道。(1)东部辐射组团空间布局:利用新华公园、活水公园、塔子山公园、游乐园等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结合“成都rbd(都市休闲商务区)”的规划,发挥四川电视塔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打造东部休闲组团。 发展重点:利用现有基础,提升双林路、东风大桥沿线的餐饮档次;加强环境整治,科学合理地增加停车布点;综合考虑成华区人口密度大的特点,强调公共游憩空间的休闲空间的进一步配套和打造。(2)南部辐射组团空间布局:以人南延线为轴线,以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为支撑点,打造商务会展旅游片区。发展重点:利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商务活动的资源优势和城市
36、副中心的区位优势,打造会展旅游品牌;利用科华北路、领事馆路、紫荆小区、玉林小区一带的餐饮娱乐基础,进一步营造旅游环境,打造特色餐饮、休闲业、娱乐业的产业集群,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形成餐饮娱乐休闲区。(3)西部辐射组团空间布局:以金沙遗址博物馆、羊西线“一品天下”美食旅游商业街、府南新区餐饮街、两河城市森林公园、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为主节点,构建西部文化、美食、会展旅游片区。发展重点:抓住“金沙太阳神鸟”图案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契机,精心组织“金沙蜀郡”蜀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使其成为反映古蜀文明的标志性工程,积极拓展古蜀文明游;利用羊西线餐饮的良好环境,打造“一品天下”美食城,进一步提升美食文
37、化品牌;拓展成都国际会展中心服务功能,提高会展旅游的专业化水平;利用高新西区工业园区的优势,开展工业旅游。(4)北部辐射组团空间布局:整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北湖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昭觉寺等资源,打造北部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发展重点:以成都大熊猫生态公园旅游项目为重点,开发北郊风景区,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发展生态休闲娱乐旅游。(5)城市滨水游憩廊道延伸都江堰水文化旅游,利用成都锦江、沙河水生态环境,开发“浣花泛舟”和“锦江夜游”项目,打造滨水城市观光休闲带;结合成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形成成都城市游憩廊道。(二)提升精品旅游区(支撑点)空间布局:实施都江堰青城山精品旅游区建设,深度挖掘
38、水文化、道教文化内涵,塑造“世界水利名都”、“中国道教圣山”的旅游形象;在产品开发和提升上,突出视觉美化和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城镇休闲、会议、度假功能,打造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发展重点:突出都江堰水文化和青城山道教文化特色,建设世界一流的“都江堰水文化博物馆”和“青城山道教文化博物馆”;利用龙溪虹口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和紫坪铺电站水体资源,配套建设虹口镇的旅游设施,创建全国农业示范点,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深度挖掘道教文化资源,将青城山建设成为道教文化气息浓郁的休闲度假避暑目的地;加强青城后山环境整治和泰安古镇的保护性开发,强调古镇的合理开发与后山环境、资源升
39、值的密切结合;强化都江堰市休闲度假功能;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程,新建一家五星级宾馆,加强对宾馆和社会旅馆的管理和规范,将都江堰、青城山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建设龙门山邛崃山生态旅游区(产业带)成都西部主要县市地处龙门山脉和邛崃山脉,北起彭州,南延至邛崃,富集了包括世界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4a旅游区(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80%的高品位生态和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成都西部旅游资源品味高、密度大、组合状态好的厚重载体和生态环境优越的先天优势,科学合理的布局龙门山、邛崃山两个旅游产业带,推进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计划,拓展城市旅游发展空
40、间。1、龙门山旅游板块空间布局:依托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积极发展山区避暑度假、森林疗养、科考专项旅游和山前观光农业旅游;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积极进行旅游中心城镇建设。发展重点:整合龙门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白水河国家森林公园、白水河国家自然保护区、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国家级资源品牌,加强规划,利用银厂沟气候资源优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社会宾馆的管理和规范,开发建设避暑度假胜地。加快回龙沟景区建设,拓展生态度假休闲空间。塑造彭州城市旅游品牌,建设人居环境典范城市、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创建避暑度假的旅游产业亚中心。在此基础上,打造龙门山前旅游接待中心城镇,促进山前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农业旅游
41、的发展,带动并规范旅游房地产业的发展。2、邛崃山(西岭雪山天台山)旅游板块空间布局:利用邛崃山系高山地貌资源、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温泉资源、气候资源等,开发雪山、温泉、森林观光度假、运动休闲、科考专项旅游产品。抓住“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的契机,整合生态资源,打造大熊猫国际旅游品牌。深度开发崇州、邛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安仁、平乐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打造古镇、庄园历史文化品牌;挖掘邛崃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发展重点:整体打造西岭雪山、花水湾温泉、雾中山、鹤鸣山、安仁古镇(含刘氏庄园),突出雪山、温泉、庄园、古镇、养生等主题,实施花水湾至西岭雪山旅游通道的环境整治工程,全面提
