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形成和排出设计加实验_第1页
尿液形成和排出设计加实验_第2页
尿液形成和排出设计加实验_第3页
尿液形成和排出设计加实验_第4页
尿液形成和排出设计加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共二课时)教材分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的学习,建立在掌握肾脏的位置和结构的知识的基础上。本节教材首先说明了排泄的定义,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观察肾的结构,再进行“观察与思考”完成对肾单位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排尿是最主要的一条排泄途径。要能很好地理解排尿这条途径,必须先弄清楚泌尿系统的结构,而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所以尤其要弄清楚肾脏的结构。因此,肾脏的结构是本节的一个重点。肾脏的结构比较复杂,出现的名词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所以,将这部分知识这样处理:学生分组操作实验(观察肾的结构),使学生对肾脏的结构有个感性认识,熟悉各结构的名称。然后用自制的CAI课件

2、,将肾脏的结构按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弄清楚各结构之间的关系,也为后面学习尿的形成打下结构方面的知识基础。学习肾单位的微观结构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课件显示的图片,讲明肾小球、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囊、肾小囊腔和肾小管的关系,并强调它们的壁是由一层细胞构成,为讲解尿的形成打下基础,说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为突破尿的形成这一难点打下基础。“尿的形成”这部分知识既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尿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相比之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比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此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尿是通过过滤血液形成的,

3、代谢废物是由血浆运送来的,再通过血浆、原尿和尿液主要成分比较表,让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尿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和CAI课件中尿的形成模拟动画,让学生观察、体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滤出了些什么物质;流过肾小管时,重吸收了些什么物质。这样,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和形象思维,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顺序对尿的形成这一生理过程,能有清晰的认识。“尿液的排出”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教材用简明又准确的语言和插图进行了描述,可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就能掌握。有了泌尿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尿的排出和排泄的意义就不难理解了,故稍作讲解即可。本章教材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教学上要注意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

4、思维。教学中要突出学习生物学的一种方法:分析一个器官的结构时,总是从宏观到微观来进行的;强化一个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同时,本节内容与肾脏内毛细血管的分布特点以及有关血管、血浆等知识联系非常紧密。教师不能孤立地讲解本节内容,必要时要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来一步一步导入新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前概念构建新的知识。本节教学需用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明确排泄的概念。2通过实验和读图,识记肾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把握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3体验科学的观察方法,领悟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教学重点1排泄的概念。2肾脏的结构。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是难

5、点。教学准备CAI课件、新鲜的猪(或羊)的肾、解剖盘、解剖刀。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1出示文字资料: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位立法司司长范徐丽泰的女儿患了尿毒症,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把自己的一个肾移植给女儿。用实际情景导入,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注意。2学生据案例进行讨论:尿毒症患者为什么要换肾?肾脏有什么功能?

6、3.学生总结出结论: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场所,人体通过排尿把体内的一些代谢废物和多余的物质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体内环境的稳定。4.教师深入分析:人体分解有机物、进行新陈代谢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还会产生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尿素等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因此,必须及时排出体外。明确定义:人体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排尿是排泄的重要途径。二、实验研究观察肾的结构:1. 教师指导:教师简单介绍方法,指出应运用贯穿全书的一个生物学基本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来分析,并提示学生在分析一个器官的结构时,应从宏观到微观去分析。在观察动物(猪或羊)的肾脏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实物的方法,即注意观

7、察顺序:皮质髓质肾盂。按一定顺序观察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观察的现象。每观察一部分,都要注意颜色与宏观结构的特点,同时请学生思考该结构的功能。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同学桌面有一个解剖盘,里面放的是已经纵剖开的新鲜动物肾脏,大家观察生物材料,对肾脏的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注意动物肾脏颜色及肉眼看到的结构差别,并根据教材中所示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结合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得出结论。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顺序:皮质髓质肾盂。3.结果交流:全班范围内交流实验结果,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在发言中统一认识、明确知识,使观察到的内容系统化。教师注意倾听,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列

