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_第1页
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_第2页
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_第3页
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_第4页
第1章移动通信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第1章章 移动通信概论移动通信概论本章提示本章提示l 移动通信系统构成,既有有线系统,也有无线系统;移动通信课程主要研究无线通信系统。l 移动通信既有海上移动通信、空中移动通信,也有陆上移动通信;移动通信课程主要研究公用陆上移动通信系统(PLMTS)。本章提示本章提示l 移动通信是无线电通信,但不是研究点对点无线电通信,而是研究多用户多信道共用无线电通信。l 移动通信系统有多种,本书主要研究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本章提示本章提示l 本章将介绍许多新的技术概念,如无线小区、移动信道(无线信道)、基站(B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频率复用(或频率再用)、区群(Cluster)、前向信道(下行

2、信道)、反向信道(上行信道)、移动台(移动终端)、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公用数据网(PDN)等。第第1章章 移动通信概论移动通信概论l 1.1 移动通信概述 l 1.2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l 1.3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和发展方向 1.1 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概述l 1.1.1 基本概念l 1.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l 1.1.3 移动通信的特点l 1.1.4 移动通信的分类l 1.1.5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l 1.1.6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l 1.1.7 移动通信的组网1.1.1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l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传输

3、和交换的通信方式。l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l 移动体之间通信联系的传输手段只能依靠无线电通信,因此,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推动移动通信的发展。1.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l 移动通信系统是移动体之间、移动体和固定用户之间以及固定用户与移动体之间,能够建立许多信息传输通道的通信系统。l 移动通信包括无线传输、有线传输,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等,使用的主要设备有无线收发信机、移动交换控制设备和移动终端设备。1.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图1-1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1.1.2 移动通

4、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l 移动通信无线服务区由许多正六边形小区覆盖而成,呈蜂窝状,通过接口与公众通信网(PSTN、ISDN、PDN)互联。l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移动交换子系统(NSS)、操作维护管理子系统(OMC)、基站子系统(BSS) 和移动台(MS),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实体。1.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l 移动通信中建立一个呼叫是由BSS和SS共同完成的;BSS提供并管理MS和NSS之间的无线传输通道,NSS负责呼叫控制功能,所有的呼叫都是经由NSS建立连接的;OMC负责管理控制整个移动网。l MS也是一个子系统。它实际上是由移动终端设备和用户数据两部分组成

5、的,移动终端设备称为移动设备;用户数据存放在一个与移动设备可分离的数据模块中,此数据模块称为用户识别卡(SIM)。1.1.3 移动通信的特点移动通信的特点 l 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l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l 3随着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与日俱增,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l 4对移动台的要求高l 5通道容量有限l 6通信系统复杂n 电波传播环境复杂 频率范围:甚高频(VHF,30300MHz) 和特高频(UHF,3003000MHz)内 ,有利用更高 频段的趋势。 多径传输: 直射 反射 散射 开放环境n 易受干扰 系统(设备)内/间干扰:共道干扰、邻道干

6、扰、互调干扰、多址干扰,以及近地无用强信号压制远地有用弱信号的现象等 。 自然环境干扰:天气、气候、天文异动、自然灾害等 工业(电器)干扰:城市噪声、电机点火、电器开关等。 人为干扰:恶意干扰n 频谱资源稀缺n 欧洲3G运营频段曾拍出3000亿欧元天价n 移动设备要求高n 低功耗n 便携灵活n 低成本(复杂度)n 低辐射n 高性能(业务能力强)真有点:真有点:“限制马吃草,又让马儿跑得快。限制马吃草,又让马儿跑得快。”n 系统复杂:以3GPP R4网络结构为例Co-operatingNetworksUser Equipment Radio Access NetworkCore NetworkN

