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7篇》_第1页
《教学计划7篇》_第2页
《教学计划7篇》_第3页
《教学计划7篇》_第4页
《教学计划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计划7篇 教学计划 篇1 一、 指导思想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和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培养学生良好语言发展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原则,制定本计划。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共有73人,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英语基础较差,在英语能力方面也较弱。部分学生对英语都有某种程度的感性认识,也有学习信心,想学,也愿意学好英语,却不懂得学好英语以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英语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从听、说、读、写几个方面抓学生英语学习。对于六年级

2、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计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英语知识和生活经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同时注意对教材的挖掘,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在一种活跃、富有情趣的氛围中学习。三、 教材分析(一) 教材主要特点1、 遵循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编写原则。题材为纲,运用性任务为目标,词汇、语法项目和功能用语以题材为出发点造语境,完成任务。2、 内容重点突出、贴近生活,语言正确规范、真实地道,插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比较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3、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遵循了“为用而学,在用中

3、学,学了就用”的原则。4、 采用循环式的编排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点面结合、不断复现”的原则。5、 在安排词语和语法项目时采用了“早渗透”和“重积累”的方法。四、 教学目标1、能按要求掌握本册课本中所学的单词。2、掌握所学重点句型,不仅会读,而且会写。3、能使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做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4、能在图片、手势、情境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5、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6、进一步养成听英语、读英语和说英语的良好习惯。7、能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完成某项任务。8、能演唱已学过的英语歌曲,诵读已学过的

4、歌谣。五、教材重难点本册教材的重点:本册教材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听、说、读、写,以及基本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掌握常用词汇及基本语音、语法。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让学生在听、说、读和写各方面都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围绕着过去发生的事情和长度,重量,高度,看病,情感等话题进行谈话,能在真实语境中加以运用。难点:是语法知识,如本册出现了形容词的比较级,一般过去时态等语法,由于学生不爱学习语法知识,教育学都有相当的难度。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高英语成绩。六、教学措施1、日常教学中,可采用听力检测,读诵默写,复述课文,角色扮演,游戏扩展

5、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2、每节课及时查验,精讲精练,针对强化。3、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并重。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法、词汇。而且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各能力方面有所提高。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会运用知识。4、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解决问题。在课堂中多创设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学习。5、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如分角色复述课文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说英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教学中多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册的教学中多使用有助于学生更易掌握学习内容的直观教具,通过有趣形象的教具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

6、习本课的积极性。 教学计划 篇2 课题: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2、知道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过程与方法:在认识、理解、分析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动物世界里的速度之最”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教学重点:测量速度,认识匀速直线运动。教学难点:学习利用图像分析实验数据。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复习提问: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哪两类?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机械运动:1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

7、动2曲线运动:(较复杂)二、进行新课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教师举例:一个小球,它在2秒时运动了5米,4秒时运动了10米,6秒时运动了15米,试做出该小球运动的图像。教师讲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教师讲解: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公式:v=s/t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

8、例题3: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分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已知:s=20m t=8s求:v=?解:根据题意,得v= s = 20m =2.5m/st 8s答: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对v= s 的理解物体的速度v由 s 确定,但与s、t大小无关。2、变速直线运动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生活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并不多,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是这么大吗?

9、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时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那么50千米/时这个速度是哪来的呢?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大小经常变化,变速直线运动是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v=s/t。v 表示平均速度,单位:米/秒。s 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说明: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

10、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教师补充强调: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三、随堂练习四、布置作业 教学计划 篇3 (一)引课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并说明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2 、问题:如果观测的角是任意的锐角,能否求出旗杆的高度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学完三角函数这节内容,你们就可得到答案。(二)新课1、 rt ab

11、c 中, c=90° ,各边名称是什么?一般用什么字母表示,学生回答,老师在图形中标明。2 、在以上测量旗杆高度的各种方法中,那些量是改变的,哪些量是不变的,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并归纳出以下结论(如果学生有缺漏,教师可点拨,同时鼓励表扬):(1)、在 rt abc 中,当 a 不变时,三角形的形状可以改变,即各边可改变大小,但任两边的比值不变。(2)、当 a 取其他固定值时,任两边的比值也有唯一确定值与之对应。3、三角函数定义:由 a 取每一确定值,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有唯一确定值与之对应,我们把这两个变量之间这种函数关系用符号 “sin” 表示即:

12、sina= a 的对边 / 斜边同理得出: cosa= a 的邻边 / 斜边tana= a 的对边 / a 的邻边cota= a 的邻边 / a 的对边学生练习:(1)、写出 b 的四个三角函数(2)、说出 sina , cosa , tana , cosa 值的范围,求 tana.cota= ?4、例题讲解:例 1 、( p108 )由学生回答解题思路,再由学生自主完成。(三)巩固练习:p108 第 2 题 p109 第 3 题(四)随堂练习在 rt abc 中,已知 sina=4/5 ,求 a 的其他三角函数值,学生板书。(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完成,教师讲解、归纳、补充)1 、了解三角函

13、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2 、理解并熟记三角函数的定义。3 、利用三角函数解决简单的问题。为大家提供的初三数学上学期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计划,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教学计划 篇4 活动目标1、通过朗诵诗歌,初步领略问答歌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2、要求幼儿较有节奏地朗诵诗歌,读出问句的语调。3、巩固有关的知识。活动准备1、节奏卡片。2、蜜蜂、蝴蝶、蜻蜓、萤火虫的图片。3、课件:蜜蜂、蝴蝶、蜻蜓、萤火虫的本领和生活习性。活动过程1、游戏小蜂窝。问:是谁飞走了?答:蜜蜂。瞧!蜜蜂又飞来了。2、出示节奏卡片,引导幼儿按节奏拍手。出示四种飞虫的图片,引导幼儿按语言节奏说出:x x飞来