42、升西岭滑雪运动休闲、花水湾温泉浴疗度假的旅游产品品质、旅游环境和服务水准,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加快中国雪山温泉小镇规划建设,打造国家级度假旅游区,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吸引全球滑协会员的国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以天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依托,整合石塔寺苏维埃旧址、红军长征纪念馆,并与川西雪山草地红色旅游线链接,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开发参与性项目,建设森林避暑度假胜地,拓展红色旅游线路,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挖掘临邛古城、丝绸之路、文君井、邛窑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功能,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完善平乐古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开发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建成中国旅游名镇。以九龙沟鸡冠山
43、风景名胜区为依托,整合崇州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街子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避暑度假和文化休闲产品;利用鞍子河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优势,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联动,建设半野生大熊猫放养园,打造大熊猫文化产业链。(四)打造城镇文化旅游产业区(网节点)空间布局: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施旅游城镇发展战略,重点打造安仁、平乐、洛带、黄龙溪、青城山、友爱、虹口、花水湾、万春、街子等一批环境优美、文化特色突出、设施完善的旅游城镇(见图五),形成旅游发展网节点,推进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重点:结合全市重点镇建设规划,实施特色战略和错位发展。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完善都江堰、崇州、邛崃、
44、新都等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功能,配套完善安仁、平乐、黄龙溪、洛带旅游服务设施,开发新繁、城厢、街子、元通、五凤、怀远、西来、茶园乡等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旅游项目,塑造传统文化名城(镇)旅游品牌。结合重点镇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打造友爱、万春、寿安、永宁、龙门山、天台山等一批旅游型村镇,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配置旅游资源,营造旅游氛围,培育旅游市场。 结合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提升青城山、泰安、虹口、花水湾等一批旅游集镇,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旅游服务功能。(五)优化城郊休闲环城旅游区(外圈层)以田园生态、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休闲旅游资源为依托,按照国家旅游区(点)等级标准和创建全国农业旅游
45、示范点试行标准,突出特色、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发展近郊农家休闲、远郊生态休闲,优化城郊休闲产业结构;对乡村旅游进行系统规划,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功能,将乡村休闲业与农民新居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乡村旅游社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1、城东花果观光休闲旅游板块空间布局:依托龙泉花果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结合“两湖一山”(龙泉湖、三岔湖、龙泉山)的规划,以洛带古镇客家文化旅游为支撑,整合国际桃花节、水龙节等节庆资源,突出休闲农业的体验性,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区。发展重点:利用政策集成效应和农家乐规范活动开展的契机,整合花乡农居、荷塘月色、东篱菊园、幸福梅林、江家菜地等优势资源,打造“三圣花乡”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46、,构建四季花卉特色乡村休闲带,突出参与性、体验性,创新方式,拓宽其产品线,提升农家乐产品档次,打造国家4a级旅游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以龙泉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万亩观光果园和四季花果,龙泉湖、百工堰水上资源,以及“成都国际桃花节”品牌为基础,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内涵,打造四季赏花尝果、农事参与体验和休闲娱乐为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带,将洛带镇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区,形成龙泉花果山风景区核心支撑点;加快实施十陵风景旅游区建设,打造成为城市近郊的文化园林。2、城南康体娱乐和民俗休闲旅游板块空间布局:整合双流黄龙溪风景名胜区、牧马山高尔夫球场、东山生态农业区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新津五津风景名胜区的文
