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_第1页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_第2页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_第3页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_第4页
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医类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项目编号1292B16041项目负责人王洪琦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1、立项依据11 中医类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修订的情况199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全面修订教学计划,共同特点如下:结合专业调整,普遍实行宽口径、大基础、分化方向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综合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我校的教学计划修订特点:大幅度减少课堂教学时数,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增加综合素质学分课程,并作为必修学分的一部分。制定方向分化课程套餐,根据社会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时压缩1

2、0-20%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学生自学时间。 几所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比较学 校必修课程门数必修课程总学时占教学总时数%临床见习(周)毕业实习(周)广州中医药大学33265173%(2651/3604)1252 第一军医大学36326587%(3265/3745)45白求恩医科大学34308382%(3083/ 3755)44第四军医大学33315045暨南大学5570.4%52学 校选修课门数选修课学分数限选课/任选课(学分数)教学周数学制广州中医药大学70 50(20%) 25/25 145 五年 第一军医大学50160 五年白求恩医科大学 60 65(18%) 35/30162

3、 五年第四军医大学116 38 26/12153 五年暨南大学3225(9%)178六年学校总学分每学分课时数周学时每学时长度广州中医药大学250 18 22 45 第一军医大学1522 40白求恩医科大学 260 20 23 40第四军医大学1822 40暨南大学2601819 4012 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计划不合理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课程薄弱课程体系不能反映时代特色13 本项目的意义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最为困难的核心部位课程体系探索突破点,由此带动其它改革14 本项目的依据指导思想:坚持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主导地位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与创新中医学专业教育

4、的基本要求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整体设计、稳妥推进、分步实施依据:国内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长期实践经验我校的教学改革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必要性2、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21 具体改革内容、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11改革内容课程组合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改革现行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类别中医课程名称学年学期西医课程名称类别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学基础 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内经方剂学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1122223312334456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中医内科学35、6专业课临床见习36针灸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

5、学中医伤科学3444457777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临床医技课共同限选课中国医学史中药鉴定学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中药炮制学推拿学各家学说11233341245558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卫生学共同限选课方向组合五官科学方向课程组合骨伤科学方向组合中医学方向组合针灸推拿方向组合48新的课程体系基本构想:从以下核心课程组合入手中医基础课程:中医学基础、基础方药学、经络学中医临床基础:中医诊断学、临床方药学、针灸学中医专业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临床提高课程:中医临床经典(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内经、难经中医人文课程: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医古文 必修 限选课程体系

6、优化组合图表 主干课 课程模块 限选课 中医基础理论(90)基础方药学(90)基 础 课 程医古文(81-72)中国医学史(36) 第12学期中医诊断学(90-108)临床方药学(72)临床基础课程中医文献检索与利用(36) 第34学期中医内科学(144-126)中医外科学(81-72)中医儿科学(54)中医妇科学(81-72)针灸学(72)临 床 课 程中医伤科学(54) 第56学期 内经(72-54)伤寒论(81-54)温病学(72-54)临床提高课程难经(18)金匮要略(45)中医各家学说54 第7学期中医专业中医急症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眼科学古今医案选骨伤专业骨伤科学基础骨伤科临床讲座

7、其他课程方向专业课五官专业中医五官科学基础中医临床口腔科学五官科临床讲座其他课程针推专业实验针灸学推拿功法与手法针推名家与名著其他课程 第78学期注: 1、 课程后面括号中的数字代表参考学时数。2、 在临床提高课程中,分为中医理论经典与中医临床经典两个部分。中医理论经典部分包括内经与难经;中医临床经典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其中金匮要略作为限选课。这些课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整合为两门课程:中医理论经典与中医临床经典。3、 表中的课程仅列举主要的中医主干课程,西医课程未列其中。限定选修课也是列举分课程。课程设置根据学分补齐。212 改革目标形成新的中医类专业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教材建设2

8、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课程体系调整、组合问题计划实施问题教材编写问题实验周期问题22 实施方案、实施办法、具体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实施办法:见课程体系优化图表223 研究进度2000/01-2000/08对旧课程设置及新课程体系初步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校内处专家、教师、临床医师、在校生及毕业生的意见,综合分析,确认原有课程体系中的重复、交叉陈旧内容,具体确定具体实施新的课程体系的办法与改进措施;2000/09-2001/08形成教学计划: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认原有课程体系中的重复、交叉陈旧内容,具体提出实施新课程体系的办法与改进措施,形成新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教学大

