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艺术概论
课程代码:00504
考生须知:
1、参考教材:《艺术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陈岸瑛主编,2024年版。
2、特殊标记含义:P10代表教材页码第10页;“【】”等标注的代表此处为重点关键词(得分点)。
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
1、艺术不断在形态和观念上发生变化,从技艺的艺术到庙堂的艺术,再到审美的艺术和生活的艺术。在现代艺术观念产生之前,艺术
泛指人类从事的各类【技艺】。P23
2、在古代欧洲有“自由艺术”与“机械艺术”的区分,在古代中国有“六艺”与“百工”之分。技艺的这些区分,建立在【“劳力”
(体力劳动)和“劳心”(精神劳动)】的社会等级区分上。“【机械艺术】”也被称为奴隶的艺术。P23
3、【自由艺术】,即古希腊、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上层阶级从事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一般包括文法、逻辑、修辞、算数、几何、天文
和音律等七种学问。“自由艺术”一词至今仍在使用,指大学本科通识教育,包括【人文、艺术和科学】三方面的通识课。P23
4、1746年,【夏尔·巴托】在《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中明确界定“美的艺术”,并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
术归入其中。P23
5、为“美学”学科奠基的【伊曼努尔·康德】认为艺术家是不同于工匠的“天才”;亚里士多德主张从【“技艺”和“摹仿”】的角
度来看待艺术。P24
6、【“天才论”“灵感说”】与古典的“技艺说”“摹仿论”正相反。P24
7、【礼器】也称彝器,是古代贵族在举行祭天、祭祖、婚礼、丧礼等重大仪式时使用的器物。【明器】也称冥器,是“鬼魂”在地下
墓室中“使用”的器物。P25
8、学者们常把中国古代艺术分为四类:【宫廷艺术,文人艺术,宗教艺术,民间艺术】。P25
9、两宋以降,【文人艺术】成为影响力最大的艺术。宇宙精神在文人艺术中的具体表现是“【山水】”,体现在诗画、园林、水石、
盆景等艺术形式中。P26
10、【太湖石】是文人艺术中一个典型的欣赏对象。在民间砖雕、刺绣和年画中,太湖石形象一方面保留了“皱、漏、瘦、透”的文
人审美特征,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寿”字构图,以寄托延年益寿的美好寓意,带有强烈的民间色彩。P26
11、现代汉语中的“审美”源于1790年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发明的术语“感性判断”。康德把感性判断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纯粹
的,一种是纯粹的,“纯粹感性判断”也即今天所谓的【“审美判断”或“审美”】。P26
12、品味这个概念既包括【感觉】,也包括【判断】。P26
13、康德所谓的“感性判断”来自“【品味】”,他所讨论的“纯粹感性判断”或者说审美,从根源上说是一种日常生活现象。P27
14、一般来说,【宫廷的艺术、宗教的艺术】等较为严肃的艺术,并不适合以“审美”的方式对待。P27
15、在中国古代,文人艺术既是一种审美的艺术,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文人】最懂得享受生活。【文震亨】
的《长物志》,张岱的《陶庵梦忆》,李渔的《闲情偶寄》记载了各类美好的生活瞬间。1937年,【林语堂】写作了《生活的艺术》
一书,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人闲逸的生活方式。P27-28
16、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艺术和艺术分类方式,实际上缘起于欧洲18世纪形成的“【美的艺术】”体系。P29
17、【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开启了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史研究,涵盖建筑、绘画、雕塑、
诗歌、戏剧、音乐等各艺术门类。P29
18、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通俗地说,这是艺术
学的“升门”。P30
19、从职业状态来看,中国古代的艺人大体上可分为五类:【业余的(文人士大夫)、职业的(“工”和“伎”)、游方的、副业的和自
娱自乐的】。P30
20、我国艺术学科目前的分类:在艺术学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五个一级学
科,原则上均可申报设立学术型硕博士学位授权点。各门类艺术的学术型研究均归入艺术学一级学科,培养学术型、研究型艺术人才;
其余的均为研究生专业学位,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六类,培养专业型、实践型艺术人才。
P30
21、艺术在【单一艺术门类中】的聚集:如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聚集了多样化的艺术。有乐器制作和音乐演奏,有舞台、
2
服饰、道具、脸谱等工艺制作,有说和唱,有舞蹈和武术,还有能文能诗的剧本创作。P32
22、艺术在【节日中】的聚集: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持续时间最长、最有人气的节日。春节期间举办的庙会、社火、灯会等公共文
化活动,至今仍在全国各地延续。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灯彩、烟花、歌舞、戏曲和杂技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形式,在节日中
“欢聚一堂”,为人们带来喜庆和美好祝福。P33
23、物质文化遗产至少包括三大类:【历史建筑,考古遗址,可移动文物】。对应到艺术上,也可分为这三类。P40
24、考古学于19世纪中叶诞生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器物学、金石学及文物鉴藏传统相结合,不断发展壮
大。P40
25、【丧礼和墓葬】是丧葬文化的核心。P41
26、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不在于非物质性,而在于【活态性】。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去完成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则
是现在进行时,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再创造。物质文化遗产是见物不见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
