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存在“结构红利”吗_第1页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存在“结构红利”吗_第2页
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存在“结构红利”吗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中存在“结构红利”吗?/髡呒蚪椋核照穸? (1975),男,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 院(大连, 1 16023),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 乞鹁爸伲?1984),男,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大连,116023)。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相跣欤?1985),女,大 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大连, 116023)。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 贸易理论。纵观国外学者对不同国家“结构红利”现象的研究发现, 当 一国工业化进程处在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的阶段, 要素 流动能促进生产率增长, 对于刚进入工业化、 且劳动要素丰裕的 国家,劳动会流向较低生产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2、, 导致“结构红 利”现象并不显著。 就我国的研究而言, 李小平等对 19852003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间结构变动中劳动力和资本转移对生产率的 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劳动力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 1998 年 之前较显著, 之后则不显著, 资本流动的“结构红利”现象在考 察期内都不明显。 1因此,国内学者肯定了三次产业的“结 构红利”现象, 但在工业内部“结构红利”现象并不显著。 因此, 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 Shift-share )分析法分析三次产业, 以及工业内部历年结构变动中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动对生产率 的动态影响及变化趋势, 检验两种产业分类水平上不同阶段“结 构红利”现象的动态变化

3、过程,以分析生产要素的流动趋势。二、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为分析结构变动中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流动对生产率的影响 在整个 t 时期内的动态变化过程,本文在李小平等2的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将整个 t 时期分成若干时间段, 构建动态偏离份 额分析法对此影响进行分析, 最后将考察期内结果相加得到更精 确的偏离分量。由此,本文的动态检验方法为:?笳篇?Tj=1LPi- LPOLPO艺Tj=1 刀 ni=1(LPij - LP0i)S0iLP0+ 刀Tj=1 刀 ni=1(Sji - S0i)LP0iLP0+ 刀 Tj=1 刀 ni=1(Sji -S0i)(LPji-LPOi)LP0(1)?笳篇?Tt=1tf

4、p(t)二ETt=1 Eip i(t)tfpi(t)+E Tt=1y(t)-Eip i(t)yi(t)+ETt=1:Eip i(t)a i(t)li(t)-a (t)l(t)+ETt=1:Eip i(t)B i(t)ki(t)-B i(t)k(t)( 2)公式( 1 )右边 3项分别表示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内部增长效 应、静态转移效应和动态转移效应。公式(2)右边 4 项,分别表示内部增长效应、产出结构效应、劳动转移效应、资本转移效 应。由此可直观看出, 内部增长效应表示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 长对总生产率的影响, 产出结构效应表示不同行业的产出增长对 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劳动和资本转移效应表示行

5、业中劳动和资 本要素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的数据指标包括三次产业及工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出、 劳 动力、资本投入、劳动和资本产出弹性。选取 1993-2008 年工业 内部各行业增加值表示工业内部各行业产出, 对原始数据用各行 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 工业内部各行业劳动力投入以其职 工人数表示, 资本投入以固定资产投资表示, 本文采用永续盘存 法对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折算。三次产业的产出和劳动力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资本 投入以三次产业资本存量表示,本文使用李仁军3的测算方法得到 1993 年的资本存量,其中,折旧率固定为 5%。再根据永 续盘存法, 得到 1993-2008

6、年的资本存量。 工业内部的劳动与资 本产出弹性分别以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收入占总要素收入的份额 表示。三次产业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通过对三次产业增加值、 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数采用 Cobb-Douglas 生产函数回归得到。2三、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关于产业结构变动,本文采用结构变异度指标(SVL :4衡量工业内部及三次产业在考察期内结构变异的程度。公式如下:T=E niabs(vi -vO) (3)其中, i 表示行业分类, n 表示行业数量, vi 表示行业 i 的 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 vO 表示行业 i 在基期增加值的比 重。经计算,工业内部以及三次产业变异度如图1:如图 1, 1

