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呼风唤雨_第1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呼风唤雨_第2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呼风唤雨_第3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呼风唤雨_第4页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呼风唤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两个“静静”,通过用心灵去阅读,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分层板书课题,质疑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哪些桥?(板书:桥)2、你们见过的桥真不少,可一定没见过这样的桥生命桥吗?(板书:生命)对这样一座桥,你怎么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个和生命有关的

2、感人故事。(板书:跨越海峡的)“峡”是本文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先写一个山字旁,再写一个“夹”。两山之间夹着水就是“峡”。两块陆地之间夹着狭长的海湾,就是海峡。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你们读出了一个个问号。答案就在课文里,翻开书本106页,放声朗读。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读音 (1)杭州 台湾 海峡 彼岸 齐读。理解:杭州是我省的省会,在大陆。大陆和台湾之间隔着一湾海峡。对我们来说,台湾在海峡的彼岸。(2) 几经辗转   步履匆匆 &#

3、160; 突如其来 骨肉同胞 血脉亲情开火车读齐读。(3)含苞 凋零   绽放  自己读,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给这三个词排序吗?为什么这样排?齐读。 在课文中有一个句子集中出现了这三个词,找出来读一读。三、抓“静静”,体会人物内心不平静。(一)聚焦“静静”的小钱1、出示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读正确(1)自读指名读,在这个句子中,它们还是指花吗?(2)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读句子,你感受到什么?(3)可怜的小钱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让我们有一种感受会在你心中流淌。来读出感受。4

4、、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1)    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出不容易。(2)    交流:十万、可能:我们全校大约有2000人,十万人有我们50个学校这么多,在这么多人中可能只有一个人适合骨髓的人。十万分之一的生还希望,多么渺茫!要找到十万分之一的希望,谈何容易!几经辗转:可能有哪些人在找?可能找了哪些地方?可能用了方法?这就是几经辗转。(3)齐读。5、当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小钱得知这一喜讯时,他会(欣喜无比

5、、高兴万分、激动不已、感激)6、让你用线条来表示小钱此时的心情,你会用条什么线?上来画出来。看来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小钱,内心并不平静。让我们再来看看在同一时刻,同样静静躺在病床上的台湾青年(二)聚焦画面二:静静的台湾青年1、出示句子: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2、他的内心平静吗?带着思考,用心去阅读3、4、5自然段,阅读时,用相应的线条画出有关的语句,细细体会, 3、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文相应的句子,理解台湾青年的内心。预设一:从地震危险感悟真情(1)7.3级大地震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播放地震录像。并出示文字资料:“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

6、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2)看到录像,看到这些数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地震的可怕?在这可怕的地震中,做为一个普通人,首先想到的是什么?(3)引读:可是他没有离开,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4)还会想到什么?(5)在大地震中牵挂家人,这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位青年不是躺在病床上,他一定会(跑去和家人在一起,保护自己的父母。)(6)引读。可是他没有去,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预设二:从抽髓之痛感悟真情1)出示抽取骨髓的针筒,引导

7、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2)引读。虽然一次次的疼痛袭卷全身,但他并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除了一次又一次的疼痛,还有一次又一次的什么?4、你也能用线条来表示台湾青年的内心吗?(学生说,老师画。)5、尽管内心极不平静,但是为了挽救小钱,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出示句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去声)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流出的还仅仅是骨髓吗?(板书:爱)仅仅是台湾青年有爱心吗?(板画:桥)四、回扣课题,小结延伸1、这是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座有形的桥,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爱,还写着什么?(希望、亲情)

8、这座桥也是无形的,因为它架在两岸同胞的心中。2、回扣课题。现在课题后的“?”可以擦掉了吗?假如让你在课题后加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个什么标点符号呢?为什么?(?)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用心灵去阅读,感受李博士的内心世界。你会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有更深的理解。下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激情引入有这样一个人,他活着时,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际,力挽狂澜。在他逝世时,自发前来为他送行的人群足足排了十里长,联合国全体成员国也为他降半旗致哀;他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

9、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他就是周恩来!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因为他有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在他小时候就立下了宏伟的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检查生字词耀武扬威 肇事 轧死 得意扬扬衣衫褴褛 惩处 撑腰 中华不振铿锵有力 踊跃 崛起 振兴中华 三、理解课题,感知课文大意1、从上述词语中找出一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A、哪个词可以解释课题?振兴中华B、填空:因为周恩来看到 ,所以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由“租界地”,初次感受“中华不振”的含义A、出示租界的本质,学生默读感知:租界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