当代社会实践。P42
2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非遗传承保护。
P43
28、《非遗公约》将非遗分为五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
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P43
29、要想了解中国传统艺术,除了【参观博物馆、阅读艺术史图书】,还可以到全国各地去【拜访非遗传承人】,切身感受不同的非
遗项目。P43
30、目前在非遗十大门类中,【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合称传统工艺)】发展得最好,最有市场需求,也最具活力。P43
31、综合性的博物馆如【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学博物馆】,专题性的博物馆如军事博物馆、交通工具博物馆、城市规划博物
馆、医学博物馆、汽车博物馆、玩具博物馆、咖啡博物馆等。P44
32、有人把美术馆这类专业艺术空间称为“【白立方】”,即去除了社会语境的纯艺术空间。【勾栏瓦肆】是宋代城市中的演出娱乐
场所,瓦肆,又称【瓦子、瓦舍】。P45
33、【雅集】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以文会友、诗酒唱和、切磋技艺、畅叙风雅的集会活动,融合诗歌、绘画、书法、音乐、园林等
多种艺术。P48
34、【英国绅士哲学家】对美和品味的讨论,构成了美学初创阶段最核心的内容。P50
35、以感觉经验论为基础的美学称【经验论美学】。1711年,【夏夫兹博里伯爵】在《人类、风格、意见和时代的特性》中提出“内
感官”概念,认为不同于单一感觉的综合感知能力是美感和道德感的来源。1725年,哈奇生撰写完成《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
P50
36、英国绅士哲学家认为,美感是一种综合性的感知能力,能将杂多的感觉统摄到一起,形成“多样性的统一”。西方哲学语境中,
视觉上的多样性统一就是【“美”】,听觉上的多样性统一就是【“和谐”】。P50
37、康德认为,“品味”【既包括感受,也包括判断】。P52
38、如果说英国绅士哲学家是美学的生父,那【鲍姆加登】则是给予其姓名的教父。P51
39、【康德】可以说是美学的养父,【黑格尔】可以说是美学的继父。康德的美学是基于审美欣赏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则是基于艺
术创造的美学。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前者研究的是接受环节,后者研究的是生产环节。P52
40、美学对审美活动的解释,可分为【审美快感说、审美态度说和审美能力说】。相对而言,审美快感说影响最广,审美态度说最牵
强,审美能力说最具解释力。P53
41、在天才论之外,【游戏说】也致力于将艺术劳动与一般社会劳动区分开来。【弗里德里希·冯·席勒】将艺术视作一种无目的、
自足的游戏。这种想法与中国古代文人提出的“自娱说”比较接近。P54
42、【直觉论】:在美学中,想象首先不是指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指生动地叙述或描述的能力。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克罗齐。克罗齐
认为直觉同时是一种表现,因此其美学理论也被称为“表现论”。克罗齐所说的“表现”,不是指表达思想情感,而是指“【赋形】”,
即赋予感觉以形式。朱光潜将克罗齐的表现论概括为“【直觉的形象和形象的直觉】”,认为这种【创造性的心灵活动】既是艺术创
造的核心,也是审美欣赏的核心。在克罗齐看来,艺术家与常人在直觉方面的区别,不是质上的,而是【量上】的。P54
43、对“品味”进行概念分析,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好恶,感觉,判断】。从好恶、感觉出发的判断,即美学所说的“【审美判断】”。
在西方美学中,“审美判断”的命题形式为“某某东西是美的”。“美”是审美判断的谓词。P56
44、西方美学对优美和崇高的分析,使人误以为审美谓词一共只有两个。其实【审美谓词可以有很多】。审美判断基于感觉,有多少
3
种感觉的细分,就可以有多少种审美谓词或者说审美判断词。在《文心雕龙·体性第二十七》中,刘勰将文章风格分为八类:典雅、
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这八个词都是审美谓词,而且不能被优美和崇高的二分法所涵盖。P56
45、【钱钟书】是首个从正面研究俗的中国文人,1933年,他在《论俗气》中将俗气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流露的卑下,另一种
是附庸风雅,求雅而得俗。P57
46、在康德美学中,美丑之辨主要表现为【“经验性的感性判断”和“纯粹的感性判断”】之分,前者是俗人基于欲望和占有的好恶,
后者是雅人“无关利害”“无目的”“无理由”的好恶,以这种方式喜欢的对象是美的对象。P59
47、【皮埃尔·布尔迪厄】在20世纪60年代,就“品味”问题撰写了《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对康德的“品味判断”
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认为康德描述的“无关利害”的审美态度是一种典型的中产阶级现象。P59
48、审美或者说品味活动是一种令人快乐的感性认知活动,区分不同审美品级的主要标尺是【感觉的精粗和认知程度的深浅】。在此
意义上,审美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感性认知活动】。P61
49、唯美主义的信条是“【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者常常被人指责为“颓废”(decadent)。海派诗人邵洵美仰慕英法唯美主义,
曾形象地将“decadent”译为“【颓加荡】”。P61
50、【马塞尔·杜尚】在反美学的艺术思潮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1915年,杜尚想出“【现成品】”这个概念,从而为“非
审美的作品”找到了一个理论上的归宿。P62
51、【罗伯特·莫里斯】将“关于撤销这件作品所有审美属性”的一纸声明装裱进他的一幅抽象作品中,以此宣布美学对于艺术统治
的终结。P62
52、“品味的游戏”是一种典型的小众艺术。小众型艺术产业既包括【审美艺术】,也包括【前卫艺术】。P63
53、有关品味的理论,对于小众型艺术产业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小众型艺术产业是有知识壁垒的,具有金字塔式逐级上升的结构。从
上往下看,可形成一条“【鄙视链】”,由此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和上进心。从下往上看,可形成一条“【教育链】”,通过美育和艺
术通识教育,帮助人们逐级上升。两个链条合到一起,便形成小众型艺术产业的消费基础。P63
