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诗十七_第1页
阅读与鉴赏诗十七_第2页
阅读与鉴赏诗十七_第3页
阅读与鉴赏诗十七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阅读与鉴赏诗十七语文 2018.1考试时长12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诗歌鉴赏1根据要求做题(1)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一去二三,烟村四五,亭台六七,八九十花。(2) 分析数量词在该诗中的表达效果【答案】 (1) 里家座枝(2) 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图一至十十个数词和量词的巧妙配合,使该诗形象丰满,朗朗上口【解析】【详解】(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题干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重点考查对诗歌中量词的鉴赏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第一句中,“去”是“距离”的意思

2、,可确定“二三”后的量词是“里”;第二句中,“烟村”,指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诗句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的村庄中有四五户人家, 量词用“家”恰当;第三句说的是“亭台”, 量词用“座”恰当; 第四句横线后是“花”, 量词用“枝”恰当。( 2)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数量词在该诗中的表达效果”,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结合数量词在句中的意思、诗歌的意象、意境来分析。本诗中“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八九十支”意思很好理解,整首诗写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从意象和意境来看,诗人在每句诗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个量词,把一到十表示数目

3、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等意象编织在一起,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使诗中意象如在目前,构成一幅自然朴实、幽静美丽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点睛】试卷第 1 页,总 14 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诗歌中的“炼字”。这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请对某类词语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类词语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等。解答时要将所考查的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一般的答题步骤为:解释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4、展开联想把该类词语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类词语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本诗前八句叙写_,后六句叙写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答案】 采地黄卖地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分析理解概括诗歌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看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赏析概括

5、内容的诗句仔细阅读, 根据诗句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答题。 本题要求考生概括出诗歌前八句和后八句分别叙写了什么内容。 仔细阅读这首诗, 诗歌的前八句大致意思是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苗又遭霜。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田里采地黄。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农民生活成了问题,为下文写采地黄做铺垫;二、三两联交代农民生活的景况,说明为了活命,农民只得采挖地黄。第四联具体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由此可见以上四联为诗歌的第一部分, 中心就是写为度荒采地黄。 后六句大致的意思是把采来的地黄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 央告对方用这地黄

6、喂对方的肥马, 自己愿换些吃残的试卷第 2 页,总 14 页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这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叙写的是采地黄者卖地黄的情形。【点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才成为可能。鉴赏的关键在理解,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标题入手理解诗歌。 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 很多论述类文章, 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学生要明白标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阅读诗歌题目开始来读懂诗歌内容。利用注解和诗前小序理解诗歌。诗歌作品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抒发的特定的情感,注释和小

7、序往往解说作品的写作原因、背景,所以,通过注解和小序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注解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会向读者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特别是在考试试卷中,注释往往是出题人给考生的暗示。阅读诗句理解诗歌。阅读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字词,读懂字面意思;二是懂得诗家语,辨语序,补省略,弄懂诗歌内容;三是明意象,懂兴寄,读懂诗歌的深层含义。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浮太清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 路,炬火驿前迎。(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 明河:银河。太清:指天空

8、。散关:即大散关。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题干问的是“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试卷第 3 页,总 14 页诗歌的最后两联。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有: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

9、,此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颈联“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说的是表现,诗人秋夜病卧,却依然难以入眠;颔联“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说的是原因,诗人为何卧病在床却辗转难眠,原因是“思”重返战场,报效国家。【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 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 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却东西门行曹操鸿

10、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 ,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注)转蓬:飞蓬,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相当:相遇,相逢。4诗歌前八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奈何此征夫”至“何时返故乡”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答案】4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表现征人的辛劳困苦。然后以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永远无法回归故土,表现征人漂

11、泊在外的无奈试卷第 4 页,总 14 页与孤独。这几句诗为下文描写征人的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5 ( 1)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出征之久,年岁飞逝,老之将至;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2)这些方面紧密联系,共同反映了征夫思乡不得归的主题。【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诗句作用能力。赏析诗歌表现手法,首先指出诗歌运用的是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的,最后点出诗歌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诗句的作用,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目是“诗歌前八