47、化资源,开发康体娱乐、民俗休闲旅游产品。发展重点:整体规划建设锦绣东山农业旅游区,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以生态观光、农庄休闲为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精品品牌;充分发挥牧马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资源优势,发展康体娱乐专项旅游;以府河至黄龙溪段沿岸的农业生态资源和“中国火龙之乡”黄龙溪古镇的民俗文化为基础,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开发水上游览和古镇民俗旅游项目,延伸府河水文化旅游,与眉山市仙女山连接,打通岷江水上旅游线路。深度开发老君山、纯阳观、观音寺儒释道文化资源,整合南河河鲜美食节、梨花节等节庆资源,加快希望农业博览园、川西坝农业博览园规划建设,完善五津风景名胜区旅游配套设施,形成宗教、美食、休闲旅游区。3、
48、城西花木观光休闲旅游板块空间布局:利用温郫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资源优势,深度挖掘鱼凫城、望丛祠、鹃城遗址、古城遗址、芒城遗址等古蜀平原史前城址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生态农业发展,提升花木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重点:充分利用温江北部生态园和全国著名的花木盆景种植基地资源,打造花卉博览园,以“国色天乡-花卉迪斯尼”生态旅游园区建设为主体,打造花卉文化的旅游体验产品;促进郫县农科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望丛古蜀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沙西线生态农业建设,打造以花木田园、古蜀文化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带。4、城西南生态度假旅游板块空间布局:依托朝阳湖风景名胜区,结合蒲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发展,打造生
49、态度假旅游品牌。发展重点:以石象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重点,加快石象湖二、三期工程建设,整合朝阳湖、长滩湖、飞仙阁等旅游资源,提升产品档次,增强会议接待功能,打造生态主题公园、生态旅游休养居住区、运动休闲度假区的湖泊型生态度假旅游品牌。5、城北文化休闲旅游板块 空间布局:依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整合北湖公园,扩展北郊风景区,打造城市森林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与新都、青白江、金堂连片。整合宝光寺、升庵桂湖,成都野生世界、云顶石城风景旅游区等资源,打造以宗教文化观光、野生世界观赏、水上运动休闲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带。发展重点:提升新都宝光寺、桂湖文化旅游产品,加快云顶石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佛教文
50、化专项旅游;以毗河和沱江水资源为依托,开发天府花园水城、沱江九龙长湖水上运动娱乐项目;促进成都野生世界持续发展,引进娱乐项目,建设成都游乐中心。六、旅游业重点建设项目体系旅游产业的发展以项目为支撑,坚持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实施重点推进和错位发展战略,兼顾地区公平,立足完善产品体系和功能配套,遴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附表-3),构建“十一五”旅游发展项目支撑体系(见图六),进一步推进旅游服务产业化进程。近期着手抓好以下项目建设:(一)都市旅游区重点项目1、实施成都大熊猫生态公园建设。深度挖掘大熊猫生态文化内涵,加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三期工程的开发建设,配置熊猫文化旅游项目,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51、集大熊猫科研、繁殖、保护和旅游为一体的大熊猫生态公园,打造世界级大熊猫生态旅游精品。2、加快金沙遗址博物馆建设。高标准建设金沙遗址博物馆,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建成集文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遗址博物馆主题公园,全面展示古蜀文明精华,推出古蜀文化旅游精品。3、加快天府华侨城建设。以旅游项目为龙头,有机结合成都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建设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主题公园,建成“都市娱乐型”旅游精品。4、加快“一品天下”美食旅游商业街建设。完善“一品天下”美食旅游商业街旅游服务设施,丰富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内涵,充分展示川菜美食文化特色,建成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旅游街。5、建设成都旅游集散中心。在成都市
52、区交通、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选择适当地点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服务功能,配置旅游专用车辆,开通城区至主要景区(点)旅游专线,为市民和散客提供一、二日游服务。6、加快“锦绣工场”建设。弘扬锦、绣、竹、漆、银等传统工艺,建成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旅游购物特色街区,集中展销成都旅游商品。7、加快锦江游览项目建设。锦江流经成都市区并环绕城市中心而成。启动锦江夜游项目,给古老的成都“母亲河”的现代旅游发展注入新鲜活力。8、建设旅游商品城。在成都市区交通、人流相对集中的区域选择适当地点建设集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成都旅游商品城,集中展示、销售具有成都特色的旅游商品。同时,要加快中国烟
53、具博物馆、诗歌文化公园、大慈寺保护区、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片区、香格里拉大酒店、凯悦酒店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二)精品旅游区重点项目1、加快青城山“道教文化博物馆” 建设。充分挖掘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建设集道教文化、音乐、养身、武术等于一体的主题博物馆,着力把青城山建设成为中国道教文化的展示之地、体验之地。2、加快都江堰“水文化博物馆” 建设。以水文化为主题,建设中国古代水利文化馆、中外水利工程馆、江源文明馆、水文化动漫展示馆、名人诗人书画陈列馆、历史文化展演厅等项目,配套建设水文化娱乐设施,打造开放式的水文化主题公园,开发“道解都江堰”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着力把都江堰建设成