54、在一个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中,小众型艺术产业会出现大众化的趋势,大众型艺术产业会出现【分众化】的趋势。小众型艺术产
业的大众化趋势,表现在【艺术大众化传播、艺术衍生品开发、艺术赋能其他产业和艺术融入城乡建设】等诸多方面。大众型艺术产
业的分众化趋势,体现为【高品质服务和另类产品的供给】,如艺术电影、纪录片、另类音乐、黑胶唱片和休闲文化旅游等。喜欢这
些东西的人,往往会形成一个相互交流的亚文化群体。P63
55、【境界】这个概念最初与佛教相关,指修行的不同层级,后来也泛指人生的不同觉知层次。P64
56、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是【王国维】。他着重区分优美与崇高。受叔本华意志论哲学影响,将这一区分表述为【“有我之境”和
“无我之境】。P64
57、18—19世纪,欧洲最高品级的绘画是以神话、历史为题材的“【历史画】”。P65
58、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茶人【千利休】被日本人尊为茶圣。不用昂贵的“唐物”,而用普通的盐壶、陶碗来点茶,开启了流传至今
的闲寂美、宅寂风。P66
59、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认为圣人之道,不能将普通百姓排斥在外,百姓的衣食日用中蕴
藏着有待发现和遵循的道理。P66
60、现代化分为不同的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思想文化层面以及日常生活层面。最晚到来的是【日常生活层面的现代化】。P66-67
61、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除了【城市更新】,还有【艺术乡建】。P68
62、贝尔将美术作品的共同特性概括为“【有意味的形式】”。完整表述:在审美上感动观者的形式,或者说能够激发审美迷狂的形
式。美术作品中的形式就是【点线面与色彩的组合】。P70
63、在现代语境中,人们通常会从【艺术家、作品和欣赏者】这三个环节去理解艺术。P73
64、个体化艺术生产的前提条件:【(1)作品体量较小,且有相关配套服务,如水墨画、油画;(2)作品体量较大时,需要有更细致的
分工和配套服务,艺术家不必事事亲力亲为,有时仅需负责创意部分】。P73
65、院线电影制作是一种典型的【集体生产】。P74
66、【产业链】是围绕某类主打产品形成的产供销全流程的企业分工协作体系。衡量某个传统工艺产区发展状况的主要标准,是看该
地区的【产业链是否齐全,配套服务是否到位】。P77
67、从宏观的社会学视角看,艺术世界由【生产、分配和接受】三大环节构成。分配环节是艺术成果通往接受者的桥梁。P77
68、从经济学供需关系角度来看,艺术分配又分【计划调配和市场调节】两种模式。在我国,【文化消费和公共文化服务】是目前两
种主要的艺术分配形式。目前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和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是【文化和旅游部】。P78
4
69、【中国文联】主办各类重要展览、演出和评奖活动,在艺术分配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P79
70、艺术市场可分为【初级市场(艺术从业者直接面对消费者和客户)、一级市场(艺术从业者通过经纪人和中介机构出售其产品或服务)
和二级市场(通过拍卖行等代理机构,藏家与藏家之间进行二手艺术品交易)】。版权交易市场是一种二级市场。P79
71、世界最知名的音乐厅是【维也纳金色大厅】。P81
72、对艺术的【评价】是艺术分配环节的核心部分。P82
73、小众艺术的价值主要由【少数专家和专业机构】判定;大众艺术的价值主要由【大众“用脚投票”】。P83
74、【艺术接受】是使艺术成为艺术的终端环节。【汉斯·罗伯特·姚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接受美学”,将以作者、艺术
家为中心的文艺研究,转向以读者、接受者为中心的文艺研究。P83
75、【波西米亚人】后来泛指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以文艺为生活理想的人。P83
76、【百戏】是歌舞、杂技、幻术等表演活动的总称。商周以降,历代统治者以各种方法【征用民力】,为官营作坊做工。古代的官
营手工业多采取【劳役制】,役使军匠、军兵、民匠、民夫和罪犯等(用工来源)。P85
77、大众接触艺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另一种低成本接触艺术的方式是去图书馆看书,购买艺术史普及读
物,或是去听讲座。P87
78、【乔治·迪基】在面对杜尚《喷水池》等现成品作品时,提出了【艺术体制论】这一新的美学理论。P88
79、“【前卫】”也译作“先锋”,起先用于指称激进的政治运动,继而用来指称前沿的艺术运动。前卫艺术挑战既有的社会体制或
艺术体制,具有较强的批判性、思想性和创新性。P89
80、【艺术学院】作为一种以师生关系为核心、带有流动性和开放性的现代传承模式,代替了作坊和行会中的师徒、家族传承方式。
P90
81、在标准化的艺术体制中,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专业分配机构】是艺术世界的枢纽与核心。P91
82、大地艺术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史密森】。P91
83、文化菱形理论:
(1)20世纪80年代,温迪·格里斯沃德提出“文化菱形”理论,用以把握文化系统的全貌。菱形的四个角分别代表【世界(即社会)、
文化物品(宽泛意义上的艺术产品)艺术家和观众】,通过四个点和六条连接线来表现文化与社会的内在关联。艺术家、艺术产品在
社会中与观众形成现实的联系。
(2)维多利亚·亚历山大在《艺术社会学》中,对“文化菱形”图式进行了修正,在艺术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增加了一个【分配】的环节。
亚历山大认为: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并非直接联系,而是需要通过中介即【分配者】产生关联。菱形的左侧聚焦于艺术生产,右
侧聚焦于艺术消费。P93
84、艺术基本类型:【造物艺术与表意艺术;讲故事的艺术;身体表演的艺术;工艺制作的艺术】。P97-111
85、【恩格斯】撰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对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合理推测,提出了“劳动
创造了人本身”这一命题。P97
86、【造物和表意】是人类两项最基本的活动。造物活动以物质生产为主,以材料和工艺为手段,主要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表
意活动以讲故事、传情达意为主,以【语言、声调、姿势】为媒介,主要满足人类的精神娱乐需求。P99
87、介于造物和表意艺术之间,还有一种混合的艺术类型,即造物加表意的艺术,人们过去常常用【装饰艺术、实用美术、工艺美术】
来指称这类艺术,其分类的依据是实用与审美。P99