7、993-1994 年、 1998 年、 2OO3-2OO5 年工业内部的 变异度较大,而三次产业的变异度在 1994年、2003年、2007年 变异程度比较大,这与我国相关政策和市场预期有关,如 1992 年邓小平南巡, 1998 年金融危机, 2001 年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6 年农业税正式废止以及其后中国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和服 务业的投入。 1993-1994 年和 2003 年工业内部结构变异度与三 次产业结构变异度都处在较高水平, 这两个时期存在经济大环境 及经济政策的重要改变,导致结构变动剧烈。 1998 年工业内部 结构变动明显,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不显著,其原因是 1998 年

8、金 融危机引发的外部市场需求减少对中国制造业产生较大的冲击。如图 2,在考察期内,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存在较明显变异, 第一产业产出比重下降,二、三产业产出比重有所上升。结合三 次产业中各产业产出比重的变化和劳动份额的变化, 可推断三次 产业结构变动中劳动力流动存在“结构红利”现象。 二、三产业 比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 劳动力份额逐年上升, 而第一产业 劳动力份额逐年下降。 即劳动力由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转移到 二、三产业,肯定了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中存在“结构红利”现象。从工业内部来看, 产业结构存在结构变动, 某些年份变异程 度剧烈上升。 从工业内部劳动和资本份额的变化也可分析结构变 动中的“

9、结构负利”现象。如表 1,工业内部劳动份额增长率较 大的行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份额的年均增长率大都为 负值,劳动份额增长率较低的行业主要是机械制造等技术资本密 集型行业, 资本份额和行业增加值份额增长也较快。 增加值份额 减少最快的行业是采掘业、纺织业,同时,这些行业的资本份额 也在减少。 可理解为劳动和资本向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动, 一定程 度上造成产业结构变动中的“结构负利”现象。通过上述分析, 本文发现在工业内部和三次产业方面, 产业 结构变动都比较显著, 且变动过程中生产要素都有一定的转移效 应,但要具体确定要素流动是否合理, 本文将采用偏离份额分析 法进行具体分析。四、产业结构

10、演进过程中“结构红利”假说的检验 (一)劳动要素在结构变动中的流动效应 本文使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内部增长效应、静态效应、动态效应三部分。对19932008年进行的分析表明(见表 2):( 1 )工业内部年平均劳动生产率 增长率为 15.74%,主要是由内部增长效应带来的,而静态效益 为-1.19% ,说明最初具有较高生产率的行业所吸取的劳动份额减 少,动态效益为 -0.66% ,说明劳动生产率增长较高的行业的劳动 份额减少,而劳动生产率增长较低的行业劳动份额增加,因此, 减慢整体劳动生产率的增加, 说明在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存在一 定程度的“结构负利”现象,但并不显著。

11、(2)三次产业年平均劳动增长率为 9.79%,其主要来自于内部增长效应,其中静态 转移效益贡献为 16.10%,动态转移效益为 0.69%。这表明:一方 面劳动由最初较低生产率产业向较高生产率的产业转移, 另一方 面,劳动生产率增长较高的行业劳动份额提高, 即劳动要素由第 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因此,劳动力要素在三次产业间流动存 在较显著的“结构红利”现象。 本文通过以下分析工业内部和三 次产业结构效应历年变化情况, 说明要素流动结构效应的变化趋如图 3,就工业内部而言, 1994-1995 年总结构效应平均值 达到 -12.58%,“结构负利”现象较明显,这是由于静态效应所 产生的负效应较为

12、显著。 静态效益为负值, 说明最初具有低生产 率的行业劳动份额增加, 这是由于我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流向劳 动密集型产业, 刺激这些行业快速发展, 导致该时期动态效益为 正。 1996-2000 年总结构效应为 4.01%,静态效益为 4.11%,动 态效益为 0.1%,说明该时期劳动要素的流动存在“结构红利” 现象。 2002 年总结构效应达到 -4.09% ,其原因是由于 2001年中 国入世, “中国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激增, 刺激此行 业发展。 2008 年总结构效应为 -18.41% ,“结构负利”现象较为 显著, 2008 年下半年受到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 导致制