8、表展示等个性化作品或创新性思维给与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如:肾脏的皮质为什么颜色是深紫色而质密?髓质的颜色为什么浅?学生可能猜测与血管的分布有关。另外,教师应明确输尿管的位置和作用。三、合作探究肾单位:1.教师简介:课件示肾脏的外形图、肾脏的剖面图。教师讲述每个肾由100万个肾单位组成,明确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 初步探究:课件示肾单位的放大图。学生独立对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资料进行研究,认识并记忆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和名称,初步理解其功能。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请同学对照课件所示肾单位模式图给大家介绍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又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将

9、微观的肾单位和宏观的肾脏充分联系,以便理解记忆肾单位各部分在肾脏的分布。3.深入探究:师生共同探究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血液循环特点。(1)肾小球:课件示肾小球的放大图,教师引导学生辨认肾小球中的动脉血管、静脉血管和毛细血管,明确肾小球实际上就是一个毛细血管球,此处的毛细血管比较特殊,两端都与动脉相连。课件示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放大图,学生仔细观察可见毛细血管壁上有许多个小孔。教师设疑: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中流动着血液,在血液流动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2)肾小囊:课件示肾小球、肾小囊放大图,学生读图观察肾小囊的结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端是盲端,一端与肾小管相通;双层球状囊;囊壁很薄,中间有

10、一空腔。(3)肾小体:课件示肾小体的放大图,学生读图体会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的关系,即肾小球与肾小囊紧贴在一起,连成的一个整体称为肾小体。课件示动画:肾小体内的液体流动情况,明确肾小球内流动的血液从入球小动脉进来,从出球小动脉出去。肾小囊内也有液体流动着,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得出结论,肾小囊内的液体是从肾小球内渗透出来的,因为毛细血管壁上有小孔。教师提示学生回忆以前所学毛细血管的特点,即管壁薄、管内血流速度慢等。(4)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分布在皮质和髓质内。肾小管周围缠绕着由出球小动脉分支所形成的毛细血管网。四、知识梳理: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肾脏和肾单位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肾的完整、立体的认识

11、,例如:对肾皮质的颜色深这一现象,学生能理解皮质颜色深,实际上是显现肾小球内血液的颜色,因为每个肾由一百多万个肾单位构成,这样就有一百多万个肾小球,而肾小球都在皮质里。2.教师进一步明确肾单位血液循环的特点:两次形成毛细血管,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管外毛细血管;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是动脉。补充说明肾单位处血液循环的这个特点,对尿的形成有重大的意义,为第二课时的进行留下铺垫。教学设计说明本课将教学程序设计为四个板块,首先通过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唤起学生注意,激发求知欲。然后指导学生对肾的结构开展实验研究,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体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知识,为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12、提供空间。肾单位结构复杂,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而肾单位是产生尿液的结构单位,因此对此部分内容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按教师简介、初步探究、深入探究的顺序层层递进地深入挖掘。同时,通过课件动态展示肾单位的结构,使学生“看到”肾单位的重点结构,如肾小球、肾小囊等,即突破了肾单位这个难点,也为下一课时学习尿液的形成打好基础。最后,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知识梳理,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系统、条理。教学反思学生对排泄的概念常常有不确切的认识。他们从大众传播媒体得知排便、排尿都是排泄,这种错误认识往往是根深蒂固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首先扭转了这个不科学的认识,明确了排泄的正确含义。就宏观而言,肾的外形和功能学

13、生较为熟悉,但对其内部结构特别是微观上具体到肾单位,对学生而言又是十分陌生的。通过学习,学生对肾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全面把握了肾的宏观和微观结构。先以资料分析使学生比较出血液、原尿、尿液成分的不同,归纳肾单位各部分的作用, 本节还用多种活动方式(实验、讨论、交流、观察、探究等)促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了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关于尿的形成的基础知识。2识别泌尿系统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概述尿的排出过程。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健康地生活。教学重点1尿的形成。2尿的排出。教学难点肾小球

14、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教学准备CAI课件、烧杯一只(1升)、纱布一块、粗细不等的砂子少许。教学程序一、情景感悟:1出示动画课件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使学生在宏观上对这一过程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初步感悟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功能。2教师讲解:体内流经肾的每一滴血,每天要被过滤300多次,尿是在肾单位中产生的,直接引入新课。同时再次强调,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统一的,提醒学生注意本课知识与上一课时内容的密切联系。二、问题探究尿的形成:1. 教师初步设疑:尿液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明确目标。课件示尿的形成示意图,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推测可能答案。学生不难推测出尿的形成,