88、从造物和表意的角度来看,被称为工艺美术、装饰艺术的传统手工艺,实际上包括三种艺术类型:【造物艺术,表意艺术,以及
介于二者之间的装饰艺术】。P100
89、表意艺术的媒介,起初是【语言、声调、表情和身体姿势】。但人类的表意活动并不满足于这些手段,而是从很早就开始征用【造
物手段】来为表意服务。P100
90、一元艺术本体论认为所有的艺术都以【表意】的方式存在。P100
91、讲故事的艺术(形式):【说唱叙事;戏剧叙事;视觉和空间叙事;跨媒介叙事】。P101-105
92、18世纪中叶,【德尼·狄德罗】最早提出了第四堵墙理论:戏剧舞台是一个三度空间,在朝向观众的一侧仿佛有一堵透明的墙,
将台上的表演与台下的观众分开。狄德罗认为,对于观众来说,这堵墙是透明的,对于演员来说,这堵墙是不透明的,演员应该假装
看不到观众,完全沉浸在戏剧世界中,逼真地进行表演。20世纪,【贝尔托·布莱希特】提出要打破第四堵墙,要让台上台下没有界
限,在戏剧演出过程中,演员和观众共同参与到社会性、政治性的讨论中去。P103-104
93、【跨媒介叙事】就是一个故事从一种艺术媒介向另一种艺术媒介转化、新生的过程。P105
5
94、从【戏剧】开始,故事就从语言文字领域向造型领域发展。P106
95、民俗的字面意思是“民众的知识”。民俗学最初的研究对象是【不识字的农民或没有文字的部落】,研究其生活习俗、信仰、节
庆活动和口头传统。P107
96、舞台性的表演活动产生的一般社会条件:【一是对艺术表演的专门化欣赏需求,二是为满足这一需求的职业化表演】。在中国古
代社会中,【戏曲】是最典型的舞台艺术。P108
97、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用心手合一、意在笔先、意在指先、意在拳先等原则,指导艺术中的身体训练。【意在笔先】最初指在书
法创作中先构思再落笔,后泛指书画创作中成竹在胸、得心应手的状态。【意在指先】指弹古琴时用心意来统领指法,达到弦与指合,
指与音合,音与意合的境界。P109
98、材美工巧是指导手工艺生产的一项重要原则。从字面上来看,材美工巧是指【材料美、工艺巧】。工艺之巧不仅体现在成器上,
也体现在开物上。如《考工记》所言,工艺之巧,正在于“审曲面执,以饬五材”。P112
99、苏作甲于天下,在苏州传统工艺中,有两项工艺最精细,也最为昂贵,一是【玉雕】,二是【刺绣】。P112
100、玉雕讲究因材施艺,一个典型的工艺手法是【俏色】,即巧用玉料中不同的质地和颜色,使之成为造型、造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如玉雕的山石花鸟、奇珍异兽,假如恰好在动物双目或花蕊、树叶处有俏色,就成为点睛之笔、神来之笔。P112-113
101、“技近乎道”的思想源自【老庄】,特别是庄子。P113
102、柳宗悦用“【无心】”来描述“手熟”,认为在手艺人成千上万次“无心”的操作中,可以成就一种“无心”之美。P114
103、艺术媒介都发生在【艺术生产】环节。P119
104、就表意艺术而论,用于表意的媒介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媒介和第二媒介。意艺术的【第一媒介是物质性的,第二媒介是精神
性的】。如绘画使用的颜料是第一媒介,颜料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色彩是第二媒介。P121
105、【减字谱】是中国古琴的记谱法,起源于唐代,是记录左右手指法的琴谱。减字谱用汉字偏旁部首组合成“减字”,每个字代表
特定的徽位、弦位和手指动作。P123
106、【内容和形式】是分析艺术的一对最基本的范畴。这对范畴只适合分析表意艺术,而不适合分析造物艺术。造物艺术更适合用【形
式和功能】这对范畴进行分析。P125
107、表意活动分为【说理、叙事、描述和抒情】四个主要类型。造型艺术在叙事能力上不如故事、小说和戏剧,在【抒情能力】上不
如音乐,但是在描绘能力上却独擅所长。P126
108、【故事绘本、动漫绘本】是最典型的连环画。P126
109、【异时同幅的格式】是一种将不同时间发生的故事场景或情节拼合到同一个平面上。长卷式视觉叙事与异时同幅视觉叙事的主要
区别在于前者是线性叙事,而后者是结构性叙事。P127
110、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分【赏乐、观舞、小憩、清欢、宴归】五段场景,介于长卷式叙事和戏剧化叙事之间。P127
111、语言描述,依其媒介本性是【历时性】的;绘画描述从一开始就是【空间性】的,所有的内容都在一个平面上同时呈现,只是在
观画时有时间先后顺序。P128
112、“【构图】”本质上是对观众视线的一种安排和引导。P128
113、抽象艺术以形式构造为己任。从抽象艺术出发考察构图问题最为适宜。【保罗·塞尚】被看作是西方抽象绘画的先驱。P128
114、【透视】即在绘画平面上制造出远近的错觉(第二媒介),并将这些远近关系都统一在同一个视点上,服从同一种逻辑关系。所谓
构图,即谢赫在论绘画六法中所说的“【经营位置】”。P129
115、西方美术史中,形式风格分析的代表人物是【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图像学分析的代表人物是【欧文·潘诺夫斯基】。P131
116、沃尔夫林在《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用五对范畴来区分文艺复兴艺术风格和巴洛克艺术风格。五对范畴是:【线描和涂绘;平
叠和纵深;封闭形式和开放形式;局部独立和整体统一;绝对清晰和相对清晰】。【统一性】是巴洛克艺术最显著的构图特征。P131
117、图像学分的两个层次(潘诺夫斯基形):【第一个层次是辨识作品内容,也称图像志阶段;第二个层次是对内容及其视觉表征形式
进行社会文化分析,探究其来源及成因,也称图像学阶段】。P131
118、唐代《历代名画记》对绘画的分类:【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P132
119、【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融合的结果,最宽泛的艺术形象也称艺术“表征”,指艺术作品、艺术表演活动形成的整体面貌。但
在通常情况下,艺术形象更多是指艺术内容层中可以提取出来的、作为最小意义单元的“形象”。这类艺术“形象”也可称为艺术“元
素”。P134
120、同一个形象,如观音、关公、孙悟空等传统经典形象和米老鼠、唐老鸭等现代经典形象,可以跨越不同的媒介,持续存在,不断
变化,仿佛具有独立的生命。在此意义上,跨媒介形象也可称为“【活形象】”。P135
6
121、陵阳公样,是唐代织锦中著名的“【官样】”。P137
122、美术与设计生产活动均涉及【构思、设计与制作】三个环节。从任务和工作方向上来看,美术的首要任务是【表意】。设计的首
要任务是【造物】,受功能和用户需求的牵引,完成其设计构思。P138
123、说理的表意艺术首先要解决的是“抽象的道理如何通过感性的艺术形式加以呈现”。第一种解决方法是采取【图文对照】的方式,
如《二十四孝图》《列女图》等,用图像辅助文字来讲道理。第二种解决方法是通过【艺术形式本身】来显示真理。P138
124、【功能决定形式】,被现代主义设计奉为第一原则。P139
125、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提出的日用品再设计的主张是极具启发性的。“再设计”就是回到设计的原点,重新审视身边的生活物品,