7、ote: Not all interfaces areshown and namedBSCBTSUmAbisBSSFHLRDCEIRAUCEAGMSCGfGnSGSNGbGrGnSGSNGGSNGsGcGiGdIuCSMSC/VLRGHGpIuPSRNCNode BUuIurIubRNCNode BIubRNSRNSUTRANIurMECuorSIM-ME i/fUSIMSIMMSISDNPSTNPSPDNCSPDNPDN:- Intranet- Extranet- Internet- X.25SMSMSC/VLRSCFMESIM-ME i/fSIMMS民用系统 陆地通信使用对象 使用环境 海

8、上通信 军用系统 空中通信 频分多址(FDMA) 广域网多址方式 时分多址(TDMA) 覆盖范围 码分多址(CDMA) 局域网 电话网 专用网业务类型 数据网 服务范围 综合业务网 公用网 单工 模拟网工作方式 双频双工 信号形式 半双工 数字网1.1.4 移动通信的分类移动通信的分类 1.1.5 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l 早期的移动通信主要使用VHF和UHF频段。l 目前,大容量移动通信系统均使用800MHz频段(CDMA),900MHz频段(AMPS、TACS、GSM),并开始使用1800MHz频段(GSM1800/DCS1800),该频段用于微蜂窝(Microcell)系

9、统。第三代移动通信使用2.4GHz频段。1.1.6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l 从传输方式的角度来看,无线通信分为单向传输(广播式)和双向传输(应答式)。l 单向传输只用于无线电寻呼系统。双向传输有单工、双工和半双工三种工作方式。l 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根据收、发频率的异同,又可分为同频单工和异频单工。1.1.6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图1-2 单工通信1.1.6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图1-3 双工通信1.1.6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l 半双工通信的组成与图1-3相似,移动台采用类似单工的“按讲”方式,即按下

10、按讲开关,发射机才工作,而接收机总是工作的。基站工作情况与双工方式完全相同。1.1.7 移动通信的组网移动通信的组网 l 蜂窝式组网的目的是解决常规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匮乏,容量小,服务质量差,频谱利用率低等问题。l 蜂窝式组网理论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新一代多功能设备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无线蜂窝式小区覆盖和小功率发射无线蜂窝式小区覆盖和小功率发射l 蜂窝式组网放弃了点对点传输和广播覆盖模式,将一个移动通信服务区划分成许多以正六边形为基本几何图形的覆盖区域,称为蜂窝小区。l 一个较低功率的发射机服务一个蜂窝小区,在较小的区域内设置相当数量的用户。l 根据不同制式系统和不同用户密度挑选不同类型的小

11、区。1无线蜂窝式小区覆盖和小功率发射无线蜂窝式小区覆盖和小功率发射l 基本的小区类型如下: 超小区:小区半径r 20km,适于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 宏小区:小区半径r = 1km20km,适于高速公路和人口稠密的地区。 微小区:小区半径r = 0.1km1km,适于城市繁华区段。 微微小区:小区半径r 0.1km,适于办公室、家庭等移动应用环境。l 当蜂窝小区用户数增大到一定程度而使准用频道数不够用时,采用小区分裂将原蜂窝小区分裂为更小的蜂窝小区,低功率发射和大容量覆盖的优势十分明显。2频率覆盖频率覆盖l 蜂窝系统的基站工作频率,由于传播损耗提供足够的隔离度,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另一个基站可以重复

12、使用同一组工作频率,称为频率复用。l 采用频率复用大大地缓解了频率资源紧缺的矛盾,增加了用户数目或系统容量。l 频率复用所带来的问题是同频干扰。l 同频干扰的影响并不与蜂窝之间的绝对距离有关,而是和蜂窝间距离与小区半径比值有关。3多信道共用和越区切换多信道共用和越区切换l 由若干无线信道组成的移动通信系统,为大量的用户共同使用仍能满足服务质量的信道利用技术,称为多信道共用技术。l 为了保证通话的连续性,当正在通话的移动台进入相邻无线小区时,移动通信系统必须具备业务信道自动切换到相邻小区基站的越区切换功能,即切换到新的信道上,从而不中断通信过程。4无线通信优势与有线网络优势的理想互联无线通信优势

