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开国典礼广播稿_第1页
XX开国典礼广播稿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 开国典礼广播稿1949年10月1日,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来说,是一个具 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节日。这一天,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举行 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简称“开国 大典”。“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实况 广播,传遍神州大地,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中央人民广播电 台原台长杨兆麟, 曾负责安排“开国大典”广播稿的编写和 播出工作,而当年同在实况广播现场工作的梅益、李伍、胡 若木、黄云、丁一岚、齐越、傅英豪等人,都已经作古。 “开国大典” 实况转播的幕后故事, 只能由杨兆麟来 “解密”了。 笔者为撰写中国广播电视人物系列丛书之杨兆麟传,多次对 他进行采访。说起“开国大

2、典”的实况转播,杨兆麟十分激 动,对当年一起紧张工作的同事尤为怀念。群策群力,克服技术难题大约从1949年8月底开始,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各有 关部门开始进行准备工作。 梅益和温济泽等同志经过反复研 究, 决定采用 “实况广播” 的用语, 意思是:通过广播设备, 把现场的实际情况、音响和播音员的解说,同步广播出去。胡若木和杨兆麟、高而公等分工编写实况广播稿,一次 又一次到郊外去采访阅兵式和分列式的演习,以及各受阅部 队的情况。同时,他们还深入到参加游行的各机关、团体、 学校、工厂、农村,了解情况。实况广播稿经过反复讨论, 不断修改完善。播音员丁一岚、齐越每次也都参加讨论,深 入了解情况,领会稿件

3、的精神。当时,转播设备相当简陋,技术上有不少难题。其中之 一,是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 音量相当小, 而参加“开 国大典”的将有30万人,显然不能适应需要。为了使整个 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 且传播到全国,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 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 型扩音器,把九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 量,大家把它称为“九头鸟” 。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 了好几个“九头鸟” ,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技术上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设备比较简陋,只能把天 安门广场以内的音响转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门广场,远处 的

4、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可是,朱 德总司令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广场中央 驶向东长安街,到了街的尽头以后,再返回天安门广场。这 样,问题就来了,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开出天安门广场 以后怎么转播呢?工程师黄云想了一个办法,在朱德总司令 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 汽车尾部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 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 尾随朱德总司令的检阅车录音。 由于要在检阅车上安装机器,采访车还要尾随其后,事关重 大,广播电台报请阅兵指挥部批准。阅兵指挥部也想不出别 的办法,很快就同意了。在西郊机场演习的时候,黄云和杨 兆麟

5、乘坐采访车,紧随检阅车之后,录下了朱德总司令在检 阅过程中的全部音响,包括朱德总司令向受阅部队指战员的 问候:“同志们辛苦了!”指战员齐声高呼: “为人民服务 由于车速和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距离和“开国大典”现场 完全相等,所以录音以后,10月1日就可以使用。现在听起 来,技术上真够“落后” ,可是,这在当时却是唯一能够采 取的措施。在演习的时候,朱德总司令询问他们实况转播的准备情 况。由于这是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进行实况广播,任 何人都没有把握,朱德总司令担心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的时候,技术上出问题。为了 保证安全、优质播出,朱德总司令要求广播电台派人到他的 住处

6、去,事前为他录音。虽然广播电台知道天安门城楼上的 播出不会有问题。可是,朱德总司令如此认真、谨慎,他们 只能奉命照办。在朱德总司令指定的时间,黄云和杨兆麟前 往中南海为他录音。这个录音虽然当天没有使用,却成为一 件珍贵的文物。为了使全国人民能共享节日的欢乐,中央广播事业管理 处事先通知各地方广播电台同时联播“开国大典”的实况。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 一切准备就绪。激动人心的实况转播,“历史性”的遗憾1949年10月1日清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发出预告: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全部转 播今天下午三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 立庆祝大会实况” ,并且在同一天的报

7、纸上刊登了这一消息。 喜讯立即传遍全国。10月1日上午8点,人民解放军的受阅部队到达指定地 点。上午10点,30万群众陆续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天安门 广场。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热烈的欢呼声、嘹 亮的歌声。人们不断地打听:毛主席怎么还不上天安门呢 “开国大典”什么时候开始呀?下午一点半,梅益、李伍、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 齐越、李志海等人提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天安门城楼的西侧, 为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况广播工作进行最后的准备。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决定由梅益在现场主持天安门城 楼转播的各项工作。李伍和李志海负责天安门城楼上的技术 设施,特别是要保证主席台的话筒和播音话筒的安全。黄云 和傅英