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探索设计的本质。P139-140
126、现代化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核心驱动。P146
127、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理性化和祛魅的过程。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工具理性】”概念。“工具理性”也称技术理性,
是一种以绩效为唯一目标的理性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常常表现为一种量化的计算和精确的控制。P146
128、1990年,【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中将钟表时间和虚拟货币视为现代社会的量化控制手段,一切的价值和行为
都可以折算为时间和金钱,以致于可以说,时间就是金钱。P147
129、【费孝通】总结出中国乡镇工业化的苏南模式。于1948年出版了《乡土中国》一书,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主要区别概括为
熟人社会与陌生人社会的区别。P147
130、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受威廉·莫里斯影响,起初提倡手工艺美学,不久后转向机器美学,以大工业
生产为依托,为老百姓设计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P148
131、传统造物艺术以手工劳动和天然原材料为核心,现代造物艺术以【机械制造和人造材料】为核心。P148
132、【电影生产】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时代的艺术生产。P149
133、本雅明认为,人们难以在川流不息的现代都市留下个人痕迹,由此形成的心理焦虑使【侦探小说】得以流行。P151
134、抽象艺术是指【作品中不再出现题材的表意艺术】。P153
135、追随音乐的绘画所模拟的主要是音乐的抒情性和结构性。默片时代的电影朝三个方向发展,其一是【新闻和纪录片】,其二是故
事片,其三【造型艺术、视觉艺术】。P154
136、抽象电影以音乐的方式组接镜头,类似于几何抽象绘画的动态版本,如达达主义艺术家【汉斯·李希特的《节奏21》,维京·艾
格林的《对角线交响曲》】等。谢尔盖·爱森斯坦、吉加·维尔托夫等,不仅以交响乐的方式组接镜头,而且建构起相应的蒙太奇理
论,为电影视觉语言奠定了理论基础。蒙太奇理论是关于如何组接镜头、形成电影视觉语言的理论。镜头与镜头之间除了音乐性的组
接,还有隐喻性、排比性的组接,这类镜头剪辑方式被称为“【垂直蒙太奇】”,以区别于以线性叙事为主的“水平蒙太奇”。P154
137、“【机器美学】”也称“机器美”、“机械美”,歌颂机器,赞美机器,追随机器精神从事艺术创作。起先是汽车、继而是飞机,
激起了意大利未来派的艺术灵感,由此在欧洲产生了最早的机器美学。P155
138、勒·柯布西耶将机器之美理解为一种【数学之美】,用立体主义的静物画来表现作为一种数学秩序的机器美学。P156
139、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将【密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讥讽为“少即是乏味”。P156
140、现成品艺术:【现成物】指原本并非为艺术而制作的人工制品和材料;【现成图像】指被挪用到作品中的图片、文字等。现成物
偏立体,一般以独立或拼装的形式成为艺术作品;现成图像偏平面,一般以平面印刷或虚拟图像的形式进入艺术作品。现成图像在艺
术中的应用,最初采取【“拼贴”】形式。对此,立体主义的开创者【乔治·布拉克和巴勃罗·毕加索】有首创之功。毕加索创作的
《有藤编椅的静物》是一件典型的混合媒介(综合材料)绘画。P157
141、杜尚一生用日用品创作了众多作品,其中【《喷水池》】最为出名,该作品被誉为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最具颠覆性和代表性的
作品。P158
142、人们一般认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中心在【巴黎】,而西方当代艺术的中心在【纽约】。P158
143、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以巴黎为中心的一场前卫艺术运动。【达达主义】最常见的艺术手法是
将声音、文字或图片随机拼贴到一起,形成一种无意义的组合,以此对抗中产阶级的文化和生活秩序。P158
144、在《超现实主义实验揭示的物品》一文中,达利以“【妄想狂批判】”对布勒东的“自动写作”进行改进。P160
145、居伊·德波将消费社会称为“【景观社会】”认为景观社会是商品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迈克·费瑟斯通在《日常生活的审
美化》一文中,将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概括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P161
146、后现代主义的两个核心议题:【如何超越现代性和现代主义叙事,重建现代与传统的联系;如何打破文化等级制,协调精英文化
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最典型的案例是产生于英美的波普艺术)】。P164-165
7
147、与现代主义的乐观相对照的是后现代主义的【怀疑】。P164
148、结构主义将作品理解为【文本】。P165
149、德波将被资本操控的表征称为“【景观】”,鲍德里亚则将它称为“拟像”或“超级真实”。P167
150、当代艺术趋向:
(1)【观念性】。核心在于作品的思想性和主题性
(2)【社会性】。中国艺术家徐冰的“天书”系列是一个从艺术出发走向社会的案例。当代艺术对社会议题的探讨并不仅仅体现在作品
的创作和展览上,也体现在直接的艺术行动上
(3)【跨界性】。主要指打破学院中的专业壁垒,从一个艺术门类跨界到多个艺术门类,或者是突破既有的艺术定义和艺术边界,使原
本不被认为是艺术的艺术进入主流艺术视野
(4)【物质性】(材料艺术)。如纤维艺术;漆艺术;玻璃艺术等。P167-173
151、鲍姆加登提出了创建美学的主张,真正确立美学学科地位的是【康德】。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将感受美的能力阐释为【“内感官”
或“想象力”】。P178
152、在康德之后,第一个提出审美教育的是【席勒】。P179
153、审美教育可分为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两部分。学校审美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可分为三个方面,【感受和享受
美好生活的能力;艺术表达和创新能力;文化传承能力】。P180