13、与有线网络优势的理想互联l 移动信息通过基站和移动业务交换中心进入公众电信网或其他移动网,实现移动用户与市话用户、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以及移动用户与长途用户之间的通信。l 互联使移动无线网适应公众网的质量标准,突破业务区域限制,也使公众网的服务范围得到扩大和延伸。1.2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1.2.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2.2 无绳电话系统1.2.3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1.2.4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2.5 分组无线网1.2.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l 早期的移动通信系统是在其覆盖区域中心设置大功率的发射机,采用高架天线把信号发送到整个覆盖地区(半径可达几十公里)。

14、l 这种系统的主要矛盾是同时能提供给用户使用的信道数极为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移动通信业务迅速增长的需要。1.2.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图1-4 大区覆盖与小区覆盖1.2.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l 蜂窝通信网络把整个服务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区域(cell,在蜂窝系统中称为小区),各小区均用小功率的发射机(即基站发射机)进行覆盖,许多小区像蜂窝一样能布满 (即覆盖)任意形状的服务地区,如图1-4(b)所示。l 相邻小区不允许使用相同的频道,否则会发生相互干扰,称同道干扰。l 蜂窝通信既能满足大的无线覆盖区和高速移动用户的要求,又能满足高密度、低速移动用户的要求,同时还可

15、满足室内用户的要求,从而使蜂窝通信向个人通信发展。1.2.1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1.2.2 无绳电话系统无绳电话系统 l 无绳电话是一种以有线电话网为依托的通信方式,是有线电话网的无线延伸。l 无绳电话具有发射功率小、省电、设备简单、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因而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数字式无绳电话系统。 1.2.2 无绳电话系统无绳电话系统 图l-5 无绳电话系统示意图1.2.2 无绳电话系统无绳电话系统 l 欧洲数字无绳电话系统(DECT)l 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l 个人接入通信系统(PACS)l 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小灵通”采用了PHS协议,是属于无绳电话

16、衍生的通信手段。1.2.3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l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属于调度系统的专用通信网。l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基本技术是频率公用技术。l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半双工工作方式。l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主要以无线用户为主,即以调度台与移动台之间的通话为主。l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属于专用移动通信网,适用于在各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合用)中间进行调度和指挥,对网中的不同用户常常赋予不同的优先等级。1.2.4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移动卫星通信系统l 卫星通信具有全球范围的覆盖区,信道稳定、可靠及系统容量大等优点,从诞生至今,得到了迅猛发展。l 通过卫星为移动台及手机提供移动通信服务而构成移动卫星

17、通信系统 (MSS)。l MSS是以VAST和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为基础,结合空间卫星多波束技术及星上处理、计算机等高新技术而构成的超越时空的全球个人通信网。1.2.5 分组无线网分组无线网 l 分组无线网是一种利用无线信道进行分组交换的通信网络,即网络中传送的信息要以“分组”或称“信包”(有时简称“包”)为基本单元。l 分组是由若干比特组成的信息段,通常包含“包头”和“正文”两部分。l 包头中含有该分组的源地址(起始地址)、宿地址(目的地址)和有关的路由信息,正文是真正需要传送的信息。1.2.5 分组无线网分组无线网 l 分组传输方式是存储转发方式的一种,用户终端必须先把要传送的信息存储、分段、

18、加上包头以构成分组,才能送上无线信道进行传输。l 这一过程必然要产生额外的时间延迟,因此,分组无线网特别适用于实时性要求不严和短消息比较多的数据通信。l 分组传输能适应不同网络结构的应用。常见的网络结构有星状结构和分布式结构。1.3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和发展方向移动通信发展概况和发展方向l 1.3.1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l 1.3.2 第三代移动通信l 1.3.3 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1.3.1 移动通信发展概况移动通信发展概况 l 第一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l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l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l 第四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l 第五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至20世纪末,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l 第六阶段起自2000年左右,此时伴随着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大量论述,以及2.5G产品GPRS系统的过渡,3G走上了通信舞台的前沿。1.3.2 第三代移动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l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功能,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并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