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_第1页
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_第2页
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_第3页
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 新闻学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思考钱国祥【摘要】建设美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要着重处理好整体与重点、政府与农民、硬件与软件、内力与外力四大关系,在协调这些关系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对立和矛盾,但矛盾的双方也存在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统一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之中。关键词美好乡村城乡一体新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这突出表现为城乡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业、农民和农村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短板”。怎样补上这块“短板”,实

2、现工农城乡均衡协调发展,让亿万农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呢?实践证明,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契合了中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部署,遵循了推进“四化同步”的发展大势,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对于美好乡村建设这一重大课题,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学者对美好乡村的研究,大多数是关于个别地方的个案调查,很少从理论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鉴于此,本文从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四大关系的角度,即整体与重点、政府与农民、硬件与软件、内力与外力的关系,论述了在推进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整体推进;既要明确农民的主体作用,又要体现政府的主导;既要改善硬件条件,又要推动软件创新;既要整合外力资源,又要激活

3、农村的内力。冀望通过理论逻辑思考,为其他地区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借鉴。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提出的“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建设目标,三者是彼此相通,互为转化,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全面体现了新时期以农民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村发展“三位一体”为宗旨的农村存在和发展状态。在建设过程中,应通盘考虑,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以防顾此失彼。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风俗等情况不尽相同,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又要从实际出发,明确重点。对各地制定的规划指导、建设工程审查、资金使用监管、工作评价考核等工作在考虑整体性的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当前,针对美好乡村建

4、设的重点,各有不同的侧重,主要有:以村容整治为重点,通过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和功能化改造,实现村庄人居环境建设全覆盖和高水平,为农民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以产业支撑为重点,通过农村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和农民就业的多元化拓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为农民提供增收致富的发展环境;以公共服务拓展为重点,抓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以乡风文明培育为重点,抓潜在文明素养提升,围绕共建共创机制,培育乡风文明。应该说,这些发展思路各有各的道理。在现实建设中,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从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需求、最

5、容易见效的事情入手,选准美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以村容村貌建设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它是美好乡村的外在直观表现形式,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应以此为突破口,带动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建设美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产业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对于那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较好的地方,应选择公共服务拓展为重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对那些人心不齐,风气不正,社会秩序较差的地方,应选择乡风文明培育为重点,整治社会环境来移风易俗,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在美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民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质量

6、有了较大的提高。当前,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重点在中心村一级,中心村大多选择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村庄基础条件较好、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村庄,要使这项民生工程避免出现“示范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怪圈,整体推进至关重要,因此,应尽快规划和实施美好乡村后续示范点的建设,让美好乡村建设惠及更多百姓。二、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农民群众既是建设美好乡村的实践主体,又是受益主体,因此应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其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的情况不尽相同,建设选择何种方式,产业选择何种模式,什么对群众最有利最适合,只有农民最清楚。因此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选择适合当地群众发展需求的建设模式,才能赢得群

7、众的支持。其二,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群众受益是核心。群众关心的是能不能得到真正的实惠,能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从房屋改造、路面硬化、通电通网、改水改厕、绿化亮化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着手,在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无不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而有效激发参与建设的热情。因此,在建设美好乡村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广泛征求民意,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按照“五议两公开”(即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群众公开评议,书面决议公开、执行结果公开)程序办事,确保群众满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政府主导是前

8、提。政府主导应主要体现在宣传动员、组织发动、部门协调、规划引领和财政引导上,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建设美好乡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政府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总之,“主体”是动力之源,“主导”是方向之标,“主体”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只有“主导”好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否则将是一盘散沙。三、改善硬件条件,创新软件条件建设美好乡村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这不仅是一场建设,更是一场改革。硬件建设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因此大多易受各级重视,而要使美好乡村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后劲还需推动软件建设。软件创新包括:一是创

9、立农村综合改革新机制。尤其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和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做好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以适应“新四化”的需要。当前,要紧扣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农业立法。围绕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农业投入、农业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等重点领域,着力研究、谋划、推动法律法规制修订。二是建立基层治理新经验。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以建设服务型、民主型、法治型基层政府为核心,全面提升和重塑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三是构建文明和谐乡风乡俗。良好的乡风和现代生态文明意识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条件。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农民群众树立

10、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破除陈规陋习,养成科学消费、健康生活、文明办事以及保护生态、关爱自然的良好行为。要把对文明风尚的追求写进乡规民约,把生态文明指标作为美好乡村建设、文明家庭评选的重要内容,坚持用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总之,美好乡村不仅美在外表的光鲜亮丽,还要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丰富、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美在内心。四、整合外力,激活内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前提,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基础。首先,要按照中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省、市、县三级迅速行动起来,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真正做到

11、公共财政更广地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更快地向农村延伸,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其次,抓住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新机遇,将美好乡村建设与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相结合,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再次,进一步整合财政资源,形成资金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加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的前瞻性、预算的严肃性和预算执行的刚性。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以中心村建设规划为依据,超前谋划,科学安排,认真制定美好乡村建设概算。美好乡村建设概算不得随意更改,专项资金的拨付严格按照概算执行。二是强化部门配合协调。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在整合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切实履行好牵头责任,主动与涉农工程主管部门沟通会商,构建

12、横向互动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涉农资金整合工作高效有序推进。要做到联合制定整合方案,联合确定工程资金,联合组织工程实施,联合开展监督检查。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工程、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美好乡村建设,单靠外力输入是不可能持久的,关键在于要激活乡村建设的内在发展活力。因此,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尤其要探索建立长效永续的建设和发展机制,做到“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建设美好乡村,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使广大农民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乡村的各项建设事业中来。因此,应鼓励农民创业,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产业的发展应体现乡村经营理念,通过空间改造、资源整合、人文开发,达到乡村的永续发展。可根据村庄生活环境进行个性化塑造和特色化提升,因地制宜形成山水风光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休闲旅游型等多形态、多特色的美好乡村建设;可通过整合土地资源、跨区域联合开发、以股份制形式合作开发等多种方法,大力实施产供销共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