154、审美教育的目标: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感受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第二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和创新能力】;第
三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P180-182
155、随着认识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公共艺术越来越注重“【在地性】”,追求艺术对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特定空间的整
体性作用。P191
156、民间文学类非遗以活态传承至今的三大史诗为代表,即【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P197
157、从继承性、民族性方面看,艺术学可继承的传统可分为三类:【典籍,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P202
二、简答题+论述题
1、如何理解“摹仿论不仅从技艺的角度看艺术,而且从认知的角度评价艺术”P24
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无论是史诗、戏剧还是绘画、雕塑,都是一种摹仿的技艺。如悲剧用语言、声调、身体姿势等摹仿神明和英
雄的行为,绘画和雕塑则用颜料、石块等物质媒介进行摹仿。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在很大程度上将礼仪性、表演性
技艺与生产生活技艺区分开来。不过,他们都认为,无论哪种技艺,都需要认识和掌握一定的规律。柏拉图倾向于认为,凝聚在技艺
中的认知是对“理式”等神明知识的摹仿,而亚里士多德则倾向于认为这种认知是在实践中摸索规律。就此而言,摹仿论不仅从技艺
的角度看艺术,而且从认知的角度评价艺术
2、技艺与技术的区别P24
答:技艺更多地依赖于耳濡目染的经验,是一种典型的实践之知,知其然但不一定知其所以然;技术更多地依赖于抽象的科学原理,
只有基础科学取得突破,技术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3、在古代社会艺术如何为统治阶级服务P25
答:(1)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增强了意识形态的感染力,维持统治阶级地位
(2)通过精美的礼器和明器、庙宇和教堂等彰显统治阶级的权威与尊贵
(3)当宗教艺术作为政教合一的产物时,它直接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信仰体系
(4)通过宫廷艺术、文人艺术等形式,丰富统治阶级的精神生活
4、艺术设计与现代生活的关系P28
答案:(1)一般来说,“艺术设计”主要与轻工业生产而不是重工业生产相联系。也就是说,经过艺术设计的产品和服务,抵达人们的
日常生活,对身体感官起到直接的作用
(2)与现代生产对应的现代设计,以艺科融合的方式,为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服务。设计并不仅限于日用品设计,它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
面面
5、艺术聚集现象的理解P31-32
答:(1)在学科、专业中,艺术是分门别类的。但是,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随着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形成不同
8
的聚散离合状态
(2)艺术聚集的类型:艺术可以在产品中、在单一的艺术门类中聚集,这是一种小尺度的艺术聚集现象;艺术也可以在空间、时间和产
业中聚集,这是一种大尺度的艺术聚集现象
(3)艺术的聚集,首先体现为人的活态聚集,其次体现为内容和形式的跨门类、跨媒介关联
6、举例说明艺术在空间中的聚集P33
答:北京故宫聚集了海量的艺术珍品,其建筑由香山帮等知名的工匠团体营建,体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苏州园林几乎聚集了所有的
文人艺术品类。拉萨的布达拉宫聚集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品,生动地呈现了一部传承有序的藏族艺术史。佛山祖庙汇聚了从粤剧、醒
狮到瓦脊陶塑、金漆木雕等各类艺术,几乎涵盖了佛山所有的民间艺术类型。佛山在明清时期工商业繁荣,百业兴旺,供奉北帝的祖
庙作为其公共生活和议事中心,默默护佑着这座充满自治精神的城市。佛山绚烂多彩的民间艺术,至今仍以活态的方式在祖庙中聚集、
在生活中传承
7、艺术的社会功能P34-38
答:礼仪和政治功能;认知和教育功能;娱人和自娱功能;沟通和认同功能
8、艺术的社交功能P38
答:主要体现在促进情感交流、加强文化认同和参与性上:
(1)通过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文人及爱好者间能形成交流圈,增强彼此的联系
(2)现场表演艺术如戏剧、音乐等,尽管现代剧场减弱了互动性,但仍保持一定沟通性
(3)少数民族歌舞等艺术则更强调参与性和普及性,成为生活与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4)艺术作品是以物质形式体现和固化的艺术劳动成果,通过空间和时间传播,促进跨文化和跨时代的认同与共鸣
9、艺术如何促进族群认同P40
答: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共鸣,促进了族群认同。认同指一个人对自己身份归属的主观认定,如个人认同回答的是“我
是谁”的问题,地域、性别、民族、国家认同,回答的是“我们是谁”的问题。特定的认同感,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塑造和强化
的。文化认同,是一种最深层、最具感染力的认同。经典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旅行,对于人类文明的延续具有深远意义。这些经典
作品,或者以文字和书籍为载体,或者作为物质产品流通。它们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人联系到一起,在生活之流上,建立起普遍
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有大有小,小到一个方言区,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经典的艺术作品,以及那些在生活
中活态传承的经典艺术形式,对于建立文化认同功莫大焉
10、如何通过物质文化遗产复原古人的日常生活P41
答:(1)考古工作者详细地记录遗址发掘状况,对文物进行检测、分类和保护,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证
(2)艺术史家结合历史文献,对考古资料进行解读,力图还原一段鲜活的历史
(3)文物修复通过材料检测和工艺试验,一方面将文物碎片重新组合到一起,另一方面研究古代的造物流程,将失传了的工艺技术恢复
起来
(4)对随葬的生活用品或礼器以及专门陪伴死人的墓葬俑和明器进行分辨
