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_第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_第2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_第3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_第4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    胡朝科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本文从实际的课程改革和需要入手,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方法以及实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方法;存在问题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

2、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在这个过程中,粉笔和黑板的作用要逐渐淡化,代之而起的将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被重新定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局面将被改变;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将不断提高。1 引言1.1什么是整合?所谓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计算机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

3、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更加体现新型教学媒体的意义。(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

4、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3)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的协作式学习。所谓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方法2.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例如: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进行物理实验演

5、示、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可利用计算机画图配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可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可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

6、,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欣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最终得到学习成果。2.3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随着教育教学软件的不断更新,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实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比如物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条件,制作模拟实验课件,通过图像、动画、图表和描述等手段,展现通常难以观察到的微观世界中的物理现象、微观结构,实现微观世界可视化。它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的

7、不足,它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逐渐显示出它的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成为物理教学的一个新亮点。2.4利用网站进行一些开放性的学习。开放性的学习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开放性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开放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

8、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3d动画制作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

9、极性。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3.1教学目标不明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如,有位教师教学七年级上册语文科紫藤萝瀑布一课,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的制作充分运用了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动画、声音、图像,并用录像展示了紫藤萝许多美丽的花朵。课堂上,同学们不停地感叹画面的优美,课堂气氛

10、异常激烈,但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都搞不清这节课主要讲了什么、作者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3.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作为教师,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做到的事,实事求是地解决问

11、题。要多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效果更好,那就没有必要去摆花架子了。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有所不同。用与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3.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的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

12、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3.4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强,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有些课件制作过于简单,只是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缺乏交互性,上课时学生当“观众”,只能被动观看,教师当“导演”,只能按顺序播放。另外,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网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得“助教”上阵;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教师不会控制其他学生机,任由那些学生自由浏览;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