10、定期租借的方式,在别的国家强行取得的、可以让他们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成为对这个国家可以进一步侵略的军事地方。B、找找课文中哪一段话描写沈阳租界地的情景出示第7小节内容: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是谁的领土?在以前街道两旁行走的应该都是些什么人?但现在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却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而且这一条条街道是(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

11、160;  出示当时租界和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对比图,感受当时中国的贫穷落后(当出示两幅租界地图片时,让学生对照文中的话读一读;当出示两幅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图时,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一下画面)    这一切,我们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板书:中华不振    理解“闯进” 思考:换成“来到”行吗?3、所以当周恩来在沈阳一下了车,伯父就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周恩来说了一番话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12、说说自己的感受,从伯父的话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中国人不小心得罪了外国人,可能会被外国人怎么欺负?    你觉得伯父说这些话的时候的心情应该是?(担心、无奈、愤怒、沉重)    这一切,我们也只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这真是:中华不振啊!(加!)、课文中哪件事儿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自由读读第8小节,你从哪儿体会到了“中华不振”?教师随机点拨你从妇女的哭诉声里读懂了“中华不振”你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读懂了“中华不振”你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

13、中读懂了“中华不振”你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读懂了“中华不振”(当学生找出这几个部分时,可以让学生用上先前出示的三组词语说说)老师深深地理解大家此刻的感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带着你的感情和表情读一读这段话吧,把你内心的愤怒表达出来!(抽生朗读)是啊,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是可怜的,但那洋人和中国巡警更是可恶的,这怎不让人义愤填膺呢!(齐读)师:但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谁又能怎么样呢?他们能做的只有劝劝这个中国妇女 目睹了这一幕人间的悲剧,周恩来又想起了伯父当初的那番话,读伯父的话 此时他已经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填空:中华不振就是 是的!中华不振啊!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

14、,在当时的中国,何止一件两件啊!出示补充资料:(配乐朗读)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还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

15、狗不准入内!”A、“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你想说什么?(连续指名,让尽量多的学生表达内心的感受)同学们,这到底是为什么?生齐答:中华不振!B、写话(三选一):但是,我们却不能仅仅停留在痛恨上,面对这样的一块牌子,我们还应该对得意扬扬的外国洋人说 对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说 对备受压迫的中国同胞说 四、小结 从租界回来,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最起码的公道。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于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念头在年幼的周恩来心头滋生了。他怎样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

16、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流程一、人物点评,引出课题:(一)出示片段(一张画像):1、指名朗读:大家在课前读了一张画像,你觉得这篇作文写得怎么样?2、学生简略评价。3、过渡:你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二)人物介绍:1、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肖复兴。2、教师小结(结合课件,出示人民文学杂志):课件资料(图片):肖复兴 北京人,1947年出生

17、,当过大中小学教师,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已出版各种作品集80余部,曾多次获全国优秀文学奖。教师旁白:人民文学与共和国同龄,是同类刊物中的权威,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作为副主编的肖复兴,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大作家。当大家问起他的成材之路,他深情地说,这一切与他少年时代遇见的一位老前辈的亲切教诲密不可分。你们说,这位老前辈是谁?3、学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简介叶圣陶(联系本学期学过的爬山虎的脚)。4、教师小结(出示课件):课件资料(配叶老图片):叶圣陶先生是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三)导入新课: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大作

18、家肖复兴,一起回到他的少年时代,一起经历他15岁时那个意义非凡的夏天(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理请脉络:(一)自由读课文:1、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2、想想课文回忆了叶老先生和肖复兴之间的哪几件事?(二)交流要点:1、字词过关:推荐、眼帘、删掉、动词、规范、燥热、握手、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密密麻麻、春风拂面、模模糊糊、意义非凡、堪称楷模。2、回忆两件事:修改作文/邀请做客(指导划分段落)三、比较阅读,领悟写法学习“修改文章”:(一)对照学习,体会修改之妙:1、再次出示一张画像片段,让我们对照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看一看,议一议: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

19、来说说吗?2、汇报交流改动的地方。3、课文是怎样描述叶圣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读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到文中的相关段落。4、交流课文第4自然段,学习几种修改方法及修改符号。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增补号 (2)删除号 (3)连接号 (4)调位号5、尝试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一张画像第5自然段(见下文):画完后,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谁知,看得正起劲,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画给拿走了。我生怕被老师瞧见,就急忙说:“别闹,别闹,回头再让你开眼”我刚一回头,哎呀,糟糕!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1)小组合作修改这段话。(2)交流,课件出示修改稿校对(见教师教学用书)。提示:课后选择几个

