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工智能ai)”犯罪主体预想 柳贝蒂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是“人工智能(ai)”是否能成为刑法主体,一旦“人工智能(ai)”犯罪,处罚的主体如何确定就成为“人工智能(ai)”发展道路上的一颗“隐形炸弹”。本文针对“人工智能”成为刑法主体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关键词:人工智能;犯罪主体;刑法1 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国白宫曾在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为农业、医疗、教育、能源、国防等诸多领域提供大量机遇。人工智能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
2、诸多变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开始自我解放,从过去的生活方式中转变,比如人工智能管家可以通过深度学习、语音合成、图像识别、数据录入、计算算法、程序、芯片七大智能录入系统,为家庭、城市以及各行业提供智能管家机器人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智能、舒心的生活体验。面对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一些传统行业也采取相应措施,根据自身状况进行调整转型以应对这种冲击。人工智能作为科技的一表现形态,秉承科技的两面性特征,这把双刃剑一旦挥舞起来,惊喜与意外将会同在。2 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风险人工智能为量刑规范化注入力量,“智能化”甚至可能会成为量刑公正的新评价标准。但问题在于,作为一个人工设计的程序,人工智能系统在设计时就受到
3、设计者思维的影响,虽然程序本身没有价值取向,但是作为程序的设计者是存在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判断的。想要剔除程序设计者对程序的影响,保持人工智能司法的公正性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计算机语言与人类语言是不同的,术业有专攻,熟悉计算机语言的人未必对法律精通,未必持有公平正义的理念,倘若设计者只是本身对于法治理念的理解有所偏差,导致设计的人工智能量刑程序也带有偏向性或者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问题,势必会造成冤假错案。对于这种情况如何去定罪处罚,如果将人工智能系统作为工具,将程序的设计者当做制造冤假错案的犯罪主体实际上是对主体的扩大解释。但是如果设计者本身就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实施犯罪的一
4、种工具,或者其他人故意篡改了系统进行犯罪,那么犯罪主体就可以确定,人工智能系统不具有可罚性也无争议。3 人工智能的技术失误当前人工智能最成熟的应用是无人驾驶汽车,2017年12月2日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2辆试推出的无人驾驶公交车从深圳福田穿梭而出,公交车会自己提醒乘客:已进入自动驾驶模式,请乘客坐稳扶好。这是中国首次也是全球首例在公共开放的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支持这次无人驾驶的是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阿尔法巴-智能驾驶公交系统”。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天会到来,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大家在惊讶之余不禁会思考,如果这辆无人驾驶汽车在行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应当如何处理。在无人驾驶技术
5、中,人已经不是驾驶的主体,不具有实质的驾驶行为,这就使得责任主体无从可寻。如果将不具备危害行为的智能服务提供者定罪就冲击了刑法上“无行为则无犯罪”的原则。任何一种技术都不可能零失误,基于允许的风险而做出的责任分配体系实际上使得追究无人驾驶汽车服务的提供者的责任变成一种风险的转移。但是无人驾驶汽车本身不是适格的刑法主体,追求其刑事责任又会导致刑法价值判断的偏离。另一个典型例子是医疗事故罪。作为典型的过失犯罪,医疗事故罪追究的主体是严重不负责任的医疗主体。但是在智能医疗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操刀进行手术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情形下发生医疗事故,单独追究医护人员的责任显得并不公平,追究智能机械或者
6、制造者的责任又不符合本罪主体的要求,这就陷入了责任主体的怪圈。4 “人工智能(ai)”犯罪的主体分析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人工智能(ai)”犯罪在分析主体时出现了三类“主体”,而这三类主体是否可以成为真正的犯罪主體需要经过具体的判断。4.1 现阶段人工智能犯罪主体的初步判断人工智能犯罪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有犯意的人当作工具使用来进行犯罪,这种情形可以根据行为人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判断和处罚,主体可以确定;另一种就是人工智能脱离了设计者的设想而造成危害结果,这种情况相对来说就更为复杂。以上文中提到的无人汽车发生交通事故为例进行分析,对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定为交通肇事罪,犯罪主体是谁进