8、豪负责机房和天安门广场的音响设备。胡若木和杨兆 麟负责安排实况广播稿的播出工作。播音的话筒,原来是放在天安门城楼走廊的最西端。可 是,这天参加观礼的人太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东西两端,而且人声鼎沸,他们只好把播音话筒移到天安门城楼西侧的 平台上。站在话筒前面工作的有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 齐越四个人。下午2点左右,负责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也提前来到 天安门城楼,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实况广播工作。下午2点45分,毛泽东和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 一次会议的各位委员分别乘汽车,出中南海东门到达天安门 城楼北面,大家在西侧台阶处下车,然后拾级而上。他们从 杨兆麟等人面前经过,看了看,没有说话,再走

9、到城楼的正 中央就位。此时此刻,全场的30万人,长时间欢声雷动。下午2点55分,丁一岚和齐越开始播音。下午3点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 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中国、向全世界庄 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顿时,广场上再次欢声雷动,情绪激昂。接着,毛泽东按动电钮,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 雄壮旋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全场肃立,经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广场上,五十四门礼炮 齐鸣二十八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奋 斗的二十八年历程。毛泽东那充满激情的、十分洪亮的湖南乡音,回荡在天安门上空。杨兆麟觉得毛泽东讲话的

10、声音与平常相比有点变 调,大概是太激动了。在天安门城楼上有1000多人,大家 都饱含着热泪,庆祝“开国大典” 。杨兆麟也激动得热泪盈 眶。丁一岚和齐越认真地交替朗读实况广播稿,把眼前的动 人情景报告给国内外亿万听众。胡若木和杨兆麟一声也不能 吭。但是,由于他们事前进行了采访,撰写了广播稿,具体 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点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丁一岚、齐 越现在应该播出哪一段,男声和女声轮换。他们四个人配合 默契,工作很顺利。承担了重任的那个立式的老话筒,如今 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下午3点35分开始,朱德总司令检阅陆、海、空三 军将士。他站在阅兵车上,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站在

11、指挥车上, 先检阅了排列在天安门广场的部队,随后,阅兵车在军乐声 中缓缓驶向东长安街。这时候,天安门楼城下的机房里,技 术员准时开动录音机,播放黄云和杨兆麟事前制作好的录音。 等阅兵车和指挥车开回天安门广场,恰好准时放完了录音, 又接上现场的音响。朱德总司令回到天安门城楼,登上主席台,宣读了中 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号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 “将革命进行到底,解放全中国领土” 。然后,全体受阅部队从东向西展开了分列式。海军、步 兵、炮兵、装甲兵、坦克兵、骑兵队伍,伴着雄壮的军乐, 陆续通过天安门广场。当军旗车“功臣号”坦克行驶到金水 桥前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八一”军旗在旗手李世雄手中 向

12、下45度角向天安门城楼上致敬。此时,天安门上空出现 了人民空军的战鹰。天上地下,无比的威武、雄壮。杨兆麟 事前访问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询问飞行的情况。刘亚楼告 诉他一个“秘密” ,因为飞机的数量很少,只有26架,一两 分钟就飞过去了。 于是,决定飞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以后, 绕到北边去,再从东向西飞一次。紧接着,等候在东长安街和东单一带的群众游行队伍, 挥舞着各色鲜花和彩旗,浩浩荡荡,欢呼着、跳跃着通过天 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和东、西长安街,华灯齐放,光彩夺 目。天安门广场上的30万人,像潮水一般涌到金水桥边。 正阳门外,一阵轰响,五颜六色的礼花飞向夜空。播音员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把那一幕幕激

13、动人心的场 面,报告给听众。此时此刻, 杨兆麟等四人万分激动, 一点也不感觉疲劳。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他们看了看手表,已经到了晚上9点20分了。庆典快要结束了,周恩来大声向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喊 道:“同志们辛苦了,大会结束了。 ”按照原定的程序,播音 员报了结束语,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天安门城楼下的机房 随之关机。整个实况广播持续了六个半小时。由于他们提前到达天安门城楼上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已经站立了七个多小 时。大家以为圆满地完成任务了。可是,却出现了事前无法 预料的情况。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南部的30万人,向着天安 门城楼欢呼、雀跃,不愿意离去。面对热情高涨的群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忍马 上离去。他们缓步走向天安门城楼的东端,不断地向人民群 众挥帽致意;又转身向西,走到天安门城楼的西端,不断地 向这边的人群招手致意,随后一同走下天安门城楼。目睹眼前这种生动的场面, 因为已经广播了结束语, 停 止播音了,胡若木、杨兆麟等人束手无策,只好留下“历史 性”的巨大遗憾。从第二年的国庆节开始,毛泽东先走到东 头,再走到西头,向群众招手致意,成为一种固定的行动。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广播电台事先描述了几段,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