20、自然段自己独立修改。(3)说说修改的原因,谈谈修改体会:刚才我们练习为肖复兴修改习作,老师看到了同学们的这份认真劲。我们知道,1963年时的肖复兴还是一名很普通的中学生,而叶老先生却是文坛巨星。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谈感受。(二)默读课文,寻找作者感受:1、请大家细细默读第一部分,用“ ”出作者写感受的句子。2、交流:虽然那时作者没有见过叶老先生的面,但作者的脑海中已浮现出这样的印象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1)引导理解“春风拂面”:看到“春风”两个字,你马上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那

21、么“春风拂面”又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认真、平和(2)指导朗读:你能读出“春风拂面”般的感觉吗?引导个性化朗读。3、引读过渡:仅仅是看到了叶老先生批改的文章,就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叶老先生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句话真有意思,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同作者一起去体会、去感受。(三)品读句子,感受叶老“认真”:1、速读课文第一部分,找: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2、交流汇报,品读重点句。课件出示重点句(联系完成课堂作业本第6题):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

22、直线、曲线。(1)文中介绍了四种修改符号是: 、 、 和 。(2)从文中 、 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叶老先生对文章修改得认真、仔细。(3)交流,引导质疑:“我一下子愣住”的原因?(要点归纳: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指导朗读(四)学习评语,明白写作方法:1、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评)出示句子: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读读叶老先生的评语,你明白了写好

23、作文的必要前提了吗?(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具体事实”、“深受感动”、“亲切自然”。)2、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3、小结学习收获:不光是作者,就连我们读者也从中获得启发,你能学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收获吗?(要点概括:写作要写具体事实,写得亲切自然,读了才会让人深受感动;写完后要反复阅读,在不断修改中锤炼成佳作。)4、结合完成作业本第6题。四、小结巩固,指导书写:(一)巩固字词:1、记忆字形。交流记忆方法。2、指导书写。提示:“昏”字的上半部分是“氏”,不能多加一点;“荐”字的下半

24、部分是“存”,不能错写成“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分辨并正确使用同音形近字,如“燥”和“躁”、“洽”和“恰”。(二)课后自己独立修改一张画像(选择几个自然段)。 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目标: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

25、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科技发展迅速,科技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2.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科技发展、生活变化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照片中这位慈祥的老爷爷就是路甬祥,他是中国科学院院长,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4.理解课题:读过课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A.什么是呼风唤雨?指名一生解释。引导: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是指能够支配和控制?生答:大自然。能够支配控制大自然,多了不起呀,能把那种气势读出来吗?再读课题。B.是谁呼风唤雨?C.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归纳: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世纪是靠什么力量呼风唤雨的?D.呼风

26、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E.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什么样的?F.为什么这个世纪能够呼风唤雨?相机板书:谁?靠什么?哪个?什么样?为什么?)二、全文初探1.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棒,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随时画出答案。师板书:(    )世纪,(     )靠(     )呼风唤雨。2.交流,填空。3.(指后两空)考考大家,这两个答案是从哪句话得来的?能读一读吗?发现了吗?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设问)4.(指第一空)这个答案是从哪儿找到的?齐读句子。纵观全文,这个句子起什么作用?(生可

27、能说到总起段、中心段)师引导:前几天学课文,咱们学到了结尾和题目相照应,叫什么?(篇末点题)这篇课文呢?(引导为开头点题)三、精读文章三、四自然段。1.为什么说20世纪,人类靠科技呼风唤雨?那就需要研究一下20世纪之前的上百万年,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了。(板书:百万年  百年)看看,这两个时间段,有什么感受?2.在如此漫长的百万年间,在如此短暂的一百年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3.交流句子,第三自然段中你画了哪几句话?出示: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

28、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4.师引读:那时候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能不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进行补充?出示: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5.总结:在这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什么也没有,(板书:没有)(1).寂寞单调的

29、日子中,人们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自己的幻想中。他们可能在幻想什么?(幻想能看到远方的亲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幻想能飞上月亮,看看那轮皎洁的明月;幻想能有一种快于骡马的交通工具)(2).过渡:百万年中,这一切只能是幻想,人们只能在幻想中艰难度日。但是,在20世纪,仅仅一百年的时间中,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6.过渡:在长达百万年的历史中,人们一直过着寂寞无味,靠天吃饭的日子。但是,20世纪,仅仅一百年,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画了哪些句子?指名读,出示: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7.看看这两个分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可提示:第一个分句说的都是人们的发?第二个呢?板书:发现  发明。能根据这些说说“发现”和“发明”的区别吗?(发现:原本就有,后来人们才找到它,研究它;发明:原本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