15、可能是:血浆肾小囊液尿液。 2.再创问题情景:课件示图表资料血浆、原尿(肾小囊液)和尿液的主要成分比较表,创设问题情景,以激起学生的探求心理和求知欲。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可得,既然尿液是血浆肾小囊液尿液形成的,可以推测尿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步骤,分别发生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处。这样学生就主动地把握住了尿的形成过程的基本知识轮廓。3.模拟实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1)课件示肾小球的放大图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放大图(示壁上小孔),教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肾小球的毛细血管中流动着血液,在血液流动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2)教师演示模拟实验:出示纱布、砂子,在纱布上撒一把砂子,颗粒小的砂子往下漏,颗粒大的砂子仍然留在

16、上面。提出问题:血液流过肾小球的时候,会有什么物质渗透出来进入肾小囊腔内?(3)课件示血液分层现象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回忆血液的成分,提示:血浆中有哪些物质?哪些物质能渗透出来呢?为什么其他物质不能透过来?学生思考回答,得出结论。(4)课件示动画滤过的过程,教师明确概念,说明肾小囊腔内的液体称为原尿。4.分析讨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1)课件示文本资料:据科学家研究,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类比1升的烧杯需150杯),而实际上我们每天最后排出的尿液只有1.5升左右。促使学生主动质疑:原尿的量与尿液的量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还有那么多物质到哪里去了?(2)课件示动画重吸收的过程和肾单

17、位的结构图,教师启发学生得出:在肾小管周围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减少的物质到毛细血管中去了。(3)课件示原尿和肾小管远端的液体成分比较表,提示学生思考表中数据的含义,注意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提示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具体有以下问题:.哪些物质能被重吸收呢?(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什么样的物质重吸收呢?(对人体有用的物质。)水和无机盐只有一部分被重吸收,又该如何解释?(根据人体需要来重吸收。) 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后,流经肾脏的血液成分有没有发生改变?(血液中的废物减少了,废物到尿液中去了。)从以上讨论分析中还可引申出:有的物质被全部重吸收,有的物质不被重吸收,说明

18、了什么?在老师的提示下,帮助学生得出肾小管重吸收时具有选择性的结论。(4)学生很可能提出“新发现”:尿液与原尿比较,尿素的浓度增大了,是不是有新的尿素产生呢?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充分讨论,挖掘教材内容内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总结:由于浓缩效应,大部分水被肾小管重吸收到血液,溶剂减少,溶质不变,浓度增大。5.知识概括:课件示录像尿液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明确尿的形成主要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两个阶段,再次辨析知识要点:原尿是由血浆通过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中形成的;由于大分子物质不能渗过,所以蛋白质分子在原尿中急剧减少;原尿通过肾小管时,肾小管将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葡萄糖、蛋白

19、质、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等),进行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余下部分无机盐、尿素、水等形成尿液。三、自主学习尿液的排出:1.问题激发兴趣:课件示动画尿液排出的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尿液形成后,经过一系列的通道才能排出体外,那么经过哪些通道呢?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排尿有什么意义?首先提出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认真读图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中采集解决问题的材料,得出正确结论:排尿的间歇性是因为膀胱具有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膀胱内尿液是通过输尿管从肾脏的肾盂运输而来

20、的。膀胱的贮存功能依赖于尿道内口的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当括约肌收缩时,尿道内口关闭;尿道括约肌舒张时,尿道内口开放,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由此归纳出:肾脏(尿)输尿管膀胱(暂存)尿道体外。学生通过排泄概念的复习和学习教材有关内容,得出:排尿不仅排出废物,而且对调节体内水盐平衡,保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作用。3.学会健康地生活: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每天喝适量的开水;有尿意及时排尿;保持尿道外口清洁,防止尿路感染,等等。四、走进生活:1. 分析尿液化验单:(1)出示健康人的尿液化验单(以此为例向学生介绍阅读化验单的方法),注意其中与本课所学内容有关的项目,如:蛋白质、葡萄糖、血细胞等情况,提醒学生了解某种物质有无或量多量少的表示方法。(2)出示病人的尿液化验单,学生先作判断后分析病因,如血尿和蛋白尿等。2. 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