11、古代艺术在哪些社会空间中存在P45
答:民间歌舞在劳动、休闲和节日中存在;戏剧和曲艺在江湖中游走,在勾栏瓦肆、茶馆、庙会和社火中聚集;造像和装饰艺术在庙
宇、祠堂中存在;诗书画印在文人雅集和私家园林中存在
12、品味与偏好的区别P55
答:品味原则上是有标准的,偏好原则上没有标准。偏好无所谓对错,但是品味却有高下对错。品味虽然也依赖个人好恶和主观感受,
却不难形成公认的标准。休谟提出,感觉的确是无对错的,但品味活动却不仅包括感觉,也包括比较、判断。单就感觉而言,还能分
出精粗,而且这种感觉上的精细是经过学习和训练,围绕特定的对象而形成的
13、如何理解审美谓词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P56
答:所谓的审美谓词,实际上是特定人群针对特定对象的品鉴活动中细分出来的感觉,以及对这些感觉的命名。针对不同的对象,可
以形成不同的感觉细分,由此形成的感觉判断词(审美谓词)也不同。如欣赏太湖石的标准,不适合欣赏砚石;欣赏砚石的标准,也不
适合欣赏书法
14、如何理解感觉细分是跟着审美对象走P56-57
答:以往的美学可能会注意到品鉴活动中感觉细分的现象,但多数忽视了这些感觉与对象的相关性。感觉是跟着对象走的,惟其如此,
主观的感觉才可能有客观的对错。面对不同的欣赏对象,必然产生不同的感觉细分方式。如油画欣赏中分化出来的精细感觉和水墨画
9
欣赏中分化出来的精细感觉,必然是不同的。真正有效的审美教育,必定是围绕特定的对象进行的,并不存在一种笼统的教育方法,
更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审美法则
15、审美和娱乐的区别与联系P60-61
答:古典美学理论,倾向于将审美和娱乐截然分开,相互对立。然而,从更广阔的社会视野来看,审美作为给人带来快感的活动,其
实也可以看作是娱乐的一个子类。与科学和学术研究中的知性快乐相比,审美的快乐更多是一种感性快乐;与体育、时尚和大众娱乐
相比,审美的快乐一般来说更深刻、更严肃,通常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快乐
16、时尚知识体系与审美知识体系的区别P61
答:与金字塔形、静态的审美知识体系相比,时尚知识体系通常来说是动态的、开放的,像川流不息的河流一样,不断推陈出新。审
美求精、求深,时尚求新、求广。在某种意义上,时尚的知识比审美的知识更难把握
17、小众艺术(产业)和大众艺术(产业)的区别P62-63
答:(1)初看起来是受众人数的多寡。但无论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还是杜尚的《喷水池》,到博物馆去参观它们的观众并不在少
数。不过真正能看出门道的观众却为数寥寥。与大众艺术相比,小众艺术是有知识门槛的。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大众艺术可以提供单
纯的快乐,而小众艺术却总是需要“寓教于乐”,需要观众去学习某种知识,才能真正获得快乐。
(2)另一重要区别在于定价方式不同。小众艺术的价值是由少数专家确定的,一般单价很高。由于单价很高,有能力购买的人少,因此
小众艺术的总价值未必高。大众艺术,单价便宜,人人都消费得起,其总价却很高
18、艺术收藏与艺术消费的区别P86
答:艺术收藏与艺术消费的主要区别在于动机与行为方式。(1)艺术收藏者热衷于研究,藏品成体系,期望永久保存并传承艺术价值;
艺术消费者则更理性,根据自身财力和需求购置艺术品,及时享受艺术和生活,除此之外并无更高奢望
(2)艺术收藏者只是单纯的审美,希望艺术能提升其生活品位,较少涉及长远的艺术价值投资;艺术消费者往往还看重作品的吉祥寓意,
希望为家庭和事业带来平安
(3)艺术消费更偏向日常化与实用性,而艺术收藏具有更高的文化与历史价值追求
19、艺术的体制化如何造成了艺术的标准化、同质化P88
答:艺术的体制化通过专业分工和全球通用的体制,导致了标准化和同质化
(1)在艺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艺术的生产、分配和接受三个环节均出现了一种体制化倾向。专业化导致了标准化,由此形成一种标
准化的现代艺术体制。这种艺术体制随西方的崛起向全球扩张,成为一种全球通用的体制
(2)体制化加强了艺术的自律性,使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分离,艺术的生产、分配和接受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闭环。这一方面促进了艺
术的繁荣,另一方面也拉开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虽增加了自由度,却导致了全球艺术
面貌的趋同,从而削弱了艺术的独特性和地方特色
20、造物的三大步骤P97
答:(1)从大自然中开采原材料
(2)将原材料加工为物料
(3)用备制好的物料制作器物
21、造物活动与造物艺术的区别P97-98
答:(1)造物活动满足的是人的刚需,造物艺术则要满足更为精细的需求
(2)造物活动与造物艺术都涉及对材料的选择和加工,造物艺术对材料的选择更讲究,对材料的加工更精细
22、独立的表意艺术是如何从造物艺术中分离出来的P100
答:独立的表意艺术从造物艺术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大部分有实用功能的手工艺产品,如建筑构件、家具、服饰、器皿
等,往往都会在表面附着图画、图案等表意成分。随着艺术发展,独立、可移动的绘画和雕塑逐渐从手工艺中分离,并受到人文主义、
古典主义的熏陶,形成独立的表意艺术形式。这些作品虽仍属工艺制品范畴,但以讲故事为主,更多被表意活动征用,逐渐脱离了单
纯的造物属性,成为独立的表意艺术
23、故事与小说的区别P102
答:(1)小说由单个的作者在远离读者的环境中写成,凝聚了作者毕生的思考、阅读和生活经历,通过虚构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一种想象
的人生体验;故事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形成,是在听故事和转述故事的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的,故事原则上没有作者
(2)听故事和讲故事的环境,与写作和阅读小说的环境截然不同。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活动镶嵌在生产生活中,发生在社会交往中;小说
的阅读和写作需要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故事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相关,小说更多与个人的人生经历相关,与
10
作者读过的书相关
(3)小说是封闭的,故事是开放的
24、如何理解“戏剧性”“如画”“如歌”这类审美谓词P103
答:“戏剧性”“如画”“如歌”等审美谓词只涉及笼统的印象,但身处不同艺术传统的人会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如从未看过西方
戏剧的中国人和从未看过中国戏曲的西方人,他们对“戏剧性”的用法一定是不同的。不过,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可能会说“人生如戏”
