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信息工程系探索应用型办学情况汇报_第1页
国土信息工程系探索应用型办学情况汇报_第2页
国土信息工程系探索应用型办学情况汇报_第3页
国土信息工程系探索应用型办学情况汇报_第4页
国土信息工程系探索应用型办学情况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土信息工程系探索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情况汇报坚持改革开放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的必由之路一、 历史回顾滁州学院国土信息工程系的前身即滁州师专地理系,创建于 1987 年。直到2001年前,国土信息工程系(原地理系)也还只有1个地理教育专科专业,在校学生也就100多人;任课教师不足10人。二、发展现状1、办学规模: 目前,国土信息工程系设有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本科,省级特色专业)、地理科学(本科)、测绘工程(本科)、涉外旅游(专科)等专业,共有在校生1200余人 。2、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1人;4人取得博士学位、1人博士在读,29人取得硕士学位、4人硕

2、士在读。35岁以下28人,36-45岁9人,46-55岁1人;毕业于20所不同高校。外聘专家、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2人,6人取得博士学位。一支具有较强实力的学术团队(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正在形成。3、科研能力: 近5年来共主持承担了几十项省厅资助科研项目和校级科研项目,并参加了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先后主持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门。自2002年以来在Quaternary International、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科学通报、地理学报等高等级刊

3、物上发表论文共11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20余篇,并有6名教师先后参编出版教材5本。2001年和2008年先后获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2人次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和陈香梅教育基金奖。 我系与滁州文物所合作承担的滁州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滁州市不可移动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作已初见成效,项目阶段性成果已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等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在2008年度学校科研考核中,我系总分排名第一。仅2009年,我系教师就已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开放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4项。4、服务社会:近年来随着办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影响力的增

4、加,我系可以为社会相关行业或领域提供下服务:(1)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遥感(RS)等3S技术及相关IT技术为支撑,基础空间数据为载体,通过 3S集成应用,提供从行业专用空间数据采集、加工处理建库到GIS软件系统开发的系列服务。(2)在安徽省境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耕地保护规划、土地生态建设规划、土地整治工程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设计、论证、咨询等方面业务。(3)安排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学生参加相关单位和公司土地利用图、地形图测绘项目。 以GIS学科为依托,我系在2004年成功地承办了全省GIS技术应用培训班。目前已先后承担了20余项省、市单

5、位和公司的产学研项目。仅2008年一年我系横向项目协议经费就超过45万元,到账经费35万余元。通过项目开展不仅促进了我系教师科研能力的显著提高,也极大改善了我系的办学条件。我系正为“数字安徽”“数字滁州”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5、学生质量:(1)自升本以来,我系开设的各个专业一直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每年新生录取分数线多高于其他专业。另一方面每年还有不少新生从其它专业调入我系。(2)几年来我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全校前茅,人才培养质量已初见成效。例如地理学报2007年第3期上就发表了2004级GIS专业钟宜顺同学为第二作者(与南京大学老师合作)的1篇论文。另外,在“2007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

6、模竞赛”中,由本专业钟宜顺(04地信)、程彩霞(05地信)、彭洁琼(05地信)组成的参赛小组取得了安徽赛区一等奖的好成绩。2004级王洪闯同学在第二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2等奖。地理信息系统专业2005级本科班、2006级本科1班和2007级本科1班分别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6、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1)地理信息技术与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实验室、自然地理综合实验室、旅游管理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2个学生机房、1个地理信息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共有电脑150余台及相关输入输出设备;(2)与安徽省林业厅林业勘测规划设计院共建“林业基础地理数据生产基地”;(

7、3)与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GIS人才培养基地”;(4)与滁州市安业达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地理环境虚拟与地质灾害评估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我系一贯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为了多方了解用人单位信息,使实习内容与学生专业更加对口,我系不但利用系网站提供大量的专业实习信息,还积极组织分管领导和相关班主任去用人单位进行直接沟通,特别是最近几年,经常深入到北京、长三角及全省各地,积极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如与ESRI(上海)软件有限公司、莱卡(合肥)科技有限公司、合肥金海、合肥安联、合肥开维等公司都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合作单位对我系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应用性的教学思路和培养学生尽快

8、适应工作环境,使学生“零距离”适应专业岗位的市场要求的做法表示赞同。有多家单位表示愿意和我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专业人才。目前已签订协议的校外实习基地共有十余处,已能满足全部学生专业实习工作的需要。2009年,除部分要求自主实习的同学外,我系所有愿意参加集中实习的同学均获得了实习岗位,部分实习点还未能联系到学生去实习。7、外部环境(1)全国信息化工程师GIS应用水平考试安徽考区唯一考点;(2)2006年GIS实验室被被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高等院校地理信息系统论坛组委会授予 “MAPGIS十佳优秀实验室”;(3)安徽省土地规划乙级资质单位;(4)

9、滁州市地理科学学会理事长单位;(5)滁州市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6)2007-2009全国地理、旅游院(系)院长(主任)轮值主席单位;(7)安徽省旅游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滁州市旅游培训中心;(8)南京大学、南京师大、东南大学等名牌高校的长期大力支持;(9)与各级政府的GIS应用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已形成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8、办学平台 (1)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所已获省编办批准成立; (2) GIS专业已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被遴选申报省级重点学科; (4)初步形成与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共享机制;(5)正在筹建安徽省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