12、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仔细阅读诗歌前八句,可知诗歌前八句通过“鸿雁”和“转蓬”这两个意象,表现了征夫的生活境遇,运用的是比兴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赏析诗歌内容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到要把握赏析内容的部分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句把握其所写的内容,进而把握其表达主旨。本题要求概括“奈何此征夫”至 “何时返故乡 ”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仔细阅读“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六句答题时抓住描写征夫的生活的关键

13、词句,如“不解鞍”“不离傍”“老将至”“返故乡”等进行概括征夫的生活,进分析这些内容所体现的主题即可。【点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借代、夸张、对偶、 排比、设问和反问等; 写作手法渲染、 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

14、、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出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点出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点出诗歌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阅读下面两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试卷第 5 页,总 14 页艳歌行无名氏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悲歌无名氏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

15、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艳歌行中,好心的女主人帮游子缝补衣衫,却被从外归来的丈夫误会。B艳歌行中,兄弟几人面对男主人的误会,并未极力为自己辩解和开脱。C悲歌中,游子以远望故乡代替还乡,排遣了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痛苦。D悲歌中,游子内心的情感无法诉说,就像车轮在肠中转动般阵阵绞痛。7古诗词中“燕”的意象丰富,下列表格中,对诗词中“燕”寄寓的感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诗词“燕”寄寓的感情A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古诗十九首·东城高表现爱情美好,倾诉思念情人且长)之切B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表现春光美好,传达

16、伤感惜春细雨中。(宋·欧阳修采桑子)之情C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 草暗斜川。(宋·张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炎高阳台·西湖春感)之苦D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宋·李好义谒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试卷第 6 页,总 14 页金门)之慨A AB BC CD D8艳歌行和悲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挚的情感,采用的主要抒情手法却不同,请简要赏析二者的抒情手法。【答案】6C7C8艳歌行采用了间接抒情的手法。诗中写了游子在异乡衣衫破烂,好心的女主人帮他们缝补衣物, 却被归来的丈夫误会的一场尴尬, 借此抒发了远行在外不如在家的感慨,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17、悲歌采用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项,“排遣了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痛苦”有误,远望故乡而不得见,无法排遣痛苦。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及情感赏析能力。意象是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诗词中,诗人往往借助于某

18、些“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说读者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 一般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本题要求选出“对诗词中 燕 寄寓的感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当年燕子知何处”,这里的“当年”“何处”提示了古今对比,世事变迁的视角。“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描绘的是眼前的荒凉景象,也进一步印证了这是昔盛今衰的慨叹。所以本项诗句中对“燕”寄寓的感情是“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之慨”。故选C。试卷第 7 页,总 14 页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要先指出运用了什

19、么表达技巧, 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诗歌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本题题目是“艳歌行和悲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挚的情感,采用的主要抒情手法却不同,请简要赏析二者的抒情手法”,题干已经规定赏析的表达技巧为抒情手法。且题目提示了两首诗的抒情手法的不同,因此要先答出各自采用的抒情方式(间接 / 直接 ),再分析内容和情感。 艳歌行中写了游子在异乡衣衫破烂,好心的女主人帮他们缝补衣物,却被归来的丈夫误会的一场尴尬,借此抒发了远行在外不如在家的感慨,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这是间接抒情。悲歌开篇就点出了游子思乡不得归的悲哀:以放声悲歌代替哭泣,还乡无望

20、便无可奈何地以望乡来代替还乡。 然后更是直接说“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承接上句望乡而来。“郁郁”写草木郁郁葱葱,“累累”写山岗累累。突出还乡困难及对故乡的思念。“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写出了思乡而未还乡的原因。家里已无亲人,即便是有家可归,但“欲渡河无船”,回不去。“欲渡河无船”,不仅仅是指眼前无船可渡,更是说自己处处受阻,前途坎坷,走投无路,是游子悲惨命运的形象写照。这正是他思乡、望乡的根本原因。“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写他的思乡之情,他的痛苦遭遇,不敢乱说,只好闷在心中,万分痛苦,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这是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了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