或者“生活是一个舞台”。中西方人之所以会使用类似的表述,是因为西方古典戏剧和中国古典戏剧毕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戏剧都
表现人物的行动和命运,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人生如戏;再如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生活是一个舞台,你
方唱罢我登场。这类谓词反映了人类共通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
25、绘画与雕塑如何叙事P105
答:(1)绘画:常表现一连串故事,如乔托壁画,通过连环画或戏剧场景方式讲述宗教故事,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还采用“异时同
幅”形式;文艺复兴盛期则采取古典戏剧的叙事,让人物群像定格在焦点透视的舞台上
(2)雕塑:更适合表现单个角色,如耶稣、圣母等。但在某些民间建筑构件中,如佛山祖庙的瓦脊雕塑,也形成戏剧化的人物群像,呈
现空间性叙事
26、古代工匠如何用手工生产标准化、批量化的产品P115
答:(1)采用手工流水线的方式,每个人只负责工艺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使复杂的任务简单化,提高效率,降低次品率(景德镇能形成
“器成天下走”格局的原因)
(2)增加度量衡的精度,发明各种特型工具,用工具而不是人手来控制产品的成形
(3)采用模件化生产,用模具来批量制造相同的产品和零件。雷德侯在《万物》中,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例,揭示了中国艺术的模件化生
产特性
27、传播媒介与艺术媒介的区别与联系P119
答:区别:艺术与传播二者领域不同。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不一定是艺术,如消息、新闻、政策、广告等,都不属于艺术范畴。
联系:传播媒介可以传播艺术,如书籍中印制的绘画作品、收音机里播放的音乐、电视上播出的电视剧、电影院中放映的电影、互联
网上传播的各类艺术影像等。艺术使用的创作媒介,有些也同时是一种传播媒介,如书籍、版画、海报等印刷媒介。再如,一些艺术
家用编程的方法创作数字艺术作品,在公共网站或区块链中展示和保存。还有一些艺术家,针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创作,如韩国裔新
媒体艺术家白南准,将电视机和录像做成艺术装置,放入美术馆中进行展览,对大众传媒进行反思和批判
28、材料与媒介的区别P121
答:材料与媒介的区别在于其功能性和最终归宿。材料,如陶土和木材,在造物艺术中不仅是创作的手段,还直接成为作品的组成部
分,并在最终产品中占据核心位置,其功能在完成后并未消失。而媒介,如颜料和乐器,在表意艺术中作为传达信息的手段,虽不可
或缺,但其本身并非艺术作品的直接构成部分,一旦目的达成(如完成绘画或演奏音乐),媒介便不再作为焦点,其功能被视为已完成
并退居幕后
29、为什么说第二媒介构成了基础的艺术语汇P122
答:在表意艺术中,备料或者说第一媒介、媒材,被用于传情达意,制作精神产品,在此过程中,第一媒介进一步去物质化,发展为
精神性的第二媒介。点线面、色彩、声响、音符、体态、表情、手势等,是从第一媒介发展而来的第二媒介。对于表意艺术来说,它
们是更为直接的表达手段。一个表意艺术的门外汉只有掌握了这些造型或表演的基本语汇才算入门,否则的话,就只是在做一些研磨
颜料、钉画框、绷画布的打杂工作,或是在进行压腿、站桩等基本功训练
30、如何理解第二媒介的科学化和第一媒介的技术化P123
答:第一媒介的技术化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改进或创新艺术材料,如将古钢琴改进为标准化的现代钢琴,按照标准色谱生产管装颜料,
研制照相机、摄影机,开发绘图和作曲软件等。第二媒介的科学化指的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建立艺术理论,如在几何学、光学、心理
学、神经科学基础上,建立透视学、色彩学等科学理论,用于指导艺术创作和第一媒介的生产
31、艺术的形式层P125-126
答:形式来自艺术内部,属于艺术的本体部分。艺术的形式层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独立于内容之外的表现形式或结构。它包
括从第一媒介中发展出的第二媒介,以及这些媒介共同构成的底层形式——一阶形式。在此底层形式之上,艺术形式与外部社会内容
进一步结合,产生丰富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融合,从形式角度来看,可以说它是艺术的形式。这一形式不同于一阶
形式,可以说是艺术的二阶形式。这种二阶形式一方面涵盖了一阶形式,包含了基础艺术语汇的语用逻辑;另一方面,在运用基础语
汇完成较为复杂的表意任务时,又产生了新的语用逻辑,如视觉叙事的逻辑、视觉描述的逻辑等
11
32、长卷式的视觉叙事与连环画式叙事的区别P126-127
答:连环画式的叙事用明显的画格将故事分段呈现;长卷式的视觉叙事在故事段落间没有明显的分隔线,常常通过无故事情节的风景
描绘形成一种自然的过渡
33、艺术的内容层P130
答: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有内容。只有表意的艺术有内容层,这些内容一般来自艺术外部,来自社会。艺术表征的内容可能是道理和寓
意、故事、自然和社会中的事物、情感和氛围、反省和思考等。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待表意艺术,可以把表意艺术的内容层看作是一个
表征系统,将这样的艺术称为再现的、表征的艺术
34、题材和主题的区别P132-134
答:题材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内容或对象,如山水、花鸟、人物等,它是作品的外在形式;主题是艺术作品的中心思想或
主旨,是隐藏在题材背后的深层含义,需要仔细辨析才能发现
35、都市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关系P151-153
答:都市现代性与现代主义艺术之间存在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1)流动多变的都市生活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新创造活力。19世纪下半叶,巴黎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为印象派提供了丰富的都市生活题
材。印象派画作中的都市现代性,不仅体现在绘画题材上,更体现在与都市现代性内在相关的描绘方式上
(2)催生现代主义的更多是大规模城市化带来的都市现代性
(3)美国哲学家马歇尔·伯曼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198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