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设计_第1页
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设计_第2页
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设计_第3页
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设计_第4页
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设计以游仙区为例学 院:城乡建设与规划学院班 级:城建12.1班姓 名:程华英学 号:1214040103指导老师:何丹摘要 郊区是一个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特殊地域实体,是受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影响最显著、最敏感,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带。郊区受制于分别来自城市和乡村的各种作用力,也正是这种区域上的特定位置使得其土地利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土地利用结构复杂、极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动将日趋剧烈。土地资源是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2、基础,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郊区是城市的昨天,乡村的明天,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受其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大城市郊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维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对其他地区起到借鉴与示范的作用,是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全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龙头”。因此,对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土地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郊区是一个新型的地域实体,国内外各学者对其概念及地域空间的界定意见不一,本文首先对郊区的不同理解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绵阳市游仙区探讨了郊区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从

3、而得出了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土地农地尤其是耕地资源的锐减已成为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这种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规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力机制的,本文以游仙区为例,通过对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的优化设计方案。关键词:郊区;土地利用变化;优化设计;游仙区第1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 当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情况是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和人均土地资源严重不 足。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到目前为止,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土地滥用现象严重,寻求土地资源在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合理的分配,寻

4、求在符合区域状况的同时,又能达到土地利 用效益最大化,以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已成为土地利用学目前需要解决的迫切课题。目前正值于全国土地利 用规划修编的关键时期,新的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编修应当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规划,是以社会经济与土地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为目标,对一定区域未来的土地利用作超前的计划与安排,从而使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朝着良性 循环的方向发展,使土地利用过程中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协调,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的系统相互协调统一。 四川省作为中国西部第一大省,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引擎,中国重要的经济、工业、农业、军事、旅游、文 化大省。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

5、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 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而绵阳的地貌特点是丘 陵地带比较平整,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土地,所以在丰富的土地可利用的情况下,我们要通过可持续发展道路把绵阳 的土地规划的漂漂亮亮,这就要进行土地的优化设计,使土地资源在各个部门,各产业,各个区域得到优化配置, 寻求反映区域禀赋特点的最优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因此,基于以上背景,对郊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土地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2郊区概念的界定城市郊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6、所谓广义是指位于城市周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区,不仅仅是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周边地区,而且包括周边农村。所谓狭义是指划定于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周边地区。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带。郊区既具有城市社区的一些特点,如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城市居民住宅区、商业购物点和各种工矿企业等;又具有农村社区的一些特点,如有农村居民住宅区,有大量农业用地和森林、河流、草地等自然地域。在欧美一些国家,现代的城市郊区已主要是城市居民的居住地区,分布着一片一片优雅舒适的住宅,居住者大多数是城市的中等收入者和富裕者。较富裕的郊区环绕着相对贫穷的城市中心,是当今发达国家城市地区的重要特征。在发展中国家,郊区仍然以农业活动为主体,是向

7、城市居民提供农副产品的传统基地。郊区与城市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联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中间地带,是城市经济、文化同农村经济、文化交汇的地区。郊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还有优于城市市区的自然环境,为城市的不断扩展和卫星城镇的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郊区是一个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特殊地域实体,是受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影响最显著、最敏感,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地带。郊区受制于分别来自城市和乡村的各种作用力,也正是这种区域上的特定位置使得其土地利用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土地利用结构复杂、极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快速城市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8、、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动将日趋剧烈。土地资源是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郊区是城市的昨天,乡村的明天,加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作为受其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大城市郊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维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对其他地区起到借鉴与示范的作用,是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全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龙头”。第2章 、绵阳市游仙区基本情况2.1 自然条件状况 游仙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丘陵地带,地处嘉陵江一级支流涪江中上游的东部,东接梓潼县,南邻三台

9、县,西界涪城区,北靠江油市,距成都市11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2113-31°3340,东经104°4215-105°858,南北宽约42km,东西长约43km,幅员面积约1017.75km2。宝成铁路和川陕、绵梓、绵盐等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是中国西部科学城、电子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游仙区境内土壤分为三类:河谷平坝新冲积潮沙泥土和水稻土,侵蚀阶地为黄褐土及黄壤土,中浅丘陵为石灰性紫色土。土壤耕层厚1218厘米,PH 6.87.1,有机质含量1.22.3%。 游仙区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4°C。一月最冷,平均气温5

10、.2,八月最高,平均气温为26.2,无霜期为275天。全年大于及等于10°C的有效积温5212。该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78.3小时,日照时数以8月最多,为157.3小时;二月最少,为72.4小时,四月至十月日照时数为875.1小时,占全年32%。全年日照百分率29%。 游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69.6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历年平均降水量中:春季(35月)为163.2毫米,占全年的16%;夏季(68月)降水量为622.7毫米,占全年的61%;秋季为211.9毫米,占全年的20.8%;冬季为22.2毫米,占全年的2.2%。 区内有小(一)型水库11处,小(二)型水库95处,石河