21、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 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 (3)对比; (4) 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本题考查表达技巧是抒情手法。抒情手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艳歌行采用了间接抒情手法,通过写游子在异乡衣衫破烂,好心的女主人帮他

22、们缝补衣物,却被归来的丈夫误会的一场尴尬,借此抒发了远行在外不如在家的感慨,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而悲歌 通篇采用直抒胸臆,也就是直接抒情手法,表达诗人对故乡思念之情。答题时先点出每首诗的抒情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岑参试卷第 8 页,总 14 页三度为郎便白头, 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 其那 苍生应未休。人间岁月如流水, 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 江上蝉鸣空满耳。注: 大历四年 (769), 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 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 , 只好折回成都 , 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 , 此时离诗人

23、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其那: 那 , 奈何。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 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 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 “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 便是“出守”, 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 点出题目“客舍悲秋”, 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 以景结情,动静结合 , 以动衬静。 “空”是指江边“空旷”之意。E. 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 叙事抒情

24、, 感情深沉凄切, 格调慷慨悲凉 , 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10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9 BD10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 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 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 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 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 “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 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25、写出三条即可)【解析】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 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试卷第 9 页,总 14 页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 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D 项,结合尾联内容分析,“动静结合”说法错误。故选B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

26、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 抓住“三度为郎”“一从出守 ”“长不用 ”“便白头 ”“岁月如流水 ”“秋风今又起”等内容,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27、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水 杜甫三月桃花浪 ,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注)此诗系杜甫安史之乱客居成都时作。桃花浪:桃花汛。连筒:用竹筒汲水的水车。此诗写景状物运用了什么突出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 动静结合,互相衬托。汛期水位达到江岸旧痕迹,水线吞没江岸沙滩,水色青碧得可撼动岸边的人家, 都是静景描写; 人在岸上接线抛饵垂钓, 水车转动着灌溉小园,野鸟在江面上争浴喧闹,都是动景描写;动静互为映衬,画面更显灵动。【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2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处主要是考查写景的手法,这类题目作答时一般要先指出手法, 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 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本题先找出写景的句子,然后再分析手法,可从动静、远近、虚实、视听等角度试卷第 10 页,总 14 页来分析。本首诗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找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即可。汛期水位达到江岸旧痕迹,水线吞没江岸沙滩,水色青碧得可撼动岸边的人家,都是静景描写;人在岸上接线抛饵垂钓,水车转动着灌溉小园,野鸟在江面上争浴喧闹,都是动景描写。【点睛】分析诗歌写景状物运用的手法,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

29、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1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注)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

30、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答案】 A【解析】试卷第 11 页,总 14 页【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31、认,得出答案。 A 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从诗中来看,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故选A 项。【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

32、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13分析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全诗中的作用。14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答案】13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心绪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之久,至此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14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物描写中寄寓着独守闺房的主人公的幽怨之情。以乐景衬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反衬主人公的孤单寂寞,抒写主人公心中的哀怨伤感。【解析】

33、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的能力。作答这类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试卷第 12 页,总 14 页考虑:结构上,根据诗句所在的位置去判断它的作用;内容上,理解诗歌大意,联系语境去分析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几点:景物特点和景物变换特点

34、;诗歌写景抒情常用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等;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歌在写景时调动了颜色、形态、香气多个角度。由 “奇树”“绿叶”“荣”“馨香”等可得出, 此诗在写景上, 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手法; “将以遗所思”表明了思妇的情感在写景中逐渐升华。 “馨香盈怀袖”一句中, “怀袖”一词将思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故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但感别经时”表现出了思妇借花怀念之情,由此可体会出思妇的孤独寂寞感伤, 联系前几句的“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可得出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点睛】本题考查诗歌借景抒情手法, 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 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这首诗(词)写了怎样的景,抒了什么样的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答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写了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本词中上阕写的是清明时节冷雨纷纷的悲景,抒发的是寂寞愁苦的悲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