9、纲,组织教学实施;2001/09-2003/06选择2001年招生入学中医专业与针灸推拿专业进行试点,并进行分段评估新课程设置效果。并对课题总结,并进行总结,进行课题鉴定。由于考虑到课程周期的时间性问题,在课题规定的时间结束后将继续进行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对其进行总结推广。224 可行性分析研究难度:课程体系调整,涉及到多门课程的改革。研究基础与本项目有关的教学改革工作积累与已取得的教学改革工作成绩1、 对于高等中医药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不合理、不能适应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的矛盾,我们已经充分加以重视,学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已经注意到逐步解决这一问题。1997年以来的各级教学

10、研究课题中,我们开展了有关中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转变的讨论中,就上述问题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深入讨论。2、 我们在1999年度的教学计划全面修订过程中,把中医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成功经验固化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教学内容等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改进。3、 1998年度我们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教学研究课题“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把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核心内容来研究,目前进展顺利。从1995年以来,我校的经典课程(伤寒论、温病学与金匮要略的课程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等方面作了大胆尝试,

11、将既往的经典理论课程转向临床基础课程,提出了“经典课程回归临床”的观点,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此项改革获1997年度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研究生教学中,我们已经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重新编排成一门新的课程,即中医临床经典课程,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1、具有一定的教学改革基础成果,新的教学计划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改革内容; 2、目前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转变已经形成共识,为本课题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基础; 3.学校对于教学改革的全力支持是本课题能够进行下去的基本保证,为了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制订了各项措施政策,并提供了各方面的条件保障; 4、课题组人员结构合理,具有完

12、成整个课题研究的能力与水平。对可能出现困难的对策学校的支持教研室的支持根据实施情况完善改革方案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组成子课题3、项目预期的成果与效果(包括成果形式、实施范围、受益学生数等)项目预期的成果形式为将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新的课程设置将影响到学科的更加合理的分化或整合。本项目的实践结果将产生一批新的教学大纲、编写新的教材。对于研究结果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将形成教育研究论文、论著等形式向社会推广。本项目在计划的三年期间,将在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的新生(2000级或2001级)中试行,受试人群在600-1000人。当本项目取得初步成果后,可继续扩大到以后的各级学生,在预期时间内,收益

13、人数将达到2500人以上。如果本项目结果经过检验证实可行,则可向其他中医药院校推广,则收益的人群更多。4、项目特色及创新之处 培养适应21世纪需求的中医药人才,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的设立是根本。本课题研究是在我校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深入,新的课程体系把握中医学术发展的特点与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结合时代的要求,两者有机结合。新课程体系在结构方面明确基础课程、临床课程、临床基础课程、及临床提高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更有利于整个知识系统的传授,使课程体系更加趋向合理。对于原有课程的较大幅度调整,包括重新整合、交叉与调整,既考虑到了中医类专业课程改革“大基础、宽口径、后期分化”的要求,也考虑到

14、了今后中医类专业进一步融合的可能。因此本课题提出的课程体系具有超前性。在本方案中,中医学专业与针灸推拿专业的前期课程(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打通,中医经典课程成为两个专业的必修课程,保证了今后中医类专业的学生接受的中医基础知识更加扎实牢固。对于经典课程的处理历来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与重点。我们将现有的中医临床基础课程伤寒论温病学与金匮要略作为临床经典课程,并且将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了灵活的处理,一方面保证了中医类专业学生对于这三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改革了原有的课程结构,更有利于新学科的建立。内经作为后期理论提高课,同样考虑到避免与中医基础理论的重复,同时注意到了学生理解程度

15、与课程设置的协调性。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方药学中医临床方药学课程的重新定位与设立,是我们整个项目计划中的重大举措,其目的在于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由于加强了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力度,在以后的中医临床各科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大大减少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重复的内容,从而减少了既往教学内容重复的程度,为加强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上涉及到了中医课程体系的各个重要环节,如果本课题获得成功,将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走出一条新的路子。5、经费预算:支 出 科 目(含配套经费)金 额(元)计 算 根 据 及 理 由合 计20万1资料、文献0.5万课题资料查询、打印、文献收集等2调研3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