11、堰295处,中型渠堰2处,山平塘7302口,电管站651处。蓄引提水总量15643.7万立方米。武引工程贯穿整个游仙区,流经的沉抗水库(湖泊)蓄水量1.8亿方。 2.2 经济社会状况 游仙区辖1个省级经济综合开发区游仙经济试验区,2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33个行政村、43个社区居委会。截至2008年底,全区总人口53.8万人。境内人文景观众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平阳府君阙、三国遗迹、李杜祠、抗日名将宋哲元墓等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辖区科研人才荟萃,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计算中心、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有绵阳师范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学院等3

12、所高等院校,绵阳财经学校等5所中等专业学校,各类科研技术人才8万多人。2005年,辖区实现生产总值41.5亿元,比2000年增加19.2亿元,年均增长10.6%;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11.6、14.3和15.6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加3.97、6.62和8.62亿元。人均GDP从2000年的4538元增加到2005年的8760元。全区财政收入达到1.43亿元,比2000年增加0.33亿元,年均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87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902 元。2005年,全区总人口 51.7万人,农业人口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7%,人口密度507人/平方

13、公里,为人多地少工农业区,各业争地激烈,已成为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第3章 、绵阳市游仙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1土地利用情况 截止到2005年,有数据显示,游仙区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体,面积86655公顷(85.1),农用地中耕地40415公顷(39.7),比1996年底的47087公顷减少了6662公顷;园地9528公顷(9.4),比1996年的3437公顷增加了6091公顷;林地25038公顷(24.6),比1996年的24692公顷增加了346公顷;无牧草用地,其他农用地11674公顷(11.52);建设用地为12735公顷(12.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0335公顷(

14、10.2),交通水利用地2208公顷(2.2),其他建设用地192公顷(0.2);其他土地2384公顷(2.3),其中水域1962公顷(2.0%),自然保留地442公顷(0.4)。3.2存在的主要问题3.2.1人均耕地少,土地生产率低,可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较少 游仙区人口为53.8万,人口密度为528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44亩的平均水平。游仙区耕地平均产粮417公斤亩,生产效益不高。全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较少,主要是荒草地和裸土地,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资金投入需求大,而且容易引起生态的破坏,新增耕地潜力有限,需要更加重视和推进耕地保护和区域粮

15、食安全保障工作。3.2.2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集约节约用地程度不高 城镇土地利用效益仍然偏低,布局不尽合理,未能发挥城市集约用地效益;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村中尚有大量空闲宅基,与1996年相比,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有扩张趋势。2005年末,全区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为6450公顷、3689公顷,人均城镇用地面积和人均农村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为162平方米、209平方米,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量偏大,布局分散,用地粗放,迫切需要从内涵挖潜入手,调整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挖掘存量用地潜力,缓解用地空间不足的矛盾。3.2.3土地利用率高,农业占主导地位 全区已开

16、发利用土地99390公顷(其中农用地 86655公顷,建设用地12735公顷),土地利用率97.65%,高出全国土地利用平均水平(74%)2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土地利用平均水平(91%)6个百分点。而且游仙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区,粮食安全保障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非常严重。化肥、农膜、农药等过量使用加重了土地污染。原材料工业仍将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城市化进程将导致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增加,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于社会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还将继续增大,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压力大,环境污染防治形势面临考验。森林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单一,稳定性较差,导致森林的拦水、滞洪、保土、涵养

17、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较弱,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第4章 、绵阳市游仙区的土地优化设计4.1基本思路4.1.1合理调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优化城镇工矿用地布局 合理控制城镇用地规模,保障一级中心城镇及重点城镇的用地。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1893公顷。合理配置区域产业用地,产业用地布局要区分不同产业类群采取不同的用地配置策略,各工业用地应因地制宜的向工业园区集中布局。4.1.2 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增强城市和城镇带动农村的能力,有效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联动。本轮规划期间,游仙区将在因地制宜原则基础上,按照“撤并

18、自然村、整治空心村、建设中心村”的总体思路,以“金土地”专项土地整理工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农民新村建设等项目实施为契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必需的建设用地,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在规划期内逐步减少农村宅基地“双重占地”、“一户多宅”、“多重占地”等现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结构性调整和整合,提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同时,结合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优化城镇用地结构。至本轮规划期末,使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至6187公顷。4.1.3 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按照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严格划定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展边界,将城镇工矿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严格限定在扩展