10、通过省科技厅初审)三、办学特色改革开放1、 1995年-1998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1995年,我们开始思考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的问题;并在南京大学几位教授的指导下,申报了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地理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建设。1998年这一研究成果被应用到全国20多所高校地理系。1998年,以该成果为依托,创建滁州师专CAI实验室和GIS实验室,并得到省教育厅重点立项资助。2、 1998年-2005年:从教学内容的改造走向新专业的创设从1997级开始,我们预见性地将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信信息技术应用等课程逐步正式纳入地教专业正

11、常的教学计划。2000年初,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形势,在全省率先申报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并于2001年正式招生 。为使新专业健康发展,聘请南京大学朱诚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闾国年教授、东南大学吉逸教授为我系客座教授,指导课程改革。同时,我们还先后聘请南京师范大学王杰臣博士、南京大学柯长青博士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白世彪博士、东南大学汤君友博士副教授、东南大学沙跃进博士副教授等担任GIS专业课程授课教师。2004年为安徽省培养了首届GIS专业毕业生;2004年受安徽省地理信息中心委托,主办安徽省第六期地理信息技术培训班;2005年,GIS实验室被教育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其应用工程研究中心、高等

12、院校地理信息系统论坛组委会授予“MAPGIS工程中心实验室”; 10年前的开头几年,我们陆续承担了一系列小的横向项目,既锻炼了教师的动手能力又增加了我系服务社会的信心。1999年承担了“全椒县1996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全椒县19962010年土地复垦利用规划图”、“滁州师专(老校区)平面图” 、“滁州师专(新校区)平面图”、“滁州师专校园总体平面图”。2003年,受省林业勘测规划院委托,承担安徽省1:50000地形图矢量化工作,并与其共建安徽省林业基础地理数据生产基地。 “2002滁州市文化旅游艺术节导游图”的编制工作等。3、2005年-至今: 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

13、 自2004年首次招收GIS本科专业以来,为适应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特别是2005年初,院党委提出构建本科框架以后,全系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我们的办学定位:以地理科学学科专业发展为基础,GIS学科专业建设为主导,正在形成包括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申报中)、涉外旅游等在内的学科专业群,为我国的数字化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为顺应这种发展趋势,经学校同意,2005年我们将系名由“地理系”更改为“国土信息工程系”。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系名的简单变更,更是一次办学思路、办学理念的深刻变革。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逐步理清

14、了5个“注重”(emphasize,简称5E)的办学思路。即5个: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注重基础性、应用性,GIS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注重开放性、先进性,GIS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注重操作性、实践性,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运行注重个别化、差异性,GIS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根基注重科研性、服务性。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注重基础性、应用性 由于GIS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这就决定了GIS的基础课程的庞杂特性,所以GIS专业学生在四年之间不仅要学好大学英语等公共课,而且还要学好高等数学、地理类、测量类、计算机类等基础课程。实践证明GIS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有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毕

15、业后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又由于GIS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加之,当下所有的用人单位无一例外地都要求所聘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承担实际工作,胜任所聘工作岗位。所以GIS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在注重“打好基础”的同时,注重“应用过关”,即努力具备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包括地表采集和屏幕采集等;地图制图(利用多种工具软件编制地图);空间数据库建设;GIS网络建设等4个方面的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只有注重基础性、应用性这种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才能使GIS专业毕业生胜任用人单位对地理信息技术有基本需求的工作岗位,或胜任GIS企业中的一般技术支持、管理数据等工作岗位。当然,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更是基于

16、以下三个判断:一是目前GIS正在向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普及,这就是决定了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工作量大面广,有人甚至说:在人们日常接受或传递的信息中的80都是与地理信息密不可分;二是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GIS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与一些名牌高校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因此面向“基层”的就业准备、就业取向显然是明智的选择;三是这种“广覆盖、低重心”的就业准备、就业策略便于GIS专业毕业生很好地切入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GIS专业人才培养的资源配置,注重开放性、先进性人才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质量,这应该是不容质疑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资源相对贫乏,也是不争的实事,尤其是在师资队

17、伍方面更是面临巨大压力,而且在较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本专业10多年来一直奉行“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战略,并依靠毗邻南京的地缘优势,先后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聘请兼职教授讲席教师10余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学科知识、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手段等,而且还包括名牌大学特有的人文底蕴。其次,本专业还主动与各级各类政府的GIS应用部门开展广泛地、经常性地合作和交流,其中包括邀请政府官员给学生报告GIS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现状、与老师研讨GIS未来的应用前景、积极开展GIS项目合作等。另外,本专业还积极与北京天一佳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瑞图万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8、合肥金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GIS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主要包括工程师进实验室讲课、学生到公司毕业实习、GIS项目合作等。从而使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也能享受到较为先进的教学资源。GIS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注重操作性、实践性众所周知,GIS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其人才培养过程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知识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层次,那么其人才培养质量可想而知。本专业首先是对所有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等都安排了一定比例的实验课;其次是在大一和大二的每个学期都安排GIS软件操作课,其中主要包括国内外知名的各种工具软件;其三通过产学研结合,师生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非常多的实践机会;其四通过开展系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鼓励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活动竞赛;另外,还有常规的岗位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形式,从而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完整实用的实践性人才培养体系,即以GIS认识性实习课程试验操作课程横向项目生产实习探索性活动等为主线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具有诸如基础地图数据采集、专业软件操作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的分析、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是具有责任感,自尊自律、合作共事、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知道一定的做事流程。GIS专业人才培养的管理运行,注重个别化、差异性GIS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更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G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