54、为水文化的展示之地、体验之地。同时,加快龙池景区整体打造,规划建设虹口旅游集镇,搞好美仑国际旅游酒店管理学院、五星级酒店旅游项目建设和成青旅游快速通道建设。(三)龙门山邛崃山生态旅游区重点项目1、搞好综合性旅游景区的整体打造。加快西岭雪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滑雪场配套设施建设、天台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配套设施建设、龙门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配套项目建设、九龙沟景区深度开发建设、鸡冠山风景旅游区综合开发、雾中山文化旅游区建设、道教发源地鹤鸣山旅游开发、回龙沟景区二期开发建设。2、搞好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快安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突出刘氏庄园文化特色,深层次保护和开发古镇庄园文化遗产,推进建川博
55、物馆聚落建设,配套完善安仁古镇旅游服务设施,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建成国家4a级旅游区。加快成都(邛崃)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建设“革命老区发展旅游致富示范基地”。加快平乐古镇文化旅游综合开发,按照4a级旅游区的标准,配套完善旅游功能设施,建成集古镇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名镇。加快街子古镇旅游整体开发,建成集古镇观光、休闲度假、消夏避暑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度假旅游区。同时,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川西旅游环线路面质量等级,配套绿化景观建设;建设花水湾邛崃平乐天台山上里碧峰峡旅游和彭州龙门山什邡莹华山旅游公路通道,促进区域合作。(四)城郊休闲环城旅游区重点项目1、加
56、快石象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依托石象湖生态风景区,科学保护和利用周边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打造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生态农业体验于一体的国际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社区。2、加快“国色天乡-花卉迪斯尼生态旅游”建设。以花卉为主题,加快风情园区展示场馆及休闲娱乐设施等一期工程建设,建成融生态、休闲、游乐等于一体的“高科技互动体验式游乐”主题公园,打造国家级4a 级旅游区。3、加快洛带古镇客家文化休闲旅游区建设。深度挖掘客家文化内涵,整治完善古镇风貌,配套建设服务设施,延伸旅游线路,开发客家民俗乡村酒店和客家休闲娱乐区,打造客家永久保留地,建成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同时,加快老成都民俗风情“百工坊”、地质博物
57、馆、中医药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成都极地海洋世界、十陵景区、望丛文化产业园和金堂大型游乐园的开发建设。七、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一)强化城市旅游形象营销尽快修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成都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进行专题研究,针对目前成都城市名片太多太杂的形象瓶颈,抓住成都市气候、生态、生活、人际关系等优势,捕捉成都市天然的休闲气质,确定成都市“休闲之都”城市旅游形象。重点抓好具有国际意义的重大活动事件的开展,举办国际影响力大的国际会议、论坛,争取使成都市成为国际重大事件的关注焦点和旅游目的地,促进会议旅游和商务旅游业的发展。近期,抓住大熊猫被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的契机,加强大熊猫形象宣传和旅游
58、产品开发;以金沙“太阳神鸟”为都市记忆符号,营造都市文化旅游氛围,开拓国际客源市场。(二)建设旅游营销系统工程1、加强客源市场的研究,细分目标市场依托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科研机构、专家团队,建设旅游营销的研究机构,实施战略研究工程。加强旅游客源市场研究的投入,利用多种手段形成研究市场的信息网络,对目标客源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针对观光市场、商务市场、会展市场、休闲市场、度假市场、购物市场、医疗市场等旅游市场需求差异,建立市场跟踪调查机制,形成信息研究能力,构建旅游营销战略研究体系。 2、加强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推介,增强都市旅游的吸引力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大力推介大熊猫自然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文化遗产、金沙遗址古蜀文化核心旅游吸引物,同时,重点推介都市旅游吸引物、休闲旅游吸引物、商务与会展旅游吸引物,在国际国内城市旅游品牌竞争中,形成核心竞争力。3、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创新整合营销模式以成都为四川产业中心,发挥成都西部旅游门户功能,整合九寨沟、黄龙、峨眉乐山世界遗产旅游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11-轮滑初级教学教案
- 2024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形体行业发展趋势报告
- 2024年海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oA鑫辰花园市场定位及规划方案对比分析教程文件
- 2024年河南女子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阆中市中医医院高层次卫技人才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附带答案
- 2024年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二零二五年高管任期目标管理与评估合同3篇
- 无水氯化钙MSDS资料
- 专利产品“修理”与“再造”的区分
-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概述
- 健康管理专业建设规划
- 指挥中心大厅及机房装修施工组织方案
- 真心英雄合唱歌词
- 架空电力线路导线应力弧垂计算
- 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本科入学考试 英语
- 【校本教材】《身边的化学》高中化学校本课程
- 常住人口项目变更更正呈批表
- 产后访视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