19、边界内,明确管理责任、管制规则和监管措施,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盲目无序扩张。4.1.4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从游仙区实际出发,全力实施“工业强区、旅游兴区、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交通运输用地,构建川渝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衔接互补、集约高效的要求,优化各类交通用地规模、结构与布局。4.2具体优化设计措施4.2.1 产业总体布局 游仙区经济发展区域布局大体呈”工”字型,即涪江沿线主要是城区、经济试验区、小枧沟镇、石马镇等为上,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和

20、现代服务业;绵梓路一线 主要是游仙镇、新桥镇、魏城镇、徐家镇等为中,在积极发展工业的同时,大力 发展城市配套服务业,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沿魏刘河、芙蓉溪中上游一线 主要是刘家镇、忠兴镇片区等为下,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力提升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以此构成我区经济发展的骨架;其余乡镇以发展畜禽、蚕桑、优质粮油 等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高附加值农产品开 发; 总体格局上走共同发展、 分兵突进、 产业互动、 城乡互融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4.2.2 生态屏障用地布局 生态环境是游仙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 和建设好生

21、态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内容。 生态屏障用地主要是涪江、魏城河小流域以及沉抗水库,包括游仙区众多小 型水库,它们是游仙区重要的农田灌溉及饮用水水源地,对其需要加强保护,其 重要区域为沉抗水库。为充分发挥沉抗水库周边秀丽的山地湖泊景观风景资源, 结合绵阳科技城辐射带动功能,培植新的经济增长区域,沉抗水库可以在保护中 进行开发,发展成为集运动养生、康体娱乐、会议展览、科技研发于一体的综合 型国家旅游渡假区。 4.2.3 耕地及基本农田布局 规划期间是游仙区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 按照资源优势 和交通优势,以科技为动力,市场为导向,推进

22、产业融合,强化空间管制,确保 农业产业基地落实、面积落实,实现功能布局合理、基地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 显、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 专业化生产,把游仙区农业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农业产业总体布局 是沿路发展优质油菜、水稻、瓜果、蔬菜种植带、蚕桑业,在沉抗水库周边区域 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 适当留出水产养殖和畜禽发展用地, 形成农业区域化、 专业化布局。 在中心城区及重点建制镇周边,耕地将减少,按照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的规定,城镇近郊区建设占用减少的耕地将在其他地区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进行补 充,将坡度 25 度以上的陡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调整为

23、园地等,部分园地因经 济效益或占补平衡要求将逐步还耕。 其它农用地布局调整主要包含农业基础设施 增加,灌溉条件改善,加上土地综合整治降低田坎系数,游仙区其他农用地将呈 逐步减少的趋势。 为稳定和有效保护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布局作适当调整,总体原则 是城镇周边发展区、绵遂高速以西地区及二环路以内不再安排基本农田: 第一,中心城区周边不再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有利于中心城区建设发展, 有利于使基本农田保护落到实处。 第二,各乡(镇、场)在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时要考虑保护区的边缘与现有 的城镇边缘保持一定的距离,为城镇建设发展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以应对未来 不确定因素。 第三,集中连片地整合基本农

24、田格局,扭转目前分散布局的局面,有利于对 高产基本农田的集中保护与管理。 基本农田将主要划定在游仙区东部柏林镇、朝真乡、东宣乡、刘家镇、石板 镇、太平乡、魏城镇、徐家镇等。据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到规划期末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 31925 公顷。 4.2.4 建设用地布局调整 新增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变化: 一是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布局在中心城区工业 规划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布局方向呈现主次差异,以交通便利的城区和乡镇工 业小区为主导布局方向。二是城区用地呈现明显的功能分化特点,产业用地主要 集中在城区周边的东部和南部,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三是乡镇新增建设用地重 点集中在城

25、镇周边和主要公路干线,且相对集中在发展较快的乡镇。四是新上工 业项目不再单独选址,工业建设用地纳入工业集中发展区内,全部纳入城镇建设 用地规划范围内。 4.2.5 水利用地布局 围绕工农业生产和生活需要3, 根据现状水系格局, 合理安排水利用地布局。 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防洪抗旱的减灾体系、节水高效安全的农村供水体系、生态 良好的水环境安全体系。重点实施绵阳城区二期防洪工程、魏城河防洪工程、绵阳市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灌区配套设施等。 4.2.6其他用地布局调整 统筹安排园地、林地,重点发展和改造桑园,建设优势果产品基地,促进品 种结构调整和产品质量升级。调整园地布局,引导新建园地向土地条件适宜的丘 陵、台地和荒坡地集中发展。加强对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稳步提高园地单 产和效益。通过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和中低产园地改造,园地面积将显著增加。 按照严格保护林地、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严格林地征占 用管理, 禁止毁林开垦和非法占用林地, 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工程征占重点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