13、造业行业利润以及劳动份额减少,加剧了中国工业内部 “结构负利”的程度。由表 2 可知,三次产业结构效应主要是由静态转移效应带来 的,动态转移效应不明显。如图 4,考察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 段是 1993-1997 年,劳动生产率较低的第一产业劳动份额下降了 11.53%,二、三产业劳动份额分别上升了 5.9%和 24.9%,该时期 存在较明显的“结构红利”现象。 第二阶段是 1998-2002 年,该 时期出现 “结构负利”现象,这是由于第二产业劳动份额下降 导致的。 第三阶段即 2003-2008 年存在“结构红利”现象, 总结 构效应年平均达到 27.28%,这段时期二、三产业劳动份额分别

14、上升 25.9%和 13.3%,第一产业则下降 19.3%。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劳动投入到了拥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二、 三产业, 是三次 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结构红利”现象的根本原因。(二)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在结构变动中的流动效应表 3 为使用公式( 1)和( 2)计算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中的内部增长效应、产出结构效应、资本转移效应、劳动转移效 应。首先,在 1993-2008 年间,工业内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为 28.59%,主要是由内部增长效应引起的。总的结构效应为 -60.78%,存在“结构负利”现象。总结构效应降低了全要素生 产率的增长, 这其中主要是资本转移效应引起的, 资本在

15、行业间 转移时显著的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劳动在行业间转移时促 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与只考虑劳动要素时的结果不同, 原因是此时考察的是包括资本要素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其次, 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 12.95%,主要由内部增长效应 带来,总结构效应为 84.48%,“结构红利”现象十分显著,大 量资本和劳动向二、三产业流动。综合来看,资本和劳动流向第 二产业, 而在工业内部只有劳动转移存在“结构红利”现象, 这 种现象体现了社会资本大量流向工业内部生产率较低的行业, 这 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有很大关系。如图 5, 1994-1998 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负值,

16、这 5 年总结构效应除 1996 年以外,均为正值,说明结构变动对全要 素生产率降低的影响较显著, 资本在行业间流动降低了全要素生 产率。这段时期“结构负利”现象十分显著。 该时期资本大量向 产出比重较小的行业流动, 而工业各行业大都具有规模报酬递增 的特性,因此,当资本流向规模较小的行业时,就降低了全要素 生产率。 1999-2002 年总结构效应为正值,说明这段时期“结构 红利”现象不明显。 2003 年总结构效应为 -22.77%,“结构负利” 现象较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本年度的产出结构效应引起的, 该年 产出结构效应为 -21.3% 。2004 年总结构效应为 25.82%,“结构 红

17、利”比较明显, 该结果是由产出结构效应和资本转移效应共同 作用产生的。图 6 通过对三次产业考察期进行分析, 发现资本转移效应十 分明显, 劳动转移效应除个别年份外也十分明显, 产出结构效应 一直为负值。 2004-2007 年内部增长效应对降低全要素生产率起 到了主要作用, 而资本转移效应在这些年的“结构红利”现象有 效地平抑了内部增长效应带来的负效应。 综合以上分析, 在考察 期内资本和劳动都存在非常明显的“结构红利”现象, 而产出结 构效应在考察期内对全要素生产率一直起到负的影响。综合上述三次产业和工业内部结构变动情况, 发现三次产业 结构变动中要素流动的“结构红利”现象十分显著, 工业

18、内部结 构变动过程中出现的“结构负利”现象随着时间的变化有减弱 的趋势,即生产要素由第一产业流向二产业、三产业,造成第二 产业生产要素比重大增, 但第二产业内的行业生产要素增长速度 并不相同, 劳动密集型产业要素增加速度较快, 劳动密集型产业 要素份额增大。五、结论及政策建议1. 政策引导并扶植高新技术产业。 工业内部劳动要素流动存 在“结构负利”现象,劳动要素流动并没有显著地促进生产率增 长,因此,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出口结构升级,带动东 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使我国产业布局形成东部以高技术、 高附 加值产业为主,中西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阶梯型产业格 局。这样既充分发挥我国要素禀赋的优势, 又使我国产业结构得 到优化。2.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劳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