14、了,欢迎x x的句子。3、创设情景,理解诗歌内容。请小朋友说说都有谁?它们都有什么样的本领和特点。通过幼儿讨论,教师总结四这种昆虫的本领。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我们说的对不对。引导幼儿观看课件。 4、游戏看谁飞的快,按照飞虫不同的特点飞到相应的图片旁。5、学习诗歌,教师结合图片提问,幼儿用填空的形式回答提问。教师示范读,教师注意读出疑问句的语调。6、分段欣赏,指导幼儿读出疑问句的语调。7、将幼儿分为两大组,一组读问句,一组读答句。8、创编:结合以上学习的形式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儿歌什么圆圆 什么圆圆红彤彤?太阳圆圆红彤彤。 什么圆圆响咚咚?小鼓圆圆响咚咚。 什么圆圆蹦蹦跳?皮球圆圆蹦蹦跳。 什么圆圆空中

15、飘?气球圆圆飘空中。 教学计划 篇5 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一山一水一圣人;有三节教材:、站在泰山顶峰、来到黄河岸边、循迹孔子故里;第二单元,心中有祖国:有三节教材:好大一个家、同是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振兴;第三单元,不同的环境 多彩的生活:林海雪原、江南水乡、黄土高坡、雪域高原。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构建教科书体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使儿童在多元的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重视从生活中体验意义,加强合作、分享与合作;注重方法引导,追求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体现地域特色,强调个性化;把教科书做成能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营造教科书的儿童文化,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

16、,在发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义。二、学生现状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五年级的学生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做事又有片面性,还需教师指导。三、教学目的要求1、道德教育存在于儿童的全部生活中,让道德培养回归生活:通过对生活中有关伦理、价值、法规

17、等问题的探讨,认识到确立价值伦理和遵循社会规范对于建设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集体在的权力、责任和使命,形成善于判断是非、明智抉择的能力,养成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2、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在发展中生活。通过学生亲身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并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社会生活的经验和认识,掌握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3、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生活。实现儿童现实生活的教育价值。4、追求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

18、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5、体现课程标准的综合性、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四、教学重点及难点一、能够进行简单的调查、探究活动,学习收集资料,不断提高地图学习的能力,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在讨论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断提高表达能力。二、乐于了解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三、初步学会阅读简单的史料,初步具有对所掌握的史料进行简单的探究、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五、教学措施(1)我们要关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的学习

19、方式,通过活动让学生有发现探究的学习与体验感悟的学习,当然,传授给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还是需要,甚至必要的。(2)要克服“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的倾向,又要克服“该讲而不敢讲”的倾向。(3)课堂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而是回归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探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范例、一个点,学生思考的是他们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一个面(4)在课堂上,学生要调动他们全部的生活经验,投入他们的情感、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样的课堂是向学生生活开放的课堂。这样的开放是有价值的开放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开放。这样的开放是能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开放而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放(5)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过

20、真生活,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会有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准生活”,甚至尝试“真生活”,但我们不需要“假生活”。(6)要深入地关照学生正在过的现实生活和有意义的未来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我们不寻求课堂教学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哪怕是“满腹的话儿说不出”。六、教学进度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 篇6 一、训练任务: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以技术训练为重点,同时抓战术配合意识及运用到实战当中去,树立新的队伍形象,争取获

21、得更大的进步,备战20xx年武清区中小学篮球赛。二、训练原则: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2.训练工作中突出狠抓思想作风,注意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3.狠抓基本技术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技术,为今后继续提高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4.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身体、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能力)5.2月2号开始:每天上午8:0011:00。6.全队战术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个人战术训练,以及全队的默契配合。三、训练运动员花名单:男篮:孙瑞清、吴建楠、李阳、宋蓬松、李志鹏等。女篮:冯怡、高雨竹、杨轩、高依然、王凤杰等。 教学计划 篇7 一、教材简析:

2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以上内容具体编排如下:例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例2: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例3: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例4: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减算。本单元计算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基于以上原因,所以把小数加减法集中进行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形成小数加减的良好认知结构。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

23、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经历计算的全过程,同时经过合作交流,共同总结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当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结果形式达到最简。又如,例3中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出示了解题的三种不同思路,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作了积极的引导。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主探

24、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4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和运算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难点: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2、灵

25、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关键: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四、教学建议1选择近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小数加减计算的活动大量存在。教学时,既可根据教材提供的运动场上的信息,也可根据当地生活、生产实际作为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素材,通过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来学习,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26、教学时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3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数学课程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隐含在信息中的若干

27、数学问题。五、课时安排: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第一课时小数的加、减法设计者:田金芳一、教学内容:教材第96、97页例1、例2.及做一做。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计算方法。难点:退位减法。四、教学准备:主题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师:请看大屏幕:20xx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选手劳丽诗、李婷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冠军的场景。课件展示决赛成绩表。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问题算式:(1)在第一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53.4-49.8=(2)在第二轮比赛中,中国队领先多少分?师:请仔细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算式中都有小数)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小数减法(探究问题1)1、算一算师:中国队第一轮究竟领先多少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