7、行讨论。首先,交通肇事罪作为过失犯罪,要求犯罪主体必须存在过失,在人工智能系统获得独立的思考能力之前,无人驾驶汽车是不存故意或过失的主观意志的,它只是根据数据和代码的编辑程序执行命令。即使是行为本身造成了危害结果,最终也不具备有责性,因此它就不是刑罚适格的主体。其次,无人驾驶汽车的设计制造者在设计之初应当考虑到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且针对这些情况来设计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果这些本可以预见的情形并没有被良好的规避,那么设计制造者是存在过失的,但这种过失不同于驾驶者在实际驾驶中造成交通事故的过失,两者是存在区别的,那么设计制造者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也是存在争议的。再者,对于无人驾驶
8、汽车的使用者也就是实际获利者对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承担责任,在我看来也应当分情况讨论,使用者选择无人驾驶汽车就意味着接受无人驾驶带来的后果,但是这种后果并非一概而论的,而应当是建立在使用者清楚明知的基础上。使用者在购买使用之初既不知道也无法预判,但在无人驾驶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应当视为意外事件。因为使用者基于对科学技术的信任而选择购买,他必然是在确信该项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安全上路之后才会选择购买使用,基于此种情形,使用者不具有有责性。但是如果使用者明知在高危路段采用无人驾驶模式会发生不确定的危害结果,依旧选择无人驾驶,那么使用者应当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仅仅是以具体的无人驾驶汽车
9、为例进行责任主体的分析,人工智能存在着诸多应用领域,由此可见,判断人工智能犯罪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4.2 “人工智能(ai)”与刑法主体的差异性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而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所以法律规则调整和规范的是人的行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拉伦茨曾说:“人依其本质属性,有能力在给定的的各种可能性的范围内,自主地和负责任的决定他的存在和关系,为自己设定目标并对自己的行为加以限制。”人既然是有理性的,那么他便是可以追责的,他的意识的不良状态就可以变成责任由他承担。刑法中另一个主体是单位。单位犯罪的实质是法人犯罪,即人格化的社会有机体的犯罪。法人承担的刑事责任
10、的本质是一种整体性的责任,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整体意志行事,应此也就具有了犯罪能力和刑事责任能力。反观人工智能,它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单位,现阶段它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思维,也无法凭借自己的意志实施相应的行为。既然无法独立实施行为,那么也就无法独立承担责任。因此在现阶段的刑法中无法将其作为犯罪主体来进行定罪量刑。不少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主张要对刑法进行修改,增加刑法主体,将人工智能(ai)单独作为刑法的一类主体与自然人和单位并列,或者出台一部专门的“人工智能(ai)犯罪”单行法。但是刑法的主体必定是要享有权利且承担责任的,现阶段人工智能在这两方面均不能做到。社会的变迁势必会对法律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反过来, 法律层面的变化也必然直接或间接反映的是社会変迁所帶来的影响。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相比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刑法也是如此。现阶段,人工智能还停留在人工设计的程序层面上,过分强调预判和修改其实不利于刑法的稳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人工智能犯罪问题将会呈现普遍化,那时对于刑罚主体的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语文教师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
- 安装工程施工现场配合管理措施方案
- 书法活动策划方案书法比赛活动方案
- GRC干挂幕墙专项施工方案
- 教育文化第一小学六一新队员入队仪式活动方案
- 阀门项目投资方案
- 危险品存放管理制度
- 浙江大学 博士 行政 劳动合同
- 运维合同 工作量细节
- N-Boc-1-pivaloyl-D-erythro-sphingosine-生命科学试剂-MCE
- 二年级上册数学家长会 课件 (共16张PPT)
- DB11-T1727-2020火灾后钢结构损伤评估技术规程
- 多彩的活动 作文批改评语
-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第六单元备课方案教学设计教案
- 爱惜学习用品 完整版课件
- 降低会阴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
- 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
- 啤酒销售表格明细模板
- 黄鹤楼初中古诗词教案PPT课件讲义
- 装修方案及安全安全措施
- 电大中级财务会计二形考任务1-4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